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代宗朱祁钰出生在宫外?其母吴贤妃是汉王朱高煦妾室?都是假的

明代宗朱祁钰出生在宫外?其母吴贤妃是汉王朱高煦妾室?都是假的

前言:明代宗朱祁钰,是明朝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在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变”前,时任郕王的朱祁钰是朝堂上的小透明。正常情况下,文武百官每年只有两次见到郕王的机会,分别是元旦和冬至,地点在奉天门东廊。

癸未,文武百官朝亲王于奉天门东廊。—《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四》

这里的癸未日,是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正月初二日。文武百官正月初一日到奉天殿(今故宫太和殿前身)给皇帝拜年,第二天在奉天门(今故宫太和门前身)东廊给尚未之国的亲王拜年。东廊位于奉天门东侧,也称东朝房,在明代主要用作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而当时还在京城的亲王,就只有郕王朱祁钰一人。

奉天门东侧

但是当年八月十五日发生的“土木堡之变”,却突然让朱祁钰站上了历史的舞台。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朱祁钰最终因为没有儿子的硬伤,而被哥哥朱祁镇篡位成功。此后为了凸显自身的正统性以及合法性,明英宗往弟弟身上泼了无数的脏水。甚至有了朱祁钰出生于宫外,其母吴贤妃是当年造反失败的汉王妾室的说法,其目的自然是给这位废帝冠上罪人之后的污名。那么这到底是不是事实,其中有没有漏洞呢?笔者今天就来捋一捋。

吴贤妃:我真的和汉王没有关系

在《明史》后妃传中对于吴贤妃有一段非常简短的记载,交代了其在明宣宗后宫中的简单经历,看上去似乎平平无奇,原文如下:

吴太后,景帝母也,丹徒人。宣宗为太子时,选入宫。宣德三年封贤妃。景帝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复辟,复称宣庙贤妃。成化中薨。—《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宣宗朱瞻基被册立为皇太子的时间是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十一日,如果吴贤妃是这个时候入宫,那她和汉王之间就没有什么联系。但是这个时间,是有问题的。吴氏死后葬在了北京西郊的金山,其墓志出土于建国后,里面清楚地记录了吴氏的出生年月:“洪武三十年五月十六日”。

洪武三十年是公元1397年,那么吴氏永乐二十二年入宫时的年龄就是28岁。明宣宗怎么会选一个如此高龄的女子作为皇太子的妃嫔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明史》记载有误。由于吴氏死后谥曰荣思,其墓志称为《荣思贤妃圹志》,里面说到吴氏“选召掖庭(即进宫)”的时间是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

朱瞻基剧照

朱瞻基在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十一月十日被册为皇太孙,次年16岁的吴氏被选为服侍太孙的宫人,从年龄来说是对得上的。笔者以为《明史》的这段记载应改为“宣宗为太孙时,选入宫”。不管是吴氏是在宣宗做太子还是太孙时入宫,她和朱瞻基的二叔汉王朱高煦之间,都不应该产生任何联系才对,这个说法又是从哪里出来的呢?

贤妃吴太后,代宗生母也,都督彦名女。初为汉王宫人。汉王以叛诛,宣宗赦其罪,顾不敢携入宫。养宦官陈符家,赐宫女数辈奉之。寔生景皇帝,中外未之知也。年七岁而上疾革,语太后更一哥哥陈符家,急呼来。太后遂取其母子入宫,帝抱持哭。未几封郕王。郕王代立,尊生母为皇太后。天顺中见削,弘光初追复,谥为孝翼温惠淑慎慈仁匡天锡圣皇太后。—《罪惟录列传卷之二》

《罪惟录》原名《明书》,是明末清初之际由海宁人查继佐所撰写的纪传体史书,上承太祖朱元璋,下至弘光帝朱由崧。查继佐是大作家金庸查氏一族的先祖,传说是当年《明史》案的实际检举人。

汉王朱高煦是朱棣嫡次子,宣宗朱瞻基二叔,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的时候起兵造反,被大侄子御驾亲征给轻松平定。如果吴氏真的是汉王府宫人,那她这一年就是30岁,比宣宗本人还大了两岁,居然就这样一见钟情了?似乎可能性不高。

汉王朱高煦剧照

徐溥,明代宗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进士,孝宗朝内阁大学士。徐溥有一本著作《谦斋文录》,里面收录了他本人写的一篇墓志铭:《荣善夫人墓志》。

所谓的荣善夫人,姓项氏,顺天府宛平县人,墓志中有这样一段话:“宣徳癸丑选入宫,侍贤妃”。宣徳癸丑就是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从项氏的去世时间(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和去世年龄(72岁)倒推,她入宫的时候不过8岁而已。这个年纪,显然是作为服侍妃嫔的宫女,而她服侍的对象是贤妃。

笔者看到有人认为这里的“贤妃”指的是生育了郑靖王朱瞻埈、追封蕲献王朱瞻垠、淮靖王朱瞻墺和真定公主的明仁宗李贤妃。从史料来看,日后宪宗万贵妃,英宗万宸妃、高淑妃等都是这一批进宫的小女孩。其中万贵妃分配给了宣宗皇后孙氏,万宸妃、高淑妃分配给了皇太子朱祁镇,按理项氏应该分配给吴贤妃才合理。李贤妃是宣宗庶母,当初免于殉葬已经谢天谢地了,分配新鲜小宫女的好事能轮得到她?笔者表示怀疑。

墓志上同时说天顺年间朱祁镇为皇太子选拔老成谨厚有年徳的宫人,大家一致推荐的人选就是项氏。朱祁镇靠着夺门之变重新夺回皇位后,把弟弟朱祁钰仍废为郕王,吴氏也从皇太后重新变成宣庙贤妃。这个时候削减吴氏的待遇,把公认为“老成谨厚”的项氏调去服侍皇太子,是说得通的。如果项氏服侍的人是李贤妃,则李贤妃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去世之后她服侍的人是谁?墓志上为何不提呢?

(景泰三年春正月)庚戌,仁宗贤妃李氏薨,辍视朝三日。—《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十二·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三十》

吴贤妃剧照

综上所述,笔者的判断是项氏宣德八年入宫之后,服侍的对象就是吴贤妃。那么吴氏和她儿子朱祁钰在宣宗驾崩前一直住在宫外的说法,就可以被彻底证伪。既然《罪惟录》后半段的说法不实,那么结合《明史》及吴氏本人墓志,则其为汉王宫人的说法,大概率也是假的。当然吴氏可能确实出身不高,因为在墓志中对她的家庭出身是这样描写的:“父不详,母神氏”。某百科中说吴氏的父亲叫吴安,是不对的,吴安只是她的弟弟。有母有弟,生父却不详,只能理解为不想点出他的名字,可能就是犯了重罪之人。

母凭子贵再而衰的皇太后

宣德十年(公元1434年)正月初三日宣宗驾崩,吴氏因为有子,成为除了皇后孙氏、废后胡氏以外唯一没有殉葬的妃嫔。

按照正常的历史脉络,吴贤妃在等到儿子郕王之国之后,就会在宫中孤独终老,默默死去。但是土木堡之变改变了一切,儿子朱祁钰不但做了皇帝,还领导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和即位之初的小心翼翼相比,此时的朱祁钰声望已经达到顶点,他不甘于再做孙太后的提线木偶,他要为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儿子争取应有的权益。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二月初,朱祁钰向五朝老臣、礼部尚书胡濙提出两宫并尊的想法,并得以顺利通过。

十二月初四日,孙太后被尊为上圣皇太后。初七日,宣庙贤妃吴氏被尊为皇太后。一个罪臣之女,至此完成了华丽的逆袭,靠的是自己那个有出息的儿子。

癸丑,帝奉宝册,尊母贤妃吴氏为皇太后。—《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六·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四》

吴太后剧照

初十日,吴太后之弟吴安被封为锦衣卫指挥使。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又升为前军都督府左都督,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封为安平伯,岁禄八百石。

可惜在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后,吴家的好日子算是到了头。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二月初一日,朱祁钰仍被废为郕王。之所以没有当时废去吴氏的皇太后头衔,是因为二月初三日乃是上圣皇太后孙氏的生日,母子二人等着看吴氏的笑话。不知道吴太后在为上圣皇太后祝寿之时,心中是何滋味。三天后,吴氏被复封为宣庙贤妃,其弟吴安被废去爵位,降为府军前卫指挥佥事。

二月十九日朱祁钰去世,朱祁镇给了弟弟一个“戾”的谥号,并以亲王礼进行安葬。此时的宣庙贤妃吴氏,已经万念俱灰,如同一个活死人一般。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十二月十七日,吴氏去世,享年65岁。朱祁镇仅辍视朝一日,赐了两个字的谥号“荣思”。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葬于金山,不知是否葬于其子朱祁钰和其孙朱见济边上。墓志上说她“安享富贵,寿考令终。生荣死哀,无遗憾焉”,真是这样吗?

朱祁钰剧照

结语:吴贤妃的人生,终于还是成为了一个悲剧。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宪宗朱见深为叔父朱祁钰恢复了皇帝身份,给了他一个“恭仁康定景皇帝”的谥号。但是当年的吴太后,再也没人想起来。直到南明弘光朝廷成立之后,为了凝聚人心,给了朱祁钰“代宗”的庙号,同时顺手把吴氏也给追尊为“孝翼温惠淑慎慈仁匡天锡圣皇太后”。这迟到了两百年的皇太后尊号,总算聊胜于无。

吴氏的弟弟吴安死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实录》中清楚地给出了他和吴贤妃的关系。某百科中的说法,可以修改一下了。

甲午,赐故锦衣卫带俸指挥使吴安祭。安,宣庙荣思贤妃弟也。景泰中封安平伯。天顺初辞爵,命世袭指挥使。至是卒,其子玉言贤妃诞育景皇帝,乞赐其父葬祭。诏止与祭一坛。—《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二十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吴氏,朱瞻基,朱祁钰,明史,朱高煦,入宫,公元,太子,墓志,汉王,观点评论,吴氏,朱祁钰,朱祁镇,吴贤妃,汉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吴氏,朱瞻基,朱祁钰,明史,朱高煦,入宫,公元,太子,墓志,汉王,观点评论,吴氏,朱祁钰,朱祁镇,吴贤妃,汉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吴氏,朱瞻基,朱祁钰,明史,朱高煦,入宫,公元,太子,墓志,汉王,观点评论,吴氏,朱祁钰,朱祁镇,吴贤妃,汉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