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衙门、度牒、寺庙,明朝如何管理“避难所“佛教,隐藏着怎样的智慧?

衙门、度牒、寺庙,明朝如何管理“避难所“佛教,隐藏着怎样的智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文,描写了南北朝时期佛寺众多的场景,以及佛教在南北朝发展的盛况。在历史的烟雨中,南北朝的朝政混乱,使当时的百姓饱受混乱之苦。为了在乱世之中,寻找一方净土,许多百姓出家为僧,寻找佛教庇护。

可是从历史的大角度来看,倘若人人都为佛教徒,那么社会是难以发展的。因为出家为僧人,意味着成为佛门弟子,并以研究佛学为人生的目标。而正常的社会生产,就会因为佛教徒的增多,导致社会向后发展。佛教教义虽然深远,但是切实的政治利益还是要考虑的。

在南北朝之后,历代王朝都对佛教进行了政治管理。其中以明朝的佛教管理,最有历史的智慧与反思。因为明初的佛教管理与明末的佛教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而对佛教管理的政治智慧,也在这种反差之中,得到了历史的体现与历史的教训。在佛教深远的哲学智慧中,依然可以看到现实世界运作的方式。

僧司衙门是怎样运作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历代王朝的中央权利,也在一步步加强。因为在历史中,地方威胁中央,往往会导致政治分裂的局面。只有中央牢牢控制住地方,国家才能在和平的环境中发展。在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并将这种中央集权运用到各方面去,成为了一种政治趋势。

在对佛教的管理中,与中央集权相似的佛司衙门,出现在了明朝。虽然其大体沿用了唐宋时期的旧制,但是在明朝特殊的政治环境中,也有明朝时期的特点。也正是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使佛教的管理划清了政治上的界限。

1

、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古代历史中,迷信的力量往往会影响到政局的发展。而佛教作为中国两大宗教之一,也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如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盛况,部分皇帝也开始信仰佛教,使佛教开始走向政治的背面。为了防止佛教影响到政局的发展,就必须对佛教进行政治管理。

在明初,大明王朝刚刚建立,佛教的各个教派也在互相攻伐。为了统一佛教,明廷首先举行了高僧说法的盛会,并在洪武十五年(1382),规定由中书省中的礼部等世俗衙门管理佛教。而佛司衙门的组成,也在同年进行了细致的划分。

“在中央,设僧录司,掌天下僧教之事”,“在地方上,府设僧纲司,掌本府僧教之事”。在明朝时期,僧人的衙门分为中央和地方,与明朝朝廷的政治一样,可以有效管理全国的事务。这足以证明,在明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了。

2、细则处理的方法

有了地方与中央的僧司衙门之后,便要开始对全国的僧教进行政治管理。可是在佛教之中,也有自己的清规戒律,所以官员有时候是难以插足僧教的内部事务的。而僧司衙门的出现,就有效的解决了僧人特殊管理的问题。

僧众在佛教中遵守的清规戒律,由地方和中央的僧司衙门进行管理和指教,而有司官员是不得插手的。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国家法律的原则性问题,就要有所分割了。“惟有僧众所犯之事与军民相平,方许有司惩治”。僧人如果参加一些违反政治上的活动,僧司衙门便无权管辖,则要交由地方衙门进行管理。

3、以大治小,以理治乱

在僧人事务的管理中,可以看到传统中央集权的管理形式。以大治小,由上及下,成为了明朝政治体制的主要思路与管理方法。所以,在明朝的历史中,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在这种政治模式的衍生下,僧人的管理也有了可靠的保障。

在相关管理事务的区分中,也可以看到其中所遵守的原则。僧司衙门要对僧人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但是僧人如果参与政治活动,则由官府进行管理。在这种区分之中,管理的原则有着鲜明的区分,也进一步提高了国家的稳定性。在这种道理的伸张中,僧人参与政治的乱象,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理。

度牒的发布与管理

有了僧人的管理机构之后,相关的成文条律也随之而出。为了防止百姓随意剃度出家,导致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就必须对僧人的身份有所约束。而明朝时期,沿用了唐宋时期的度牒,又对度牒的形式,添加了明朝的解决方法。

1、僧人也要考试

在明初,为了防止世人随意剃度,官方规定,只有拿到度牒的僧人,才可继续在佛门为僧,如果没有度牒,则要强制还俗。因为明初刚刚经过战乱,许多百姓为了生存,想尽了各种办法。其中也有不少险恶之徒,削发为僧,以躲世乱。

而僧人本是一个清高的形象,他们身怀佛教教义,对人生有着哲学思考。为了选择出真正有识的僧人,明初甚至用考试,来考察僧人思想的正确与否。在这种考试的制度中,僧人的质量与数量,都获得了保证。

2、限制僧人的数量

其实度牒的颁发,除了提高僧人的质量与形象之外,最主要的还是控制僧人的数量。因为成为僧人,意味不事生产,不交国税,在社会中,还是有很高的福利待遇的。所以僧人数量如果增多,对社会生产力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由此,度牒可以有效管理僧人数量的多少。在明朝,僧人想要度牒,还要经过像科举制度一样的选拔,如“三年一度”,意思是每三年进行一次僧人的度牒。到了后期,度牒的最终解释权交由明廷管理,为了限制僧人激增的数量,还有“五年一度”,甚至“十年一度”。

3、政治的现实考虑

佛教在教义之中,有很强的同化性。中国历史中,佛教的慈悲与大度,可以得到很多百姓的认同。在少数民族中,对佛教的信仰程度,远超于本土道教。如西夏政权的建立,其宗教就离不开佛教。所以佛教的同化性,不仅有利于佛教的传播,也有利于百姓解脱自己的精神痛苦。

可是遁入空门,深究佛理,便需要心无旁骛,以佛教教义为重,以百姓施舍为生。所以僧人数量的增多,虽然有利于佛教的发展,但是对于社会而言,成为了一种消费的负担。而政治加以适当的控制,便可有效杜绝僧人对社会的消极影响,这便是一种政治的现实思考。

寺庙也要加以限制

佛司衙门、僧人管理,都在明朝得到了有效的运行,除此之外,还有佛教建筑。寺庙作为佛教子弟生活修炼的场所,对佛教的发展与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寺庙之中,未免还会有政治色彩的产生。

1、僧人在寺庙中可以获得更多自由

首先,在寺庙之中,僧人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或“结坛上座,拘集僧俗人等”,或“持斋戒酒,习学经典,明心见性”。在寺庙之中,僧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旨意,学习佛教教义,并且不被世俗所打扰。

僧人“远离尘嚣,以肉体的痛苦,求得精神上的满足,并且获得人格上的健全与完整”,这便是僧人修炼的目的。而寺庙中的良好环境,是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在明初,寺庙建筑得到了明廷的肯定。

2、寺庙中的背面

除了寺庙的积极影响外,也存在很多消极影响。首先,普天之下,未免会有粗陋的僧人,在寺庙之中,不务僧人的本分,进行俗世之中的苟且之行,导致门风败坏。其次,寺庙还是许多盗贼的藏身之处。最后,寺庙的田产还可能成为逃避税收的幌子。

寺庙的这些消极影响,对于社会的治理,都是一个问题与挑战。所以对寺庙的修建进行管理与审核,成为了关键。因为很多事物的混乱,就出现在没有察觉的背面。而寺庙的高尚,也很可能被歹人利用。

3、寺庙的政治角色

随着明朝的发展,寺庙的数量也在慢慢增加,如何管理好佛教,其压力也在增加。随着僧人数量的激增,以及寺庙的扩建,佛教的内部事务成为了明廷难以触及的政治背面。所以寺庙在佛教的管理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政治角色。

“自古佛寺之多,未有过于此时者”,明朝后期寺庙管理的失控,使明朝政局也产生了不小的压力。甚至于后期流民的激增,寺庙也要承担流民的收治。佛教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确实成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

理想也要注重现实

在佛教的教义之中,人们可以在精神上获得痛苦的解脱。为了远离俗世的烦恼,遁入空门成为了一种人生的选择。可是对国家而言,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古代历史中,佛教的兴盛会影响到国家的治理。

在明初,佛教在明廷的治理中,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空间。在明末,佛教的失控,使佛教成为了社会的一大问题。在人生的理想中,摆脱精神痛苦固然是好事,但是在现实的社会之中,粮食成为了一切事务的根本。在理想的追求之中,也要结合现实的思考,因为理想是无法完全独立于现实之外的。

参考文献:

《明代社会生活史》

《明史》

《中国史纲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政治,地方,明朝,佛教,寺庙,时期,历史,中央,进行了,管理,观点评论,政治,明朝,佛教,寺庙,僧人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治,地方,明朝,佛教,寺庙,时期,历史,中央,进行了,管理,观点评论,政治,明朝,佛教,寺庙,僧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治,地方,明朝,佛教,寺庙,时期,历史,中央,进行了,管理,观点评论,政治,明朝,佛教,寺庙,僧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