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代的实习生制度:进士轻薄,不通政务,观政进士适时而生

明代的实习生制度:进士轻薄,不通政务,观政进士适时而生

科举制度确立与进士轻薄

自从隋唐确立科举制度,寒门微士也可以通过科举挣得一份功名,国家的权力不再是士族、功臣、外戚、宗室的专属,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唐朝的统治基础是门阀士族,所以当皇帝引入另一股势力进入朝堂后,势必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牛李党争”随之爆发了,以进士出身为首的寒门子弟牛僧孺与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集团开展了绵延整个中晚唐的对战。其中李党对牛党的抨击有一点就是说他们:“农家子弟,白屋书生,骤然入仕,对政务生疏,缺乏学养。”而世家大族们累世公卿,家学渊博,熟练政务,自然比寒门要强得多。终唐一代非士族出身的进士并不被当权者瞧得上。

这一切被一个私盐贩子所终结,公元905年大唐带忠臣梁王朱全忠在寒门士子李振的指点下于滑州白马驿将在朝的衣冠大族通通丢进了黄河,朱温嘲讽他们:“此辈清流,可投入黄河变为浊流。”之后经过五代数十年的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士族赖以生存的庄园、郡望都泯灭在历史长河中。

宋朝建立崇文抑武,专用科举,可他得国不正啊。立国百余年奉行的是异论相搅、不专一务,文臣不曾预军务却可担任一路经略,有宋一代基本上没有形成职业行政官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明代官员转迁有一套固定体系,文学兵备粮饷法司台谏多用专长,与本文无关此处不赘述),有的只是一帮在诗词歌赋上颇有造诣金榜题名后就为了旅游与搜刮的文学词臣。

元朝时与宋又是两个极端,蒙古入住中原仅举办过几次科举,元朝官吏以蒙古勋贵、汉人世侯配以小吏组成,元廷对地方事务不能说不管,只能说基本上不管。

明代科举考试的初次尝试

明朝建立后急需改变元朝粗放的治理模式,着手选举人才。洪武四年(1371)二月,南京举行了开国以来第一次会试,参加的举人200人,录取120。此次会试朱元璋认为目的应该是“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 考试内容采取宋朝王安石变法后的“时务策论”因为朱元璋认为“唐宋取士各有定制,然贵文学而不求德艺双全,胡元待士甚优,而权势要,每纳奔竟之人,辄窃仕禄。”然而结果却令皇帝大失所望。

到了洪武六年(1373)二月,第一批进士们经过两年的从政,朱元璋发现他们华而不实,录取的120名进士水平极差对政务丝毫不通,年年KPL考核不及格,由此朱元璋认为科举取士于国家无用。不禁对近臣感叹:

“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观其文辞,若可与有为,然及试用,能以所学,行事者甚寡。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朕,非朕责实求贤之意也。今各处科举宜暂停罢。”

往后明朝将官吏的选拔放在了“荐举”“学校培养”“吏员转升”上面所谓三途并用,然在文臣的不断请求下,朱元璋表示再相信你们一次,于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下诏两年后重开科举。

洪武十七年(1384)三月,时隔11年明王朝的第二次科举考试在南京举行,此次取士百余人,除三鼎甲直接授予职务外,其余进士朱元璋命令他们观政于诸司,给与八品官俸,等到熟悉政务再行擢任之,在翰林院观政的称为“庶吉士”在部院观政的称“观政进士”,观政进士制度正式确立,并延续明清500年余年。

燕王靖难夺位,于永乐二年(1404)举行了首次殿试,吏部请求授予新科进士官职被朱棣拒绝,太宗敕吏部曰:“令二、三甲进士除翰林庶吉士、行人司行人外,其余俱拨诸司观政。”洪武年间的观政进士制度得到了延续,此后永为定制。新科进士观政的主要衙门是六部督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进士每科分九卿衙门观政,每衙门三十人。”明朝迁都前进士观政于京师及行在北京,迁都后南京的观政被取消,全部改为北京观政。

明代科举考试流程

明代科举改革中的一大创举

推行进士实习制度,有利于提高不晓时事的读书人熟悉朝廷的行政工作,同时也是保护这些职场新人的一种措施。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对新科进士汪麟评价:“登科以后,朕尝爱惜,分布各司,与公文不署押,所以不押字为何?恐见任官不才,有累进士,所以事虽办而字不押,倘有事务差迟,罪归见任。”在一番实习后王麟擢督察院广东道监察御史正式入职。

观政需要学习的内容:

一,律法条例,明朝认为官员如果不通律法,不可以从政,《大明律》《诸司职掌》等都是新科进士需要学习的内容。

二,学数学,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写道:“余在辛未观政户部,司农毕公屡委查钱粮会计。”(毕公是指毕自严崇祯初年任户部尚书总会计师,他精打细算为帝国苦苦支撑,尽量避免朝廷破产)

三,巡访民情,在督察院实习的进士们会与巡按御史前往地方主持考试、平反冤案、整饬吏治兵备。

实习期的考核

进士们分到各部院主要是跟着本司堂上官工作,这些部门领导会在一段时间后将手下实习生的情况报给吏部,这人行不行、能不能做事老领导们稍微考察就知道了。据《嘉靖新例》记载各衙门观政进士:“每月俱听堂上官考试贰次,候取选之日,分别勤惰,开送吏部,参酌选用。”

如果实习期做得比较好,就会得到领导的推荐,内阁首辅李贤中进士后在吏部观政,吏部尚书郭琏非常喜欢他,因此实习期满李贤被直接留选吏部稽勋司主事,相当于今天中组部正处级。而实习期表现不好的就只能等地方哪个县有空缺(在明代去地方也不是坏事,因为按例言官是由知县考选),或者去在京的一些闲散部门 ,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观政时长

李乐在《见闻杂记》中曾说:“三月分拨六月取选”可知观政的期限是三个月,但只凭借他一人的经历并没有普遍性,因为明代实习的时间长短每一科都不一样。东林领袖天魁星顾宪诚就感叹,“观政进士逾年以上才获得推选不是最长的,有的人表现不好实习两年才会补为知县”。

万历二年进士杨寅秋就很倒霉,他登科的时候正值张居正秉政,整饬冗官,各衙门基本上没有空缺,而杨寅秋的成绩还不好等了好久才出任边省的知县,杨到任后反而能快速适应艰苦环境,后来因平定贵州苗人起义有功官至广西按察副使,因祸得福了。

明穆宗

高不成低不就,尤其是明代中期以降一个萝卜一个坑,论资排辈,新科进士都想千方百计留在京师,所以有时候一等就是好几年。《吏部职掌 ·文选清吏司 ·求贤科 ·进士除授》:“三甲进士办事已及三年,及查二甲应选进十数少 ,将三甲进士临朝酌量人数 ,题除各部主事。旧在新科三四月间,嘉靖四十四年 以后惧自新科前十月十二日题除。”

天顺年间,刑部尚书金濂将在刑部观政半年以上、律法娴熟的进士选取二十员,报请吏部直接授予刑部主事,但到了成化年间,刑科给事中黄麟就上奏:“该部本覆:准查得进士问刑名,得除京职,今后不许。”上谕刑部:“以后俱遵此例。”这一规定让许多实习的进士难以直接在实习的岗位上任职,多数要被打发到地方州府。

到了隆万年间的观政进士往往实习期一过就出使四方,只有少部分能留在京师,即使留下也需要四五年才能补到缺额。王翱拜吏部尚书时手下有一位英年才俊跟着他实习,期满后就想让他直接任吏部验封司主事,手下的文选司不同意,没办法六十多岁的老同志还要跟司长理论一番:

“天子经常讲要破格使用人才,难道不应该从本衙门的司官做起吗?各部司升迁都是有定制的,任满九年才能提拔为大参(布政司参政三品)七年才能升为宪副(按察副使四品)四年方可擢知府;但是遇见好的人才,应该不拘一格,随才酌用啊希望您能明白我的道理。”

观政进士的待遇

议政权,虽然还在实习期但是已经可以对朝政发表意见。嘉靖年,兵部以军饷不足,计备屯田,举行部议,在兵部观政的胡直就直接向朝廷上了《屯田议》阐述自己的观点。

万历五年,元辅张先生父亲去世按例应该丁忧二十七个月,然而为了改革大业的张居正不能半途而废,因此江陵指示大臣言官们挽留他,满朝没有敢不遵从的,只有新科进士吴中行、邹元标头铁沽名钓誉,上疏弹劾张居正,虽然俩人都被打了屁股贬谪到贵州,但因为倒张带来的名望,江陵去世后立马被提拔。

观政进士虽然还没有授予官职但已经可以穿七品朝服、常服、公服,归有光在笔记中写道:“国家之制,进士释褐,观政诸曹,其禄秩比七品,可谓有禄与位矣。”

怎么看明代观政进士制度

这无疑有利于改变唐宋以来进士轻薄、粗通文墨不晓政务的尴尬局面。新科进士先不授予官职,放到有司历练,一方面能让他们少一点范进中举一般燥气,不要得意忘形。另一方面不至于真正进入处理政务时手足无措,被下属完全架空,同时实习期间还要受到上司的随时考核作为以后授官的依据。这让只读过儒家经典的文人突然间转变成行政官僚所带来的巨大反差,也能在实习期间有个好的过度。

现在给朱元璋长相辟谣所引用的史料《松窗梦语》作者曾任太宰吏部尚书的张瀚,晚年回乡跟家人们谈起一生经历,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位极人臣,与登科后得到时任督察院右都御史王廷相的教导密不可分。

张瀚中刚进士时年轻气盛,在京师乱交朋友,王廷相知道后狠狠批评了一顿,告诫张瀚要审慎交友,近正人,远小人。张瀚喜欢逛街溜达,经常以各种借口请假,王廷相得知又把他叫到办公室教育了半晌。“总宪所言,终身不敢忘也。”如果没有实习期直接任官,张瀚肯定是个和带宋文人一样诗词歌赋、敛财青楼样样精通的大才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科举,吏部,明朝,朱元璋,实习,寒门,新科,政务,士族,消息资讯,张瀚,进士,科举,吏部,朱元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科举,吏部,明朝,朱元璋,实习,寒门,新科,政务,士族,消息资讯,张瀚,进士,科举,吏部,朱元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科举,吏部,明朝,朱元璋,实习,寒门,新科,政务,士族,消息资讯,张瀚,进士,科举,吏部,朱元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