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苏辙:从哥哥苏轼的“跟屁虫”,到成为朝廷的副宰相

苏辙:从哥哥苏轼的“跟屁虫”,到成为朝廷的副宰相

人们经常把目光锁定在苏轼身上,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却经常被忽略,其实这位弟弟在政治成就、学术成就上并不比哥哥差,甚至比哥哥还要优秀。

苏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经历了怎样的传奇人生?

童年经历

苏辙比苏轼小三岁,从小跟在苏轼后边,从小就像苏轼的“跟屁虫”一样。

苏轼、苏辙以后能成为两位国家的栋梁之材,离不开父母的教育。

父亲苏洵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从起的名字就很有讲究。苏洵在《名二子说》里提到过两兄弟名字的由来。

苏轼的“轼”字,是车上的车把手。好像没什么作用,去掉它整个车就不完整。这是担心大儿子锋芒毕露,不懂得掩饰自己,让他要懂得收敛。

苏辙的“辙”字,是车驶过留下的车轱辘印。车子有一天会坏掉,车子留下的印却可以免于祸福。

两个人起的字也很有说法,苏轼字子瞻,扶着把手向远处眺望。苏辙字子由,看见车轱辘印,就知道怎么来的。让他尽管放开手,放胆做事情。

在苏洵的要求下,苏轼、苏辙从小遍读经史百家,苏辙后来回忆:

“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苏辙《再祭亡兄端明文》)

“读书犹记少年狂,万卷纵横晒腹囊。”(苏辙《初闻得校书郎示同官》)

苏洵对苏轼、苏辙的教育很严格:

“父师检责惊走书,坐起犹如挂钩鱼。”(苏轼《夜梦诗》)

父亲很重视教育孩子,母亲也一样,苏轼和苏辙的母亲程夫人,出生于四川眉山的名门望族,知书达理,有一次苏洵要被调往江南任职一段期间,可是两个儿子的功课不能落下,程夫人承担起教育两个儿子的责任。

有一次程夫人教他们读《后汉书·范滂(pāng)传》,汉朝末年,文人和宦官斗争很激烈,范滂是文人集团的代表,宦官派人到范滂家抓他。范滂向母亲下跪说:儿不孝,恐怕此去无还了!结果范母很不一般,范母说:你去吧,你是为国尽忠尽义,会因此名垂青史的。

可能程夫人想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两个孩子,要为人正直,以后学成后要报效国家。

说两件苏轼、苏辙童年有意思的故事。

小时候苏辙跟哥哥苏轼在城西学社一起读书,苏轼和同学程建用、杨尧咨玩连句游戏。

程建用首先来了一句:庭松偃仰如卧

杨尧咨接了一句:夏雨凄凉似秋

苏轼接了一句:有客高吟拥鼻

在旁边听着的苏辙突然来了一句:无人共吃馒头

苏轼专门写过一首《戏子由》,打趣弟弟: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苏辙瘦高瘦高的,比哥哥苏轼还要高,苏轼戏称弟弟太高了,书院相比起来显得太小了,经常苏辙埋头读书,起身想舒展一下身体,结果脑袋就碰到了屋顶。

苏洵带两个儿子去拜访益州知州张方平,结果张方平见到这兄弟俩后非常喜爱。

本来科举考试要经过州试、省试(礼部试)、殿试。

结果张方平把这兄弟俩,直接推荐给朝廷,让他们不用参加州试了,直接到京城参加礼部试。

根据张方平的观察,他认为苏轼“明敏尤可爱”,将来一定是人见人爱,苏辙“谨重自持”,性格严谨,将来成就或许比老大还高。后来果真苏辙官一直做到了副宰相,而苏轼最高做到翰林学士,给皇帝起草诏书,也很不错了。但是没想到弟弟居然做到了副宰相,实在是太厉害了。

科举考试

公元1061年,苏轼、苏辙进京参加科举考试。早就听闻过这两人的宰相韩琦说,这哥俩参加科举考试来了,其他人还来干什么?说明韩琦对他俩很器重。

然而考试之前,苏辙生病了,要赶不上考试。韩琦专门去找宋仁宗,说今年的制科考试,报考的人很多,但真正的人才没几个,如果苏轼和苏辙不参加,这考试大打折扣,于是宋仁宗给推迟了考试时间。

制科考试叫“贤良方正极言直谏科”,选拔敢于向皇帝谏言,说真话的官员。

苏轼写完文章以后,说自己写的很好,“直言当世之故,无所委曲。”(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把社会上的问题说出来了,写得很痛快,没有憋在心里的话了。

可是他没想到弟弟苏辙,写得更痛快,更激进,更大胆。苏辙在考试中写了篇《御试制科策》,笔锋直指当今皇帝宋仁宗自身存在的缺陷。

主要集中论述四个方面:一是说宋仁宗懒惰,年纪大,没有朝气;二是说耽于女色;三是质问收上来的赋税都花在哪了;四是质疑宋仁宗领导的“庆历新政”,效果不行,质疑宋仁宗执政能力有问题。

这实在是太大胆了。要知道当时宋仁宗执政四十多年了,从来没有人敢这样怼过他。

很多人觉得苏辙要“凉凉”了。这时候,本次考试的副考官司马光站出来,说这文章写得好,因为这次录的名目是“贤良方正极言直谏科”,这次考试的目的,就是要录取道德好、敢说话的人才。

而且司马光说:“所试文词,臣不敢言。”苏辙的文章写得太大胆了,连我都不敢说这样的话。

当时考试分五等,一二等虚设,没有人获得过,三等就相当于是一等了。

司马光说这篇文章可以列为三等,初试时候的考官胡宿人说列为五等。还有人在中间调和,说可以列为四等。

谁都说服不了谁,最后就交到宋仁宗去决定。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是两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统治的时期是宋朝的盛世。宋仁宗统治特点,如同后来他的谥号,很仁慈。

宋仁宗说:

“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苏辙《遗老斋记》)

宋仁宗把苏辙给录取了,苏轼也给录取了,回到皇宫以后,仁宗跟皇后说,今天给子孙选了两个宰相之才。

“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宋史·苏轼传》)

做官经历

如果把苏辙的做官经历画成曲线图,大致呈现为低高低山丘型走向。

低:从18岁考中进士,到47岁之前,大部时间在地方上做小官。

高:年幼的宋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这段时间,苏辙迎来了政治生涯的巅峰,一路开挂做到了副宰相。

低: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重新启用新党打压旧党,苏辙又被贬到地方任职。

宋神宗时期:18岁到47岁,苏辙大多数时间在地方做小官

考中进士以后,哥哥苏轼的第一个官职是凤翔签判,相当于办公厅的官员。

苏辙的第一个官职比较差劲,商州(陕西商州)军事推官。离京城比较远。

苏辙不愿意去,当时父亲苏洵在京城里修礼书,苏辙说留在京城陪父亲,陪了三年。

后来朝廷给了苏辙一个河北大名府推官,相当于一般的地方幕僚。

一年后,苏洵去世,两兄弟回家守孝三年。

回来时苏辙已经三十岁了,从考中进士开始已经过去七年了。只正式当了一年的官。

这次回到朝廷,又正好赶上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上台,发现国库亏空,国家没钱了,外部又有西夏侵扰。宋神宗下决心进行变法,改变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

启用了王安石进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者“熙宁变法”。主要改革朝廷的“财政”和“军事”两个方面的问题。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名字叫“制置三司条例司”,这个机构权力非常大,凌驾于其他任何机构之上。

苏辙对变法,对这个特权机构非常不满,给宋神宗写了一封奏章《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

结果宋神宗改革的决心很坚决。

苏辙知道无力改变,主动请求外放。

先到陈州做了学官,相当于当地的教育局长。又到齐州做掌书记。

一晃六年又过去了,距离苏辙考中进士,过去二十年了。

现在是官职小,钱又少,自己有九个孩子要养,三个儿子,六个女儿。苏辙心里面很痛。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从黄州到河南汝州,苏辙从筠州被调到安徽绩溪,做了县令,这时候苏辙四十七岁。

在地方上一直做小官,做到南京应天府的签判,苏轼这时遭受了“乌台诗案”,

苏辙想办法营救,写了一篇《为兄轼下狱上书》,提出罢免自己的官

宋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时期:苏辙一路升官,做到副宰相

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哲宗这时候大概七、八岁,由高太后摄政。高太后让司马光返回朝廷做了宰相,苏轼兄弟重新被启用。

高太后摄政这段时间,苏辙走上了升官的快车道,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回到朝廷以后,苏辙先是担任右司谏,是个谏官。

从宋哲宗元祐元年二月到十一月,上疏74篇奏章。

不久苏辙升任中书舍人。负责起草中书省草拟的决定。此时哥哥苏轼担任翰林学士,草拟皇帝发出的诏命。

苏辙任中书舍人,掌外制,朝廷公告由苏辙起草,这个时候苏轼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掌内制,皇上的文诰由苏轼起草。朝廷最重要的两个文字秘书,就是这兄弟俩。

有一天,两个人碰到一起转对,朝廷大臣向皇帝汇报工作,规定不同的部门轮流向皇帝汇报工作,这叫“转对”,转着来。

元祐三年五月一日,苏辙苏轼碰巧同一天转对。

过了一年,苏辙升任户部侍郎,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负责裁撤冗吏,裁减开支。

苏辙由户部侍郎改任吏部侍郎,相当于人事部副部长,三天后又改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

过了一年,升任御史中丞,负责纠察百官。御史台监察系统的最高长官。

又过了一年,升到尚书右丞,是尚书省的最高首长之一。相当于副宰相了。

宋哲宗元祐七年,苏辙升任门下侍郎,真正的副宰相。

当年张方平的一句语言,哥哥“明敏儿可爱”,但是这个弟弟沉毅自重,成就或可过之。这个预言成了真,在政坛上弟弟要比哥哥成就大。

宋哲宗亲政后:作为旧党的苏辙被贬到地方

高太后去世,18岁的宋哲宗亲政,继续推行新法。尽废旧党。苏轼被贬惠州,苏辙也不断被贬,后来被贬雷州。

苏轼在章惇陷害下又被贬到儋州。路上要渡海,走到广西梧州的时候,才听说自己的弟弟苏辙被贬到雷州去了。

苏辙前面已经到藤州了,距离苏辙不远,苏轼加紧脚步,在1097年5月11日,赶到藤州见到了弟弟。

两个人慢慢赶路,从藤州到雷州,走了将近一个月。

6月11日,苏轼、苏辙在雷州渡海作别。这也是兄弟二人此生最后一次见面。

不过之后两人还是有一些书信、寄送礼物的来往,比如苏轼在儋州期间,儋州地处海南岛,椰子管够,苏轼用椰子壳做了两顶帽子,一顶自己戴,另一顶寄送给弟弟苏辙。

苏轼在儋州期间,苏辙又被贬到循州。如果把苏轼的做官经历归结为“黄州、惠州、儋州。”那么苏辙在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做官生涯,可以概括为“筠州、雷州、循州。”

苏辙在筠州、雷州、循州期间,闭门谢客,专心著书。

宋徽宗上台,苏轼、苏辙遇赦北返。

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病逝,66岁。

苏辙把兄嫂葬在郏县的小峨眉山。苏辙告诉孩子自己死后葬在哥哥旁边。

苏辙最后在颖昌(今河南许昌)居住了十一年,一直到去世。终年74岁。

文学成就

1.散文

苏辙的文章,最见功力的是政论和史论。往往能切中时弊。苏辙的记叙文,常借事明理,汪洋恣肆,代表了他散文的最高成就。

《黄州快哉亭记》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涨。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节选)

文章写于苏辙因为哥哥苏轼的“乌台诗案”受到牵连,被贬筠州期间。文章从观览江山形胜着眼,结合历史遗迹的凭吊和怀想,就“快哉”二字抒发,气势很足,寓意也十分深刻。全文以“快”字贯串始终,加上排比对偶句的使用,文势汪洋,节奏明快。

2.诗

苏辙存诗一千八百多首,数量并不算少,但是大都写生活琐事,风格朴实无华,缺乏美感。

《蚕麦》

春寒风雨淫,蚕麦止半熟。

耕桑未尝亲,有获敢求足。

邻田老翁妪,囊空庾无粟。

机张久乏纬,食晏惟薄粥。

熟耕种未下,屡祷云不族。

私忧止寒饿,王事念鞭扑。

为农良未易,为吏畏简牍。

闭门差似可,忍饥有馀福。

这是苏辙晚年隐居颖昌写出的诗,当时的苏辙对农村情况、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宋仁宗,考试,教育,朝廷,苏洵,跟屁虫,哥哥,苏辙,弟弟,苏轼,消息资讯,宋仁宗,宋哲宗,苏洵,苏辙,苏轼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宋仁宗,考试,教育,朝廷,苏洵,跟屁虫,哥哥,苏辙,弟弟,苏轼,消息资讯,宋仁宗,宋哲宗,苏洵,苏辙,苏轼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宋仁宗,考试,教育,朝廷,苏洵,跟屁虫,哥哥,苏辙,弟弟,苏轼,消息资讯,宋仁宗,宋哲宗,苏洵,苏辙,苏轼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