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永乐皇帝朱棣在班师途中突然驾崩,大明朝廷该如何操办他的葬礼?

永乐皇帝朱棣在班师途中突然驾崩,大明朝廷该如何操办他的葬礼?

前言: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六月二十二日,朱棣在翠云屯召集扈从北征的文武群臣开会。本次是朱棣第五次亲征漠北,但是大军在外近三个月的时间内,始终未能找到敌军主力进行决战。此时的朱棣已经六十五岁高龄,连续的马上奔波让这位老人的身体已经难以为继。

经过紧急商议,北征大军兵分两路缓缓南归,皇帝朱棣率领骑兵东行,武安侯郑亨则率领步兵西行,最终在开平(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会和。七月十六日,朱棣车驾抵达苍崖戍,史书中对其此时的身体状态给出了这样一个词语“不豫”,也就是身染重疾。七月十七日,车驾抵达榆木川(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西北),此时的朱棣已经“大渐”,也就是病危,他将扈从的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召来口授遗诏,传位于皇太子朱高炽。

庚寅,车驾榆木川。上大渐,遗命传位皇太子。且云丧服、礼仪,一遵太祖皇帝遗制。—《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三》

朱棣驾崩剧照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之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没能守住江山,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夺位成功。为了否定朱允炆的正统性,朱棣销毁了大量建文朝的文字资料,太祖驾崩以后的葬礼究竟如何操办,也就没能流传下来。现在我们不妨来看一看继位的皇太子朱高炽如何操办朱棣的葬礼,来一窥明初的皇室丧葬制度。

大行皇帝葬礼全流程

七月十八日,一代雄主朱棣驾崩。为了避免引发朝局混乱,扈从文武大臣一方面决定采取秘不发丧,大军缓缓回京的方式来掩人耳目。一方面又让文渊阁大学士兼翰林院学士杨荣、御马监少监海寿二人驰赴京师,向皇太子朱高炽报讣。

八月初二日,杨荣和海寿赶到北京,皇太子听到噩耗之后的反应是“哭恸几绝”。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提过,朱高炽为了能够顺利继位,做出了许多部署。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扩展阅读,此处不再赘述。我们只重点讲一讲大行皇帝的葬礼流程。

熬了二十年终于登上皇位,朱高炽会如何对付这两个不服气的弟弟?

朱高炽与朱棣剧照

所谓的“大行”就是永远离去的意思,在朱棣去世到确立他的谥号之前的这段时间,只能称呼这位先帝为“大行皇帝”。礼部的动作很快,次日八月初三日就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丧礼制度,我们来看一看。

成服

所谓的“成服”,是指大殓之后,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对此礼部规定,自成服日起,宫中自皇太子以下均服斩衰三年,二十七月而除。在外宗室亲王、世子、郡王及王妃、世子妃、郡王妃、公主、郡主以下:闻丧第四日成服,斩衰二十七月而除。 “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断处外露不缉边,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

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剧照

在京文武官员闻丧第四日成服,服斩衰二十七日。二十七日后凡入朝及衙门视事:素服、乌纱帽、黑角带,二十七月而除。监生、吏典、僧道等素服二十七月而除。这里的素服就是指白色的丧服。文武官命妇素服二十七月,普通军民素服二十日。

至于音乐和祭祀活动,官员军民人等并停百日。而人人关心的男女婚嫁,官员之家停百日,普通军民之家停一个月。京城内各大寺观以闻丧日为始,各声钟三万杵。此外还严禁屠宰四十九日。

朱高炽对礼部的安排很满意,发出皇太子令旨要求即刻执行,另外每名官员都赐麻布一匹,以便于他们制作孝服。

八月初十日,皇太孙朱瞻基护送大行皇帝龙轝抵达京郊,皇太子朱高炽、赵王朱高燧及文武群臣皆衰服哭迎至大内,奉安于仁智殿,加敛奉纳梓宫。仁智殿位于今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以北、右翼门以西,俗称“白虎殿”。所谓的梓宫,指的是皇帝、皇后所用的棺材。

赵王朱高燧剧照

谥号及庙号

自八月十一日至十四日,文武百官连续上笺劝进,朱高炽几番退让之后,表示“国之大计,不敢以不从。人心忠告,不可以终拒。”终于同意在八月十五日登基称帝。解决了自己的大事之后,朱高炽还要为大行皇帝办一件事:让礼部议一下皇考的谥号和庙号。

丙寅,敕谕礼部臣曰: “皇考大行皇帝圣德神功,追配太祖。统御天下二十余年。恩德在民,万世永赖。皇妣仁孝皇后母仪四海,寅奉宗庙,协隆化理。而尊号未上,无以称朕孝思及天下臣民尊仰不忘之心。其与群臣定议,请谥于南郊。”—《明仁宗实录卷二》

经过半个月的精心酝酿,礼部九月初一日正式向新天子汇报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中大行皇帝“虽尧舜禹汤文武之盛不是道也”,仁孝皇后“虽姜仕之盛无以过也”,功德盖世,必须要给予最美好的谥号。

仁宗朱高炽剧照

最终朱棣谥号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远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简称太宗文皇帝。徐皇后谥号为“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简称仁孝文皇后。

九月初十日,朱高炽在皇太孙、亲王、皇孙的陪伴下,于大行皇帝神位前恭上尊谥册宝。备注一下,此时朱瞻基尚未由皇太孙晋级皇太子,所谓的皇孙也都是指朱高炽诸子。

发引

所谓的“发引”,就是出殡。太宗文皇帝的正式发引日定为十二月十四日。

十二月十一日,新皇帝朱高炽衰服告几筵,皇太子、亲王以下皆衰服随班行礼。自本日起至十四日止,百官衰服上朝。京师内外至祔祭日止:禁乐。至葬毕:禁屠宰。十二月十三日遣官祭金水桥、午门、端门、承尺门、御桥、大明门、德胜门、清河桥、沙河、京都应祀神祇并经过土处应祀神祠。

紫禁城午门

十二月十四日,太宗文皇帝梓宫正式发引,皇帝朱高炽送至午门,皇太子朱瞻基和赵王朱高燧步行护送梓宫至陵寝。十二月十九日,太宗文皇帝梓宫葬长陵,皇太子奉神主回宫。

戊午,书谕皇太子: “尔奉梓宫安厝玄堂毕,与叔赵王奉迎神主回京。留瞻埈、瞻堈、瞻墺圹终事。”—《明仁宗实录卷九》

陵寝

朱棣的陵寝称为长陵,位于今北京昌平天寿山主峰南麓,始建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五月。当时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和著名风水大师廖均卿一起选择陵址,得吉地于昌平县东黄土山。朱棣亲自巡视之后,赐名天寿山。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月,长陵玄宫落成。当月十七日,汉王朱高煦护送仁孝皇后梓宫自南京前往北京,并于二月十七日葬于天寿山。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三月,长陵祾恩殿落成。祾恩殿就是享殿,日常陈设有神榻(灵座、龛帐)、帝后神牌、册宝、衣冠 、御座、香案,以及各种乐器。长陵祾恩殿仿奉天殿而建,里面的60根金丝楠木柱可谓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绝响。

天寿山长陵

在朱棣尚未入葬之前,朱高炽于八月二十八日下旨改羽林卫亲军指挥使司为长陵卫亲军指挥使司,命靖难元勋、太师、英国公张辅之弟为张輗为指挥使。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闰七月初九日,新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又改羽林右卫所水军千户所为长陵卫中右千户所。所谓的长陵卫,就是朝廷派来守卫陵寝的护卫军。

修纂实录

所谓的《实录》,是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在明代,以皇帝庙号和谥号为书名,比如朱棣的实录,就称为《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日后朱棣的庙号虽然被明世宗朱厚熜改为了成祖,但《实录》的名字并没有改。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初四日,太师、英国公张辅,少师兼吏部尚书蹇义,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书夏原吉出任监修官;少傅、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少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杨荣,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金幼孜,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学士杨溥出任总裁官,开始督修《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

直到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正月,经过五年的修纂,《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这才大功告成,号称“关制度者,虽细不遗。切几务者,虽明必审。”合计二百七十四卷。

除服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七月十七日,太宗文皇帝小祥(指去世一周年),原本应该由朱高炽诣几筵行礼。可这位皇帝陛下已经在两个月前驾崩,现在的皇帝是永乐朝的皇太孙朱瞻基。朱瞻基也不容易,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内,皇祖父和父皇相继驾崩,大明朝廷光顾着唱白事会了。

太庙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七月十七日,太宗文皇帝大祥。朱瞻基不愧是朱棣一手带大的“好圣孙”,想着皇祖父已然驾崩两年,一时间悲从中来,哽咽流泪不止。

戊申,太宗皇帝大祥。上躬祀几筵毕,出顾侍臣曰: “我皇祖再安天下二十余年,躬勤为民。今海内无事,而灵游日远矣。”因呜咽流涕。—《明宣宗实录卷十九》

七月十八日,太宗文皇帝神主升祔太庙。九月十七日,太宗文皇帝禫祭,朱瞻基命亲弟弟襄王朱瞻墡谒祭长陵。所谓的禫祭,就是除丧服之祭,和朱棣相关的葬礼流程至此结束。

结语:和太祖朱元璋驾崩后七日即葬相比,朱棣的葬礼流程无疑和细致和复杂很多,也成为了后世历代大明皇帝参考的范本。但是正如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法律条文一样,任何礼仪制度都必须与时俱进。

比如继位的明仁宗朱高炽驾崩之时,一来宫中有皇后,二来皇太子朱瞻基尚远在南京,仁宗的葬礼流程显然不能照抄太宗。而等到明宣宗朱瞻基驾崩之时,一来宫中有皇太后和皇后,二来皇太子朱祁镇年仅九岁,显然葬礼流程又不能照抄仁宗。

所以礼制也好,律法也罢,都必须随着新情况的出现而修改,古今莫不如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高炽,文武,礼部,谥号,班师,皇太子,永乐皇帝,大明,大行,朱棣,消息资讯,朱高炽,朱瞻基,皇太子,太宗文皇帝,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高炽,文武,礼部,谥号,班师,皇太子,永乐皇帝,大明,大行,朱棣,消息资讯,朱高炽,朱瞻基,皇太子,太宗文皇帝,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高炽,文武,礼部,谥号,班师,皇太子,永乐皇帝,大明,大行,朱棣,消息资讯,朱高炽,朱瞻基,皇太子,太宗文皇帝,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