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同样是当领导,王世充和李世民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究竟差在哪儿了

同样是当领导,王世充和李世民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究竟差在哪儿了

前言

领导不是容易当的,需要有把控全局的意识、了解下属、以及采取正确的用人策略,等等诸多要素;历史上各朝代的皇帝以及政权统治者差别甚大;从研究对比他们的行为,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在历朝历代统治者中,李世民是一位非常有政绩的皇帝;他开创的“贞观之治”把大唐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然而李世民的帝位来的并不是那么名正言顺,杀兄夺位的阴影伴随着他的登基历程;可以说,李世民最初手里握着一副烂牌;而同时期的王世充,他是隋炀帝的宠臣,在洛阳建立的政权是能和李唐抗衡的,是唐统一天下最难啃的骨头;从这个角度上看,王世充手里的是一副好牌;同样是政权统治者,一个成功逆袭,一个却将好牌打烂;这两个人的结局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下面我们来看看!

王世充的发家史

王世充(?—621),隋末群雄之一,字行满,本姓支,为西域胡人之后,家居新丰;其祖父去世得早,父幼时随母嫁霸城 (今 陕西晋县,长安东 )给王粲,而得以姓王;据《隋书·王世充传》记载,王世充自幼“颇窥书传,尤好兵法,晓龟策推步盈虚”;他的出身并不高贵,没有显赫的家世作为依托,但是这个人能言善辩,在担任江都郡丞的时候,极力满足隋炀帝寻欢作乐的需求,因而得到了隋炀帝的宠信,自此飞黄腾达;隋炀帝是一个独裁者、又是一个暴君,在其统治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哀鸿遍野,广大人民为着生存纷纷揭竿起义,隋炀帝视这些起义者为洪水猛兽,而王世充凭借自己那一点小聪明,为隋炀帝镇压了多次暴动,解决了不少麻烦;还成功击败了宿敌李密;所以,隋炀帝认为王世充是最有能力、最值得信任的人;可见,王世充的最初发迹是靠着讨好皇帝这样的旁门左道。

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弑杀之后,王世充大权在握,他的野心渐渐暴露出来,《隋书》记载他

“自为太尉,尚书令,加黄门印绿纹。”

武德二年,王世充“建天子锦旗”,准备夺取帝位,同年三月成功篡位,建立“郑”政权;接着王世充又击败了东都瓦岗军,以洛阳为国都,尽有河南全境。

王世充的“郑国”皇帝是怎么当的?

雷声大,雨点小

如果隋炀帝知道王世充抢走了自己的江山,肯定会气得活过来!面对煞费苦心夺来的江山,王世充满怀豪情壮志,欲当一个好皇帝;为了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他每次上朝,都要发布很多诏令,向群臣详细阐述自己的旨意;同时,他偶尔只带着少量随从在洛阳的大街上骑马巡视,也不清道,只是让百姓让出道路而已;王世充还下令,西朝堂专门接受申冤上诉,东朝堂则接受建议和批评;在他的激励下,每天上书言事的人非常多。

照常理,选贤任能、善待臣民、虚心纳谏,统治者这样的举动是明君所为;然而,实际效果却不太好;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王世充在上朝时的发令论政,经常言辞重复,头绪不清,纷繁复杂,使得接受任务的官员不得要领,疲惫不堪;另外,王世充鼓励人们上书献策本来是好事,但是上书言事的人太多,所说的内容又太繁杂琐碎,实在难以遍览,才几天,王世充就坚持不住了,不得不停止。

“好行小惠”

王世充为了显示自己求贤若渴的正面形象,凡是人们的上书,都亲自阅览,对上书的人一概予以殷勤慰劳;为了展示自己的礼贤下士,就算是对军中的普通骑兵,王世充都好言抚慰;最初人们觉得他勤政爱民;时间一长,发现他言行不一,承诺的完全没有兑现,给人“画饼充饥”的感觉,史书评价王世充是“好行小惠” ,仅仅用一些小恩小惠去收买人心。

形象暴露

唐朝武德三年,王世充部下已经陆续离开或者降唐;王世充见此情形,就采取严刑峻法控制部下;他规定家里只要有

”一人亡叛,举家无少长就戮。”

意思是,一人逃亡,就要全家连坐处死,又命令五家联保,有一家叛逃而其余四家没有察觉的话,就将四家诛杀;这表明王世充开始公开实行恐怖统治,他与隋炀帝不仅是一丘之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郑”充分暴露了对隋的继承性;标志着王世充塑造正面形象的努力彻底失败。

总的来说,王世充当皇帝,做事只是做表面功夫,并没有真心,所以收效甚微,甚至还起了反作用,不但没有提高自己的声望,反而让有识之士离心离德,让文武百官不堪其扰;王世充可以说是在领导者正面形象塑造上弄巧成拙的典型。

同时期李世民称帝之前,塑造正面形象的举动

李世民夺取洛阳后,将王世充统治集团的核心骨干处死,同时重审了郑国牢房里的疑犯,而且对非罪被杀的人予以祭奠;这一系列措施,成功塑造了唐军“吊民伐罪”的形象,十分有利于巩固唐朝在河南的统治。

唐朝渐次消灭隋末群雄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招纳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时时与他们讨论经义,直到深夜;这就塑造了李世民礼贤下士、重视文教的正面形象。

李世民削弱“玄武门之变”带来的影响

唐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长兄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自己当太子;照说如此弑兄夺位、大逆不道的行为必遭众人唾弃,李世民也该被指为“乱臣贼子”,就算之前有树立过良好形象,也应该被认为是“人设崩塌”;李世民是如何消除这些负面影响?

第一,知人善任,特别注意任用东宫、齐王府的旧部

李世民即位后选用官员,并未特别照顾秦王府的旧僚佐,反而选用了不少东宫、齐王府的旧属;有些秦王府旧僚佐因此很不满,李世民却说:

“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

这段话非常大气,是一个英明的君主该说的话;同时,东宫旧臣魏徵历任侍中、太子太师等职,王历任侍中、礼部尚书等职,二人都曾任宰相,为“贞观之治”做出了贡献。

第二,李世民纳谏历史有名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我国统一天下的皇帝大概有一百二十多个,其中以“纳谏”闻名的李世民算是数一数二;不管是什么人,提出建议只要有道理,他都虚心接受;李世民纳谏,一方面,是治国理政的需要,通过纳谏可以有效避免决策失误,更好地处理政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消除负面影响,塑造领导者的正面形象。

第三,通情达理的明君

据《旧唐书》记载,有女郑氏“容色绝姝,当时莫及” ,李世民遂下诏将郑氏纳入后宫;当诏书还没有发出去,听闻郑氏已经许配了人家;李世民马上收回成命,停止册封;纳郑氏一事虽小,但体现出李世民的心胸和通情达理,而且这事如果处理不当,会落下话柄,有损自己的正面形象。

王世充和李世民差别的具体对比

在“郑”建国之初,王世充也曾经志向远大,他作为隋末群雄的一员,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军事能力;称帝建郑、署置百官,称帝后颁布了诸多政治军事措施;他建立的政权曾是李唐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但是王世充格局实在太小,一步一步将手里的好牌打烂;反观李世民,虽然有杀兄夺位如此严重的负面影响,但是却没有影响他当一个好皇帝;两人在领导方面的对比非常明显。

纳谏行为对比

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明君应该从善如流;这个道理王世充和李世民都懂;而王世充制定了过高的目标,提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于是大量有志之士谏言上策,但他不是真心采纳这些建议,只是作出一副“明君”的样子;所以谏言一多,他就不耐烦看下去了;反观李世民纳谏,是脚踏实地想建立一个好国家,真心实意想听取他人的想法,他很多虚心纳谏的故事都传为民间佳话。

王世充缺乏领导者提纲挈领、知人善任的能力,在建国之初,政务繁多,王世充事事亲力亲为,结果精力不济,无法完成;很多举措都虎头蛇尾;这和他心胸狭隘有关,自古皇帝都多疑,王世充是篡位之君,他只信任自己的亲戚和少数心腹;相反,李世民有个突出的能力,就是看人很准,极会用人;从唐统一天下之前,集结秦叔宝、程咬金等猛将,到玄武门之变之后重用魏徵,每个人才都用得恰到好处,使他们的特点也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会识人、能用人是领导者非常重要的能力。

细节上处理的对比

王世充在称帝之前就摆出一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姿态;据《资治通鉴》记载,在成为太尉、尚书令后,就在自己的府衙外设了三榜,“一求文才学识堪济世务者,一求武艺绝人、推锋陷阵者,一求能理冤枉拥抑不申者”;当时天下大乱,有建功立业或济世安民志向的人为数不少,王世充是洛阳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也很有一些才能和实力,所以其求贤榜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每天都有数百人向王世充上书陈情,建言献策;王世充是怎么做的呢?由于摊子铺得太大,他精力不济,对待人才采取“敷衍”政策,给点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对待个别人不周到,与军国大政相比属于细枝末节,但是一叶知秋,时间一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王世充的人品,有识之士也会对其心灰意冷;反观李世民,前文所述郑氏一事,如果李世民最后真的将郑氏纳入后宫,对他的正面形象将会造成细微损害;但像这些细节积少成多,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李世民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总结

王世充与李世民在塑造领导者正面形象上的“一败一成”所蕴含的历史教训和经验说明,首先,领导者必须认识到,肩上担的是责任,需要把工作做好,当领导不是为了有面子;其次,领导者要有塑造自身正面形象的意识,还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如此一来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资料:《隋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王世充,形象,成功,统治,李世民,洛阳,鲜明对比,政权,皇帝,隋炀帝,故事传记,王世充,李世民,王世,隋炀帝,郑氏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王世充,形象,成功,统治,李世民,洛阳,鲜明对比,政权,皇帝,隋炀帝,故事传记,王世充,李世民,王世,隋炀帝,郑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王世充,形象,成功,统治,李世民,洛阳,鲜明对比,政权,皇帝,隋炀帝,故事传记,王世充,李世民,王世,隋炀帝,郑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