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25年里26次升迁,巅峰时年薪千万,包拯包青天是如何做到的?

25年里26次升迁,巅峰时年薪千万,包拯包青天是如何做到的?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包拯《戒廉诗》

这是包拯38岁那年正式踏入官场写的《戒廉诗》,不仅袒露了他‘清正廉明’的人生价值取向,也表达出‘直道进取’的政治抱负。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在包拯35年的官宦生涯中,前10年一直在家尽孝,后25年里才踏入官场。在没有后台的情况下,他最后官至枢密副使,薪资达如今的数千万元之多,他是如何做到的?

关于包拯包青天的故事流传很广,但人们更关心的是,他是如何在25年里连续升迁26次的?

世人皆知,包拯曾多次犯颜直谏,王公贵族犯法也一概不容,以“仁义”著称的宋仁宗真的能容得下他吗?

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包拯时期的宰相韩琦、富弼、文彦博等一个个都落了马,唯独包拯逆势青云直上,难道他有什么官场秘诀吗?

公元1027年,包拯参加宋仁宗天圣五年的科考,进士及第,排名一甲第30位。

同年,该次科考录取142名进士,诞生了7位宰执,他们分别是王尧臣、韩琦、吴育、包拯、赵概、文彦博、吴奎。

在宋朝历史上,只出现过两次“进士一甲前三名”同为宰相的盛事,包拯这一科和庆历年间王安石那一科,后世称之为“尤为难得”。

01 隐仕不出,包拯的纯孝之心

不过,已经29岁的包拯虽然中了进士,却拒绝赴任。

史书记载:“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包拯在同科中是最年长的,当时韩琦只有20岁,文彦博22岁,王尧臣25岁。在他们中间,包拯是标准的老大哥学长。

韩琦等人很快就赴任了,可包拯纯孝,以父母年龄大需要侍奉直接辞任,在家里侍奉双亲。朝廷体恤人情,又让他去临近的安徽和县去做税务官。可是,包拯的父母又不忍他前行,包拯再次辞任不去。

几年后,包拯双亲陆续离世,包拯守足了3年孝期,仍不忍离开。最后,在族中父老的劝说下,才依依不舍去天长县当县令。

在包拯未正式出仕之前,他的“纯孝之名”就在同年士子之间流传,并传到宋仁宗的耳朵里。

02 人脉经营,以人质为约

在包拯这一科进士中,以王尧臣的升迁最快。他先在地方做了10年要职,后被提拔到宋仁宗的身边做秘书。而这一年,包拯恰好赴任天长县,任这个次级县的县令。

随后几年里,王尧臣又入选翰林学士、任审官院之首。

审官院是专门考核下级官员的机构,而王尧臣又以“善知人,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著称。

公元1040年,王尧臣巡查南方诸州,过天长而不入。次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府,从八品直接跃升到五品,连升六级!

公元1043年,年仅36岁的韩琦入京出任枢密副使。

时年55岁的范仲淹任副宰相,施行新政,却不料遭到激烈反抗,农民起义。当时的宰相晏殊认为范仲淹行事激进,向宋仁宗进言罢免他。

韩琦是兵部二把手,迅速出兵平叛,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但是,内外舆情激烈,新旧官吏一起上书,要求罢免范仲淹。

几个月后,包拯被紧急调入京城,连升7级任监察御史,巡查天子脚下百官。

当年,朝廷百官噤言不语,鄜延路武官纷纷落马,范仲淹顺利推进新政,西夏因此向宋仁宗求和,边境为此平静。

包拯“纯孝”之名早已传遍天下,可他明朝秋毫的本领更让诸官畏惧。

祭出来包拯这个铁面清官,就是韩琦和范仲淹对付旧官吏最有效的“大杀器”!因为,面对铁面无私、以“直”进取的包拯,无人敢以“无私”而自辩。

03 隐蔽关系,让天下喧哗的包拯

如果说包拯前几次是因为“好名声”而在同年中因缘际会,那么,在他踏上巅峰的政治生涯的路途,这些只是锦上添花的辅助了。

公元1047年,时年49岁的包拯出任尚书工部员外郎,相当于如今的建设和工业部副部长。

在包拯升职之前,同年的文彦博已升任枢密副使兼参知政事,这是文武第一的副丞相职务。

1050年,包拯升任户部副使、坐镇监察御史台,不仅管理钱粮财务,还监察天下官吏。

这一年,宋仁宗最宠爱的张贵妃想把自己的叔父张尧佐提拔为宣徽使,这是相当于节度使的角色。包拯激烈反对,唾沫子都崩了宋仁宗一脸。

宋仁宗厚着脸皮怡然以对,回宫后对张贵妃说:“汝安知包拯乃监察御史?”

事实上,宋朝的宰相在权制上是大于皇帝的,只要宰执们不签字,皇帝的命令都出不了宫。何况,文彦博、韩琦等人的家族门生遍天下。

不过,这里面功劳最大的还是包拯!

因为,包拯的父亲包令仪与文彦博父亲文洎同朝为官,相交甚厚。包拯因文彦博而起,巡查天下官吏、坐镇御史台,谁敢忤逆?

所以,包拯才有和宋仁宗“叫板”的底气!

“逮嘉祐间,继以才猷,直至参加政事。而包氏、文氏,仕契再世矣。尝愿相与姻缔”。--《宋仁宗共治时代》

也就是说,包拯与文彦博的关系由世交、同年晋级为儿女亲家,包拯的次子包绶在几年后续娶文彦博的二女儿。

对这样的关系,后人谁能想得到呢?

04 人生巅峰,仁宗的宽容与爱惜

如果说王尧臣、韩琦、文彦博的这些同年帮助老大哥走上人生巅峰,只是铺路石的作用。那么,真正让包拯走上高光时刻的,还是宋仁宗!

公元1056年,因为包庇属下而获罪的包拯,从池州知府再次被拔擢到京城,任刑部郎中、知江宁府、权知开封府。

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开封府尹是宋朝王储的必由之路。包拯能任此职,已经超越了韩琦、文彦博的能力范围,除了宋仁宗。

仁宗皇帝提拔包拯,正是因为他“包庇”属下。

当时,北宋和西夏的战事已进入相持状态,范仲淹从宰相被贬为西夏前线指挥,贯彻了宋仁宗的意志。可是,这个时间段里突然发生一起士兵“哗变”事件,而这些士兵正是包拯的监察范围。

从一开始就主张对西夏强硬的宋仁宗,在年轻的韩琦对仗西夏失败后,让范仲淹去西部主持兵事。范仲淹不复所望,强兵习武,陈兵西夏,屡次击败西夏军队。

仁宗认为西夏边境已安,可以与之和谈,但部分西部的士兵因为家仇国恨不愿意和谈,才有“哗变”之事。所以,包拯的“包庇”反成全了宋仁宗的“仁义”,这才有了包拯出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

和当年提拔包拯的王尧臣一样,包拯也来到了副宰相的高位!

05 包拯的智慧,老学长的温厚耿直

仅仅25年时间,包拯就从一个八品的小县令升到副相一职,25年26级的升迁,每一步都走的稳健而坚定。不是包拯会钻营,而是他凭着自己的人品魅力和敏锐的政治触角,才达到一个老学长应有的高度。

包拯年少并不是特别聪颖,从和20岁的韩琦、22岁的文彦博他们一起进士及第就可以看出来了。

但是,包拯以“纯孝”和“直道”邀名,从未钻营苟且却一直平步青云,不仅说明了宋仁宗时期的政事关系十分清明,也说明包拯一直走在"康庄大道"上.

仁宗时期,是一个讲究人品和素质的时代!

如果包拯不是纯孝之人,他不可能在未出仕时就名动天下;如果包拯不是一个正义的官员,韩琦和文彦博也不可能提拔他;如果包拯不是一个忠君的臣子,宋仁宗更不可能把他送到文武兼用的副相位置!

不过,纵观包拯惩罚的官员,没有一个是同年同科的官员。

欧阳修批评包拯曰:“逐其人而代其位,虽初无是心,然见得不能思义?言人之过似于徼讦,逐人之位似于倾陷”。他认为包拯“是可惜也,亦可嗟也。”

欧阳修对包拯的某些行为看不惯,认为他每一次升迁都是前一任被赶走才上去的,结果让人不得不深思?包拯每一次批评别太过激烈,就好像马上要把别人打倒而夺别人的位置一样,这种行为太不符他的名气了,太让人惋惜了。

其实,在政治上就是如此,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欧阳永叔之言太文人化,怎能当得“良心”呢?

06 后记:宋仁宗之于包拯的无奈

仁宗时期,是继唐朝风尚后的一个自由开放时代。

在包拯巅峰时期,程氏兄弟才刚刚入仕,朱熹还未出生,阉割了“武功”的赵匡胤兄弟也没有放弃武力震慑的想法。从宋真宗到宋仁宗,也一直力图北宋王朝的振兴。

但是,“与士大夫共天下”是赵匡胤的国策。仁宗两次改革未果,范仲淹被贬谪西路抗西夏,韩琦被罢相,其实都是从战略层面转向战术层面的不得已。

再加上宋仁宗仁厚纯孝,他不得不服从刘娥太后的保守观念。

但是,不屈的心一直在仁宗胸膛燃烧!他依靠韩琦,可韩琦战败;他依靠范仲淹,但范仲淹被旧势力淹没。唯独包拯,是肃清腐朽旧地主阶级的唯一清正力量,但在政治的倾轧中,包拯又不得不依附同年的韩琦、文彦博和吴奎等人。最后,宋仁宗给神宗留下了王安石等“变法”的种子。

后人总以为宋仁宗是软骨头,但千万不要忘了,“庆历新政”之后是“王安石变法”。宋神宗赵曙也是仁宗抱养的孩子,他急于变法又是为了什么?

可惜的是,神宗朝代只有一个王安石,而没有包拯,注定了他的失败。

包拯生而逢时,遇到了那么多牛叉的同年,又遇见了宋仁宗这样“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好皇帝。否则,他也会是百年之后的岳飞、数百年之后的海瑞!

赵匡胤得天下是“推举制”,所以,赵宋王朝制天下就必须均分利益。

包拯得同年照顾之多,在整个宋朝都是罕见的。除了他自己的人品和性情令人佩服外,还有这种士大夫“均分利益”的政治生命延续的惯性。

在包拯任枢密副使期间,他的薪资是钱2000贯、职田2000亩,米2180石、绫罗绸缎46匹,这还不包括柴火、绢丝和其他福利。算起来,他的年收入是22000多贯。

古人以“家财万贯”形容其富有程度,折算黄金,包拯的年收入在87公斤左右,相当于现在的千万元。

如此高的薪资,不也是赵宋王朝笼络士大夫的确切证据吗?

包拯虽然在仕途上有取巧之嫌,但他的为人、风气和清廉的精神是毋庸置疑的。

宋仁宗在他面前都要退避三舍,韩琦、富弼失势后也从未得到包拯的照顾,这足以说明包拯一直没有忘记初心,也一直秉持着“直进”之心。

宋朝之后,元朝民间一直流传着包拯的故事,并演化出各种剧本。其实,这都说明中华儿女一直期盼着平等、正义、公正的化身留存人间。

固然,包拯为人所用中可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考量,但他为官的廉直风范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在潜移默化中润泽后世,砥砺了无数士人廉洁奉公、以民为先,影响深远。

这也是《包青天传奇》、《包公断案》等民间传说一直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1062年,包拯先于宋仁宗一年去世。

在他去世前,留下“37字”的家书,堪称历史之最少。不过,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其儿子包绶‘清苦守节,廉白是务’,孙子包永年‘莅官临事,廉清不扰,孝肃公之遗风余烈在也’。

包拯一生坚持‘清心治本、直道处世’,为官清正、执法严明,官吏不敢欺,权贵不敢伸手,卒谥“孝肃”。在中国古代史上,唯有包拯得此荣誉,无人能及。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包拯“以直获名”的智慧,或者对宋仁宗共治天下的历史感兴趣,去看一看《宋史》吧。

#墨池文化读书会#

#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包拯,升迁,宋仁宗,巅峰,文彦博,天下,王尧臣,年薪,范仲淹,韩琦,消息资讯,包拯,宋仁宗,文彦博,范仲淹,韩琦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包拯,升迁,宋仁宗,巅峰,文彦博,天下,王尧臣,年薪,范仲淹,韩琦,消息资讯,包拯,宋仁宗,文彦博,范仲淹,韩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包拯,升迁,宋仁宗,巅峰,文彦博,天下,王尧臣,年薪,范仲淹,韩琦,消息资讯,包拯,宋仁宗,文彦博,范仲淹,韩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