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朝灭亡高句丽始末

唐朝灭亡高句丽始末

历史背景

隋炀帝时期,三次用兵高句丽,最终却非但没有灭亡高句丽,反而因为穷兵黩武,导致国内民不聊生,国力空虚,再加上隋炀帝的统治很不得人心,隋朝走向灭亡已经是不可避免。

而此时在晋阳的唐国公李渊看到了天下必将大乱,千载难逢的建功机会已经摆在了眼前,遂于公元617年起兵东进,涿鹿中原。

唐高祖李渊

隋炀帝被手下将领绞死后,唐国公李渊决定称帝自立,建国号“唐”。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唐诞生了。

不几年,唐以秋风扫落叶之姿,横扫各路反隋势力,统一中原。及至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争夺皇位。待大局已定后,李渊禅位,李世民继位,改国号“贞观”,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唐朝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万邦来朝,四海服膺,后人称之为“贞观之治”。而其本人也因为雄才大略,被各游牧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但却偏偏有一个小国不听从命令,一意孤行,这个小国不是别人,正是隋炀帝三次都没有剿灭的高句丽。

在唐朝初年,高句丽因为连年与隋的战争,国力疲弱,再加上唐朝一统,实力强盛。于是,高句丽遵从旧有惯例,臣服于中原王朝,每年派遣使者朝贡于唐朝。同样,唐朝也依照旧例,册封高句丽君主高建武为高丽王、上柱国、辽东郡王。两国初期交往也算融洽,但日子一长,随着朝鲜半岛局势突然出现变化,这种友好局面便被打破乃至迅速走向了破裂。

朝鲜半岛局势

当时的朝鲜半岛由北部的高句丽,南部的百济,新罗三国构成。地域狭小,资源匮乏,再加上民族原因,导致朝鲜半岛局势紧张。虽然,表面上三个国家都臣服于唐朝,但一旦有风吹草动,这一平衡便很快被打破。

一、唐与高句丽战争起因

果不其然,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相当于宰相职位)发动政变,杀死了荣留王高建武,控制了朝野,并另立荣留王的弟弟大阳王的儿子高藏为王。

等到控制住局势后,按捺不住野心的泉盖苏文联合百济出兵新罗,妄图再次称霸朝鲜半岛。

泉盖苏文

新罗抵挡不住压力,急忙派遣使者前往唐朝求援。痛述高句丽的狼子野心—不但侵占新罗城池,甚至切断向唐朝进贡路线。面对这一局面,唐太宗给高句丽传话,令其停止军事行动,否则就要攻打对方。可高句丽非但不听从唐太宗的命令,甚至还派遣使者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国与唐的关系。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唐太宗下令,出兵剿灭高句丽。

1、第一次征讨战果辉煌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任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大总管,率领从江南水域招募来的四万精兵,从山东莱州走海路向平壤进军。另一方面,任命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率领精兵六万,向辽东进军。

我们可以看出进军路线跟隋朝相差无几,水陆齐进,剿灭高句丽。唐太宗也没有大举兴兵讨伐高句丽,这大概是吸取了之前隋朝的教训,隋朝动不动就出动几十万大军,恨不能举全国之力剿灭高句丽,结果我们也知道了。并且此次征兵也是“愿者前往,”没有像之前隋朝强制征召青壮男子,所以也就没有引起老百姓的反对。

李绩

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威名赫赫,对于高句丽这个顽敌,自然也想一举剿灭,以证明唐朝强于隋朝,自己更是隋炀帝所不能比较的。于是,翌年二月,李世民率军御驾亲征。

三月,李绩率军抵达幽州,太宗移师定州。四月,征讨高句丽大军渡过辽水,到达玄菟。随后,太宗也赶到幽州,并坐镇指挥前线事宜。唐朝大军的到来,让高句丽感到害怕,于是,关闭城门,坚守不出。李绩率军进攻盖牟城,城破,俘虏人数高达两万有余,缴获粮食十万余石。五月,太宗率领精兵与李绩汇合于辽东城下,太宗亲临一线,接过指挥权,准备攻城。另一边,张亮率领的水军攻克卑沙城(今属大连金州区),因为率领的是水军,不能深入内地,故屯兵于卑沙城,等待指令。

水上交战

唐太宗的到来给了前线将士带来了莫大鼓舞,将士用心,一鼓作气,攻克辽东城,改名为辽州。六月,唐军攻克白岩城,改名为岩州,同理,将之前攻下的盖牟城改名为盖州。

进攻白岩城时,有个叫李思摩的将领,因作战勇猛,每战必率军冲锋在前阵,导致被敌方弓箭射中,血流不止。太宗李世民听闻,亲自前往为其俯身吮血,将士们见之,莫不感动。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不愧为一代枭雄,其体恤下属,建功立业决心可见一斑。战争进行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唐军确实比隋朝军队取得的战绩骄人,唐太宗战场指挥能力确实比隋炀帝技高一筹,就辽东城来说,同样是隋炀帝亲临一线,结果,因为隋炀帝指挥无方,兵强马壮的隋军愣是攻了一月有余都没能攻下辽东城,别的城池同样也没能攻下。

九月,修整完毕的唐军准备进攻安市城(今属辽宁鞍山),但守城大将杨万春颇具指挥才能,坚壁清野,紧闭城门,尽管唐军勇猛异常,但由于守军殊死抵抗,唐军连番进攻,竟不能攻克。

时值深秋,辽东地处东北地区,气温早寒,草枯水冻,且要命的是唐军携带的粮草消耗殆尽,于是,唐太宗只好决定班师回朝。

班师之前,太宗耀武于安新城下,虽然由于杨万春的坚守导致太宗不能更进一步,但爱惜人才的太宗还是对其表示欣赏,特别赐给他缣百匹。杨万春也登城拜谢,对太宗表达了敬意。随后,太宗率军从容班师。

征战场面图

此次征战,虽然没有彻底剿灭高句丽,但战绩斐然。一是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池,占领大片辽东领土;二是歼灭了大量高句丽军队,不仅使得高句丽精锐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还有效地消灭了高句丽军队的有生力量。三是缴获了大量物资,牛马无数,使得高句丽生产力遭到严重打击,国力受损。上述中,最重要的是,高句丽数百年经营的辽东地区被唐军攻占,这个地区的战略性意义不言而喻,从此之后,唐军就可以以此地作为前言阵哨深入打击内陆城池,为之后继续征讨高句丽提供了有利的便捷条件。唐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就这么落下了帷幕。

2.改变征讨策略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决定再次攻打高句丽。有鉴于隋朝前车之鉴,唐太宗决定改变策略,不再连续大规模兴兵征讨,而采取臣下建议改用“偏师骚扰”这一对策。高句丽依山建城,易守难攻,如果强硬攻城,势必会付出大量伤亡。而改用一支小股军队不断对其进行骚扰,使其疲于应付,荒废农时,不出几年,高句丽势必因国内粮食短缺导致政局不稳,到那时,唐便不需吹灰之力便可赢得这场战争。

是年,太宗诏令牛金达、李绩、李海岸率军从水陆进军袭扰高句丽。牛金达、李绩、李海岸领军深入高句丽境内,本着以“袭扰”为目的的战术,能打则打,不能打就走,沿途毁坏村庄、田地。有了这一支军队的袭扰,高句丽境内城池,村庄一直处于高压状态,时刻防范唐军的袭扰,为此,各地苦不堪言。有鉴于此,高句丽王只能采取部下的建议,派遣他的儿子入朝谢罪。

大唐军队

在唐朝连续不断的军事打击之下,高句丽实力一步步走向衰弱,前景一片光明之时,唐太宗却不幸的看不到那一天了。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于翠微宫含风殿,一代雄主,带着未完成的大业遗憾落幕。虽然唐太宗在位期间没有剿灭高句丽,但多次的军事行动都取得了辉煌的胜果,为之后彻底灭亡高句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承继未竟之志

唐高宗李治继位之后,由于新君刚立,对高句丽的用兵暂时停止下来。但,先皇未竟的遗愿,高宗怎敢忘记?并且,高句丽那边,并不消停。

唐高宗李治

永徽六年(655年),新罗再次告急,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高宗求救,哀求高宗出兵。于是,高宗诏令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军征讨高句丽。五月,程名振率军渡过辽水,因所率步卒人数不多,高句丽见状,以为有利可图,竟放胆主动向唐军发起攻击。无奈,唐军勇猛异常,竟连吃败仗,损失军士数千余人。

显庆三年(658)六月,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将兵攻占高句丽赤烽镇。这位薛仁贵的大名估计对于人们来说都比较熟悉,有关他的故事经常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出现于大荧幕上。事实上,确实是由于薛仁贵征讨高句丽建立的功业,使得这位将领被后世代代传颂。

显庆四年(659)年,已经声名在外的薛仁贵在横山击破高句丽将领温沙门,取得赫赫战功。

4.百济灭国

显庆五年(660),百济依仗着高句丽的援助,数次侵略新罗,不得已,新罗王春秋只得继续上表向唐朝求助。百济只是三个国家里实力最弱的一个,与新罗相比,无论是体量还是实力上都略逊一筹,但百济却拉出高句丽搞结盟。有了高句丽在后面壮胆,百济有恃无恐,数次对新罗用兵。根据眼前的形势,有谋臣向太宗建议,先剿百济后灭高句丽,太宗认为此建议可行,于是采纳了这一建议。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很正确的,百济确实实力不济,唐军很顺利的就包围了百济都城,眼看就要亡国,百济急忙向盟友高句丽求救,并从海外搬来了倭国救兵。于是,倭国也为了共同的利益,排除万难,从海外派出一支精兵,援救百济。但这一切似乎都没能改变它的命运,唐军连战连捷,一鼓作气攻占其都城,不久,便平定其它地方,百济灭亡。

百济的覆灭,对于高句丽来说不仅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军事盟友,从此之后,高句丽只能孤单应对唐、新罗的联合打击。且在地理位置上,也使得高句丽的左侧完全暴露于唐军攻击之下。从此以后,形势急转直下,高句丽越来越被动,等待它的仿佛只有城破国灭。

5.高句丽内斗

乾封元年(666),泉盖苏文去世,其长子泉男生继承了他的事业,成为新一代莫离支。他弟弟泉男建、泉男产并不服气,趁着泉男生外出巡视之际,阴谋夺权。后泉男建趁机自任莫离支,并出兵讨伐泉男生。风闻消息的泉男生急忙逃跑其它的城池,派遣他的儿子泉献诚到唐朝求救。

意识到这是一次绝好灭亡高句丽机会的唐朝,果断任命右骁卫大将军契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领兵救援泉男生。同时任命泉献诚为右武卫将军,让其在前作为向导;任命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共同讨伐高句丽。

二、最后的决战

九月,庞同善领兵进入高句丽,与泉男生率领的部众会合。为了拉拢泉男生,高宗下旨封他为辽东大都督,让他带作为向导,带领唐朝大军前进。 十二月,唐朝任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让其带兵重新征讨高句丽。

唐军进军路线

乾封二年(667),不负众望的李绩攻下了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后继续进军,并留契苾何力守城。颇有作战才能的契苾何力指挥唐军向驻扎在辽水的十五万高句丽军队发动进攻,大败敌军,斩首一万多级,乘胜攻占七座城池。另一边,李绩继续攻下了高句丽16座城,预感大祸临头的泉男建急忙派兵攻击唐军庞同善、高侃在新城的军营,结果被薛仁贵击破。高侃领兵抵达金山(在今辽宁昌图西),碰到高句丽的军队,结果力战失败。万幸的是薛仁贵率军赶来,大败高句丽军队,攻占南苏、木底、苍岩三城,顺利与泉男生部军队会合。

总章元年(668)二月,薛仁贵率领三千人大破高句丽军,杀敌一万多人,攻占扶余城(今辽宁四平),扶余其它城池一并被收入囊中。泉男建派兵5万营救扶余城,在薛贺水(又称萨贺水,即今辽宁丹东西南赵家沟河)与李绩军遭遇,结果大败,最后的希望就这么没了。

各路唐军进至平壤城下汇合,顺势包围平壤一个多月,九月,自知败局已定的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为代表投降于唐军。负隅顽抗的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派兵出战,都被唐军一一击败。在此最后的时刻,高句丽将领僧人信诚知道在劫难逃,于是,悄悄派人联系唐军,五天后,信诚打开城门,唐军攻占平壤,生擒泉男建等人, 就这样,高句丽在唐的连续攻击下最终灭国。

结语

唐朝多年的军事行动,使得高句丽终于走向了灭亡。关于隋唐两朝为何一直死磕高句丽的原因,各有各的说法,但我们不妨从当事人的角度找找最终的原因。史料记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曾对左右大臣讲:“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不遗后世忧”,或许,从这句话中,我想我们可以得出隋唐两朝不断征讨高句丽的原因。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旧唐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隋朝,李世民,朝鲜半岛,李绩,唐太宗,唐朝灭亡,始末,隋炀帝,辽东,消息资讯,唐军,李绩,唐太宗,隋炀帝,高句丽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隋朝,李世民,朝鲜半岛,李绩,唐太宗,唐朝灭亡,始末,隋炀帝,辽东,消息资讯,唐军,李绩,唐太宗,隋炀帝,高句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隋朝,李世民,朝鲜半岛,李绩,唐太宗,唐朝灭亡,始末,隋炀帝,辽东,消息资讯,唐军,李绩,唐太宗,隋炀帝,高句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