武陵观察网 历史 元朝彻底汉化改革,能否成就一代盛世?弑帝的南坡之变揭示了答案

元朝彻底汉化改革,能否成就一代盛世?弑帝的南坡之变揭示了答案

01 老话说得好:亲兄弟,明算账!

您见过政变杀皇帝的,可您见过大舅哥政变,杀亲妹夫皇帝的吗?

您见过政变夺皇位的,可您见过自己辛苦搞政变,却请哥哥大老远来当皇帝的吗?

还有呐,您见过立太子的,可您见过哥哥做皇帝,立弟弟为“皇太子”的吗?

元朝皇帝(大汗)列表

在政局混乱、政变频仍的元朝中期,这都不叫事。那时节,短短26年间,元朝中央就有8个人当了9任皇帝,平均算来,每个人还混不到4年本科毕业,就从人世间被劝退了。

唯一算得上事的,是1307年,元朝色目官僚集团推了一位穆斯林宗王阿难答,作为皇位人选,如果真要成了,那东土大唐可就要全面伊斯兰化了。后来还是经过一场激烈的宫廷政变,汉化派PK掉了色目派,由两位倾向于儒家的宗王,先后登台做了皇帝。此间详情,可参见拙作——

七百年前,蒙元帝国一场夺位之争,却阻止了中华文明的全面异族化

这两位扭转了中华文明历史走向的皇帝,是一对亲兄弟:元武宗海山和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全程参与政变者,是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当时的局势不可谓不凶险,对手“身居九重,八玺在手,四卫之士,一呼而应者累万”,弟弟冒险拼命夺下来的皇位,怎么甘心拱手相让呢?

哥哥:元武宗海山

所谓:亲兄弟,明算账。

哥哥海山在事变之前,受封为怀宁王,长期手握重兵镇守漠北,军功卓著;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则和老妈一起,被外放到河南沁阳,潜心儒家经典。这么一算,虽然弟弟政变有功,但主要是借助了朝中汉化派大臣的力量,自身实力确实比哥哥逊色太多。

按照草原生存法则,爱育黎拔力八达暂时还成不了“狼王”。

就在弟弟政变当月,哥哥海山也尽起漠北精兵,兵分三路气势汹汹奔元大都而来,这意图何在?路人皆知。

刚刚击退了色目派,难道汉化派内部又要火并吗?

02 你来我往的“君子协定”

这时候,兄弟俩的老妈:答己太后向海山传话了,儿啊,我找人给算过了,你要是即位,年岁不长久啊,要不还是让给弟弟做吧?

老太太的心思,和今人其实也差不多——一个大家庭里,当妈的都是心疼小儿子(小闺女)吗。可哥哥海山不干了,俺就是在位干一天,死也值了,不然的话,哼哼……

兄弟俩的母亲:答己太后

当然,弟弟小爱也是功劳比天大,毕竟是人家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下来的天下。况且他自幼倾心儒术,身边聚拢了一群汉人士子和蒙古汉化派臣僚,势力也不容小觑。于是这一家子一合计,一个折中方案出台了:“兄终弟及,叔侄相传”。

也就是说,皇位让哥哥先坐着,百年之后不给亲儿子而是让弟弟接班;弟弟升天后,再交回大哥家的大侄子,然后再传回自己家的儿子……循环轮转,帝位就让咱两家包圆了。

由此,便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奇葩的一个现象:皇弟爱育黎拔力八达,被册封为“皇太子”。后人考证说,也许因为蒙古人不熟悉汉家制度,以为“皇太子”就像丞相、枢密使一样,是个官职,不论辈分,就这么封了——看看,没文化害死人啊!

说到这儿,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世上最不牢靠的,就是这种“君子协定”。

元武宗海山活着的时候,身边就有人不断吹风:

皇子渐长,父作子述,古之道也。

未闻有子而立弟者。

海山派的人,自然想皇帝行废立之事,自家永保大权。但归根结底还是实力对比的原因,元武宗信守诺言,终生也没有对弟弟出手。

弟弟: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战战兢兢过了四年多,哥哥武宗病逝,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元仁宗,哥俩关于皇位继承的君子协定,因此也被称为“武仁授受”。仁宗一上来就搞编制改革,把哥哥的基本盘一网打尽,该杀的杀,不然就流放——此时,哥哥才死了刚三天。

所谓人亡政息,那当年的口头协议,今后还算数吗?

03 逼走大侄子,推出好儿子

在兄弟二人当政期间,元朝迎来了一个汉化改制的高潮。元武宗刚一即位,还没改元,便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此前在宋代,老夫子就已经得到了“至圣文宣王”的职称,如今又独享“大成”二字,您可别不信——这是中国历史上孔子被授予的最高荣衔——居然是蒙古人封的。

元仁宗当政,崇尚儒术,宽仁治国,编译儒家典籍,尤其恢复了荒废已久的科举制度,站在汉家士人的角度看,功莫大焉。可惜,他忘了孔子的一句话:

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按“武仁授受”的君子协定,元仁宗该当立大侄子,也就是元武宗长子和世瓎为太子。然而仁宗上位四年多,迟迟不见动静,四年后突然封和世瓎为周王,转过年来,又令其带上武宗旧部,一起出镇云南。

元武宗长子:和世瓎

——远遁彩云之南,这就是变相流放啊,皇帝要赶走大侄子,让亲儿子接班,这下实锤了。

武宗旧臣自然大为不满,和世瓎刚走到陕西,手下就组织了叛乱,要强行夺位。仁宗一看好哇,早有准备、求之不得!

可想而知,叛乱很快平息,和世瓎逃到新疆阿尔泰山以西,投奔察合台汗国去了。日后经过一番波折,这位和世瓎也过了几个月的皇帝瘾,是为元明宗,此是后话不表。当年十二月,仁宗立嫡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选派朝中汉臣大儒为辅佐大臣,这便是日后的元英宗。

元仁宗嫡子:元英宗硕德八剌

很难讲元仁宗此举是否明智。

在汉人的历史上,兄弟叔侄相传,本身就是一个不靠谱的继承制度,但在当时,元朝政局不稳,各派势力犬牙交错,仁宗这步棋走的急了一点。尤其对大侄子的打击,伤了很多武宗老臣的心,可偏偏坏人又没当到底,让武宗的俩儿子活了下来,为日后的政局动荡埋下了伏笔。

当然,如果老皇帝多干几年,像北宋的赵光义,也是兄终弟及接了大哥的班,但毕竟在位21年,把弟弟和侄子们都靠死了(有的是果断下手逼死的),大势已成,亲生儿子才顺利接了班。

影视作品中的赵光义形象

可惜,忽必烈之后,历代元朝皇帝都短命,能活过40岁就算长的了,元仁宗在位仅9年也龙御归天,时年只有35周岁。17岁的太子登基,是为元英宗,元帝国的汉化运动进入到最激烈也是最后的高潮……

04 热血青年的宏图伟业

历史上对元英宗的评价主要是两条,一是以儒治国的汉化帝王,二是性情急躁好杀戮。

这两条并不矛盾。

蒙古统治者高层成分复杂,不是所有人都倾心汉化的,英宗又接手了老爹的一池浑水,人心纷乱,汉化工程才干到小半截却又阻力重重。一个年轻气盛的少年,放在今天就是个高中生,从小被老爹灌输了好多儒家经典,却没有多少从政经验,不懂法家王霸之道,只有杀伐果断,迎头直冲,才能把政策强力推进下去。

元英宗自身的汉化到了什么程度?看两段他和大臣拜住的对话——

拜住道:

自古帝王得天下,以得民心为本……

钱,民之膏血。多取,则民困而国危;薄敛,则民足而国安。

元英宗道:

卿言甚善。

朕思之——民为重,君为轻。

国非民将何以为君?

今理民之事,卿等当熟虑而慎行之。

元英宗问:

魏征直唐太宗谏

如今亦有如魏征之敢谏者乎?

拜住答道:

有太宗纳谏之君,则有魏征敢谏之臣。

看看——如果把人名盖住,你能看出这是一对元朝君臣在对话吗?

这不就是儒家心心念念的轻徭薄赋,礼贤纳谏的一代明君形象吗?

儒家经典

和“明君”对答的这位“贤臣”,也是个蒙古小哥,成吉思汗麾下四杰之一木华黎的后裔,忽必烈朝名相安童之孙:拜住。他5岁丧父,22岁的母亲按儒家礼仪终身守寡,将其抚养成人。拜住是蒙古贵族中汉化派典型代表,他与蒙古旧贵族截然不同,“素不饮酒”,业余时间总跟汉人儒生聚在一起,讨论古今礼乐刑政、治乱得失,深入研习各项儒家礼仪,其汉化程度之深远超英宗皇帝。

英宗朝后期,拜住官拜开府仪同三司、中书右丞相。当时左丞相空缺,拜住成为了政府的独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这一半因为他和皇帝志同道合,另一半也是因为高贵的出身,职业生涯起步早、起点高,做到丞相时的拜住,也不过二十多岁,在今天,不过是职场菜鸟的年龄。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天子,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才俊,领导一场事关国体、族体的重大改革,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05 屠刀下的改革家

成功的改革家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改革家,各有各的不幸。

元英宗汉化改革的悲剧在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国古代纯粹以儒治国,成功的案例基本为零。历代有为之君,无不是儒法表里、王霸兼用。蒙古小哥涉世未深,哪懂得这许多,他们以为,汉化就等同于儒家化。

汉家仪服的通天冠

1322年正月,元英宗开元朝皇帝之先河,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一副汉人皇帝的打扮,按照儒家礼仪,祭祀了元朝太庙。

如果说,元仁宗恢复科举,只是惠及了汉地的读书人,那么英宗亲往太庙祭祖,便是触动了天下万民之心弦,一时间,海内惊呼:汉家威仪重现,元朝的汉化改革进入到最高潮。

汉家仪服的绛纱袍

就在这一年,元英宗加速推进自己“轻徭薄赋”的儒家理想,大幅度削减对蒙古宗王和勋贵的岁赐,大规模淘汰冗员,大力启用汉人儒臣。

这样的大幅改革,必然要打击一大批既得利益者,势必阻力重重。

当然,如果英宗和拜住君臣俩,懂一点商鞅、管仲、诸葛亮、王猛等等法家名臣的治理之道,也许沉珂猛药,也未必不能成,但改革的关键时刻,皇帝却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没有做到除恶务尽,终至养虎为患,打掉异己势力的铁木迭儿集团,却放过了重要成员铁失。因为铁失是皇后的亲哥哥,皇帝的大舅哥,居然没被治罪还被授予重权,担任御史大夫,手握监察大权。

第二,更关键的,把握兵权不紧,开了大臣兼领禁军兵权的危险先例,例如:大阴谋家铁失,就兼任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总领左、右阿速卫军,中书右丞相拜住总领左、右钦察卫,知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既有管兵权又有调兵权等等。

作为既得利益者,蒙古旧贵族与色目官僚集团,我的“权”和“钱”都被你皇帝夺光了,但是手里还有“兵”,那么你说,我下面要干什么?!

色目人官僚集团

1323年八月,按照蒙古传统的两都驻跸制度,元英宗从上都开平出发,去往元大都过冬,途中在上都西南三十里的南坡店住宿。当晚,铁失集团联合元英宗各敌对派系的人马,发动政变,杀死了英宗皇帝和拜住君臣,史称“南坡之变”。大舅哥铁失杀了妹夫,又迎立了妹夫的一位堂伯,晋王也孙铁木儿即位,是为元泰定帝。

南坡之变前后的元朝皇位传递图

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化改革,从此戛然而止,元朝陷入了更加激烈残酷的内讧纷争阶段,国运一蹶不振,不满百年就落下了历史舞台。

如果元英宗不死,元朝完成彻底的汉化改革,又有“蒙古征服”所带来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红利,中华帝国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可惜了,历史没有如果,“南坡之变”令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戛然而止,从此,元朝的政务便裹足不前,再无新意,直到几十年后,轰然倒塌。

各位小伙伴如果意犹未尽,也可借助头条搜索,点击下方小卡片,搜索“南坡之变”,做出自己的结论判断哦!

本文作者【齐文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更多深度长文,欢迎点击关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南坡之变,政变,盛世,海山,皇帝,一代,哥哥,弟弟,改革,成就,观点评论,元仁宗,海山,元英宗,皇帝,元武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南坡之变,政变,盛世,海山,皇帝,一代,哥哥,弟弟,改革,成就,观点评论,元仁宗,海山,元英宗,皇帝,元武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南坡之变,政变,盛世,海山,皇帝,一代,哥哥,弟弟,改革,成就,观点评论,元仁宗,海山,元英宗,皇帝,元武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