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朝75岁将军守土有功,拒绝封赏只要6个美人,4年后发现真高明

唐朝75岁将军守土有功,拒绝封赏只要6个美人,4年后发现真高明

公元773年冬月,唐代宗的朝堂之上。

端坐在上方的君王,一遍遍地向群臣强调着一位将军立下的汗马功劳,言辞间是止不住的喜悦之态。

说至慷慨激昂之处,唐代宗甚至不顾君主威严,催促有关部门加快办事流程,他要让台下那位所立将军尽早成为尚书令。

面对君王如此高的嘉奖,台下当事人郭子仪将军的脸上却不见半分得意。

恰恰与之相反,在明白唐代宗旨意不容拒绝的情况下,郭子仪仍执着上疏,恳请皇帝收回成命。

作为臣子,在朝堂上直接拒绝皇帝的封赏,轻则撤封领罚,重则有性命之危,郭子仪的胆量不可谓不大。

好在唐代宗并未计较他的失礼,一阵沉吟后便又重新下诏,赐给郭子仪6名美人,以及数不尽的珠宝珍玩。

仿佛像就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般,已75岁高龄的忠勇将军竟自此大开骄奢淫逸之风,整日沉沦美人乡,作风转变之快让百姓直呼痛心。

然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四年后的一场事件,会让郭子仪的形象再度反转,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场异变透露出来的高明将军

公元777年,唐代宗亲自下令:收捕当朝宰相元载,连同其妻儿及亲信党羽,全部处死。

短短一夜之间,曾经无比风光的当朝宰相沦为阶下囚。

望着在元府进进出出忙着查抄元家的官兵,文武百官心中不无感慨。

论功绩,因骄纵贪婪、试图专权而被杀的元载,一路走来虽德行有亏,但却是唐代宗执政路上扎扎实实的左膀右臂,是深得信任的皇家心腹。

曾经的从龙者如今被就地清算,即使罪有应得,也难免让人后背生汗。

一阵唏嘘之余,人们不禁想到了当年与元载如出一辙的一位功臣:郭子仪。

要知道,相比于在朝堂斡旋的文臣元载,武将郭子仪战功赫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几乎一手撑起了整个大唐,无论声望还是实力,都有口皆碑。

从军十余载,郭子仪的戎马生涯中不止有滔天战功,一并传为佳话的,还有他为人处世的高尚美德。

只不过好景不长,四年前的那次殿堂受赏之后,获封美人珠玉的郭子仪竟自毁招牌,不仅出入极尽奢豪,似乎还迷上了美人温酒,自家府邸之门整日大开、来客不拒,大有晚年“失节”之势。

而他这一骤然转变,也让那些寄予其护国重任的黎民百姓大失所望,直言郭子仪不过也是“朱门酒肉臭”的泛泛之辈,此后再不关注。

如今,元载获罪下马,四年前郭子仪的种种反常表现如今看来竟似另有别样深意。

回过神来的众人,忍不住在心中一次次细数当年那位忠勇将军的深明谨慎,连同他晚年的荒谬之举一同被翻出,渐渐竟琢磨出些隐藏在暗处的高明之道...

凝结在发迹路上的战略智慧

论起保家卫国,对大唐而言,郭子仪有再造之恩。

生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即使郭子仪世代为官、身手不凡,他也并未因此得到重用。

碍于边境纷争不断,武则天在位时期,首创武举,广招天下英雄豪杰前来为国效力。

作为武臣之后,郭子仪也报名参加了选拔。结果不出意外,他武举高第,顺利入仕,成为了唐朝众多军官中的一员。

本以为从军后能一展身手,扛起护国大旗,但直到郭子仪过知命之年,他也仍未得到重用,只能徘徊于内蒙古与山西沿线,官位最高也只不过是中下级军官。

虽然在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但苦于没有话语权,郭子仪在官场武将之中并不突出。

从某种程度上说,安史之乱,就是他中年发迹的原因。

公元758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率精锐部队由黄河以北奔向唐都长安,形势万分危险。

一方是蓄谋已久、训练有素的叛乱部队,一方是长期不习武备、毫无防备的唐朝军队,差距悬殊之下,叛乱部队竟有势不可挡之势,接连攻略黄河以下十二郡,烧杀抢掠,为害一方百姓。

情急之下,唐玄宗紧急任命朔方节度右兵马使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讨伐安史叛军。

奉命就任后,郭子仪迅速整合部队,在次年四月重创叛军,打响了唐军节节败退后的第一胜仗,收复山西,解除了长安危机。

凭借着自己丰富的对战经验,在接连收复河北多个县城后,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一致认为,想要将叛军一举歼灭,权宜之计便是继续追击,切断叛军间的联系。

但由于受当朝宰相杨国忠的极力阻拦,谏书上报至朝廷后,郭子仪一行人的请求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批准。

不仅如此,在杨国忠的错误建议下,唐玄宗命令郭子仪继续坚守与叛军的正面战场,重新布置作战计划。

结果显而易见,正是因为唐军坚守正面战场,没有及时切断叛军后方支援,潼关一战,唐军不仅落得个战败下场,还被逼出东都洛阳,使得长安再次陷入危难之中。

无奈之下,唐玄宗只得仓促退位,将棘手的军务交由唐肃宗处理,自己前往西南方向避乱。

而唐肃宗,就是郭子仪发迹之路上的第二位伯乐。

唐肃宗继位之后,他对郭子仪的重用不减,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批准郭“继续攻占潼关”的建议。

唐肃宗虽私心任命儿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但也将兵权交由郭子仪,甚至还向回纥借军十五万,大力支持郭子仪平叛。

军中平白无故来了位“天下兵马大元帅”,这让郭子仪的部下都十分不满。

安史叛军鼎盛时期,是他们一行人出生入死,为唐朝夺回来寸金疆土。

此时局势尚未稳定,唐肃宗就想利用平叛来为自己的儿子“镀金”,属实让人无法接受。

但面对副元帅的任命,郭子仪却表现得不以为意。

作为被誉为“大唐最能打仗的武状元”,脱下甲胄的他有寻常武将所无法企及的战略智慧。

河北一战,郭子仪火速成名,他凭借自己出色的对战能力,赢取了朝堂乃至乡野间的信任。

再观此时的朝政,老皇刚刚退位,新皇根基不稳,决定生死的兵权握在一介将军手中,于情于理都是对皇室的一大威胁。

想要尽可能地削减君王对自己的忌惮之意,郭子仪有自己的处理办法。

一方面,他从善如流,接过“副元帅”一职,继续奔走在与叛军对抗的第一线,且数立奇功,甚至还在征战之路上以德报怨,将包括李光弼在内的能臣武将收入麾下,进一步扩大了唐军的作战实力。

另一方面,郭子仪更是大改《孙子兵法》“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之法则,行军以来,从未发生过忤逆圣旨的抗旨事件。

“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

他对外破釜沉舟,对内深明谨慎,二者双管齐下,郭子仪渐渐在朝堂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或许是郭子仪对内安抚有道,他在继续与安史叛军缠斗的征程中越战越勇,收复潼关后,他更是与敌军激战一周,最终将东都洛阳成功收回。

这一仗,对扭转战争局势,扳回唐军胜率极为重要。

消息传入朝堂后,唐肃宗面对台下群臣仍难掩眼中热泪,直言“虽吾之家国,实由郭子仪再造”,后更是赏赐奇珍异宝无数。

换作旁人,在滔天军功在前,又得当今皇上如此重用,意气风发之下,难免会急功冒进,试图为朝廷再尽一份力。

但郭子仪,却看到了一片褒奖背后的暗流涌动...

仅在唐肃宗在位期间,他所接受的军事调动便不下数次。

若战事起,他便被尊为高阁,奉命起兵平叛;可若天下太平,朝廷便会以种种理由将他召回,削弱兵权之意分外明显。

想要明哲保身,不断的辞官让官,就是郭子仪唯一的选择。

史料记载,唐肃宗在位时,郭子仪就曾多次请旨免除自己司空和关内、河东副元帅之职,希望以此来向朝廷表明其不二忠心。

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饶是行事如此谨慎,唐肃宗退位后,新上来的唐代宗还是在宦官程元振的谗言之下,免除了他兵马副元帅之职,并命其监修肃宗陵墓。

兵权被夺,虽免不了受些朝堂排挤之苦,但好在消除了皇帝的忌惮。

本以为就此能松一口气时,突如其来的一道任命,还是将郭子仪重新推到了波云诡异的风口浪尖。

而这一次的重新出山,也为郭子仪“老来背德”埋下了伏笔...

老来淫奢无度背后的高瞻远瞩

自从奉命担任肃宗陵墓使,围绕在郭子仪身旁的明枪暗箭便没有断过。其中最为严重的,还要数大历二年十二月,郭子仪父亲的墓葬被盗一案。

身为一国得力武将,已故父亲却不得安眠,换作别人,恐怕要将此事闹到沸沸扬扬,不彻查到底不罢休。

但在郭子仪看来,墓葬被盗,有朝中小人之手笔。

权衡之下,郭子仪请求面见皇上,但他只字不提自己所受的冤屈,而是将话题的重点放到了忠孝爱国层面。

“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士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

如此大度处理,朝堂争议之声渐小,他也由此保全了家族的性命。

可让人无法预料的是,朝廷之祸虽然有惊无险,但听闻郭子仪退居守陵的外族吐蕃又再次来犯...

公元763年,趁大唐朝堂初定之危,吐蕃军队迅速攻占了长安城,在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眼见局势无法控制,唐代宗被吓得逃往陕州避难,临行前任命郭子仪为兵马副元帅,要求尽全力对抗敌军。

临危受命,能供郭子仪指挥的士兵并不多。

面对差距悬殊的军队体量,郭子仪并没有推辞,而是带着自己不到三十人的随从部队立即出发。

即使一路整顿,到达武关后,郭子仪手下部队也不过5000人,在作战人数上根本不占优势。

仔细分析过当下战事之后,郭子仪迅速制定出一套“声东击西”、“以少胜多”的作战方针,带着数千游兵登上战场。

好在他作战经验丰富,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郭子仪仍成功营造出四面楚歌的阵势,再加上自己远扬在外的赫赫战名,竟将吐蕃军队打了个落花流水,四散而逃。

谁料好景不长,没过几年,贼心不死的吐蕃又再次来犯,联合仆固怀恩、回纶等再次入侵中原。

消息传到京师,唐代宗惶恐不已,连忙再次推出已被卸掉兵权的郭子仪前去迎战。

领命出征后,郭子仪找准敌军弱点,采取“游说+分歼”的智取思路,先是说服回纥与其联手,再狠抓敌军弱点,最终一举歼灭敌军,生擒上万人,叛乱至此平定。

捷报传至京城,唐代宗听闻叛乱终定,自然非常开心,当即表示要立郭子仪为尚书令。

作为宰相之首,尚书令一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古以来,也唯有还未称帝前的李世民曾经任职。

郭子仪明白,如果他真的谢旨领命,恐怕等待着他的,是帝王之家数不尽的猜疑与忌惮。

为此,凯旋回朝后,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出言拒绝了唐代宗的旨意。

“陛下宁文继体,固当奉而行之,岂可狠私老臣,版厥成式,上掩陛下之德,下贻万方之柞。”

为了不让唐代宗再起疑心,已75岁高龄的郭子仪,还欣然接受了美人珠玉的御赐,带着6位美人回到府中。

自此以后,郭子仪便一改往日忠勇之做派,开始流连花丛之中,整日饮酒取乐不说,还肆意奢靡,大交酒肉之友。

就连他居住的府邸,也彻夜洞开大门,上门之客来者不拒。

面对手下幕僚的规劝,郭子仪却表现地满不在乎,甚至还当众表示,自己已到了纵情享乐的年纪,贪图富贵荣华不足为过。

他的忠官形象,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受贿放纵中轰然倒塌。

但让人倍感意外的是,虽然此时的郭子仪把柄显露无遗,但围绕在他身旁的陷害诬告却少了很多,就连向来对他忌惮不已的朝廷,也对他的肆意妄为置之不理,大有放任自由之势。

除去民间风评的骤然直下,郭子仪竟也落得个清闲安逸的结局。

如果不是元载事发被杀,郭子仪的高瞻远瞩或许仍不会为世人所知。

同为从龙者,元载与郭子仪有着太多相似之处:曾效力皇室有功、曾获皇帝宠爱,但与前者不同的是,子仪后期的放浪不羁,并没有超出君臣之度。

不同于元载越滚越大的欲望之球,郭子仪的处世之道非常简单,那就是与皇室无争,在小惠小利中沉溺,不问权力,因此没有留给朝廷太多忌惮的空间。

恰恰与之相反,得赐美人之后的他,似乎找到了一条与帝王相安无事的道路,处处暴露缺点,做了个“把柄官员”,亲自走下了万人敬仰的神坛,也由此拉开了与帝王之间的距离。

从忠勇将军到淫奢老官,在这一转变中,郭子仪不仅免遭了同僚暗刺,更是向皇室证明,自己绝无政权野心,无需费力忌惮。

如此一石二鸟之计,恐怕并非寻常贪官污吏所能做到。

不动声色留存性命,才是郭子仪“老年背德”背后的真相,高明之极让人称道。

结语

伴君如伴虎。

无论哪个朝代,在太平盛世面前,实力或是民意太过强劲,对人臣来说都不是件好事。

自古以来,帝王的心意都难以捉摸,如果仅仅凭借着一时的器重就居功自傲,恐怕都会落得个元载那样的下场。

能在满朝排挤中为自己谋出一条处世之道,就证明郭子仪并非岳飞、韩信那类忠胆有余却欠缺变通的铁血武将。

他的高龄善终来源于对朝廷形势的正确判断,不居功自傲,也不在意清白名声。借“自污”来“自保”,正是郭子仪为人处世的高明之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宰相,美人,部队,长安,叛军,叛乱,郭子仪,唐代宗,唐玄宗,将军,消息资讯,唐军,叛军,唐肃宗,郭子仪,唐代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宰相,美人,部队,长安,叛军,叛乱,郭子仪,唐代宗,唐玄宗,将军,消息资讯,唐军,叛军,唐肃宗,郭子仪,唐代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宰相,美人,部队,长安,叛军,叛乱,郭子仪,唐代宗,唐玄宗,将军,消息资讯,唐军,叛军,唐肃宗,郭子仪,唐代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