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怪圈:“混血儿”骡子让马骑兵闻风丧胆,南宋为何不用骡子军?

怪圈:“混血儿”骡子让马骑兵闻风丧胆,南宋为何不用骡子军?

南宋,一个只在公元1127年到公元1279年短短生存了一百五十二年却发生了十多次大型马类疫病的朝代。在当时,迫于金的强大,无奈退缩于淮河—大散关以南的南宋对于战马的需求其实是很强烈的,然而一没有了北边辽阔的大草原,二又加上南边潮湿温热的天气,是以,战马的储蓄情况一直都很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极为特殊的后备力量——骡子军出现在了我们脑海。

骡子,无论是耐力、年龄还是对复杂生活环境的适应力,都远远强过马匹,那南宋为什么不将骡子军作为骑兵的补充军力呢?尤其是南宋末年,在骁勇善战的蒙古兵铁骑逼近下,为什么南宋坚持不用骡子兵来增强战力呢?

毕竟,骡子军在历史战场上也是有过很多次浓墨重彩的表现。

一:骡子军——异军突起的神兵

1.骡子来源

东汉的《说文解字》有云:“骡,驴父马母者也。駃騠,马父驴母者也。”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东汉的时候,我国中原地区就已经对骡和駃騠有比较清晰的认知了。换句话说,在当时,人们应当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生产骡和駃騠的方法。在现代,驴和马产生的后代统称为骡,其中,公驴和母马生的为马骡,也就是古代的骡,公马和母驴生的为驴骡,也就是古代所说的駃騠。

骡子的优势非常明显,南宋罗愿《尔雅翼》就有写到,“骡者马牝驴牡所生,似驴而健于马,旧非中国所产,故汉书以为匈奴奇畜也,马力在前膊,驴力在后髀,骡力在腰,骑乘者随其力所在而进退之。”

“牝”表示雌性,“牡”表示雄性,这里是说骡子长得像驴,但是比马都要健壮,以前不是中国生产,所以汉书当时以为是匈奴专有的神奇畜生,马的主要力量在前肩,驴的主要力量在后大腿,而骡子的主要力量在腰,所以骑骡子的人需要跟随着骡子腰部力量的变化而变换姿势。

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出骡子不适用于战场的一部分原因了,战场上骡子是作为冲刺代步工具来使用的,如果你在使刀枪剑戟的时候还要时刻注意变换姿势,那么因此而错过进攻机会被对方一击即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但有趣的是,虽然骑骡子要比骑马有更多注意事项,但还是有人利用骡子军造就了一支神兵,他就是著名的唐朝藩镇将领李希烈。

2.骡子战场神勇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五》有云:“人劫于希烈,……地既少马,而广畜骡,乘之交战,谓之骡子军,尤为勇悍。”

唐朝中后期,各大藩王各据一方,其中,自称为建兴王、天下都元帅的李希烈尤为强悍。从李希烈自称王的德宗三年(公元781年)开始,到李希烈被他手下陈仙奇连通医生陈仙甫用药毒死的贞元二年(公元786年)为止,一共六年。在长长的六年时间里,李希烈靠着他神勇的骡子军多次大败唐朝军队。

然而,通过地形其实能看出来,当时李希烈所占据的蔡州、汴州、汝州、邓州等地都在现河南、安徽和湖北的交界处,这些地方大多以丘陵岗地为主,马匹行走困难,但骡子却正好擅长在这种地貌前行。

二:南宋地形及战场实际情况

1.南宋所据地形

退居淮河—大散关以南的南宋,占地比之北宋,几乎缩减了三分之一。

要想打赢金,或者说解决北边金的威胁,那淮河—大散关这一地方就必须要打赢,这块地方和之李希烈利用骡子兵屡战屡胜的淮西丘陵地界不同,这一块主要是平原。骡子虽然耐力强、爬坡能力优越,然而爆发力、迅捷程度以及温顺度都远远不及马匹。

在失去了地势条件之后,骡子在战场上的优势几乎消失殆尽,不仅如此,骡子继承于驴的倔脾气很有可能会导致它在战场上不能及时听从将士指挥,这种状况一旦出现,轻则大败,重则尽被灭,而这种风险是当时已经处于强弩之末的南宋所不能承担的。

2.南宋年间十次大型瘟疫

南宋年间,朝廷为了战马几乎是耗尽了心血。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时领地被金悍夺取三分之一,被迫南迁的南宋政权,在刚成立不久就遭遇了一次巨大的马疫。

《宋史·卷六十二》有云:“绍兴五年,广西市马,全纲疫死。”

北宋时期,战马来源主要是陕西的秦马和四川的川马,然而对于迁都到南京的南宋,秦马的来源首先就被斩断,而川马来源一是不稳定而是路途遥远,难以运输,是以,广西的广马就被当做重中之重了,然而紧接着就发生了广马全部得疫病死去的事,往后的一百多年里,先后又发生了十多次大型马疫,这些马疫对于原本就凋败的南宋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为何南宋末年不以骡子军补充骑兵?

1.骡子所擅与战地实际不和

《本草纲目》有云:“骡大于驴而健于马,其力在腰。……骡性顽劣。”这里说了骡子的性情很顽劣。骡子的性情随了他爸爸驴,虽然不会轻易发怒尥蹶子,但是很容易陷到自己的小情绪里,就是不走,这种情况要是在运送粮草的时候发生没问题,但要是在决胜于分秒之间的战场上发生就会出大问题。

对于南宋与金的主战场——淮河—大散关一线来说,主要地貌为平原,骡子在平原上的作战能力明显逊于马,无论是瞬间爆发力还是机动作战力,战马都要数倍优于骡。金人骁勇善战,又因占据北方广阔草原,因此战马数量充足。

可以想象,作战时,金人均骑健壮马匹而我方则是大量骡子军,一旦开战,黄沙漫天旌旗遍地血流成河,训练有素的战马会踏过尸首随主人四处征战,而骡子则会受惊四处奔散,我方必败无疑。

2.谨遵先人遗教。

虽然历史上常有骡子军立下赫赫战功,但那多是依托复杂地形灵巧作战所得。北宋《武经总要》就有写到:“军队每火置驴一头,如当队不足,均抽比队、比营,其杂畜非紧急,士兵不得辄骑。”这里就已经把骡子归为杂畜一类了,如果不是紧急情况,士兵是不被允许骑骡子这类杂畜的。

骡子自古以来都是负责驮宰各类货物的,因为它消化能力强,承重能力优秀,在唐朝时还出现了“骡纲”,即被商人组成队伍,负责运送货物的骡群。《阅微草堂笔记》有云:“有数商,驱骡纲行山间。”这里的骡纲指的就是驯养过后的骡子队伍。

宋人最讲究祖宗礼法,著名的“程朱理学”就是来自宋朝,到南宋时期,朱熹的理学更是大成,闻名遐迩。马匹,自古以来就是作战神器,由自然孕育而得,天授人得,符合理学。

但骡子就不一样了,最开始人们还以为骡子是“匈奴奇畜”,后来虽然掌握了繁殖骡子的方法,但骡子这种后天产物,地位首先就要比马低一等,战场乃是决胜之地,骡子这种取向不定的物种肯定是不能轻易放到战场上去用的,因此,南宋还是主要将骡子作为运输牲畜来使用,并不敢随便就将骡子作为战马替补骑兵上战场。

3.环境疫情所迫

《宋史》有记:“乾道元年二月,大雪。三月,暴寒,损苗稼。”像这种损害庄稼,甚至让许多民众冻死的大雪,南宋发生过数起。在经受连连恶劣天气下的南宋,又遇到了接连发生的十数次马疫,本就空虚的国库再无法承受“训骡”这一前程未知的花费。

毕竟训马一事自古皆有,古籍中经验甚多,即使发生了多次马疫,南宋朝廷也还是及时总结出了马疫发生原因,并因由采取了多项有效举措。但骡子军不一样,它在战场上的实例太少,自古也没有什么人专门总结训骡专著,对于命途多舛的南宋朝廷,他们断不可能抽出大量经费,耗损无数人力物力去研究“骡子军”。毕竟,光是对付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就够让朝廷头痛了。

四:总结

战场上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纵使是迅捷猛烈如战马亦有力有不逮之时,若是换成反应能力及爆发能力皆大逊于马的骡子,那结局只会更加惨烈。南宋对金,或者是南宋末期对上蒙古军,主要作战场都是辽阔平原,是骡子无法发挥它作战优势的地貌。

当然,如果悉心训导,花个数十数百年研究,说不定真能培育出一支即使在平原上,作战能力也丝毫不逊色于骑兵的骡子军,然而,凋零的南宋没有这种优厚条件,更加没有这么长的空闲时间,它能做的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更多的战马生存下来。因此,在南宋末年,在蒙古军铁蹄逼近时,南宋并没有将骡子军作为骑兵替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后备力量,李希烈,骑兵,战马,淮河,混血儿,骡子,战场,駃騠,马匹,观点评论,骡子军,李希烈,战马,大散关,骡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后备力量,李希烈,骑兵,战马,淮河,混血儿,骡子,战场,駃騠,马匹,观点评论,骡子军,李希烈,战马,大散关,骡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后备力量,李希烈,骑兵,战马,淮河,混血儿,骡子,战场,駃騠,马匹,观点评论,骡子军,李希烈,战马,大散关,骡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