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刘太后死后被人污蔑,宋仁宗身世曝光,《狸猫换太子》纯属瞎掰!

刘太后死后被人污蔑,宋仁宗身世曝光,《狸猫换太子》纯属瞎掰!

宋真宗(赵恒)晚年的时候,得了半身不遂的毛病,因此很多的国家大事都是由他的皇后刘娥来决定的。

不得不说,刘皇后绝对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传奇式的一大人物,她的故事也是典型的中国版灰姑娘遇上王子,最终美梦成真的真人真事。

真宗皇帝的皇后刘娥虽然出身卑微,但却冰雪聪明,在宋真宗驾崩之后,就成为了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垂帘听政)的女主。

为此,历史上经常把她和汉代的吕后(吕雉),唐代的武后(武则天)并称,而后世更是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实际上,如此夸奖算得上是非常到位的!

可是即便如此,后世的评书艺人包括民间叙事依旧不依不饶,对刘娥丝毫不买账,因此就有了戏剧《狸猫换太子》的出现,对刘皇后也进行了大肆污蔑,把她刻画成了一个阴险的女人……

在小说、童话和寓言故事中,灰姑娘遇上王子的桥段非常多,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历史当中却实属罕见。

当然了,说是罕见,也就代表着并不是没有。

宋真宗的皇后刘娥是益州人,也是一个完完全全不掺假的川妹子,之所以在后来的史书中编撰她的祖父是从太原来的,无非是想冒充北汉刘氏皇族的支属,好抬高她的门第和门望。

事实上,真正的刘娥刘皇后,她的父亲和爷爷根本就没有做过将军、刺史一类的官,她的祖上其实都是做生意的小买卖人,也就是当时土得掉渣的蜀地的汉人,与北汉刘氏的沙陀皇族绝对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根据《宋史》记载:刘皇后自小父母双亡,她是由自己的姥姥带大的,擅长播鼓。

实际上,所谓的“播鼓”就是做小买卖的时候,手中摇的拨浪鼓,用于招揽客人。

在正史当中,有一句话就更有猫腻了:蜀人龚美者,以锻银为业,携之入京师。

意思是说,有一个名叫龚美的银匠,把少女刘氏带到汴京做买卖。

实际上,当时是因为刘氏家里太穷,所以在她十二三岁的时候,家人就把她卖给了银匠龚美当老婆,当垆播鼓、招徕顾客。

当时,还是襄王的赵恒(宋真宗)率领手下微服私访,也在街市上买东西、玩乐,忽然就看见了貌美如花的刘氏,两个人很快就好上了。

于是,赵恒就给了龚美一大笔银两,把刘氏弄进了自己的襄王府中,金屋藏娇。

王府原本就是一个是非之地,而刘氏那样的身世背景进到襄王府中,又被襄王日日宠爱,绝对是不会顺风顺水的。

当时,其他人还真没敢说什么,但同样是劳动人民出身的赵恒的奶妈王氏却不愿意了,在王氏看来:小姑娘刘氏的出身太过低贱,更何况她还曾是一个小商人的老婆。

于是,奶妈王氏就去向赵恒的父皇宋太宗(赵光义)告状,得知此事的宋太宗非常生气,就把儿子赵恒找来谈话。

皇帝都开口了,自己亲爹的话肯定不得不听,赵恒只得忍痛割爱,把刘氏送出了王府。

当然,赵恒并没有把刘氏打发回前夫龚美身边,而是将其送到了一个和自己关系不错的大臣张耆府中躲避。

不久之后,宋太宗驾崩了,赵恒继位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宋真宗。

继位之后,宋真宗马上把刘氏迎入宫中,立为美人,很快又将她晋为德妃,最后就册封其为皇后。

当上皇帝之后,宋真宗对刘皇后的前夫龚美非常不错,下令让其改姓“刘”,以刘皇后的兄长相称。

后来,这位刘美就一直担任皇家包工头,而后更是做到了武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这样的大官,直到六十花甲之年,刘美才善终病死。

由此可见,宋朝的皇帝就是仁德,如果放在北朝或者之后的明清两朝,估计为了掩盖此种秘密,弄不好得诛杀成千上万的人!

但是,大家如果认为刘氏就是凭借着自己长得好看,靠着真宗皇帝的宠爱才能扶摇直上,最终当上皇后、皇太后,未免有些太小看刘娥了。

刘皇后不但生得漂亮,而且通晓书史,宋真宗退朝之后,经常看奏章到大半夜,刘皇后每次都陪在他的身边,不仅为他端茶倒水,甚至还帮他批决奏疏。

由此可见,在童年时代没有接受过系统儒家教育的刘皇后,她得是有多么地冰雪聪明!

也正是因此,刘皇后在跟着宋真宗的时候,就已经学了不少的“帝王之道”。

更何况,到了真宗皇帝的中后期,他就成了一个病秧子,而刘皇后当权也就更加地顺理成章了。

在宋真宗最后的时光中,他的病情时好时坏,有一次清醒的时候,他正好枕着太监周怀政的大腿,于是就和自己的这位亲信公公商议太子监国的事情。

原本,周怀政先前就伺候过皇太子,自然希望自己的小主人,也就是日后的宋仁宗(赵祯)可以当国秉政。

因此,周怀政就马上出宫,和寇准等人密议。

岂料,寇准因为嗜酒而酒后失言,将此消息给泄露了出去,使得周怀政的心中十分不安。

于是,周怀政就和宫内的几个太监密谋,要把当时和寇准关系不好的宰相丁谓除掉,再任命寇准为宰相,拥立宋真宗为太上皇(将其架空),让当时还是太子的宋仁宗继承帝位,最后再罢黜刘皇后。

谁料,周怀政所用非人,与他共谋的几个太监中有人也想立功,于是便将此事密告给了丁谓。

得知此消息,丁谓吓得够呛,所以连夜行动,立刻将与周怀政密谋的几个太监全部逮捕,而且还将审讯结果上呈给了真宗皇帝和刘皇后。

宋真宗一听,当时就给气坏了,于是马上下诏把周怀政处死。

此时,丁谓也开始公报私仇、添油加醋,借机把自己的政敌,完全没有参与架空真宗皇帝的寇准也给外贬了。

大家要知道,丁谓当初正是靠着寇准的提拔,才得以入朝任参知政事的,可他现在却恩将仇报,确实也是小人惯有的品质。

宋真宗支撑着病躯下发诏书,表示军国大事依旧由自己亲自决断,其余皆委皇太子同宰相、枢密等参议施行。

事实上,当时的皇太子赵祯只有十来岁,真正的朝中大事还是由刘皇后和丁谓二人作主。

不久之后,宋真宗就驾崩了,在其临死前还立下了遗诏:诏皇太子赵受益改名为赵祯,在自己柩前继位。

宋仁宗赵祯此时才十二三岁,当时的大臣王曾奉遗诏入殿,然后草拟制书,命刘太后权处分军国事,辅太子听政。

当时,丁谓觉得王曾草拟的制书中有几个字不对,应该把“权”字去掉,因为“权”字在里面是暂时的意思。

对此,大臣王曾却不这样认为,他也是据理力争,觉得“权”字绝对不可以去掉,不能坏了祖宗成法,不能让太后永远垂帘听政。

丁谓深知自己无理,因此只得依从。

实际上,丁谓的本意并非是要给刘太后的手中加权力,而是他自己想要打着刘太后的旗号,使得自己可以在朝中长期执政。

如今,丁谓也算是大权在握,于是他马上结交当时作为内押班的值守太监雷允恭,密请太后降手书:帝朔望见群臣,大事则太后召辅臣决之;非大事,则令雷允恭传奏,禁中画可以下。

如此一来,当时的小皇帝宋仁宗等于是一个月见两次大臣,初一十五见一面就行了,其余的事都是由刘太后和宰相来决断。

由此,丁谓就扯虎皮拉大旗,一旦遇上什么事,他都把太后拿出来说事,与其同列的官员们也就不敢和他争了。

丁谓此举还有另外一个恶果:刘太后和仁宗皇帝两宫,都要凭借太监雷允恭作为传话筒,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因此,雷允恭也就逐渐地恃势专恣,一朝权在手,马上就把令来行。

而丁谓也立刻以皇帝的名义下诏,把自己的老政敌,也是他的老上司、老恩人寇准贬到雷州去了。

只不过,丁谓太小看刘太后了,认为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妇人,而皇帝也只不过是一个孺子,凡事都是自己和雷允恭说了算。

结果,还没高兴多久,也就不到半年的时间,丁谓和雷允恭二人就落了个一死一贬的下场。

当时看丁谓被贬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因为太监雷允恭以宜先帝子孙为名,擅自命人把真宗皇帝陵墓的陵址给改了,致使当地的泉水涌出,冲毁了陵址。因此,那时候丁谓就附和雷允恭,按照宋朝官员的制度来讲,自己负有连带责任。

但是,丁谓真正遭贬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他有两件事情得罪了刘太后……

第一件事,小皇帝宋仁宗贪睡,有一天刘太后传旨中书省,想要自己一个人受群臣的朝见,丁谓得知消息之后却坚执不可,刘太后为此非常愤恨。

第二件事,丁谓掌权的时候,总是算计内宫的花费财用,使得刘太后更加恼怒。

正所谓:妇人之怨易怒难消,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

刘太后本身又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她也知道丁谓和太监雷允恭一里一外想要架空自己,因此在盛怒之下,她就下令把雷允恭处死,把丁谓贬至崖州。

实际上,当时刘太后想直接把丁谓给弄死,结果还是听了大臣的劝,说是仁宗皇帝刚刚继位就处决大臣,影响不太好。因此,才对丁谓从轻发落,饶了他的一条狗命。

如今,权臣丁谓已经除去,太监雷允恭也处死了,此时的刘太后也就得以安心地坐在珠帘之后垂帘听政了。

事实上,刘太后垂帘听政和皇帝也就一样了,要说她的心里完全没有想法,其实也不实际……

有一次,刘太后还曾问当时的参知政事鲁道宗:“武则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帝王啊?”

作为一个直臣,也是一个正派人,鲁道宗立刻就听出了刘太后的弦外之音,马上直言:“武后乃唐朝罪人,差点毁了社稷国家!”

刘太后一听,默然无语。

又有一次上朝的时候,有个小官趁机巴结刘太后,让她立刘氏七庙,以显尊崇。

当时,鲁道宗就站出来反驳:“若立刘氏七庙,皇帝家又该立几庙?”

还有一次,刘太后与宋仁宗母子一同去拜佛,刘太后就想让自己的凤辇走在小皇帝的仪仗前面。

鲁道宗此时又上谏:“夫在从夫,夫死从子,妇人不得在前!”

刘太后仔细想了想,最后还是依据礼制,让自己的凤辇跟在了嫡子宋仁宗的后面,然后前去礼佛。

鲁道宗虽说直谏,但也总会给刘太后留面子,从来不会在群臣上朝或者人特别多的时候当面顶撞刘太后。

而当时有一位年轻的大臣,秘阁校理范仲淹却和鲁道宗完全不同,他是直接上书:认为仁宗皇帝在宫内朝拜刘太后,是行家人之礼,怎么样都行,但是在天子与百官同在的殿上,一起向刘太后行礼,就属于亏欠君主礼仪,实属不该。

当时的宰相晏殊看到了范仲淹的疏奏之后,简直吓得够呛,马上就把范仲淹叫到面前训斥:“你真是狂傲邀名,我真后悔当初举荐你为官!”

此时,范仲淹也正色言道:“我正是害怕别人议论,您当初举荐了我,我却不称职,因此才直言上疏,不料今日反以忠直得罪您!”

听范仲淹如此一说,晏殊也是无言以对。

没过多久,范仲淹再次上疏,要求刘太后还政于仁宗皇帝,但朝廷的态度却是不置可否,始终不肯上报。

不得不说,范仲淹此人的确太过倔强,搞得刘太后也非常不喜欢他,因此就下令将其外放,让他担任河中府通判。

岂料,即便是离开了京城,执着的范仲淹依旧不断上疏,请求刘太后还政于皇帝,毕竟如今的仁宗皇帝已经长大成人了。

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先帝宋真宗的一个普通嫔妃李氏得病死了,真宗皇帝在位的时候,李氏只是一个婉仪,仁宗皇帝继位之后,他的一群小后妈都得以进位(每个女官的位号都可以往上升一格)。

因此,李氏就被封为“顺容”,在其病重临死之前,又被封为“宸妃”。

按理说,先帝宋真宗的嫔妃有很多,死了一个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是当朝宰相吕夷简得知此事之后,却即刻起身入宫拜见刘太后。

实际上,“李妃之死”之所以能惊动当朝宰相,就是因为其中还隐藏着一个惊天大秘密:李妃不是一个普通的嫔妃,她就是当今皇上宋仁宗赵祯的亲生母亲!

那么,如此大的一个秘密,到底是怎么藏起来的呢?

作为一个杭州人,李氏入宫之后就做了宋真宗和刘皇后(如今的刘太后)的侍女,当时的地位还是非常卑贱的。

有一次,宋真宗喝酒的时候一时兴起,就顺便把刘皇后身边的俏丫头李氏给临幸了,结果一击即中,李氏就怀上了日后的宋仁宗。

说到此处,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李氏从此就可以母凭子贵,等到李氏生产之后,孩子就被当时还是德妃的刘皇后养为己子!

当时,宋真宗自己也不愿对别人说,大家也就更加不敢张扬,因此刘皇后就将孩子当自己的儿子来养,实际上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地位。

当然了,刘皇后养赵祯为子,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天天给他换尿片喂奶,而只是对外宣称,这个孩子是自己所生。

至于对赵祯一切的养护任务,也就是真正换尿片,照顾孩子生活起居的,则是与刘皇后亲如姐妹的杨淑妃。

李氏生了赵祯之后,也被真宗皇帝再次临幸过,后来还生了一个女儿,只可惜夭折了。

不得不说,李氏虽然和真龙天子有过数次云雨之欢,而且还生下了龙子,但她在宫内的地位却一直都很微贱,无论是在真宗皇帝生前还是死后,她都默然处于一大堆的嫔妃之中。

实际上,按照当时李氏的那种心境,她应该就非常满足了。

毕竟,自己当时作为刘氏身边的一个丫鬟,出身如此低贱,竟能得幸于天子,还能为皇帝诞下龙子,肯定也是对她天大的恩宠了。

正所谓:纸终究包不住火。

宋仁宗赵祯从十二三岁继位当皇帝,至今已有十年了,直到此时他还一直认为刘太后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对于李氏则完全不知。

虽说,身为皇帝的宋仁宗不知道,但是当时身为宰相的吕夷简对此事却是一清二楚。

因此,当得知刘太后在皇宫内院要对李氏以一般宫人的丧礼来安葬的时候,吕夷简赶忙入宫,建议朝廷对李氏的埋葬礼仪规格一定要从厚办理。

当时,刘太后与仁宗皇帝两个人正同时坐朝,听吕夷简如此一说不禁大惊,她赶忙让仁宗皇帝先离开大殿,表示自己要和吕宰相仔细商议一下丧礼的事情。

宋仁宗不知就里,对于父皇的这位李妃也压根没有任何印象,自然乐得清闲,于是就出殿游玩去了。

见仁宗皇帝离开了,刘太后这才起身,隔着珠帘厉声问道:“不就是死了一个宫人吗,怎么劳吕宰相亲问此事啊?”

吕夷简答道:“为臣乃宰相,事无内外,都应该过问。”

显然,刘太后听出了吕夷简话里有话,于是更加生气地问道:“吕宰相是要离间我与皇上的母子关系吗?”

不得不说,吕夷简也是一个厚道人,他答道:“为臣之所以劝太后您今天厚葬李宸妃,就是想日后保全您刘氏宗族!”

听吕夷简如此一说,刘太后一时间默然无语,思虑半天之后,心中也觉得吕夷简说得特别有道理,于是就答应了他的建议。

此时,宫中的太监们为了讨好刘太后,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好好地为李宸妃治丧,吕夷简就亲自对主管丧事的太监说道:“李宸妃乃当今皇上生母,如果你们不以应有的礼仪厚葬于她,日后必有人因此获罪,到那时你们可别怪我没有事先跟你们打招呼!你们应该以皇后的服饰和礼仪来埋葬她,将棺木中注满水银,用来保证她的尸身不腐……”

听吕宰相如此说,太监自己也做不了主,于是赶忙跑到刘太后面前鹦鹉学舌,其中自然存在告状的成分。

此时的刘太后也完全想明白了,因此亲自下诏:以皇后的礼仪下葬李宸妃。

李宸妃死了之后,刘太后的心中也是郁郁寡欢,身体逐渐就不好了,转年她就病重了。

病重期间,刘太后还穿着天子的衮冕到太庙行礼,这也是她平生第一次过了一下“天下第一人”的瘾。

很快,刘太后就到了弥留之际,口不能言了。

期间,刘太后也曾多次摸着自己身上的衣服,向身边侍疾侍病的仁宗皇帝示意,仁宗皇帝不知道太后是什么意思,于是就问大臣薛奎。

薛奎解释说道:“太后当时身着天子服饰,她怕到了地下之后,不好去见真宗皇帝!”

宋仁宗忽然醒悟,因此就在刘太后死后下令:以皇后仪服埋葬刘太后,而且还给她追谥了四个字——“庄献明肃”(后改谥“章献明肃”)。

大家要知道,按照宋朝旧制,皇后的谥号原本只有两个字,而四个字的谥号就是从刘太后开始的。

刘太后死后,很快就有人告诉仁宗皇帝,他根本就不是刘太后亲生的,而且还说他的生母李宸妃是死于非命。

得知此消息,宋仁宗悲伤痛哭,为了查明真相,他就派人挖出了生母李宸妃的棺木,亲自启视。

结果棺木一开,宋仁宗亲眼看见自己的生母身着皇后服饰,还有水银灌棺加以保护,整个尸身颜色如生,没有任何受虐与中毒迹象。

宋仁宗为此长叹一声:“人言岂可尽信!”

此后,仁宗皇帝对于刘太后的宗族亲属也更加厚待了。

如今得知自己的生母另有其人,在寻找多日之后,仁宗皇帝最终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名叫李用和的舅舅尚在人世,于是马上把亲舅舅召入宫中,并且立刻受其节度使职衔,赏赐无数。

而后,宋仁宗又把先前的那位直臣范仲淹召回朝廷。

不得不说,范仲淹的确是个正直之人,在他回朝之后,不仅没有记恨当初将自己外贬的刘太后,反而还在仁宗皇帝面前为刘太后说好话:“太后受先帝遗命,调护陛下十余年,今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

范仲淹是厚道人,宋仁宗更是一个厚道人,于是他就下诏:禁止任何人再追究刘太后垂帘听政时的是是非非!

事实上,刘太后一贯的行事都是有理有力有节,每当她赐给娘家刘氏宗族宫内御食的时候,都不曾用过宫内的御器,而是把它们放在平常的瓷杯瓷碗中赐给他们。

刘太后在世的时候,也经常对身边的宦者和女官说:“勿使皇宫器物入吾家也!”(你们不要把皇宫中的御用器物传到我的娘家去!)

有一次,真宗皇帝的两个妹妹入见刘太后,面对自己的两位小姑子,她马上就赐予她们非常珍贵的珍珠头帕,当时和刘太后关系非常不错的润王妃李氏,仗着自己和刘太后是闺蜜,也想要一个珍珠头帕。

对此,刘太后立刻拒绝:“二位公主乃先帝之妹,你不过是赵家的媳妇,如何敢与皇姑相比?”

最令人称道的,就是当时的大臣三司使程琳曾经想向刘太后献媚,因此上献了一幅《武后临朝图》,想让她临朝称制,当真皇帝。

岂料,刘太后打开一看,马上将此画扔在了地上,对程琳怒斥道:“吾不作此负祖宗事!”

由此可见,戏曲《狸猫换太子》中的情节完全都是瞎掰,刘太后虽然出身低微,但却号令严明,恩威加于天下,在施政方面基本没有什么缺失,绝对对得起那副珠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宋仁宗,狸猫换,宋真宗,刘娥,皇帝,身世,赵恒,刘氏,刘皇后,太子,观点评论,宋仁宗,刘太后,宋真宗,刘氏,刘皇后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宋仁宗,狸猫换,宋真宗,刘娥,皇帝,身世,赵恒,刘氏,刘皇后,太子,观点评论,宋仁宗,刘太后,宋真宗,刘氏,刘皇后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宋仁宗,狸猫换,宋真宗,刘娥,皇帝,身世,赵恒,刘氏,刘皇后,太子,观点评论,宋仁宗,刘太后,宋真宗,刘氏,刘皇后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