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关于“玄武门兵变”,李世民到底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关于“玄武门兵变”,李世民到底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关注我,每天与你分享超有趣的历史小知识。

刘文静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官至宰相。史料记载其“英俊魁伟,才干突出,非常有才华”。隋朝末年的时候担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与晋阳宫监裴寂是好友,而李渊同裴寂更是深交(介绍这个关系是为下面做铺垫)。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刘文静看出李渊胸怀大志便与其结交,后因李密事件(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被镇压,刘文静与其有姻亲)被下入狱。李世民知道刘文静有远谋,便到狱中找其谈话,听取他关于起兵反隋的建议和对时局的看法。他们在狱中谈了一夜,因性格相近,都认为我命由我不由天,所以以后的关系非常密切,更是成为了李世民的心腹。

作为开国功臣,李渊称帝后,刘文静自然得到了重用也受到了很多赏赐。可是,同为开国功臣的裴寂得到的封赏却比他多很多,而且在宫里谈话的时候李渊曾多次让裴寂坐在龙榻上,还公开赞美裴寂,说他是开国第一功臣,这让自视甚高的刘文静产生了严重的心里落差。两人曾是同事又是好友,关系一直不错,可在面对权力和荣耀的时候,两人却成了对手。刘文静认为裴寂在能力和功劳方面都不及自己,可为什么和他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让他不解,也让他对李渊和朝廷心生怨恨。

面对种种不公平的待遇,刘文静心中的不满与日俱增,又无处发泄。可谁让李渊和裴寂的关系好呢,有火发不出,只能憋在肚子里,日子也就这样将就着过了。有一次在家和弟弟喝酒,因为心中郁闷,刘文静喝得大醉,酒醉后的刘文静便大声宣泄着心中的不满,随即又拔出剑来向房柱砍去,边砍边大叫到:“必斩裴寂之首”。这本来也没什么,改变不了现状还不能喝点酒发泄发泄吗,可不巧的是,这件事被刘文静的一个小妾看到了,因为这个小妾不受刘文静的宠爱,所以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不日便将此事告发。

不久之后刘文静便以“谋反罪”被捕入狱。在审理此案的时候,刘文静也说自己是因为裴寂的地位比自己高而心中不满,确实有些怨言,便在酒后发了一些牢骚,可绝无谋反之心啊。朝中很多大官也认为刘文静只能算酒后失言,并没有找到确切的谋反证据。李世民也为刘文静上书,说刘文静是开国功臣,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是不会谋反的。可即便是这样,李渊还是下令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刘文静。关于这个案件,疑点重重。主要有两点,一是刘文静到底有没有谋反,二是李渊为什么不顾大臣和李世民的反对并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处死了刘文静。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发表意见。

事实上,刘文静案并不简单,它背后隐藏的矛盾和斗争是十分复杂的。李渊不惜背上“杀功臣”的罪名也要处死刘文静。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杀鸡儆猴”。这个“猴”就是李世民。

刘文静自认为功劳大,可得到的却比裴寂的少,那刘文静对裴寂的不满算不算是对朝廷对李渊的不满呢?李世民功劳更大,居功至伟,会不会因为没有得到太子之位而记恨在心呢?所以,各位,这就是杀刘文静的根本原因,谋反不谋反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给李世民敲个警钟,不要以为自己功劳大有能力就可以恣意妄为,只要我还在位就由不得你胡来。

杨文干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一个宿卫(和警卫员差不多),太子的心腹,唐朝初年任庆州都督。公元624年初夏,唐高祖李渊带着皇子爱妃和亲近的大臣前往玉华山避暑,李世民也一同随往。太子李建成则留守长安代行国事。这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一次太子监国,却发生了一件差点废掉李建成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大事件。

大怒后的唐高祖李渊随即扣押了太子李建成。又派使者宇文颖到杨文干那里了解情况,让人不解的是,见到皇帝使者的杨文干却真的谋反了。这就坐实了太子谋反的事实。随即李渊便派李世民亲自挂帅平叛,还答应事后会改立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自然欣喜,踌躇满志地出发了,仅用四天的时间便将叛乱彻底平息。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大家讨论一下,太子已被扣押,在没有得到太子手谕的情况下,杨文干为何要私自造反,这不是致太子于死地吗?

当李世民班师回朝的时候,一切都还和往常一样,太子还是李建成,而他依旧是秦王。更让李世民不解的是,父亲非但没有兑现改立自己为太子的承诺,反而还流放了自己府中的重要谋士杜淹。虽然太子府中的谋士也有被流放的,可谋反的太子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对于李渊为何要这样做,其实还有内幕,各位且听我娓娓道来。

在李世民征讨叛军的这几天里,李渊也没有闲着,从告密者那里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太子李建成只是给杨文干送盔甲(或许是出于笼络人心的目的),并无谋反的直接证据,太子是被冤枉的。你想想李建成在稳坐太子之位的情况下怎么会愚蠢到去发动政变谋反呢,静静地等李渊驾崩不就行了吗?如果不成功,不但太子之位不保,甚至还会丢掉性命,那不就直接成全李世民了吗,李建成还没有愚蠢到这种地步吧。

这次杨文干谋反事件,也让李渊清醒地认识到,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关于储位之争的斗争已渐渐浮出水面,不再是暗中较劲,已经由暗斗上升到明争了。而李渊向来宽厚仁慈,对儿子更是下不了狠手,可也不愿意更换太子,隋朝就是前车之鉴,他觉得临时更换太子会对社稷造成动荡,所以只是驱散了太子府和秦王府里那些心术不正的谋士,算是对两个儿子的警示,各打五十大板便草草结束了这次荒唐的谋反事件。

纵观整个杨文干谋反事件,是由杜淹一手策划并亲自实施的,可见杜淹的奸猾狡诈。这次是李世民最接近权力核心的一次,可也是打击最大的一次。因为李渊曾许诺如果李世民平叛有功,就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结果却食言。这让李世民明白了,通过父亲让自己得到太子之位是不可能的了,我想这也直接加速了后来玄武门事件爆发的进程,如果真想得到太子之位或者皇位,那就只能靠自己,必要时连父亲也可以一起拿掉。如果刘文静事件和杨文干谋反事件只能算是玄武门之变的前奏的话,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直接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爆发。

随着时间的发展,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太子的手段也越来越厉害,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实力,便找机会罢黜了秦王府的重要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个人可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让李世民伤心不已。可这毕竟不算对李世民的致命打击,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对李世民来说却是要命的。

当时突厥大军压境,唐高祖李渊却没有让李世民挂帅出征,而是听取了太子李建成的建议,任命齐王李元吉为大元帅抗击突厥。看来李渊此时也担心如果李世民战功越来越大,就会越来越不好控制。李建成当然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有两个目的,其一,借此次出征突厥的机会,将李世民的精锐部队调离秦王府。其二,他和李元吉计划在为大军践行的时候刺杀李世民。可万万没想到,李世民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随即召集文臣武将商议此事,大家都认为,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绝不能坐以待毙,所谓“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太子集团。

为了将此事做的圆满,李世民甚至将已经被罢黜的房玄龄和杜如晦都请来了,最后众人一致决议,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永诀后患。可当李世民面对这个结果的时候,叹息到:“骨肉相残,古今大恶”,事实上李世民不想背负弑兄的骂名,想等李建成先起事然后再以仁义之师的名义来讨伐他,那样就更加名正言顺了。就在万事俱备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不但坚定了李世民政变的决心,也让他明白了再等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在古代,帝王们非常注重观察天象,通过观察天象可以得知上天的意图,还专门设有观天象的机构。这天,天象方面的权威太史令傅奕向李渊呈上了一道密奏,说“太白形于日侧,见于秦分,主秦王当有天下”。李渊非常震惊,大怒:“我还没死呢,他就想取代我上位了,即使我死了,接替我的也是太子,他这是要造反啊”。

面对李渊的质问,李世民流着眼泪说自己并没有对不起皇兄皇弟,而是他们一直想致自己于死地。意思就是这都是他们的阴谋,是他们合起伙来对付自己,面对李世民声泪俱下地哭诉,这位年过六十的父亲也暂时放下了强硬的态度,不再苦苦相逼。当李渊犹豫的时候,李世民又说出了一个让李渊更加震惊的事情。

李世民和李元吉到底有没有淫乱后宫,谁也说不清,史料也没有记载。这也许是李世民的计谋,一是为了转移李渊的注意力,二是为了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调离东宫。至于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李世民已经下定决心要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的时候射杀他们,真相或许永远不会浮出水面了。

公元626年7月2日,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经过玄武门的时候,李世民设下埋伏射杀了他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此次政变以李世民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而围绕着这么多年的兄弟间的权力纷争也就此结束,留给我们后人的却只有血腥的警示。

虽然李世民胜利了,但这个“弑兄”的罪名却成为李世民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不得不承认,李世民是个好皇帝,更是开创了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对历史的贡献不可否认,可他的头上却始终刻着“纂位者”的标志,挥之不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渊,隋朝,李世民,历史,唐朝,兵变,刘文静,杨广,功劳,裴寂,观点评论,李渊,杨文干,李世民,刘文静,李建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渊,隋朝,李世民,历史,唐朝,兵变,刘文静,杨广,功劳,裴寂,观点评论,李渊,杨文干,李世民,刘文静,李建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渊,隋朝,李世民,历史,唐朝,兵变,刘文静,杨广,功劳,裴寂,观点评论,李渊,杨文干,李世民,刘文静,李建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