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齐鲁几多范公祠,寻访范仲淹在山东的足迹

齐鲁几多范公祠,寻访范仲淹在山东的足迹

□许志杰

范仲淹原籍苏州吴县,出生在徐州,以一篇《岳阳楼记》和诸多为民利民的政绩流芳千古。他的一生与齐鲁大地更是结缘颇多,青少年时期曾在博山、长山等地居住长达20年,暮年之时又在青州做知州,身后留下诸多历史足迹和美篇美文。其中称为“范公亭”“范公祠”的名胜山东就有至少三处。

青州城“范公”足迹遍布

青州是范仲淹做官的地方,虽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却因政绩突出、百姓获利,为后人乐道。宋皇佑三年(1051年)春天,范仲淹从杭州调任青州,接替著名政治家富弼出任青州知州,同时兼任京东路安抚使。这年范仲淹63岁,已经进入人生暮年,经过长途跋涉范仲淹到达青州,他带病坚持处理公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当年青州正值“岁饥物贵,河朔流民,尚在村落,因须救济”,外地闹水灾,大批灾民滞留青州,本就不富裕的粮食缺口很大,价格急剧上涨。可是朝廷规定,青州当地百姓的皇粮要远到博州(今山东聊城)去缴纳。范仲淹经过实地调查,改变以往做法,百姓按照正常年景的粮价交给官府,以款代粮,然后派人到博州就地购买粮食,交给官府,百姓省钱省力。

青州范公亭公园

宋代皇佑四年(1052年),就是范仲淹出任青州知州的第二年,64岁的范仲淹奉命调往颖州(今安徽省阜阳)任职。此时的范仲淹病入膏肓,已经无力再赴新职,但他还是坚持上路,去往千里之外的颖州接任。当时正值严冬,一路颠簸,范仲淹刚到徐州便病逝于此。范仲淹生于徐州,卒于徐州。根据他的遗愿,遗体被深爱他的百姓敬移至洛阳南郊万安山下,葬在母亲的身边。

青州百姓不忘范公恩德,为纪念范仲淹将当地的醴泉亭改名“范公井亭”,在对阳河城里段进行疏浚改造的过程中,又在阳河畔辟出500余亩修建“范公亭”公园。在“范公井亭”处建造“三贤祠”,祭祀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三位宋代为官青州、造福一方的名臣,后又在公园内建造李清照纪念祠,三贤亭近处种植四棵苍天松柏,称为“四松亭”。李清照因嫁给状元赵明诚曾居青州多年,得以与范、富、欧阳并列宋代青州四大文人。现在的青州,“范公”足迹遍布城里,除了“范公亭”公园,还有一条从西城通达东城的“范公亭街”贯穿整个城区,串起这座古老市镇的文脉人气。古色古香的“宋城”建在阳河岸边,人们徜徉其中,体味范公留下的感人故事。1934年,隐居泰山的冯玉祥拜访“范公亭”,挥笔写下长联:

兵甲富胸中,纵叫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

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

博山秋谷,高山流水有“范泉”

现今在博山和长山(邹平、周村)一带流传着很多有关范仲淹考取功名之前的传说故事。 相传因母亲谢氏祖籍颜神庙,并非正房,失去父亲的范仲淹在范家备受家族歧视,生活无着,母子二人只得投奔姥姥、姥爷家所在的颜神庙,就是现在的博山。几年后母亲改嫁到了长山县醴泉寺附近的一户朱姓人家(朱文翰),范仲淹随继父姓,名说。朱姓人家是当地大户,家业兴隆,为人处世善良厚道,对于“跟脚子”(继子)朱说并无歧视,并供养他读四书五经,撰文识字。朱说颇得先生称道,被同村人称为神童、小秀才。朱说的母亲是一位有大志向的家庭妇女,看到儿子与众不同的天分和勤学苦练的上进心,就决定把儿子送到娘家颜神庙荆山寺书院进一步深造。于是朱说独自一人来到荆山寺,跟随先生夜以继日地读书、习字,终于考取进士进京。为了纪念早逝的父亲,朱说改回原来的范姓,名仲淹,字希文,从此以范仲淹行于天下。这也是至今仍在博山、邹平一带流传的“世人只知范仲淹,奈何不知有朱说”的由来。毕竟这只是综合了民间的一些传说,散见于后人所辑各地方县志、乡土志类文献,并不十分可靠。

范仲淹为官一方,造福一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令颜神庙人感到荣耀,为博山走出这样一位大文学家、政治家而自豪。为了纪念范仲淹,明中叶当地绅士、文人集资将他读书的地方改称“范泉书院”,民国时期扩建为“范公祠”,“藉以景仰前贤,示范后世”。“范公祠”坐落在博山范河岸边,旧博山城以东,与博山的另一位清代著名文学家赵执信(音shen)故居因园相邻。“范公祠”山门坐南朝北,是一座紧凑的二进院落,依山势而建,井然有序,颇富江南园林之景致,是以明代建筑群为主体的旧时书院的样式。“范泉”位于院落下端,长方形制,周边护有石栏,东西石栏板上都刻着篆书“范泉”二字,气势非凡,与汩汩腾空的范泉三股水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为“范公祠”一大景色。

博山范公祠

公祠《续修博山县志》记载:“范泉,出荆山麓范公祠堂下,祠前临秋谷涧道,汇合其泉下流入涧,平流过后乐桥上注入范河而入陇水。”范泉三股水也是常年不衰,颜神庙人喻指范仲淹所赐福泉,甚为珍惜。范泉西立悬山式石质影壁一通,长约四米,高约两米,对范泉池水,刻有“山高水长”四个草书大字,动静结合,龙飞凤舞,仿佛把人带到八百里洞庭的“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的浩荡泽国。传说,这四个大字为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淄川人张中发酒后用范泉中自然生长的荭草蘸了半桶墨汁加以朱砂,一挥而就,四字一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气呵成,不愧为草书一圣。

据说原来在范泉之南有范公亭,民国时改建于泉北,布局更加合理。过范公亭拾级而上,便是范公祠,内有范文正公塑像和大型范仲淹故事壁画。后门通荆山寺,相传曾有块近一亩地大小的如坪巨石,坦可晒书,又名“一亩石”,范仲淹在此读书时为晒书宝地。惜寺已毁,巨石亦不翼而飞,留下诸多遐想。曲径通幽处,范公祠与因园并立于荆山脚下,荆山石桥跃范河而过,博山人民敬仰范仲淹的政绩与文功,将荆山桥改为“后乐桥”,取“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三股范泉水,一股入赵执信故居“因园”穿“听泉榭”落涧峡而去,又一股过“清音阁”化入自然,另一股清泉水则淌过“后乐桥”,一路出城汇入范河,浩荡奔波,滋润颜神庙后代,昼夜不息。拜范公祠,访因园,博山文脉尽在于此。

长山范公祠,寄托多少乡人情思

范仲淹从杭州调任青州赴任途中,专门拖着病体绕道长山,看望这里的父老乡亲和自己读书的醴泉寺师长,据记载场面十分感人。长山即现在的淄博市周村与滨州市邹平相交之部分地域,隋代开皇年间设立长山县,先后隶属淄州、齐州、济南府等,后撤县,区域分归周村区和邹平县。范公祠始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就是范仲淹病逝后的第13年,这是目前所知全国最早的纪念范文正公的享堂,倡议者是时任长山县令韩泽。位置就在长山城南,孝妇河畔的河南村,现在的范公村。

邹平范公祠

范公祠坐北朝南,分为前后两进院落,前院为大殿,后院为享殿。大殿为歇山式建筑,灰砖青瓦,斗拱飞檐,殿内敬塑范文正公坐像,东西两侧各种植银杏树一株,高达十丈。院内还有古槐三株,其中一株树干已空,干枝又发新芽,枝繁叶茂,被称为“怀中抱子”,象征人丁兴旺、后继有人。享殿内雕梁画栋,殿前有匾额两块,一块书有“长白书院”,另一块为“菜根味舍”,意为辛勤持家,不忘耕读之业。其中“长白书院”当为范仲淹读书时的“醴泉寺书院”演变而来。范公祠左右分立两块石碑,左书“先忧”,右书“后乐”,取范公《岳阳楼记》名句择定。大门两侧书写长联:

宰相出山中,划粥埋金,二十年长白栖身,看齐右乡贤,依然是苏州谱系。

秀才任天下,先忧后乐,三百载翰卿著绩,问济南名士,有谁继江左风流。

但是,毕竟原设范公祠是在相对简陋的醴泉寺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经宋至明初历90余年,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范公祠的状况引起了住在附近司家庄义士许进的关注,于是他倡议村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将范公祠修缮一新,这就是现在范公祠的基本式样。

壬寅隆冬,正值范文正公辞世970年,范公事迹得以在齐鲁大地发扬光大,荫及后代,仅以此文以记之。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山东,范公亭,神庙,范泉,母亲,百姓,公祠,朱说,青州,范仲淹,范公亭,范公祠,博山,青州,范仲淹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山东,范公亭,神庙,范泉,母亲,百姓,公祠,朱说,青州,范仲淹,范公亭,范公祠,博山,青州,范仲淹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山东,范公亭,神庙,范泉,母亲,百姓,公祠,朱说,青州,范仲淹,范公亭,范公祠,博山,青州,范仲淹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