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王安石:一个被梁启超、列宁和美国副总统夸赞的人

王安石:一个被梁启超、列宁和美国副总统夸赞的人

人们历来对王安石褒贬不一。

梁启超写过《王安石传》,对其评价很高:“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波;其气节跃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

1906年,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说:“王安石的青苗法,对1929年大萧条前后美国经济危机的扭转,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宋高宗赵构说:“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

关于王安石,有人说他是“中国古代最完美的圣人”,也有人说他是“古今天下第一小人”为什么对他的评价如此悬殊,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王安石呢?

童年经历

王安石,字介甫,出生于乾兴元年(公元1021年)十一月,江西抚州临川人。他的出生的家族有个特点,出了很多学霸,都很擅长考试。被人称为“一门八进士”。王安石的父亲王益,1015年考中进士。叔祖王贯之、从弟王沆(hàng)、哥哥王安仁、两个弟弟王安礼、王安国,儿子王雱(pāng),在69年时间里,全部考中进士。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王安石从小也被家族寄予了厚望,从父亲为他起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东晋有一个宰相叫谢安,字安石。

“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晋书·谢安传》)

父亲王益希望这个儿子以后像谢安一样有所作为,就给他起名叫王安石。

王益考中进士以后,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结识了好友曾巩,两个人都很擅于写文章。曾巩向老师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的文章,大获赞赏。

19岁的时候,王益在江宁(今南京)通判的任上去世,按照规定,王安石回家守丧三年。三年期满,王安石准备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公元1042年,王安石以第四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

但是根据宋代笔记记载,王安石实际上考中了第一名。当时的前四名是王安石第一,王珪(guī)第二,韩降第三,杨寘(zhì)第四。

这个杨寘的哥哥叫杨察,是当朝宰相晏殊的女婿。杨察通过关系,提前知道了自己弟弟杨寘考了第四名,然后派人把这个消息告诉弟弟,此时杨寘正在酒楼和朋友喝酒,听说自己考了第四名,拍案而起,说了一句话:

“不知那个卫子,夺吾状元矣。”(王铚《默记》)

“卫子”宋代指驴。意思是说不知道哪个驴,抢了我的状元。说明他对第四名这个成绩不满意。

但这个排名只是内部排名,最终要由考官将试卷交给宋仁宗,由宋仁宗亲自阅卷后,拍板决定最后的名次。

宋仁宗看过王安石的试卷以后,把王安石从第一名降到了第四名,杨寘却提升到第一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王安石在考卷中间写了一个词,叫“孺子其朋”。这个词让仁宗很不高兴。我们今天有个成语叫“孺子可教”,“孺子”指小孩。“孺子其朋”这句话源自《尚书》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尚书·周书·洛诰》)

这是当年周公辅佐12岁的周成王时,教导他说的话:“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孩子孩子,以后跟大臣打交道要诚心诚意地,把他们当朋友看,一定要和大臣们搞好关系。

这是长辈对孩子说的话,可是宋仁宗这时候已经三十多岁了,他比王安石还大十几岁,看到这种口吻,仁宗很不高兴,很反感。所以他大笔一挥,把王安石从第一名的状元给划掉了,应该是第二名的王珪与第三名韩降应该往上升,但是王珪与韩降都是在职官员,按照宋朝考试规定,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够被评为状元。所以就把第四名的杨寘给提上去了做状元了。

王安石对这一结果的反应很冷淡:

“荆公生平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王铚《默记》)

王安石从没提过这件事,好像忘记了一样。

这一榜进士的这四个人,除了杨寘以外,其他三个人后来都做了宰相。杨寘中了状元不久,因为他母亲去世了,回去奔丧,心情特别不好,结果就病死了。

为官经历

一.宋仁宗时期

1.前六任官职,大多都在地方

王安石考中进士以后,把他委任的第一个官职叫“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公事”,相当于扬州市政府办公厅秘书。

王安石的第一任官是在扬州知府的衙门里边,做了个幕僚。当时的扬州知府是韩琦。韩琦在仁宗朝是一代重臣,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但是“庆历新政”失败以后,韩琦就被贬官,到了扬州担任知府。此时王安石就在他手下。

由于王安石读书写作常常通宵达旦,第二天上班时经常来不及梳洗,不修边幅,便被韩琦误以为他晚上去寻花问柳了。于是有一天,韩琦终于忍不住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九)

意思是说,年轻人,要上进,不可自暴自弃啊。

王安石的反应是:

荆公不答,退而言曰:“韩公非知我者。”(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九)

王安石没有当面回答韩琦,退下来以后说:“韩公不懂我!”

四年以后,王安石在扬州任签判期满。

这个时候王安石有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到京城去做官,在宋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中了甲科的进士,也就是排前几名的进士,只要到地方上做官任期满一届的,就可以给朝廷交一份报告,朝廷经过审核,同意你参加一种考试,考试通过之后,就可以在馆阁就职。

王安石本来是有机会在京城做官的,但是他要求外任,在地方上锻炼自己。

“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宋史·王安石传》)

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26岁的王安石的第二任官,就到了鄞(yín)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做了鄞县知县。七品官。

鄞县这个地方临海,却总发生旱情。王安石曾经用十三天时间走数百里路进行调研,终于弄清楚了这样一个水源充足之地竟会发生旱情的原因,并且进行了根治。原来是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王安石动员全县的老百姓挖水渠,一个乡一个乡的去动员,去督查,务必要开工。

当地每次遇到旱灾,穷人家只能向地主高利贷借来粮食来,第二年翻倍还给他。王安石知道这种情况后,提议把官府粮食借给老百姓,秋天还,交少量的利息。这是后来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内容很像了。

三年后,鄞县期满,王安石又放弃进京做官。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31岁的王安石第三任官是舒州(安徽潜山县)通判。六品官。

在任上,王安石关注民生,兴修水利。

在这期间,当朝宰相文彦博上疏朝廷,以恬淡名利、遵纪守道为名推荐王安石。有一个叫陈襄的官员也上疏朝廷,也推荐王安石。总之朝廷屡次让他回京任职,他都不去。

三年后,朝廷下了一道命令,让他不用考试,直接进入馆阁,王安石还是不去。

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的任命,这时候王安石反而名气越来越大了

“由是名重天下,士大夫恨不识其面。朝廷常欲授以美官,惟患其不肯就也。”(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九月,在欧阳修的一再举荐下,34岁的王安石,终于在他的第四任官职,调入京城,做了群牧司判官。负责管理马匹,指导检查全国的养马场和养马监。这个官,既是在京城做官,又俸禄很高,可以说是个“肥差”。

可是在做群牧司判官两年内,提出十几次辞呈,又给辞掉了。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王安石又去了地方,做了常州知州。他在常州知州的任上甚至想开凿一条运河。这事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无法进行,但他想实实在在做点事情却毋庸置疑。

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二月,王安石做了江南东路的提点刑狱。

江南东路,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江西的东北部和安徽的东南部地区。提点刑狱主管司法和刑狱的,是一个司法官。在江南东路不断巡回办公。

前六任,只有一任是清闲的京官。

2.上疏改革,遭到仁宗皇帝无视

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十月,中央政府给王安石下令,调他进京,做三司度支判官。“三司”是主管全国财政的官。在这里任职,可以了解一个国家财政的总体状况。

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38岁的王安石来到京城开封,担任三司度支判官。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中央财政,却立即敏锐地发现了帝国的潜在危机。

王安石给宋仁宗写了一封非常有名的奏疏《上仁宗皇帝万言书》。

这封奏章是王安石从二十多岁做官开始,累积了十几年的观察和思考,是给宋仁宗提出全面改革朝政的系统的纲领性文件。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等等方面。

主要内容是:让宋仁宗必须进行改革。

可是宋仁宗却无动于衷。因为此时已经做了三十多年皇帝的宋仁宗,他曾经改革过一次,但是失败了。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曾经提拔范仲淹,搞过一次“庆历新政”,内容仅仅是对吏治进行一些微调。即使如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而且宋仁宗最不喜欢手下的大臣们抱团,有结成“朋党”的危险。总之这次变革的结果让宋仁宗很不满意。

嘉祐八年(1063年),王安石因母亲病逝,遂辞官回江宁守丧。

后来朝廷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

二.宋神宗时期

1.财政空虚,神宗启用王安石改革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36岁的宋英宗去世,只做了四年皇帝。他的20岁的长子赵顼继位,也就是历史上的宋神宗。

宋神宗继位后的第三天,三司使(主管国家财政)韩绛等人,就给皇帝写了一份财政状况报告,奏折里赫然写了八个字:

“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二百九)

意思是说,账上一文钱都没有。

这些年来北宋王朝为了养兵、养官、为求和平每年给契丹、西夏的岁费,让朝廷没有钱了。

宋神宗下定决心改革。

让谁来主持改革呢?宋神宗找到了富弼、司马光,但是他们都推辞了。

那么任用谁呢?

宋神宗做太子的时候,身边有一个秘书叫韩维,经常陪太子读书,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韩维每次都说得很有思想,并且告诉宋神宗,他说的这些内容都是跟好友王安石学来的,王安石是个难得的人才。韩维总这么说,就让宋神宗记住了王安石这个人。

宋神宗有一天问韩维,你总提的王安石现在在哪呢?韩维回答,王安石母亲去世后,他回到老家江宁(今南京)守孝三年,现在应该是在江宁呢。宋神宗让韩维把王安石叫来。

宋神宗召王安石入京,但是王安石的态度同样让朝廷头疼。神宗想把他召到中央政府来工作,没想到远在江宁的王安石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请病假。

最后,神宗急了。他问宰辅们:王安石这个人到底是真有病,还是在讲价钱?

“安石历先帝一朝,召不起,或为不恭,今召又不起,果病耶,有要耶。”(《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二百九)

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真有病,有人认为他胸怀大志,不是可以随随便便就召来的。也没争论出个结果。

后来还是韩维说,听说王安石有个儿子叫王雱(pāng),前两年参加科举考试。刚刚考中进士,现在就在京城,老来我们家玩,要不这样,我把您渴望求贤的意思传达给王雱,再让他告诉他爸爸。

还是打亲情牌管用,不久王安石接受了朝廷的任命。

考虑到王安石人在江宁,还需要处理一些善后事务,于是宋神宗下诏,任命王安石以知制诰的名义,担任江宁知府。相当于今天南京市的市长。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宋神宗召王安石进京,担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相当于三品大员,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包括国家战争总动员、立太子的诏书、立皇后的诏书、任命宰相的诏书,都由翰林学士起草。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官,做了翰林学士,离宰相的位置就不远了。

王安石给宋神宗写了封信,说了很多真心话,表明自己的决心。大概意思是跟宋神宗立誓言:我真的很有才华,我真的想为国家做点大事。

王安石出发进京的时候,有朋友说他会成为贾谊那样的人物,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说我哪比得了贾谊啊,他写了首诗回复说:

“俯仰谬恩方自谦,惭君将比洛阳人。”(王安石《酬吴季野见寄》)

意思是说他不是贾谊,但是会努力做得跟贾谊一样好。

第二年四月份,王安石到达京城,宋神宗立刻“越次召见”。在古代的时候,君王召见大臣,要排队按顺序,可是王安石不用排队,不用等待,直接去见皇上。这就叫“越次召见”。

这是因为皇帝急于和王安石商讨一些问题。

终于见到了王安石,宋神宗把自己一肚子的问题都提了出来。

宋神宗问:

“方今治当何先?”(《续资治通鉴长篇拾补》卷三上)

当今要想治理国家,什么是第一位的?

王安石回答:

“以择术为始。”(《续资治通鉴长篇拾补》卷三上)

选择一个治国的办法做为第一位。

宋神宗说,学习唐太宗如何?王安石说应该学习尧舜:

“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续资治通鉴长篇拾补》卷三上)

神宗谦虚地表示,尧舜这样高的标准让他感到力不从心,却也满怀希望地说了很重要的一句话:

“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续资治通鉴长篇拾补》卷三上)

意思是说,只要你全心全意地辅佐朕,我们君臣说不定还真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宋神宗又问:

“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续资治通鉴长篇拾补》卷三上)

前几代皇帝,没有做出什么大的变革,也能把江山守的很好,这是什么道理呢?

王安石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回去给宋神宗写了一篇奏疏,名字叫《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大意是宋太祖留下的红利,到宋英宗时期就已经吃光了。如今正是要做出改革的时候了。

“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宋神宗说这篇文章写得很深刻,我读了有数遍。

“阅卿所奏书至数遍。”(《续资治通鉴长篇拾补》卷三上)

2.委以重任,王安石艰难改革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春天,宋神宗任命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一场大变革开始。

1069年二月,宋神宗设立一个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

“制”,意味着是皇帝的命令。“置”,是设置。意思是皇帝下令设置一个三司条例司。这是一个总揽变法的领导机构。

王安石要求设立这个机构。这个机构主要负责:制定法律,监督法律执行,管人事的任免,主管中央的财政,还要管那些反对派。

这个机构一设立,引来很多问题。当时中央最高三个机构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在这三个最高机构上面再设一个机构。埋下了一个伏笔,将来改革过程中间,可能会遇到很多阻力。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人物

在变法派内部,除王安石外,最重要的三个人是韩降、曾布(曾巩的弟弟)、吕慧卿。

吕慧卿是王安石在南京做官时收下的学生。王安石到了朝廷,向宋神宗推荐吕慧卿,说自己这个学生很有才华,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学到的东西、学到的理论应用到现实当中去。于是宋神宗把吕慧卿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详文字,负责起草文件,成为变法的主要人物之一。

在变法初期,曾经吕慧卿和司马光公开辩论朝廷要不要变法。

吕慧卿还亲自起草了均输法、青苗法、免疫法、农田水利法等一系列的新法。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论

两个人都很坚持和执拗,“拗相公,司马牛。”

司马光不反对变法,只反对王安石变法。

改革是两个人共同的主张,但是如何改两个人有不同的看法。

司马光主张“节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王安石主张“开源”,通过理财让朝廷增加收入。

司马光认为理财就是逐利,追逐利益。古代讲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追逐利益可耻。

王安石认为求利并不可耻,如果不将义和利不结合,反而是很虚伪的。

司马光主张人治,王安石主张法治。

变法前一年,1068年,一个案件,把司马光和王安石的矛盾完全凸显出来了。

有一个女子叫阿云,在母亲的丧礼期间,嫁给了一个男子叫韦阿大,但是婚后她觉得丈夫很丑,阿云采取了一个极端措施,趁着丈夫晚上睡着了,就杀她的丈夫。结果没有杀死,告到官府去了。当地的登州知府,在判这个案子的时候,做了这么一个判决,说阿云作为一个女子,在她母亲丧葬期间私自嫁人,这是不合法的,因此这个婚姻不予承认。阿云的杀人,就不是妻子杀丈夫,而是一个女人杀男人。所以阿云这个罪就轻了一等。如果是妻子杀丈夫,那这个罪就是十恶不赦之罪。如果是女人杀男人,这个罪就轻得多。

再一点,登州知府认为,阿云被抓进来以后,供认不讳,全部认账。这叫有自首情节,所以不给阿云判死刑。

对于这个案子,司马光主张坚决要杀。王安石支持登州知府,说不能杀。

司马光用儒家的道德观念来判这个案子。王安石是按法律的条文来判这个案子。两个人一个主张法治,一个主张人治。

最后这个案子拖了一年多,到了1069年王安石变法了,得到宋神宗支持了,王安石权力大了,这个案子最后按王安石的意见判了,阿云没有判死刑。

变法出现问题,王安石两次罢相

王安石先后两次罢相,一次是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一次是在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第一次罢相是因为在天灾人怨的外部环境下,宋神宗对变法产生了动摇;第二次罢相是因为变法派内部成员出现不团结,几个变法的核心人物相继背叛王安石。

宋神宗对变法产生动摇,王安石第一次罢相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七月,全国各地接连出现旱情。对于农业国家,对于农民都是个重大打击。

熙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一位叫郑侠的小官,平常负责给皇帝看大门,然后在这一天,他将一幅反映旱灾之下,民间疾苦的画卷《流民图》,呈到宋神宗面前,画中有的人在吃树皮,有的人饿死在城下,有的人卖掉老婆儿女,换钱买来一些粗粮……

郑侠说,这些都是他每天在城楼上亲眼所见……

古代讲究“天人感应”,认为自然灾害是统治者不修德政的结果,必须有人负责。

所有人的矛头都指向了王安石。

郑毅甚至提出:恳请陛下废除变法,如果陛下按我说的做以后的十天之内还不下雨,那就把我在宣德门外斩首示众。

实际上,这个郑侠,还是王安石一手栽培起来的,是王安石把他带进的官场。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反对王安石和他的变法?

郑侠的职务是安上门监,每天都和百姓打交道,向百姓征税,也是他们的工作之一。然而此时是荒年,向那些为了活命卖儿卖女的百姓征税,郑侠下不去手。

不止是籍籍无名的郑侠反对变法,在皇帝那里很有发言权的两宫皇太后也反对变法。

就在郑侠献图的当晚,两宫也向皇帝表明了态度:王安石乱天下。

皇帝想再听听韩维的意思。韩维,是宰相韩降的弟弟,也是宋神宗的老师,同时还是王安石的朋友。皇帝把他召开问他的意见。韩维回答,废除王安石的变法。

于是皇帝下诏废除变法。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在宣布废除变法的三天之后,天空就降下了大雨。

这场雨,让立下誓言的郑侠保住了小命。

也让王安石离开了宰相位置,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四月十九日,王安石主动要求免除自己的宰相,出任江宁知府。

他留下的工作,则将由官复原职的宰相韩绛和新任参知政事吕惠卿主持。

这一安排当然是为了保证五年来创立推行的新法,不至于因为王安石的罢免而前功尽弃。

变法派内部分崩离析、儿子去世,王安石第二次罢相

分崩离析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十一日,王安石回到朝廷,第二次出任宰相。

从江宁到开封,王安石走了二十二天,君臣相见,恍如隔世。宋神宗说:爱卿离职之后,小人便七嘴八舌,全靠吕惠卿维持。现在清理得差不多了,爱卿可以有所作为。

王安石也回答:此番回到朝廷,希望能为朝廷做出些贡献,报答皇帝您对我的知遇之恩。

话虽说的好,实际上复出之后的王安石,与神宗、韩绛和吕惠卿的关系都变了,韩绛甚至因为一件小事与王安石大闹别扭。当时要任命一个人做市易司提举官,王安石认可,韩绛反对,两个人闹得不可开交。连宋神宗也对他俩说:“小事一件,何必如此?”

其实建议将王安石召回朝廷的人正是韩降,可是王安石回到朝廷以后,两个人却越闹越僵。韩绛也在王安石复职之后半年离开相位去做地方官,再也没有回到中枢。

至于王安石的学生,被王安石亲手提拔起来的吕慧卿,也和王安石反目成仇。

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期间,正是吕慧卿不断升官的时候,他一路被任命成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吕慧卿以阻挠新法为理由,将变法派里的曾布赶出朝廷。这样曾经变法派内部最重要的三位成员,韩降、曾布、吕慧卿,就这样分崩离析了,只剩下吕慧卿一个人。一人独大的吕慧卿野心也开始越发膨胀。

儿子去世

吕慧卿担任参知政事之后就背叛了王安石,千方百计阻挠王安石复出。因为担心独断专权的王安石会阻碍自己的升官之路。

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从小就胆子很大,看吕慧卿很不顺眼,想替父亲出口气。他派人收集吕惠卿的劣迹和罪行,甚至连陈年老账也被翻了出来。据监察官员称,吕惠卿曾利用职权伙同华亭知县强借当地富民钱款五百万购买田产。

眼看从立案开始过去快一年了,还没有审理出结果。王雱瞒着王安石,窃取了专案组掌握的材料,夹在其他文件中送往司法部门,企图绕过调查程序给吕惠卿定罪。没想到,吕惠卿在中书省是有线人的,这个情报被火速送到陈州。得到消息的吕惠卿马上绝地反击,不但上书反诉,据说还极有杀伤力地交出一封王安石的私信,上面居然有“勿令上知”的字样。

这下子麻烦大了,欺君罔上当然比以权谋私严重。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六月初七,当神宗出示吕惠卿奏折时,王安石也如五雷轰顶,只能如实报告这件事自己并不知情。不过当他得知这是儿子干的蠢事时,其恼怒也可想而知。弄巧成拙的王雱愧对父亲,更是急火攻心,终于一病不起。

当月二十五日,王雱病故,时年三十三岁。

变法派内部成员分裂、爱子去世,谁能承受这双重的打击?王安石恐怕也不例外。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春天,王安石提出辞职,十月二十三日,离开宰相职位,这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再次赴任江宁府,从此不再回来。

一直到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王安石在新法完全被废以后,在郁闷中间离开人世。

文学成就

1.诗歌

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以说理见长。不少作品注重反映社会问题,时常有精辟的见解。

王安石晚年罢相隐居以后,诗风有所变化,写得新颖别致,清新明丽,艺术技巧比以前更加成熟。王安石晚年的诗歌风格被后人称为“荆公体”。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元日(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喜迎佳节的情景,诗中通过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画面。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是一首王安石的五言绝句,短短二十个字,表现了数枝寒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品格。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一首抒情小诗,是王安石乘船经过瓜洲时所写的。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渴望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也隐隐透露出作者怀有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心愿。

2.文章

王安石写文章,他强调文章的社会作用,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重在“适用”,极力反对形式主义的文风。

《伤仲永》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于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方仲永是一个神童,五岁就能作诗,在附近很有名。可是由于父亲带他四处炫耀并以此去赚钱,使得方仲永缺乏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渐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这篇文章告诫人们不能单纯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游褒禅山记》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说理的文章,作者通过记述与其他四人一同游览褒禅山华山洞的所见所闻,说明了为人处事和治学不能半途而废,也不能盲从别人。而是必须意志顽强,不懈努力,即使最后未达到目的,也能无怨无悔的道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列宁,宋仁宗,美国,王益,状元,梁启超,王安石,孺子,扬州,韩琦,消息资讯,宋仁宗,宋神宗,王安石,韩维,吕慧卿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列宁,宋仁宗,美国,王益,状元,梁启超,王安石,孺子,扬州,韩琦,消息资讯,宋仁宗,宋神宗,王安石,韩维,吕慧卿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列宁,宋仁宗,美国,王益,状元,梁启超,王安石,孺子,扬州,韩琦,消息资讯,宋仁宗,宋神宗,王安石,韩维,吕慧卿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