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元璋给建文帝留下一大底牌,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却没有用好

朱元璋给建文帝留下一大底牌,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却没有用好

耿炳文的父亲名为耿君用,很早之前就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在和张士诚的战中,耿君用战死,耿炳文接替了父亲的军队,继续战斗。

在朱元璋的统一战争中,耿炳文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是由于徐达、常遇春的主角光环太过耀眼,才显得耿炳文有些暗淡。事实上,朱元璋排定功臣名单之时,耿炳文和徐达是同样的等级。洪武三年,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朱元璋残杀功臣众所周知,大部分功臣宿将都被朱元璋所杀,或者已经去世,但唯独留下了耿炳文和郭英。之所以耿炳文能留存下来,一方面由于他是忠烈之后,另一方面,由于耿炳文十分厚道,不该干的事绝对不干,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尽量远离权力场,如此这般算是躲过了一劫。

朱元璋在死前无法确定朱棣是否会造反,所以也谈不上是给建文帝特意留下的。建文帝即位之时,开国名将基本上都不在了,耿炳文便受到了重用,他是仅存的几个开国元勋,且经验丰富。

即便耿炳文不是朱元璋特意立下的,其的实力也不容小觑,那么为何建文帝也没有用好耿炳文?

耿炳文善于防守

至正十七年,耿炳文奉命进攻长兴,他击败了张士诚的部队,缴获三百艘战船,攻克长兴。从此耿炳文就驻守长兴,长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张士诚多次进攻,但全部无功而返。

史料记载“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

十年间,耿炳文为了守卫此城,跟张士诚打了几十场战役,长兴城岿然不动,可见耿炳文守城的功夫十分了得。或许进攻和防守也跟将领的性格有关,善于进攻的将军性格洒脱,而善于防守的将领大多谨慎和保守。

建文元年,朱棣在北平起兵,以靖难的名义发动战争,建文帝任耿炳文为大将军、李坚、宁忠为副将,率军十三万挥师北伐。理论上讲,当时明军的战力应该不弱,但耿炳文总体来说还是擅长守城,进攻是他的弱项。

史料记载“炳文军不得成列,败入城。争门,门塞,蹈藉死者不可数计。”

除此之外,耿炳文出兵太过谨慎,这可能也是他被朝廷诟病的原因,在朱棣的锋芒下,耿炳文所率的南军初战失利,被朱棣斩杀数万人。耿炳文被逼无奈,退守真定。

南军十三万人,战败之后,在真定城内还有十万人,也就说南军的实力尚在。而且耿炳文退守真定城后,朱棣就毫无办法了,只能撤军。

虽说耿炳文不能百分百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如果让继续统兵,那么会比李景隆要强上很多倍,最起码耿炳文会将靖难战争的时间拖得很长,如此这般,朱棣成功的几率就会降到零。

朱棣身为亲王,他深知造反失败的后果,不仅身败名裂,甚至是性命不保,所以朱棣必须用最短的时间赢得胜利。全天下仍是朱允炆的,而作为一个反叛者,如果时间拖得太长,对其非常不利。

耿炳文恰巧是个善于守城的将领,假如其采用蚕食的办法推进,以守待攻,南军很可能会取得最后胜利。但善于守城的耿炳文没有被朝廷看中,朱允炆犯下一个大错误。

朱棣水平太高

耿炳文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之时,朱棣还小,而随着时间流逝,朱棣在战火中快速成长,跟着名将的脚步,朱棣也逐步成为当时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官。

洪武二十三年,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奉命北伐漠北,付友德为征虏前将军,赵庸、曹兴为左右副将军,皆受朱棣节制。胆小的朱棡刚一出兵退了回来,朱棣指挥得当,击溃乃儿不花所部人马,收降数万人,缴获牛羊十万头,大胜而归。

当时的朱棣已经不可小觑,要经验有经验,要威望有威望,且还是以亲王身份出征,地位尊贵,等到靖难战争之时,朱棣已经成长为明帝国最强将领,没有之一。

耿炳文遭遇失败也是不可避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决定战争成败的主要因素就是将领的指挥水平,对于朱棣这种将领,耿炳文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以守代攻。

黄子澄从中作梗

削藩的建议是黄子澄提的,放走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也是黄子澄建议的,得知耿炳文战败,推荐李景隆的人还是黄子澄。如果要不是黄子澄最后被朱棣处死,他的那些无厘头做法,真的很像一个卧底间谍。

史料记载“而帝骤闻炳文败,忧甚。太常卿黄子澄遂荐李景隆为大将军,乘传代炳文。”

黄子澄可以说帮了朱棣大忙,李景隆是什么货色估计大多数人都清楚,但唯独黄子澄和朱允炆不清楚。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不是绝对的,但将其套在黄子澄身上,却是名副其实。

耿炳文兵败或许是其能力问题,但李景隆根本就不会统兵,我们用数字做比喻,朱棣的战力好比是10,那么耿炳文可能是5,那么李景隆就是0。糊涂的黄子澄这么将李景隆推上了战场,真可谓上坟烧报纸,黄子澄是在糊弄鬼啊!

建文帝毫无建树

建文帝朱允炆本就不适合做皇帝,如果不是朱标去世太早,朱元璋和朱标的感情太深,皇位根本就没朱允炆的份。

自即位以来,朱允炆基本上都没有亲自做过什么决定,全部是听齐泰、黄子澄的,黄子澄让他削藩,他马上就下令,黄子澄让他改立李景隆为主帅,他马上通过。

领导之所以是领导,那是因为领导比他人的能力强,朱元璋在统一战争途中,经常是少数派,但往往他的决策才是正确的,可见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朱允炆,将所有事都托付给了黄子澄,当然了这其中也有朱元璋的责任,如果朱元璋能少杀几个人,留几个能臣辅佐朱允炆,或许靖难之战也不会败得这么狼狈。

假如朱允炆能重用耿炳文,分配好手中的将领和资源,朱棣获胜的几率是很低的,奈何命运的天平偏向了朱棣,而朱允炆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低级错误,正所谓“人不自助,天难助!”

谢谢观看,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元璋,李景隆,黄子澄,将领,朱允炆,底牌,耿炳文,战争,一大,朱棣,消息资讯,朱元璋,黄子澄,朱允炆,耿炳文,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元璋,李景隆,黄子澄,将领,朱允炆,底牌,耿炳文,战争,一大,朱棣,消息资讯,朱元璋,黄子澄,朱允炆,耿炳文,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元璋,李景隆,黄子澄,将领,朱允炆,底牌,耿炳文,战争,一大,朱棣,消息资讯,朱元璋,黄子澄,朱允炆,耿炳文,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