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农夫自家的牛舌头被割了,包拯:把牛杀了肉卖掉,小偷就会自首

农夫自家的牛舌头被割了,包拯:把牛杀了肉卖掉,小偷就会自首

农夫自家的牛舌头被割了,包拯:把牛杀了肉卖掉,小偷就会自首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这是北宋名臣包拯一直主张的为官准则,他躬身力行、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后世之人,成为清正廉洁为官的表率,他从不徇私枉法,更不附权贵,他一生严峻刚正、铁面无私地为民请命,被世人誉为“包青天”。

包拯的为官之路也是几经起落,以他秉公执法的认真态度难免会得罪朝堂中人,只是他的工作能力不容皇帝忽视,这也是他能够官至枢密副使、礼部侍郎,封为东海郡开国侯的资本。包拯断案确实有一套本事,有一次农夫自家的牛舌头被割了,包拯告诉他:把牛杀了把肉卖掉,小偷就会自首。这又是包拯怎样的传奇断案故事呢?

进士出身,因孝辞官

包拯出生在庐州合肥,不是富庶人家的子弟,但也谈不上贫困,他与父母相依为命,父母对他也是疼爱有加,一直把他放在身边悉心教导,而包拯也是一个非常争气的儿子,28岁的时候考上了进士,可谓是荣耀乡里,成为了父母眼中的骄傲。

朝廷任命包拯为江西某地的知县,可是包拯以父母年迈为由,申请调任距离家乡合肥较近的区域为官,宋仁宗也是个明君,爱惜这个才子准了他的申请,改授为安徽和县的监税。按理说已经满足了包拯的请求,包拯可以安心为官了,但是他的父母仍然不舍得他离开,让人想不到的是,包拯因此而辞官,直接回家照顾父母。

包拯放弃了大好的前程,可能别人一辈子都实现不了的愿望,而他却因孝辞官。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父母的陵墓前守孝,三年孝满仍不离开,直到1037年才赴京听选,被朝廷任命为安徽省内的知县,而这距离他初任知县已经是十年后的事情了。且不论包拯耽误这十年仕途光阴是如何生活的,单是他的一片孝心就能看出他是至情至性、非常有原则之人。

清正廉洁,精于断案

包拯为官25载,从一名小小的知县做起,其中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但他一生清正廉洁,从来不徇私情,他得罪了一些权贵,却没有任何把柄操持于人手,这也是他刚正不阿的资本。俗话说得好,身正不怕影子歪,那些贪官对他也只能是敢恨不敢言,而宋仁宗对包拯也是倍加信任,成就了一代清官“包青天”。

包拯后来官至枢密副使、礼部侍郎,在重文轻武的宋朝这都是拥有实权的要职,而包拯能够拥有此官位完全是他凭借个人实力所得,他尤其精于断案,这也是民间经常有他各种精彩断案故事的原因。

在断案过程中,包拯除了掌握宋朝的律法之外,他还擅于犯罪心理学,别人想不到的事情,他会站在罪犯的角度去思考罪犯在作案时的心理,别人都掌握真凭实据,而包拯剑走偏锋直击要害,轻而易举地攻破罪犯的提防心理。

贼偷牛舌,包藏祸心

包拯在刚上任时就接到了一个老农前来报案,报案的原因很蹊跷:老农家中养了一头牛,结果这头牛在头一天夜里被人割去了舌头,其作法之残忍,其行为之恶劣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如果想要报复为何不对主人下手,只能说这人胆小,但是又为何不杀牛呢?原来在古代杀牛也是犯法的事情。

西周《礼记》中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到了宋朝时,《宋刑统》里明确规定:杀牛马者,为首杀头,偷宰耕牛者,流放一年半。有了如此严厉的刑罚,自然不敢擅自杀牛。可是贼人不杀牛却割了牛舌,可见这贼人确实是包藏祸心,他割去了牛舌达到了报复的目的,也许顺便还能享受一下美味,毕竟牛舌也算是一道“大餐”。

老农前来报案主要就是想申请一下想要把牛杀掉,牛没了舌头自然也活不长,与其病死卖肉不如趁着健康时还能卖个好价钱,至于能不能抓到贼人老农已经不指望包拯能够破案,毕竟无凭无据,哪能那么容易破案呢?事实上包拯给他的态度也是如此,直接告诉他,把牛杀了把肉卖掉,这也正是老农想要的结果。

杀牛卖肉,小偷自首

在古代正常情况下是不让杀牛的,但是一些即将病死的老牛还是允许可以申请杀掉卖肉换钱,而像老农的牛属于特殊情况,既然有了知县的允许,他就可以大胆卖肉了。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官方允许有杀牛行为后,会派专人回收牛皮、牛角、牛筋等物资,这些东西都属于军需物资,牛皮可以作盔甲、牛角和牛筋可以做弓弦。

老农杀了牛之后到县里去卖肉,他的牛肉新鲜、健康,生意自然是红火,可是他的家中却一直没有官方的衙役等人去回收牛皮、牛角、牛筋。老农以为是包拯知县疏忽,反正已经得到了知县的同意,他卖得心安理得,只是他的肉还没卖完时,县衙里又有人前来报案,说老农私自杀牛卖肉。

当包拯看到前来报案人说的内容之后,直言问:“你为什么割人家的牛舌?”当时报案人就慌了神,在包拯的逼问之下不得不道出了实情。原来这个报案人就是小偷,他与老农产生了过结,对老农心怀恨意,于是就有了割牛舌报复的行为。案情真相大白,小偷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那么包拯是如何断定小偷会来“自首”呢?

宋朝针对杀牛还有一条规定,就是举报有人私自杀牛者可以获得50贯铜钱的重赏,最多则可以获得100贯,这对于小偷来说也是一个额外的收入。而包拯之所以笃定前来举报之人必是小偷,其原因就是,只有小偷才熟悉老农的情况。

别人都以为老农能够光天化日之下卖牛肉肯定是得到了官方的允许,只有小偷才会注意到没人前去老农家回收牛皮、牛角等,他认为老农是私自杀牛,以其报复心理必定会前去举报,这样就有了小偷会“自首”一说,可以说包拯的犯罪心理学果然十分了得。

小结

包拯一生断了无数的奇案,以至于后来被世人杜撰成了不同版本的故事与小说,《三侠五义》中包拯审奇案、平冤狱,把包拯写得神乎其神,到现代还演绎出了多部有关包拯的电视剧,足见包拯在民间的声望之高、之盛。

包拯为官断讼执法、为人明敏正直,他在家训中对子孙后代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难怪在他去世时宋仁宗追赐他的谥号为“孝肃”,正是人如其名。

参考资料:《宋刑统》《包拯家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包拯,事情,小偷,老农,舌头,卖肉,宋朝,父母,牛杀,行为,观点评论,包拯,宋仁宗,小偷,知县,老农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包拯,事情,小偷,老农,舌头,卖肉,宋朝,父母,牛杀,行为,观点评论,包拯,宋仁宗,小偷,知县,老农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包拯,事情,小偷,老农,舌头,卖肉,宋朝,父母,牛杀,行为,观点评论,包拯,宋仁宗,小偷,知县,老农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