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苏轼为何会入狱?在《湖州谢上表》中发牢骚,被小人利用,遭弹劾

苏轼为何会入狱?在《湖州谢上表》中发牢骚,被小人利用,遭弹劾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的一天,由于《湖州谢上表》中含有不当词汇,朝廷派人要将苏轼抓捕归案。身为驸马的王诜得知消息后,立刻快马加鞭从汴梁(如今的开封)前往湖州,到苏轼家里时已经是深夜了。

伴随着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苏轼打开大门一看,原来是他的好友王诜从京城赶来。还没有等到苏轼开口说话,王诜焦急地说:“先生,不好了,朝廷派来的人马要来逮捕你了,他们已经在路上了,你赶紧早做打算吧!”

苏轼

苏轼遭到逮捕,却不知其原因

这个时候的苏轼,刚从徐州调到湖州担任知州还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他每天都是以诗文自娱自乐,过着无比逍遥快活的日子。

听完好友王诜的一番话,对于苏轼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灾祸,一向洒脱和豪放的他竟然变得手足无措。虽然他不知道朝廷为什么要逮捕自己,但王诜能够不远千里从京城赶来报信,足以可见事态的严重性。

当苏轼平静下来之后,马上提笔给弟弟苏辙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交代说:“若是我出了什么事情,家人就拜托你来照管了。”

不仅如此,苏轼还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主动去请假,把湖州知州的位置交给自己的副官、时任湖州通判的祖无颇接管。这样一来,即便他被朝廷抓走,依然由祖无颇来坐镇管理,湖州也不至于出现“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

七月二十八日,一切来的都是那么快,就在苏轼刚刚在湖州府衙后堂与祖无颇完成交接工作的时候,朝廷派来的以太常博士皇甫遵为首的人马已经到了。

在经历了一阵思想斗争后,苏轼终于鼓足了勇气,穿戴好官服,一脸正经地从后堂走到了前厅。

但是,皇甫遵的面色阴沉,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直勾勾地盯着苏轼。见此情景,祖无颇勇敢地走上前说:“大人,您能不能把朝廷的文书给我们看一下,让我们大概了解是什么问题。”

皇甫遵很不屑地看了看他,说:“你是谁?”

直到祖无颇表明了自己的代理知州身份,皇甫遵才把一份由御史台出具的逮捕文书拿了出来。

早在汉代时期,由于御史台前面的大院子里种了许多柏树,长势粗壮的柏树吸引了很多乌鸦在上面搭建窝巢。时而久之,院子里就有很多乌鸦飞来飞去,从那时候起,御史台又被称为“乌台”,这个称呼一直沿用了下来。

古代时期的御史台,就相当于如今的纪委监察部,专门负责纠察百官。凡是出了问题的官员,都会有御史台负责逮捕关押。

当祖无颇看完了御史台发的逮捕文书之后,皇甫遵立即命令士兵将苏轼捆绑起来。这种如此粗鲁的行为,完全就是对待一个重大囚犯的架式,湖州当地的一把手一夜之间就沦为了阶下囚。

在这种情况下,苏轼的一家老小只好乘船去投奔弟弟苏辙,而他的儿子苏迈则坚持要跟随父亲的囚车前往京城,设法营救父亲出来。

眼看着押解父亲的队伍上了船,准备走水路,但苏迈没有办法跟着上船,他只好从岸上跟着。

就在这个时候,御史台又下达了一道命令,要求彻底搜查苏轼的家里,重点就是寻找苏轼曾经写过的诗词,或者他跟朋友之间的来往信件。

原来是《湖州谢上表》引祸端

随着苏轼被皇甫遵押解回北宋的都城汴梁,整个湖州当地都陷入了一种人心惶惶的局面。更让苏轼感到寒心的是,湖州府衙内的大小官员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他说话,甚至还要与他划清界限。

被朝廷外放到湖州担任知州的苏轼,本来过着平静闲适的日子,由于一道革职逮捕的命令,将他的生活搅了个稀碎。直到他被皇甫遵带走的时候,恐怕都不会明白,这一切的起因都是源自他刚来湖州赴任时,写给宋神宗的一封《湖州谢上表》。

《湖州谢上表》部分

按照当时的规章制度,官员每到一个地方去做官的时候,都要给皇帝写一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来的。

然而,《湖州谢上表》仅仅只是一封苏轼写给皇帝的感谢信,里面并没有涉及朝政的任何内容,为什么他还会受到这封信牵连呢?

早在苏轼被捕的一个月之前的六月二十七日那一天,

监察御史何正臣阅读了苏轼送来的《湖州谢上表》,其中几句是这样写的:

“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苏轼)是一个不能与时俱进的人,没有办法跟朝廷中的那些进步人士一起效力。而且年纪又大,又没什么用了,我也就只能来到地方上管管事务了。

宋神宗赵顼

从苏轼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听得出来,他确实在文中夹杂着一些对宋神宗不满的情绪。

因为北宋时期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而苏轼当时已经做了八年的地方官了,竟然还没有调到中央朝廷,难怪他会对皇帝有一点意见。

虽然苏轼文采已经名誉天下,但始终就是得不到宋神宗的重用,这或许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

在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开始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苏轼却选择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而且,他还经常给宋神宗递交奏章,里面写到“王安石不应该这么改革”、“科举考试改得不对”等内容。

我们都知道,“王安石变法”明面上是王安石在负责,实际上宋神宗才是幕后的推动者。更有甚者,苏轼竟然直接给宋神宗递交一封万言书,对于王安石改革的新法逐一进行批驳。换句话说,王安石实施的改革全部都是经过宋神宗的同意,苏轼批评王安石,就等于是批评宋神宗。

这样一来,苏轼成为了宋神宗最讨厌的人,那么他在官场上就不会顺利,宋神宗自然也不会把他调来京城做官。

苏轼毕竟是一位文人,在自己的诗词或作品中宣泄一下不满的情绪,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纵观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在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时候,几乎也都是用这种方式。

在呈给宋神宗的《湖州谢上表》一文中,苏轼只是在里面发了几句牢骚的话,其实也并没有什么过激性的语言。然而,当这些“牢骚话”到了居心叵测的御史台那帮人手中,则就完全变味了。

《湖州谢上表》部分内容

何正臣正是抓住了《湖州谢上表》中的那段话,从中大做文章,并给苏轼扣上了一个罪名:“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宣传中外,孰不叹惊。”

在宋神宗的面前,何正臣继续说苏轼的坏话,他说道:“苏轼的人品有问题,哪里有个天灾他就说是新法闹的,哪里出现了饥荒他也说是新法闹的。而且还写诗文来攻击改革的新法,他的诗文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很大,他本人却还沾沾自喜。”

俗话说“写者无心,看者有意”,一篇本来看似平淡无奇的《湖州谢上表》,在何正臣的弹劾奏章里却变得饱含深意。针对苏轼的这篇感谢信,何正臣正是抓住了其中的一些小牢骚,一下子将苏轼的罪行提升到了非杀不可的程度。

除此之外,何正臣还列举出了历史上的相同案例,对宋神宗说:“历史上的圣贤君主,对待苏轼这样的臣子都是要杀的。”

苏轼塑像

对于苏轼来说,《湖州谢上表》这篇充满杀机的文章,也仅仅只是一个前奏,很快就有一份更具有杀伤力的奏章送到了宋神宗的手里。

当时担任御史台的御史中丞李定更加想要除掉苏轼,

他直接拟订了一份弹劾苏轼的奏章,详细列出了所犯的四大罪名:

1、怙终不悔,其恶已著

指的是苏轼明目张胆地作恶,是态度上的问题。

2、傲悖之语,日闻中外

就是比较狂妄,影响非常恶劣,这是形象上的问题。

3、言伪而辩,行伪而坚

指的是言语和举行都很虚伪,还爱狡辩,这是行为上的问题。

4、肆其愤心,公为诋訾

意思是,苏轼利用《湖州谢上表》公然发泄自己的愤怒,暗讽宋神宗办事不公平,这是品质上的问题。

除了弹劾苏轼的奏章之外,李定还劝谏宋神宗说:“苏轼的态度、形象、行为和品质都出现了问题,他已经不配做一个大臣,这样的人还留着他干什么。若是不加以严惩,就会严重影响到正在积极推进的变法运动。”

不得不说,李定的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利用变法来说服宋神宗严惩苏轼,宋神宗自然不会不予理睬。

而对于宋神宗来说,他为了推行变法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甚至不顾太后、太皇太后和众多大臣的反对。所以,只要是一切阻挡自己变法的障碍,他都会想办法铲除,更何况是一个小小的湖州知州呢!

就这样,苏轼本来在湖州当着当地的父母官,而且深受湖州百姓的爱戴,转眼间就被御史台的几封弹劾奏章逼上了绝境,因此派出皇甫遵前往湖州逮捕苏轼。

御史台为何要将苏轼置于死地?

面对御史台的李定、何正臣和舒亶等人的无端指控,苏轼究竟是怎么得罪他们了,非要把苏轼置于死地。

关于这个问题,若是从御史台的那帮人的身份来分析,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了。

自从王安石不再主持变法的事务,李定、何正臣和舒亶等人就成为了变法的主要负责人,也是宋神宗推进新法的坚定支持者。而苏轼却是一个保守派人士,他站在了反对推行新法的一边,御史台担心保守一派再次卷土重来,从而威胁到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

苏轼在当时的名声很大,朝廷中每次颁布一条新法,他都会召集一伙人,在背后对这条新法指指点点。因此,李定、何正臣等人之所以要拿苏轼开刀,还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然而,宋神宗可不是容易冲动的皇帝,他的脑子始终保持着清醒。在位十六年期间,他怀着一腔热血和政治抱负,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一件事情上面,那就是“实现富国强兵,摆脱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苏轼

带着这个目的,宋神宗重用了王安石,让他具体负责实施“王安石变法”。尽管此时的王安石已经不在朝堂,但宋神宗依然坚持把改革之路进行到底。

宋神宗认为,要想变法成功,就必须要在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中进行,重点是要维持政局的平衡。

所以,宋神宗一边积极推行变法,一边努力调解朝廷的政局平衡。意思就是说,若是改革一派太嚣张了,就偏向一点保守一派;若是保守一派的反对声太大,就多多支持一下改革一派。

别看御史台的李定、何正臣这些人在明面上蹦得很热闹,但他们只是国家改革舞台前台的人物,而真正在幕后操纵的人物则是宋神宗。

王安石

当收到御史台呈上来的弹劾苏轼的奏章,宋神宗陷入了一阵沉思,他也非常仰慕苏轼的才华,不忍心将苏轼杀掉。

在《苏东坡轶事汇编》一书中,记述了宋神宗与大臣的这样一段对话:

有一次,宋神宗问身边的大臣:“你们觉得苏东坡的才华可以和哪个古人相比啊?”有位大臣回答说:“我觉得可以和李白相比。”宋神宗摇一摇头说:“李白只有苏东坡的才,却没有苏东坡的学。”

通过这段对话,足以可见,宋神宗对苏轼身上才学的认可。然而,在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屡次大张旗鼓地反对,也确实让宋神宗有些头疼。

在宋神宗的心里,他自然也希望苏轼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帮助自己推行变法。但由于苏轼与当时朝廷的政治理念不相融合,宋神宗也没有办法在这场变法运动中重用苏轼。

宋神宗深知,苏轼的高调行事作风也确实影响了新法的推进,已经到了自己出面调解平衡的时候了,索性就借着逮捕苏轼的机会,打压一下保守一派。

于是,在宋神宗的授意之下,御史台立即派出以皇甫遵为首的队伍,前往湖州逮捕苏轼,并将他押解回京城。

然而,在苏轼被押解回京的途中,却没有一个人告诉他被逮捕的原因,稀里糊涂地就成为了一个囚犯。他不知道御史台的目的,更不知道宋神宗的态度,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进行猜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小人,宋神宗,时期,湖州,朝廷,祖无颇,皇甫遵,苏轼,时候,王诜,消息资讯,何正臣,宋神宗,湖州,王安石,苏轼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小人,宋神宗,时期,湖州,朝廷,祖无颇,皇甫遵,苏轼,时候,王诜,消息资讯,何正臣,宋神宗,湖州,王安石,苏轼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小人,宋神宗,时期,湖州,朝廷,祖无颇,皇甫遵,苏轼,时候,王诜,消息资讯,何正臣,宋神宗,湖州,王安石,苏轼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