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印度洋打捞出明代石碑,翻译内容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印度洋打捞出明代石碑,翻译内容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探索与发现始终不曾中断。正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人类才开始对生存的环境认真观察,归纳总结,并将发现的规律加以利用,最终衍生出当今的文明。

而提到探索与发现,大航海时代无疑是最为波澜壮阔的时代。哥伦布的发现,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对于各个领域,这都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对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船队远航,莫过于郑和下西洋。但是对于郑和这次远洋出海的详细情况,却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那么,郑和的这次出海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最终结果又是如何呢?

扬帆远航

公元1406年6月,一支庞大的舰队从福建出发,开始了西洋之旅。率领这支舰队的,正是被人们称为“三保太监”的郑和。这一次出海,比哥伦布舰队的出发时间早了将近100年。

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大航海首航。郑和的远航,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许多东南亚国家仍然有着浓重的华夏文明色彩,与郑和出海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是因为郑和下西洋,这些国家才能够得知在东方还有一个名为大明的庞大帝国。而郑和带去的丝绸、瓷器、铁器、书籍等物品,更让这些国家大开眼界,对中原文明产生向往之情。

于是许多国家在见到郑和的舰队之后,便派出使者,甚至国王亲自跟随郑和出海,只求能够跟随他回到大明帝国,亲眼目睹这个在当时文明高度发达帝国的庐山真面。

郑和的远航,大大地拓宽了大明帝国的外交空间,使许多东南亚国家成为了明朝最忠实的盟友。于此同时,郑和也带回了许多东南亚特有的产物,例如用于青花瓷之上的蓝色染料,便是郑和将其带入中国的。

与大航海时代的西方列强不同,郑和下西洋不带有任何侵略色彩。相反地,这一壮举不但促进了东南亚国家与我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让彼此之间的文化相互渗透,真正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出海的意义

实际上,郑和出海的目的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早在朱元璋时期,大明王朝便颁发了禁海令,命令禁止国中船只深入到远海。而朱棣公然违抗其父亲的政策,其中必然有着更为重要的目的。

众所周知,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取得了胜利,成为了大明帝国的统治者。而在他取得胜利的同时,也标志着朱允炆成为了失败者。而朱棣在冲入皇城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宣示主权,而是寻找这个侄子。

然而最终的结果,恰恰是朱棣最害怕发生的情况:朱允炆不见踪影。如果朱允炆死了,朱棣可以将罪过强加在他要“清君侧”的对象身上。如果活着,他就可以将其软禁。而不见踪迹的他却无能为力。

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朱棣无论如何也有知道朱允炆的明确下落。因此,他在国中寻找朱允炆的同时,也将目光放到了海外。

根据《明史》当中的记载:“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郑和的舰队在打通海上商贸,拓展大明外交的同时,寻找朱允炆也是其出海的重要目的之一。

从朱棣的角度思考,便不难解释为什么他即便冒着“大逆不道”的罪名,也要公然违抗朱元璋的禁海令,派遣规模如此庞大的舰队出海。毕竟与大逆不道相比,朱允炆卷土重来的威胁更加可怕。

除此之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也是朱棣做出这一决定的重要原因。在明朝,东南沿海一带有着为数众多的海盗,他们时刻侵袭着沿海地区,这也是朱元璋颁布禁海令的重要原因。

而郑和所率领的舰队,无疑是当时最强大的舰队。其最大的宝船高61。6米,长151.18米。这样的船称得上当时的航空母舰了,而且还有200多艘战船跟随,人员更是多达2万多人。

正是由于拥有这样实力强劲的舰队,郑和才能前后七次下西洋。也正是因为这七次出海,东南沿海的海盗几乎被消灭殆尽。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郑和的出海实际上是以另一种方式执行禁海令。

事实上,郑和的出海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导致其势在必行。那就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战争的惯性趋势让朱棣必须继续开展大规模的行动。

战争虽然会对一个国家造成严重的伤害,但也会为国家的经济带来一定程度的复苏。因为在战争时期,物资的需求量极大,这就会产生内需,使各项产业都处于饱和状态。

而一旦战争终止,物资需求便会大大降低,在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时便终止战争,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说是一场灾难。这也是拿破仑在占领欧洲后,仍然要对沙俄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

因此,郑和出海也可以视为拉动内需的一种行为,是对朱棣靖难之役的收尾工作。朱棣正是借助郑和出海的时间,使国家在对物资仍有需求的同时,让战后经济平稳着陆。

印度洋石碑

1911年,一块石碑被斯里兰卡的加勒城打捞了出来。这块石碑上刻有中文、波斯文和泰米尔文三种文字,而这些文字记载的,便是郑和舰队来到这里的场景。

可以想象,当其他国家见到如此规模庞大的舰队到来时,这些国家从上到下会是怎样的心情。而郑和留下这块石碑,则是为了让所有人都了解到,大明舰队的到来不是为了发动侵略,而是为了和平而来。

然而也正因如此,在郑和之后,大明帝国的舰队再也无法负担这种耗费巨大的大规模行动。而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在拓展殖民地的时候,这样入不敷出的情况则始终没有发生过。

结语

《论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中华民族向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而礼仪的最高境界,便体现在关系和睦,这也是礼仪存在的意义。

郑和的第七次远航,则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印证。为了维持和睦的关系,大明帝国没有依仗武力对弱小的国家施以侵略和掠夺,反而不计成本对其进行帮扶。

如果当时的明朝想要施行殖民政策,无需等到工业革命便可以完成。而且以大明帝国的实力,不仅能够成为日不落,月不落也不在话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石碑,郑和下西洋,国家,才知,打捞,朱允炆,大明,内容,朱棣,舰队,观点评论,大明帝国,郑和,朱允炆,朱棣,舰队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石碑,郑和下西洋,国家,才知,打捞,朱允炆,大明,内容,朱棣,舰队,观点评论,大明帝国,郑和,朱允炆,朱棣,舰队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石碑,郑和下西洋,国家,才知,打捞,朱允炆,大明,内容,朱棣,舰队,观点评论,大明帝国,郑和,朱允炆,朱棣,舰队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