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解读古代兵役制的一大变革——唐代募兵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解读古代兵役制的一大变革——唐代募兵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募兵制是唐代中后期出现的兵农分离的军事制度,士兵的招募不再像以前那样看重地位和身份,而是更加注重个人素质。士兵作为职业兵,也就脱离了农民的身份。

一、募兵制的产生的背景

(一)、军功的激励作用

唐代也沿袭了南北朝的军功勋赏制度,凡是有军功的,便被授予勋官一职。对唐初的百姓而言,可以被授予军功勋赏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所以很多人积极报名参军,希望在军队里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梦想。

(二)、封赏并无严格执行

唐初,唐廷很好地履行了兵募军功授勋的承诺,底层百姓出身的兵募可以通过战争青云直上,彻底改变命运,这也给当时的百姓带来很大的激励作用。但是后来唐廷并没有及时授勋,这些兵募的待遇与普通百姓没有分别。

唐廷执行勋赏无力,使得有功难赏,百姓投募的积极性自然降低,那么愿意参军的人数就减少了,为了补充兵源,朝廷只能强制征兵。兵募的自愿征发逐渐变成了强制征发。

(三)、政治上的腐败

由于兵募的选取原则遭到破坏,兵募的强制征发,兵募逃亡渐多的问题都是自高宗时期开始出现,这与高宗时期的政治腐败有很大关系。不同政治势力间的倾轧严重,冗官现象严重,再加上朝廷广建宫殿,劳民伤财,致使前线将士缺衣少粮。

政治上的腐败,冗官问题严重,许多官员尸位素餐,导致政令下达缓慢,严重影响国家的军事实力。并且此时的军队问题已经十分严重,朝廷不得不进行一场彻底的军事变革,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于是便有了开元二十五年的变革。

(四)、唐代社会风气的变化

唐代社会风气的变化唐初社会,尚武风气非常明显,人们积极投身军队,兵源问题几乎不存在。但是随着唐代科举制的发展,社会风气渐渐向重文转变,文人的地位愈来愈高。,所以整个唐代的社会风气也就向重文转变,这种重文风气在社会各个阶层蔓延开来。

在老百姓看来,国家说的授勋只是画饼充饥,而且辛苦参军后和普通人没有区别。不仅社会地位没有提高,甚至还有可能牺牲在战场上,这就使得许多人并不积极应征入伍。

二、募兵制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自愿征发转变为强制征发

大致以高宗显庆五年为界,之前的一段时期兵募选取原则以自愿征发为主,之后兵募的选取原则变成了强制征发。伴随着选取原则的变化,兵募由自愿征发转变成了强制征发,兵募参军不再具有自由性。

(二)、不定期差替转变为定期差替

兵募的不定期差替兵募不是国家常备兵,不像府兵根据番役的远近规定了相应的番役天数。唐初,兵募无论出征还是戍镇,每次为期多长时间,并没有具体的规定,而是由皇帝诏敕临时决定。

但是这种不定时的兵募对国家军队的战斗力有很大的影响,已经出现兵募因戍期过长引发战斗力下降、兵募逃亡的现象。中宗即位时,在即位赦文上才提出了解决措施,原因是这个问题由于年岁累计已经发展到不得不重视的地步了。

开元五年正月的诏书终于下令,对相应地区的驻扎军队的戍期做了明确详细的规定,至此,唐代确定了镇兵差替的年限,兵募由不定期差替转变成定期差替。

(三)、兵募转变为长征健儿

兵募实行定期差替后,之前因戍期过长导致的种种问题理应得到了解决,但实际情形远非如此。虽然诏书中这样规定,但具体到各个地方,并没有完全执行,兵募抑留的现象依然存在。边疆军镇仍然存在镇戍期限到了并不放还,大量遗留兵募的情况,所以唐廷不得不颁布正式的诏文去敦促解决这个问题。

开元二十五年,唐廷下诏由长征健儿充当边疆镇兵,代替以往的兵募,当年定额的兵防健儿便招募完成。这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以国家强制力做保障,不再是先前的小修小补,而是实质性的变革,各个军镇再也不能抓住漏洞,因循应付。

唐代在继府兵变革为彍骑后,又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军事变革,即长征健儿取代兵募。这一军事变革,彻底解决了镇兵长期戍边带来的逃亡等问题,从此镇兵的戍守年限固定下来;另外一个大的变化是,唐代的兵农合一的义务兵役制完全转变为兵农分离的募兵制,自愿应募再次代替了强制征发,雇佣兵代替了义务兵。这些都顺应了历史趋势,代表着一种历史进步。

三、兵募变革的影响

(一)对唐代军事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士兵的选取原则发生了彻底变化,唐代的选兵标准由原来的注重身份、财富、地位转变为注重能力,注重身体素质,军队的整体素质因此提高。

兵制未改革前,士兵的身份是身兼数职,不仅是士兵,还可能是农民、手工业者等,许多人还有许多杂役需要完成。士兵由义务兵变为职业兵后,士兵没有再出现乱服杂役的情况。同时,之前军队兵和将相互不识的弊端也得到了改变,士兵不需来回轮替,将领也不用频繁调换,这就保证了军事训练的专业化和持续化。自此,士兵的士气高涨,军事素质提高,战斗力增强。

唐代前期,国家每年都会征发大量的兵募前去戍镇,严重耗损了社会劳动力,不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士兵变为职业兵后,长期固守一端,镇守一处。国家不需要征发大量兵募前去戍边,大量的社会劳动力不用经历兵役轮替之苦。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社会安定。

(二)、导致藩镇割据加剧

兵制转变后,国家赋予了节度使军事统领、财政支配、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节度使的势力开始壮大起来。在北部重要地方,出现了一个将领节度两到三个镇的情形,如安禄山同时担任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也成为了国家动乱的不稳定因素。一旦这些节度使的势力大到无法节制,便会发动叛乱,对抗。

开元二十六年,唐朝实行募兵制后,不再派遣统一征发的兵募到各个军镇,而是让各个军镇在当地招募长征健儿充任。各个军镇的节度使实际上掌管了征兵权,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利往往多征镇兵。

即使朝廷令军镇裁兵,节度使也往往表面应付,暗地却用自家的私钱供养裁减士兵。安禄山势力的壮大便是通过这种形式,安史之乱后各藩镇势力的崛起也是通过这种形式。

节度使既专征兵权,又专财赋权,实力强大后自然不听从号令,于是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这种局面又因藩镇钱和兵的增多,变得愈加严重,难以控制,而这一切首先源于兵制的转变。

(三)、士兵对经济利益的看重

兵募转变为长征健儿后,意味着唐代的兵制由义务征发制转变为募兵制,原先那种当兵重身份、重勋赏的情形渐渐改变了,士兵更加注重经济利益。

兵制变化后,士兵由义务兵转变为职业兵,兵农自此分离,士兵完全依仗兵饷来生活。这个时期,国家允许家属随军,朝廷会给予随军家属一些田宅。但全家的生计主要依靠兵健在军中的粮饷、赏赐、衣赐等。

若兵健罢兵归农,便会因无田无地,疏于农桑,无以生存,对于全家而言也是如此。故不仅兵健本人终身以当兵为职业,子孙也把当兵视为出路。

正因为当兵已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所以当唐廷试图通过减少镇兵数量来削弱藩镇实力时,往往受到藩镇节度使和藩镇士兵的联合反抗。此时,节度使和士兵有着共同的利益,节度使往往利用士兵对经济利益的看重鼓动士兵造反。

因此,唐代中后期经济利益的满足与否成为军队哗变的新因素,这是唐代前期未曾出现的新情况。这个新因素的出现,深受唐代兵制转变的影响,即士兵成为兵农分离的职业兵后,由原来的重视功勋渐渐变为注重经济利益的获得。若是经济利益被侵犯,便会出现军队哗变的情形。

(四)、社会矛盾的加深

兵募转变为长征健儿后,镇兵的装备由先前的地方政府供应和士兵自备,变为全部由唐廷承担。又由于士兵的家属允许随军,朝廷除要负担士兵的生活费用外,还要负担士兵家属的生活费用。

这些新变化导致唐朝中后期军费支出大增,使本已空虚的国库更是雪上加霜。军费的负担自然而然又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的负担随之加重。

军费支出增多,国家不得不通过增加赋税搜刮百姓。本已穷苦的百姓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激化,百姓被逼无奈,纷纷起义,而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也敲响了唐王朝灭亡的丧钟。可见,兵募变革带来的军费支出增多成为影响唐代中后期变局的重要因素。

结语

在社会大变化下,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变化。高宗时代已经出现了百姓畏难当兵的情形,此后更甚于以往。国家原有的征发体制已经变得不合时宜,富、强、多丁的征发原则需要打破。

玄宗时期的兵制变革便是应对律令制国家松动的产物,此后国家的义务征发制变成了募兵雇佣制,身份、地位不再成为衡量能否当兵的标准,只注重个人的能力和身体素质。先前当兵的强制性也变成了自愿性,人们有更大的自由选择性。

所以,唐代的兵募变革是伴随着整个国家的律令制体系松动而进行的,它和唐代社会变化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兵募变革是唐代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募兵制,士兵,古代,问题,唐代,原因,变革,一大,军队,兵役制,故事传记,士兵,唐代,兵制,唐廷,藩镇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募兵制,士兵,古代,问题,唐代,原因,变革,一大,军队,兵役制,故事传记,士兵,唐代,兵制,唐廷,藩镇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募兵制,士兵,古代,问题,唐代,原因,变革,一大,军队,兵役制,故事传记,士兵,唐代,兵制,唐廷,藩镇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