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历史上,狄仁杰最后的下场如何?

历史上,狄仁杰最后的下场如何?

狄仁杰去世不久后,年老的武则天某一天望着大殿忽然流泪呢喃:“没有了狄公的朝堂,即使人满为患,也似空无一人”。

这个矛盾的“神探”狄仁杰,一生跟武则天结下了“既君臣‬既知‬友‬”的关系,可一直到临终前,仍旧忠诚于李唐皇室,以至于后世人一直默认“神龙政变”,乃是狄仁杰生前就精心就安排好的一个“局”。

说到狄仁杰,关于他的标签肯定是:

后世人心中的“神探”,有一个助手叫“元芳”,唐朝的“当代青天”,武则天的亲密战友。

这些标签里,有真实的,有虚构的,而真实的狄仁杰,实际上少了“戏剧性”,多了一点人生的厚重感,因为狄仁杰从当官开始,就在面临“抉择”,他的人生道途,总结出来只有俩词最适合:

矛盾、无悔。

大唐摇摆,我忠犹在。

少年狄仁杰:“这武皇后,真是个厉害角色”。

感慨来自于还在汴州当判佐的年轻狄仁杰,听闻了一则“八卦”:京城中鼎鼎大名的“西台侍郎”上官仪被武则天强硬处死,而这个过程中,唐高宗完全不敢吱声。

狄仁杰不知道的是,他与这个“故事”里需要仰望的两个人物,在不久的将来,会产生很丰富的交集。

虽说狄仁杰是从地方基层做起,但是狄仁杰本身出身就不差,因此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狄仁杰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长安城任职,唐高宗仪凤年间,狄仁杰进入司法系统,担任“大理寺丞”,任职期间,狄仁杰以自己的个性和公正打造出了自己的特色:

绝对的正义。

这也是后世“神探狄仁杰”的形象来源,真正的狄仁杰不是神探,但确实是一个公正的好官,大理寺丞期间,狄仁杰十分勤政,处理的案件非常多,也丝毫不偏袒富人,不打压穷人,所以狄仁杰在民间得以被人立“祠”,都源自于此。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因此狄仁杰这样的官,谁都喜欢,特别是一心想要打击贵族势力的武则天。

一个公正的法官,本质上就是在“削弱”贵族特权,庇护弱者,所谓“公平”,便是将倾斜的一方矫正,令社会回归秩序。

武则天太需要这样的人了,这关乎到武则天未来的布局。

但问题来了,在唐高宗去世后,章怀太子李贤被武则天迅速“谋杀”,唐中宗李显只是一个傀儡,武则天把持着朝政,这位“太后”的一切举动,都在无时不刻地伤害着李唐皇室的利益、地位,狄仁杰该如何是好?

时代洪流没有给狄仁杰太多时间,在武则天和李唐皇室斗争最狠的那几年,狄仁杰都在地方任官,命运让他避开了致命的选择题,他依旧是那个忠于大唐的好官,只不过以他的为人和能耐,被武则天召入朝廷,那是迟早的事情。

而狄仁杰在不久后也明白了,原则,是要给现实让路的。

武则天的帝王心术,狄仁杰的现实宦海。

垂拱四年,在地方任职多年的狄仁杰深谙武则天和李唐皇室这场“争权”背后的真实人间情况,所以这一年唐太宗八子李贞起兵反抗武则天的时候,狄仁杰没有表现出同仇敌忾的样子。

之所以不与这位“李唐”的王爷同仇敌忾,是因为李贞起事,也并非为了百姓,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纵容手下的将士烧杀抢掠,危害百姓,令百姓身处水火之中,反观武则天,这些年为了获得民心,在民生上、科举上、官吏的整治上都是十分勤励。

这就是“贞观遗风”。

虽然双方都目的不纯,可为百姓,从来也不是一件只无欲无求的付出,而后自我感动的事情,既然一定会有皇帝,那么武则天这样的,就更适合了。

不久后,武则天“获得”狄仁杰的机会来了。

李贞起事,朝廷方面派出丞相张光辅平乱,本来张光辅代表的就是朝廷军,在平定了李贞之后,张光辅在河南放纵部下“大肆索求”,说白了就是让这些手下去抢去拿,而时任豫州刺史的狄仁杰不应许,并且指责张光辅:

初,越王之乱,宰相张光辅率师讨平之。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仁杰曰:“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

狄仁杰的话说得很绝,意思就是,虽然一个李贞死了,但是你张光辅还在,那么就等于千千万万个李贞卷土重来,这句话可把张光辅激怒了,回到朝廷后,张光辅疯狂“打压”狄仁杰,狄仁杰的仕途看似就要玩完了。

这次打压,给了武则天在登基的时候,“招揽”狄仁杰的机会。

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登基不久后,武则天就将狄仁杰抬到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就是实权的宰相的位置,狄仁杰一步到达顶峰,这既是他多年的沉淀,也是武则天很明确的青睐,而这也是“施恩”,站在君臣的角度来讲,狄仁杰需要以“忠诚”报答武则天。

在唐高宗时期,狄仁杰很明显没有“站队”的动摇倾向,既然忠于大唐,那么就忠于李家,只是世事在变,狄仁杰明白,李唐之人的确无能人超越武则天,如果想当好官,选择依附于武则天那是必须的。

帝王心术帮狄仁杰做了“选择”,而狄仁杰唯有以不变的本心,来给自己这个选择交答卷。

当上宰相后,狄仁杰十分勤政,特别是科举及治吏这两个方面,狄仁杰尤为重视。

虽然也是门阀的一员,可狄仁杰并不狭隘,他支持底层的士子向上攀爬,于是他和武则天多次拓宽科举的渠道,以更公平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打破世家的垄断,历史上说武则天是“关陇贵族”的终结者,事实上她还有一个亲密战友,那就是狄仁杰。

朝堂的领袖,女帝的良友。

自古以来,公正和铁面无私的宰执往往是“举世皆敌”的,可狄仁杰却不一样,他在朝堂的地位很高,拥护他的官员更对于排斥他的官员,造成这种现象的最大一个原因,正是因为狄仁杰在人才的选拔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另一方面,狄仁杰的“名望”和能力远远大于后世艺术形象,比如狄仁杰,他其实也是一个可以让敌人“闻风而逃”的“镇国人物”。

公元696年,北方契丹民族趁着武则天此前把李唐皇室“扫荡一空”,从而造成的边境防御力量薄弱的空档机会,带着大军挥鞭南下,侵略河北,对此,武则天立即派出狄仁杰北上御敌:

仁杰既至,悉放归农亩,谓曰:“贼犹在远,何必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必不关百姓也”。

当狄仁杰带着大军来到了河北的时候,百姓们纷纷欢呼着狄仁杰的到来,有的人希望为狄仁杰接风洗尘,还有的人自告奋勇,要跟着狄仁杰上战场。

可狄仁杰立即制止了,让大家回归农田,继续生产,狄仁杰告诫大家,契丹侵略者犹在环伺,而如果契丹再次来袭,也有狄仁杰和朝廷军队抵挡,不需要劳烦百姓,也因为狄仁杰的坚持,大家才作罢了。

不过后面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契丹军队听闻是狄仁杰带兵御敌,立即就退走了,可见狄仁杰在朝廷国家内外的名声上,是非常惊人的,这等威望,后世也就是郭子仪能够比拟。

贼闻之自退,百姓咸歌诵之,相与立碑以纪恩惠。

狄仁杰宰执期间,扶持的最著名的一个人,那就是著名的“耄耋宰相”张柬之。

张柬之早年是个才子,二十几岁就考中了进士,按理来说张柬之的人生一片光明,可谁都没想到,张柬之在“县丞”的位置上数十年不动摇,这背后就是世家门阀和朝廷勋贵的垄断,

那么武则天是怎么办的呢?

武则天开了一个新的“考试项目”,类似于今时今日的公务员考试,是在官吏的范围内再次选拔人才,而后安排进中央任职。

若是上升渠道明朗,又何必多此一举,而事实更让人感到滑稽,张柬之通过这次考试一举被狄仁杰,武则天等人关注,可是张柬之此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大家纷纷感叹,至于感叹的什么,不言而喻。

永昌元年,以贤良征试,同时策者千余人,柬之独为当时第一,擢拜监察御史。

以张柬之为例,可以看出在武周朝时期,一个“澄澈”的官场环境,是令人心生好感的,所以狄仁杰受欢迎,这是在意料之内。

另一方面,对于武则天来讲,随着年岁增长,她跟狄仁杰的关系更加地亲近,鲜有君臣之间的那种隔阂了,更像是朋友,武则天晚年开始学习李世民,虚心纳谏,不过武则天脾气并不好,导致别人说真的,她不爱听,那别人说假的,她又觉得听了没意义。

她唯独喜欢听狄仁杰说真话,不管狄仁杰怎么说,武则天都是笑颜以待,并且谨记于心,比如在立太子一事上,武则天内心是想传给武家的,可狄仁杰没有纵容武则天这种危险的想法,当机立断地阻止了武则天,而武则天也以狄仁杰的话为谨言,且慎行。

狄仁杰与神龙政变。

狄仁杰去世于700年,在他去世后,武则天常常念叨起狄仁杰,而狄仁杰在武则天的晚年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这让武则天最后的几年皇帝时光,官职安排都是“狄仁杰”提前做好的铺垫。

而神龙政变发生于705年,按照时间逻辑来看,神龙政变跟狄仁杰怎么会有关系呢?

可神龙政变最核心的三个人物,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这些人都是狄仁杰推荐上位的。

在《资治通鉴》中就有狄仁杰“桃李天下”的描述,可狄仁杰却并非桃李天下那么简单,简直可以说几乎“满堂后辈”:

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最典型的就是张柬之,武则天连问两次,狄仁杰都推荐张柬之,加上后来姚崇一同推荐,张柬之被武则天确立为实权宰执。

大家都以为张柬之等人无比忠诚于武则天,可谁知道,他们消灭了张昌宗、张易之后,竟然顺势逼着武则天“还政于唐”,这便是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看似多此一举,但这个政变的意义却又无比深刻,因为政变决定了,李唐的皇位是他们“抢”回来的,而不是武则天“送”回来的,按照这个角度来看,张柬之等人,也是继承了某种意志,这个意志正是狄仁杰一生的意志:忠于大唐。

可惜狄仁杰在当上宰相后,也没有再提过大唐,唯有武则天在立太子犹豫的时候,狄仁杰直接了当告诉武则天,天下人喜欢的是大唐,是李家,而不是武家,你也只是李家的代言人,但要是更改江山,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根据狄仁杰后期所做的事情来看,即便神龙政变不是狄仁杰的布局,可也应该算得上是狄仁杰意志的传承,可以想象,那么多官员面对武则天的“施恩”,都仍然要恢复李唐,这背后不是利益能做到的,还需要一种意志和共同理念。

狄仁杰身后荣辱:全家争气,小儿子坑爹。

在狄仁杰人生最后的几年时间里,武则天对狄仁杰很是关心,因为狄仁杰身体不好,连行礼都颤颤巍巍的,武则天于心不忍,让人没什么天大的事情,不允许去打扰狄仁杰:

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公元700年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罢朝三天来为狄仁杰哀悼,并追封狄仁杰为“文昌右相”,给予了一个很高的地位。

但若以为只有武则天的追封,那就想得太简单了,又因为“神龙政变”的核心人物都是狄仁杰曾经带出来的、推荐出来的,唐中宗重新拿回皇位后,追封狄仁杰为“司空”,唐睿宗更是直接封爵,给予狄仁杰“梁国公”的爵位。

后世人都说唐中宗和唐睿宗是崇敬狄仁杰的为官之道,才不断追封,可事实上,促进他们追封更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狄仁杰在“复辟李唐”之事上有直接、间接的大功,所以狄仁杰对李唐的帮助,才是被善待的第一性。

在狄仁杰的崛起下,狄家也因此继续壮大,而狄仁杰的三个儿子都分别获得很好的前途,狄仁杰的大儿子狄光嗣一度当官当到户部郎中,二儿子狄光远则是在一州之府当司马,狄光昭则是担任了狄仁杰曾经任职过的魏州的司功参军。

在史书上所记载的史料来看,狄仁杰其实只“举荐”了自己的大儿子,二儿子和三儿子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获得官位的,而这,也因为没有责任关联,从而造成了狄仁杰的三儿子“犯浑”,导致魏州百姓对狄仁杰“恶语相向”。

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狄光昭)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

当年狄仁杰在魏州当刺史,地方百姓皆念狄仁杰的好,给他立生祠,可后来狄光昭到了魏州当官后,做人做事很不堪,又贪婪又残暴,导致人们对狄仁杰的形象也有了看法,这才造成了狄仁杰后世名声上的一个“污点”。

总结:

狄仁杰因为后世大量的“艺术形象”被平民化了,那是因为平民百姓都只知道有个“铁面无私”的好官狄仁杰,因此把狄仁杰“制造”成无案不破,恶无立足之地的侦探人物。

但事实上,作为李唐—武周—李唐这个敏感的时期的人物,狄仁杰起到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自狄仁杰被拜相之后,狄仁杰就拿起自己的权力做了很多事情,狄仁杰事实上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在文政方面,狄仁杰梳理得井井有条,甚至大唐的“募兵制”雏形,就是狄仁杰在参考边境防御游牧民族的力量薄弱后提出来的。

而在武方面,狄仁杰虽然不是猛将,可行事大方,数次出征,都是大胜归来,所以狄仁杰乃是一个“文武宰相将军”,能做到这个层次的,自古以来都是不多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大唐,张光辅,皇室,下场,历史,武则天,狄仁杰,百姓,唐高宗,李贞,消息资讯,张光辅,仁杰,武则天,狄仁杰,李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大唐,张光辅,皇室,下场,历史,武则天,狄仁杰,百姓,唐高宗,李贞,消息资讯,张光辅,仁杰,武则天,狄仁杰,李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大唐,张光辅,皇室,下场,历史,武则天,狄仁杰,百姓,唐高宗,李贞,消息资讯,张光辅,仁杰,武则天,狄仁杰,李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