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辽军直逼雁门关,宋太宗不得已启用降将杨业,将士们会服从他吗?

辽军直逼雁门关,宋太宗不得已启用降将杨业,将士们会服从他吗?

原本试图一统天下和回取燕云十六州的宋太宗(赵光义),在高粱河一战中大败,而且腿上还中了流箭,无法继续骑马。

因此,手下人只得把他扶到了一辆破驴车上,驾着驴车仓皇南逃。

凭借着出神入化的甩尾技术,宋太宗竟然逃出生天,辽军铁骑那么快的马,还真没追上他,宋太宗也安全回到了自己的京城汴京。

对此,堂堂一国之君宋太宗赵光义也被今天的网友们调侃为“高梁河车神”!

宋太宗兵败高粱河之后,辽军也是耀武扬威,继续派出军队开始进攻宋朝的河东地区。

正在养伤的宋太宗思前想后,把朝内外的大将筛选了一遍,最后发现在山西地区,也就是当时的河东地区,真正熟知辽国军队的人寥寥无几。

无奈之余,宋太宗只得启用先前敌国北汉的降将——杨业。

当时,杨业在宋朝的官职是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三交”是指太原以北的军事要寨三交寨,宋朝的中央军叫禁军,禁军出京屯戍称为“驻泊”,一般的统兵长官则称为“驻泊兵马钤辖”,而地位高的称为“都部署”,比如潘美,位置稍低的就是杨业这样的“部署”。

杨业当时又兼知代州,因此除了掌管并州路禁军以外,还负责统领代州的厢军,也就是代州的地方军。

实际上,杨业就是负责最先面对契丹军队进攻的前敌总指挥角色。

上面说到杨业在宋朝的官职,估计喜欢《杨家将》的朋友们都要为杨业打抱不平了:宋太宗为什么要派潘美当主帅,派杨业不行吗?

当然不行!

当时,作为太原降将出身的杨业才刚刚归附宋朝不久,而宋太宗又是一个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不可能对杨业完全放得下心,因此一定会派自己知根知底的潘美当主帅。

而且,从真实的历史角度来看,在《宋史·杨业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杨业不知书,忠烈勇武,有智谋。

可见,虽说杨业具有很强的军事谋略,但他却吃了没文化的亏,连大字都不识一个,也不会写。

因此,杨业只是一个做大将的材料,绝对当不了帅才。

说到这里,有的朋友肯定也会产生疑问:杨业当初作为刘继业的时候,在太原杀伤了那么多的宋军,而现在他又作为抗辽的宋军的开路先锋,带领宋军将士上阵杀敌,那些宋朝的将军和士兵们会听他的吗?他前敌总指挥的日子会好过吗?

其实,也不尽然!

因为,在宋朝初年的统一战争中灭了很多小国家,今天大家还打得你死我活,明天就可能会在一个皇帝的麾下称臣,因此双方如果没有杀父杀子一类的仇恨的话,大家一般都不会记恨前仇。

当然了,作为太原降将,在杨业的身上还有明显的(降将)标签,他自然不能马上有效地融入到宋军的将领和士兵中去,尤其是那些刚刚归他统领的宋军将士们。

毕竟,他们曾经和这位上司相互血战,曾经是仇敌,难免会在心中对杨业冷眼相看:你杨业不是号称“无敌”吗?你看你从前跟我们打仗真有能耐,如今咱们和契丹人打仗,我们倒是要看看你有多少能耐!

面对自己新主子(宋太宗)的考验,杨业要想出人头地,他就必须得做出成绩。

因此,此时人在宋营的杨业虽然表面上还很平静,实际上心里早已经忧心如焚,面对军中将士们对自己满眼的敌意,同僚言语之间的轻蔑,如针似刺般地不断刺痛他的内心。

再加上,当时的杨业已经年逾五旬,入宋之后又功业未建,所以他的内心当中也非常焦虑,也急需一场胜仗来证明自己。

面对当时汹涌而来的契丹军队,潘美和杨业二人的重中之重就是扼守战略咽喉“雁门关”。

大家要知道,中原王朝在丧失了燕山天然屏障之后,在北方长城防线唯一残余的天险就只有雁门关了。

雁门关在今天的山西代县,其地势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东面是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河北腹地,西面是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濒临黄河。

由于当时的地理位置非常险绝,属于孤峰耸峙,据传南雁北返都没办法飞越这座山巅,必须要侧身从山间缝隙中才能飞过,因此才被称之为“雁门关”。

雁门关向来都被称为“九塞之首”,一直处于华北防线的核心位置,自古以来中原的历代王朝都会派出当时最有能耐的大将来把守这道门户。

当然了,我们今天看见的雁门关是明朝人移到代州北面的,而宋朝时期的雁门关实际上是在代州西北,也就是现在的雁门关以西的雁门山上,东西两面全都是悬崖峭壁,中间有一条山路,不仅盘旋曲折,而且道路还十分狭窄。

对于当时的宋太宗来说,在雁门关的防守方面,潘美是自己人,肯定是很放心的,但对于北汉降将杨业,宋太宗确实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不知道他到底有几斤几两,也不知道到了关键时刻,他对大宋有多大的忠心,一切都是未知数。

但是,如今想要临敌换将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了,一切都只能听天由命,走一步看一步,看看杨业到底有多大的本事了。

由于当时宋朝在北方长城沿线只剩下唯一的天险雁门关,只要辽国能够撬开这扇大门,那就可以全面突破,河北幽州方面的契丹铁骑也就可以马上响应出兵,由此形成东西两路齐头并进的局面,双线直捣中原腹地。

辽国此次出兵,最大的新花招就是改变了以往单线出击的战略,他们一面在河北地区假装发起进攻,吸引宋军的注意力,另一面则把最精锐的主力骑兵集结在山西地区,企图声东击西。

砸开雁门关之后,辽国皇帝还会亲率大兵长驱直入,与东线辽军双管齐下,对宋军形成战略合围,想要一举全歼宋朝军队,而后再把汴京端掉。

大家都知道,打仗向来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但对于杨业这些山西地区的宋朝守将来讲,唯一有利的却只有地利:雁门关一带山峦起伏,地形特别复杂,可以说是易守难攻。

杨业到任之后,和主帅潘美也是积极合作,谁能想到这二位在不久前还是战场上的敌人,如今大敌当前,他们二人的关系绝对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亲密无间!

对于杨业来说,代州属于故地重游,因为他在北汉时期作为大将的时候,曾经长期驻守在此地。

当时主帅潘美坐镇太原附近的三交寨,相当于是宋军山西地区的总司令,而三交寨就是他的司令总部,用于统一指挥战事。

由于杨业对契丹作战经验丰富,因此就被分配在抗敌的最前线——雁门关。

身为职业军人,潘美和杨业二人积极配合,在很多方面也都是一拍即合,非常有默契,而杨业虽说是降将,但他在先前太原攻防之时表现出来的勇猛和智力,已经使得潘美对他印象深刻。

作为一名军中统帅,潘美阅人如阅河,对于杨业军事谋略的老道细腻是心知肚明,平时潘杨二人商谈军事,杨业都是对答如流,特别是他对契丹人战略的熟悉程度,以及对敌人攻势策略透彻的分析,更让潘美暗中佩服。

于是,潘杨二人就在边境防线整顿防务、扩修战备,数次击败了小部辽军的骚扰,同时还锻炼了队伍。

没过多久,潘美和杨业就不得不面对来自边境隘口空前的巨大压力……

公元980年三月,辽国驸马萧咄李率领十万铁甲骑兵,马上就要杀到了,雁门关大战一触即发。

此时,潘美手下有兵马五六万,但除了要重兵防守司令总部三交寨之外,各地的隘口也得分兵,因此雁门关上真正的宋朝守军只有寥寥数千人。

可想而知:几千人对十万人,绝对是以卵击石。

如此境况,可给当时担负着前线防守重任的杨业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那么,面对来势汹汹的强大辽军,身处如此凶险的局势,杨业该怎么办呢?

不得不说,此时杨业的手下只有区区数千兵力,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步兵,相对于辽国汹汹而来强悍的十万铁骑,力量太过悬殊了。

但是,毕竟自己和辽国打了几十年交道,杨业非常了解对手,因此他当时就认定:辽军一路南下,沿途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心态方面肯定非常骄傲。

因此,要想以几千士兵击退十万铁骑,唯有出奇制胜,搏上一把!

经过仔细分析,审时度势,杨业觉得不能按照常理出牌,辽军方面人众而骄,认定人数寡弱的雁门关守军肯定会龟缩在关内死守。

说起古代战争,绝对不像我们从评书或者影视剧中得来的印象,似乎双方一对阵,各出一员大将,骑马打上几个回合,哪一方面的大将被人打趴下了,哪一方面的士兵就兵败如山倒。

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特别是当时雁门关守关的宋军,根本就是寡弱不敌,处于非常弱势的境地,对他们来讲最重要的就是积极备战。

因此,赶在辽国大军来到之前,杨业就指挥宋军依托天险地形和远程弓弩,在雁门关上加强正面的防护力量。

与此同时,杨业还命人在雁门关前挖了很多道陷马坑,并布置下了飞辕寨、地涩等障碍物。

杨业安排的这些东西,就是在于想要尽可能的迟滞辽军的快速突进,以此来削弱契丹骑兵一股而进的锐气。

杨业毕竟是当时河东地区军事指挥的二把手,因此把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他就派人给自己的上司潘美送了一封密信。

在密信中,杨业把自己的安排和谋划一一陈说之后,他还请求潘美率领宋军主力前来接应雁门关的战事,而后杨业自己匆匆下了关城,翻身上马、绝尘而去。

对于大宋军将来讲,杨业刚刚归降还是一个降将,大敌当前之际,这位将军却领着数百名军将脱离雁门关关城,转身离开了。

那么,杨业他到底要去哪儿呢?又要去做什么呢?

对此,不少的宋军将士都在嘀咕:这个太原降将不会是害怕了吧?觉得咱们打不过辽国,自己悄悄溜走了?搞不好还去投敌了?

不光是雁门关的将士们在嘀咕,就连人在三交寨的主帅潘美接到杨业的密信之后,虽说他对于杨业在信中的策略深表赞同,但心里却也犯着嘀咕:杨业不回去投降了吧?

虽说,这段时间两个人合作非常愉快,但是对于杨业这位北汉降将到底在关键时刻如何表现,潘美心里其实也在打鼓。

犹疑归犹疑,但是身为主帅,潘美必须马上对此做出判断,毕竟自己的决断事关大宋山河锁钥雁门关的得失。

最终,潘美咬了咬牙,他必须得搏上一把,必须马上率领兵马前去接应杨业。

杨业率领数百名军马悄悄出关后不久,辽军的前锋军已经到达了雁门关外。

可以想见,十万契丹铁骑声势浩荡,绝对是遮天蔽日、漫山遍野而来,直逼雁门关。

十万辽军铁骑压逼雁门关,该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

在评书中总是这样描绘:人到一万,无边无沿,人到十万,彻地连天。

事实上,真实情况也确实如此!

此时,杨业率领着几百精兵马队悄悄行进,一路上还命令手下将士沿路砍取树枝备用,手下人不知杨业何意,于是问道:“老将军意欲何为?”

杨业没有回答,只是不露声色地骑在高头大马之上,从山顶的小道密林中透过缝隙往下望去,只见十万契丹铁骑漫山遍野、鼓声震天,无论是峰岭、山谷、沟壑,还是附近的溪流、田野,到处都是契丹铠甲恐怖的黑色,而辽军无数钢刀和长枪雪亮的光芒又使得恐怖的黑色中平添了一种骇人的死亡气息。

而雁门关上的宋军将士们从城楼向下望去,只见辽军万马奔腾、喊杀阵阵,不停地向雁门关滚滚而来,豪壮的马蹄声和战马的嘶鸣声汇聚在一起,在雁门关上空震荡不已。

听着如此震荡的声音,雁门关上的宋军个个心生寒意,宋军一旦胆寒,辽军方面更加攻势如虹,毕竟十万铁骑一路南下,沿途的小股宋军基本上是一触即溃,辽军根本就没有遇上任何像样的抵抗。

因此,辽国的驸马统帅彰国军节度使萧咄李显得特别骄横,尤其是他从情报中得知雁门关内只有三千宋朝守军的时候,萧咄李差点笑出了声来。

没有任何迟疑,萧咄李满怀胜算地命令辽军开始进攻,雁门关保卫战正式打响……

辽国统帅萧咄李身穿黄金甲,在左右卫士的簇拥之下旌旗招展、号带飘摇,大摇大摆地骑着一匹高头骏马走在了辽军的最前面。

当时,萧咄李洋洋得意的样子不像是去进攻雁门关,倒像是去接收雁门关。

但是得意忘形的萧咄李却忘了一件事情:辽军虽然兵力强大,但雁门关关前的地形非常复杂,辽军的主力兵团,特别是精锐的铁甲骑兵在如此复杂的山地作战,很难依靠数量上的绝对优势马上展开战斗。

毕竟,大规模的重甲骑兵集团冲锋,只有在平地上才可以充分发挥,才可以马上收到即时的效果。

作为雁门关主将,杨业一方面对地形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对契丹军队包括他们的习惯也非常熟悉,因此他早就派人在关前设置了层层防御工事,尤其针对辽军的骑兵。

因此,当辽军刚开始进攻的时候,骑兵收煞不住,纷纷落入了宋军事先准备好的连环陷阱中。

不得不说,陷马坑和地涩等陷阱确实非常厉害,即使辽国的骑兵好多都是身穿重甲,可一旦遇到防御的地涩和陷马坑等陷阱,立刻就“当啷”一下,马匹倒地,而骑兵也纷纷掉进壕沟陷阱当中,被锋利的竹签和铁尖扎刺,一时间死伤无数。

可是即便如此,人多势众的驸马萧咄李依旧命令进攻,雁门关守军就在弩台上连发强弓劲弩,使得辽军纷纷落马。

与此同时,宋军还使用火箭,一时间箭如雨下,箭簇上带着燃烧的火焰,随着刺耳的尖啸声,如同狂风一般遮天蔽日,劈头盖脸地砸向辽军,而关前的不少树木也被引着,使得辽军的战马受惊,四处乱跑乱撞,先前稳定的阵型也是一片大乱。

辽军前阵的骑兵非死即伤,几千人很快就报销了,而伤残的士兵也躺在关前的地上辗转哀嚎,浑身血淋淋地从壕沟里向上爬。

面对眼前的一切,萧咄李却丝毫不为所动,依旧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挥舞着手中的令旗,催逼手下军将们继续进攻。

那么,在如此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雁门关的宋朝军队能够守得住吗?杨业又是怎么打的呢?

敬请关注!我们下期再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能耐,雁门关,宋朝,宋太宗,宋军,潘美,军队,太原,将士,杨业,观点评论,雁门关,宋军,潘美,杨业,辽军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能耐,雁门关,宋朝,宋太宗,宋军,潘美,军队,太原,将士,杨业,观点评论,雁门关,宋军,潘美,杨业,辽军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能耐,雁门关,宋朝,宋太宗,宋军,潘美,军队,太原,将士,杨业,观点评论,雁门关,宋军,潘美,杨业,辽军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