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她是武则天唯一无法超越的女人,完美女人的典范,李世民一生的挚爱

她是武则天唯一无法超越的女人,完美女人的典范,李世民一生的挚爱

武则天,一生永远无法超越的两个人,一个是李世民,另一个就是李世民的长孙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千古一帝,雄才伟略,十六岁便横刀立马、名扬天下。运筹帷幄,玄武政变,开创大唐盛世,造就华夏民族璀璨历史。他薄情、亦多情。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春游曲》——长孙皇后

这是一首关于“春游”的诗歌,但又与一般的春游诗不太一样,表面写景,实际却是写人,而这被她盛赞的美人也正是作者自己。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美景、美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场灵动唯美的视觉盛宴。

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信、美丽、生动、娇美的女子,或妩媚,或灵黠,或兰心蕙质,或端秀从容……这这样的一个女人,出现在了唐朝的初期。她就是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

“龙”与“凤”的完美结合

长孙氏出生在何南洛阳,小名观音婢,她的父亲长孙晟在隋朝时官拜右晓卫将军,文武双全、善骑射、深得隋帝信任;母亲乃隋朝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自幼便知书达理,以文明礼教、美丑善恶的标准来修身行事,并且生得美貌端庄。

这样两个人结合到一起后,便生下了更加完美的长孙氏,以至于当长孙氏逐渐长大后,虽然提亲者甚众,却无人能合长孙晟夫妇之意。在他们心中,长孙氏将来一定会成为人中之凤,当然不可草率许人,嫁人当嫁当世之英豪。而这个英豪,在不久之后便出现了。

长孙晟去世得早,长孙氏同父异母的兄长长孙安业为人十分霸道,他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便将长孙氏等几个亲人赶出了家门。无奈之下,这几个人只得去投奔亲人高土廉。虽然这一变故给长孙氏的生活增添了一些磨难,但正因为这一变故,促成了她与李世民的一段姻缘。

北周时武帝的外甥女实氏也是一个不寻常的女子,她自小就对世事见识非凡,当时便引起了长孙氏伯父长孙炽的注意。奇女子当然要嫁一个当世豪杰,于是便选中了殿内少监唐公李渊作为夫婿。二人共生有四男一女,而二人的出众之处却多半都集中在了二子李世民身上。有长孙炽的推荐,加上在隋朝任治礼部的高士廉的刻意观察,他们发现这个李世民果然才气纵横、长相英俊、文武双全。与长孙氏正是绝配!

于是,长孙家便向李家提亲,两家一拍即合。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李世民与长孙氏正式结合。天赐姻缘,正应郎才女貌,不但两家家长十分欢喜,他们二人也是异常满意。这一对龙凤男女铸就了后来的一番宏伟基业。

不久后,李渊在晋阳正式起义了!面对隋朝的暴政,各地纷纷造反,但李渊的军队无疑是其中最为强大的。作为李渊最得力的助手,李世民时常在外领兵打仗,很少有机会回家与亲人团聚。长孙氏便只好在家中与婆婆窦氏、嫂子及几个弟媳相处。她的知书达理、学识渊博在众儿媳中非常突出,让窦氏异常喜爱,婆娘二人相处得甚为融洽。

无形中,窦氏对李世民的偏爱也在逐日增加。同时,长孙氏还极力与李渊的妻妾拉近关系,取得了她们的好感,争取到了家族里面的人心。她这么做或许只是她的心地善良、贤惠一面的写照,但却在无形中促成了一种政治策略的实施。这也为后来李世民在家族内战中获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正式建立唐朝,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长孙氏为王妃。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去世后,后宫便混乱不堪,而李建成虽贵为太子,却在文韬武略上都要远逊于李世民,所以他非常妒忌世民的才华,认为李世民的存在是对自己太子之位的最大威胁,便时常想办法对付他,欲除去这个眼中钉;同时,李渊的第四子李元吉虽然本事平平,志向却不小。也在觊觎这个太子之位。于是,一场兄弟间的斗争便不可避免地上演了。

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长孙氏在宫中以她非凡的才华不断地处理着与众人的关系,同时,她做人的端正态度也给大家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李渊也看得出来,几个儿子中数世民最具才能,同时他也对长孙氏有着非常强烈的好感,心中也在盘算着是否另立太子之事。只是另立太子事关重大,一旦为之会有诸多影响,所以才迟迟未决。

而李建成与李元吉二人虽然也有争端,但他们知道李世民是最大的障碍,便结成联盟,欲想办法尽快除去李世民这个共同的敌人。于是。李世民在家中不断遭遇危机,好在几次下来都侥幸保住了性命。李世民终于决定狠下心来,因为他知道,自己若再顾及兄弟之情,迟早会被这两个兄弟所害。不久之后,一个大胆的决定在他的心中悄悄诞生。

李世民终于把自己的才能第一次对准了自己的兄弟!他与长孙氏之兄长孙无忌秘密进行了会晤,共同商议计划,然后决定发动“玄武门兵变”,正式对两个兄弟动手。而一向温柔纯善的长孙氏却一反平时柔弱的样子,非常英武地鼓励众将士奋勇拼杀,众将士无不精神振奇,誓要成功。

于是,一场兄弟间的决战便在玄武门正式开始了。李建成与李元吉才能本就逊于李世民,再加上这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兵变,二人当然不是对手。在这场决战中,二人最终死在了李世民的手里。

为了免除后顾之忧,李世民将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儿子也全部诛杀。手段虽狠,却也是被逼出来的,所以在历史上,许多人往往更愿意原谅李世民这一残忍的行为。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正式登基,即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太宗皇帝;长孙氏也正式成为皇后。

在李世民从秦王到太宗皇帝的过程中,虽然他的雄才大略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长孙氏在其中也是功不可没。她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上能够把握得当,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显得非常突出。这都给李世民的成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卓越的后官管理

太宗登基不久,长孙皇后便初步展示出了她的才华。她只是向太宗提了一个建议,便让太宗皇帝的美名立时传遍朝野。

李渊虽乃一雄才之人,但却有些好色,自登基后,后宫女子无数,全部归李渊一人所有。太宗继位后,后宫使成了长孙皇后的天下。她发现宫女甚多,而且大部分都是隋朝时的宫女,被留到了现在。这些女子刚被选进宫时一个个年轻貌美,而如今多数已步入中年。她知道若如此下去,这些女子必会面对深宫内院,终老此生。

于是,她第二天便向太宗反映了这些情况,同时提议,这些官女年纪都已不小,与其让这些宫女在宫中苦闷下去直到终老,不如为一善事,让有亲人的领回家去,并且附赠一些金银;没有亲人的选择善良人家,与其婚配,朝延给予资助。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这些宫女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且还可以让百姓更加拥护朝廷。

太宗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后,惊喜于夫人的这个提议,第二日便依皇后之言下诏。

此诏一出,轰动极大。后宫女子欢声一片,齐呼万岁。于是,按照太宗的诏令,一下子有三千多名宫女被放出官,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未过多久,全国上下一致称赞太宗乃圣明之主。太宗圣明确实不假,但这个提议却出自长孙皇后。由此可见,长孙皇后的善良与思想都比较突出,这也是太宗在后来的政务中不断取得佳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孙皇后在后宫生活的管理中可谓是起到了表率作用。她深知,战乱结束没有多长时间。百姓生活尚未稳定。她便建议丈夫时刻保持谦恭、节俭的生活作风,同时自己还能以身作则,因此她的声誉极佳。她不因为自己是皇后便任意去追求浮华与奢侈。在她的带动下,其子女与诸娘妃皆纷纷仿效。即使她的儿子太子承乾,乳母想为其增加器物时,也遭到了长孙皇后的反对。

太宗知道长孙皇后思想才能皆佳,于是在政务上往往希望皇后也参与研究。但她却认为后宫不适合千政,自己不应当违反这个原则。不过,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长孙皇后却能很好地帮助太宗。

在后宫的一切都已管理得很完善之时,她偶尔也会关注一些太宗处理的事情。如果太宗对宫中侍者发火怒斥,长孙皇后往往也会跟他一样训斥并处理被太宗训斥的人。但随后她会了解一些情况,若发现冤屈,她则会在太宗气消了后将事情的原委向太宗讲述,让太宗能更妥善地处理。

从这个角度看,长孙皇后不但是个好皇后,还是一个好妻子,她更多地站在了丈夫的立场上想问题,既保护了他的自尊,又能帮助他正确地处理事情。这样一来,宫中的人都会更加敬重皇上,而不是人人自危,这样便形成了非常和谐的宫中气氛!

长孙皇后待人宽厚,只要是太宗的孩子,她便视同己出,甚至对有的嫔妃的孩子比对待自己的孩子还精心。她对待娘妃也同姐妹一般,若她们有病,长孙皇后往往亲自探望并赐药以助,有事时往往也会给予她们最大的帮助。

有一年春天,长孙皇后还曾亲自带领宫廷贵妃及宫女、大臣夫人等一同去采桑、喂蚕,体验民间的生活,让众女更多地了解民间的生活情况。虽然这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活动,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众女的节俭意识与勤劳的作风,同时也在无形中推进了移风易俗。长孙皇后如此用心良苦,也难怪会得到百姓及后宫诸女的尊重与爱戴!

后宫安定祥和,太宗就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国家的政务中去了。作为皇后不是讨好皇帝而得到更多宠爱,而是想方设法让宫中安定,这在历朝皇后妃子身上,实属罕见!

智慧与德操的完美表现

长孙皇后深刻地吸取后宫干政误国的教训,所以发雪终生不直接干涉朝政。太宗有时因朝廷之事悬而未决想听听长孙皇后的意见时,长孙皇后往往回避。但在太宗有不明智之举甚至有害于国家之时,长孙皇后则往往会直言相劝,让太宗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在处理这样的关系上,长孙皇后可调是做到了张弛有度。分寸也把握得恰到好处。

长孙皇后公私分明。绝不徇私枉法,这一点也是值得世人称道的。在“玄武门兵变”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的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在太宗登基后即被升为吏部尚书,并被封为齐国公。除了长孙无忌的大功外,二人的私交也甚好,所以太宗对长孙无忌非常了解,知道他才能卓越,也给了他很多特权,朝中许多事也让他帮忙分析、出主意。

于是,太宗便想晋封长孙无忌为右仆射。即宰相一职。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长孙皇后时,长孙皇后立即表示反对。她认为。晋升外成会煮来朝廷非议,实为不明智之举。不久后,右仆射宰相封德彝去世.太宗便又一次将欲晋升长孙无忌的想法提出,但长孙皇后仍然反对。她认为,自己家族之人官位已经不小,若继续晋升,则会引来祸患,并且举了不少历史上的“重亲遭祸"的故事。

太宗听到皇后的话,心中虽然信服,但他仍然爱惜长孙无忌的才能,便不顾皇后的劝阻,封长孙无忌为右仆射、吏部尚书、左武侯大将军。

长孙皇后见太宗未听其劝,便直接派人唤来兄长。将向太宗建议之语又向兄长说了一遍。长孙无忌明白妹妹的苦心。但自信能够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并且自己深具管理才能,所以决定用政绩来回答天下人。可不久之后,却有人写匠名信给太宗,认为长孙无忌升职太快,无论是否有真才实学,也无法令人信服。

太宗虽对信的内容只是付之一笑。但长孙无忌却想到长孙皇后对自己说的话,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妹妹所言极为有理,便向太宗请求辞去右仆射之职。太宗当然不会同意,但长孙无忌态度坚决,而且长孙皇后又一次将道理言明,太宗这才更进一步地理解了长孙皇后的苦心,终于决定接受长孙无忌的辞职请求。

与之相反,曾经赶她出门的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在看到这个妹妹贵为皇后时,居然又厚着脸皮找上门来,请求给个一官半职,以使自己好有个前程。长孙皇后知道她这个兄长无才无德,实在不配为官;但如果不做官,又担心他会去外面胡作非为,不如给他个小官当当,也好约束他。

于是,太宗便令他当了随从,不久后见其做事还算过得去,便又提拔他当了监门将军。其实这已经是太宗格外开恩,才赐予他如此官职。但他劣性不改,不但不思报恩,还参与了李孝常的反叛计划。事情败露后,按律他当处斩刑。太宗虽知他是皇后之兄,但也知道这个长孙安业的种种劣迹,便欲直接判其斩刑。

但这个时候长孙皇后却站了出来。出乎意料的是,她竟然为这个曾赶她出门的兄长求情。她认为,虽然长孙安业罪在不故,而且曾经把自己赶出过家门,但若此时杀他,必会有外人称她是恃宠而报私仇,借机除去长孙安业,这样无论于已还是于皇帝,都是一件不好的事。

太宗闻之认为有理,便改判了流刑。长孙皇后在处理长孙无忌与长孙安业的两件事上,不但可以让人看出她妥善处理事情的能力,而且更表现出了她视野开阔的一面。她的这一优点,也是足以令世人称道的。

还有一次,太宗下了朝后,心中怒气冲冲,并且扬言要杀掉大臣魏征,因为他展展在朝中顶撞太宗,让太宗下不来台。太宗身为皇帝,却被一个朝臣如此顶撞,心中十分不满。长孙皇后得知后,知道太宗的气一时还顺不过来,说不定会做出什么错事。于是她回到内室,换上只有在隆重节日才会穿的皇后朝服,来到太宗面前,深深地拜了下去。

太宗备感惊讶,便问皇后这所为何故。皇后正色答道,一个好的皇帝,才会有敢于直言相谏的忠臣。魏征所谏,没有私利,他敢于直言,说明这是一个良臣,皇帝有如此良臣,岂不是国家之幸,朝廷之幸?为此她向皇上表示祝贺。

太宗闻之,心头茅塞顿开,对长孙皇后的提醒表示感谢,同时也为自己一时心胸狭隘表达了惭愧之情。第二天到了朝上,太宗当众检讨了自己冲动的问题,并且让大家要以魏征为愣样,积极地向自己直言相谏,为朝廷进忠言,为百姓谋福利。正是因为太宗皇帝身后有如此贤明的长孙皇后,他才能在勒政爱民方面做得越来越尽善尽美,以至于才有了后来名重青史的“贞观之治”。

有关魏征直言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故事。太宗子女众多.其中他最喜爱的是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长乐公主生得亭亭玉立,与长孙皇后颇多相似之处。当长乐公主成年后,太宗便欲将之嫁给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这样一来两家便亲上加亲,实为朝廷佳话,也是家庭之幸。

最心爱的女儿出嫁,太宗当然不会马虎,备办的嫁妆异常丰富,比李渊之女即太宗之妹永嘉长公主出嫁时的嫁妆多了一倍。当魏征听说此事时,立即直言相谏,指出太宗与长乐公主虽然父女情深,让人羡幕,但若超出永嘉长公主这么多,却也有些不合道理。昔日汉明帝给他的儿子分封时,都强调分封领地只能为先帝儿子们的一半,后人无不拍手称赞。若皇上为长乐公主提供嫁牧超过永嘉长公主如此之多,于理不合。

魏征又一次如此直言,群臣无不为他担忧。可太宗知道魏征所言合情合理,而直言相谏也正是魏征的突出之处,便心平气和地表示他所言甚是,自己会考虑。回到后宫后,他把魏征所言告诉了长孙皇后,毕竟这是自己与长孙皇后的女儿出嫁,不知长孙皇后会如何表示

长孙皇后闻之,非但没有一丝不悦,反而极力称赞魏徵的才学与智慧,称他居然能用古人的圣明之举对太宗进行相谏,想得又是如此周到,居然连皇上的家事也不肯“放过”,而且冒着惹皇上生气的危险对皇上进行指责,这份勇气绝非常人所能及的。即使是连长孙皇后自己,跟皇上说话也要考虑皇上的心情与自己相谏的方式,而魏征却能如此直言,真乃国之良臣!朝廷中有如此人物,真是国家之幸、太宗之福。太宗听长孙皇后如此说法,方才如释重负,同时也更加重视魏征了。

第二天.长孙皇后派人送了四十万钱、四百匹组给魏征,对他这种高尚且无私的谏言表示了奖赏。并且希望他能保持这样的品格,永为世人楷模。

作为皇帝,能够虚怀若谷,时常接受他人反驳之谏言者,太宗皇帝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是首屈一指的!而同时,他的贤内助长孙皇后对他的帮助与支持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水平,这在历史上也是难能可责的。

太宗皇帝量是圣君,但毕竟也是凡人,所以在宠妃方面,他并不是特别专一。除了长孙皇后外,他还喜欢来自湖州才学横溢的徐惠即徐妃、熟读史书长相身材俱佳的隋炀帝的女儿杨妃,以及原李元吉的妃子杨氏。他曾经甚至想立杨妃的儿子李恪为太子,但经长孙无忌劝阻后,才立了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承乾为太子。

宠妃如此之多,太宗可谓是艳福不浅。在历史上因皇帝宠妃众多而闹得后宫鸡飞狗跳之事举不胜举。但同样面对这一情况之时,长孙皇后并不像其他朝代的后妃一样醋意大发,以至于搞得后宫乌烟瘴气,混乱不堪。她只是出于为太宗皇帝考虑的角度,偶尔会提醒太宗不要太过投入,以免伤了身体。

除了从太宗健康方面考虑外,她对此再无怨言。同时,她对待其他妃子便如对待所有人一样,与她们做到和睦相处,形同姐妹。而其他妃子对她也是敬爱有加,从来不在背后说皇后的一点不是,对皇后更是没有任何意见。这一点,也是长孙皇后在处理后宫事务中的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善良至此,令人敬佩!古今之中,能有几人可与她相比呢?

留芳千古的贤德皇后

太宗贞观八年(634年),长孙皇后的旧疾哮喘病复发,而且来得甚急。太子承乾守着母后日夜照料,太宗也时时来看望,心中焦急万分。全国的名医都请遍了,却始终不见起色。太子使建议大教天下,并劝更多的人入佛道为母后祈福。长孙皇后立即否决,她认为因自己一人之故而大救天下于理不合,而且还关系国家大政,当然不可行;另外,百姓是否加入佛道乃是他们的自由,太宗皇帝自己都不信那一类东西,只是为了尊重别人的信仰才予以保留,让人加入佛道来保她平安,岂不荒唐?

太子听后,心中也无主意,便将此事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将此事告诉了太宗。当太宗与众臣闻知此事后,皆为之感动。众臣认为太子所言有理,便一同进谏。太宗将此事告诉长孙皇后之后,长孙皇后仍坚持不肯,认为如果太宗只为她一人而如此办理,不但于理不合,还会误了国事,自己岂不罪过?若太宗执意如此,自己只求速死而不愿相误。太宗闻之,只得作罢。

贞观九年(635年),太宗也患了重病,卧床不起。长孙皇后认为太宗的病重于自己,便尽可能付出自己的努力拖着病体加以照料,甚至自己贴身带了一小包毒药.誓与太宗皇帝同生死。但万幸的是,经过充分的治疗,半年后太宗的病就痊愈了。

由此可以看出,长孙皇后即使在病危之时,想的也是国家利益与太宗的健康,实乃一代明后!

长孙皇后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眼见大限之日将近。她临终之际,对太宗进行了最后的提议。她说最近听说房玄龄因与太宗意见不合,便被太宗黜官回家。

而事实上他参与策划了太宗所有的奇谋大计,却从未有过泄露,此乃忠臣良将之作风,理当重用;而自己家族中的人很少有具备大功与大才之人,却因己之故而展展获得高位,这极不合理,自己过世后,希望太宗能够让他们离开朝廷重位,不再参与国家大事,这是临终之语,望太宗不会相负。面对饱含真情、言之有理的临终之语,太宗含着泪,全部表示同意。

长孙皇后见太宗接受了自己的建议,心中宽时又提议,自己去世以后,葬礼一切从简,只用太器陶器陪葬便可,不必修墓,怕椁要用最简单的,依山而筑,能用即可。在外地的儿女也不必召他们归来,省得徒惹伤感,还会耽误他们做事。她希望自己死后,太宗能更加重用魏征与房玄龄那样的良臣,远小人、拒谗言,要继续勤政爱民,以百姓的安居乐业为己任,自己在九泉之下若能见到这一幕,便也能瞑目了,太宗一一应承,心中悲痛万分。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与世长辞,享年三十六岁,逝后葬于昭陵。

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立即按照长孙皇后的遗言一一照办。房玄龄立即恢复了宰相之职,当他听说这是长孙皇后的意思时,不由得老泪纵横。他感念长孙皇后的赏识,便更加尽心尽力,输佐太宗,终成一代名相。

太宗皇帝自长孙皇后去世后,思念之情时时涌上心头,便时常拿着长孙皇后采集古代妇女得失之事所编纂的《女则》来回忆结发妻子,同时将其传于后世,以为妇女行为之典范。这样,长孙皇后的思想与贤德从此流芳千古。

★人物点评

在中国封建历史各朝的后妃中,长孙皇后几乎属于完美的化身、贤德的典范。她不但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一个好国母。

长孙氏一生从不直接干预朝政,谨守后宫嫔妃的礼节。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后官之人也不在少数,但既能做到这一点,又能对皇帝管理朝政起到有效帮助作用的后宫人物,她却显得异常突出。

虽然在历史各朝各代中这样的皇后或者妃子也能找出几个,但能够在最恰当的角度处理好这个关系的,长孙氏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当太宗主动让她参与朝政时,她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只是在太宗所为之事有了错误时,她才会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予以指出,既提醒了太宗,又维护了皇帝的面子,不可谓不具有大智慧也!

长孙氏出身名门,素质优秀,嫁给了同样非常优秀的李世民。这对组合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佳的帝后组合之一。长孙氏在李世民夺位过程中有着非常突出的功绩,但她真正出色的表现却是在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她用心地辅助李世民管理后宫之事,将所有后宫之人当成亲人一样,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但影响了所有人,也获得了很多人的尊重。

这不但是一种胸襟,而且也是一种魄力。同时她对太宗之错能勇于提出,并且在许多时候用了非常巧妙的方式,往往让太宗在接受批评时不但不会恼怒,反而能够更加尊重自己的结发妻子。这一点,绝对是长孙氏的过人之处!

长孙氏一生的表现几乎完美无取,但恐怕这也是因为她存在于太宗执政的这个时代的缘故。太宗有了她,才更显出其圣明;而她有了太宗,才让她的种种品德与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她正是处在了这种太平盛世之中,才发挥出了她最大的才能。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她出现在险恶的朝廷纷争之时,或者出现在国家有大的斗争之际,她还会不会成为一个流芳千古的皇后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说不定她真的做不到。但既然她存在于太宗时代,我们倒不必非得去较这个真儿,也不必非要去研究她并没有显露的能力特征。

长孙氏就是长孙氏,命运既然让她出现在了这个时代,便是给了她机遇,而她也正是把握了属于自己的机遇,才成为了一代圣明的皇后。

后妃是封建时代的特殊群体,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国的封建历史才会显得那么活色生香,有有滋有味。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渊,隋朝,兄弟,典范,李世民,超越,一生,女人,太子,孙氏,观点评论,魏征,李世民,孙无忌,长孙皇后,孙氏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渊,隋朝,兄弟,典范,李世民,超越,一生,女人,太子,孙氏,观点评论,魏征,李世民,孙无忌,长孙皇后,孙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渊,隋朝,兄弟,典范,李世民,超越,一生,女人,太子,孙氏,观点评论,魏征,李世民,孙无忌,长孙皇后,孙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