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隆基为了重夺权力,不惜让两个儿子自相残杀

李隆基为了重夺权力,不惜让两个儿子自相残杀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利群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哥舒翰20万大军战败,潼关失守,长安门户大开,十六子李璘随唐玄宗奔逃四川。

到了6月底,还没来得及正式发文任命,李璘便在汉中与唐玄宗分手赶往江陵。

7月12日,经历了马嵬兵变的李亨在灵武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

此时的李隆基三父子,迫于变故,沿着不同的方向寻找各自的人生道路。

老爹李隆基继续一路向西逃亡,途径四川普安郡(剑阁县),内心苦闷不已,让贾至起草了一份《幸普安郡制》(《命三王制》),谋划着以皇子代替边镇将领典兵这一重大政策的转变。

另外,李隆基对皇子们的权力也作了一次大调整,尤其为了遏制太子李亨势力,任命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

一路向北的李亨称帝后,即派使者去全国各地,紧急呼救勤王护驾。

向东前行的李璘则已经在襄阳大展拳脚,跃跃欲试,心中所憧憬的便是乱世之下,权力结构变更下的新气象。

作为政变起家的李隆基又怎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大唐领导权呢?何况李亨的政权根基着实太脆弱了,没有朔方军郭子仪等大将的支持,李亨的实力几乎是一片空白,除了皇太子这个名讳有点利用价值。

为了钳制最大威胁人物—儿子李亨,李隆基在成都8月2日又重申了《命三王制》的内容,意思很明确:李亨你好好收复两京就行,不要动歪心眼。

但李隆基的未雨绸缪,终究抵挡不住李亨取而代之的主观能动性,毕竟李隆基从长安逃奔四川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失去了天下民心,李亨则顺势黄袍加身。

当得知李亨在灵武继位,自己被安排提前退居二线后。8月18日,李隆基再次使出了杀手锏,派亲信安排在肃宗李亨的朝庭中,于是我们看到韦见素、崔涣、房绾等人挤占了肃宗朝廷核心部门,李亨连想拜李泌为相的机会都被扼杀了。

好在军方,李亨还是占据一些优势,郭子仪所带来的5万朔方军从河北赶回了灵武,也让他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如何应对李亨的崛起?这是摆在唐玄宗面前一个棘手的问题,这时的李隆基既需要李亨平叛安史集团,又需要遏制他的势力过分扩张。

而平衡始终是成熟政治家最会玩弄的手段。现在李隆基手上可用的棋子也仅有永王李璘、盛王李琦、丰王李珙。盛王和丰王虽然有任命,但年纪尚轻,没有实际赴任。

李隆基现在所要做的便是激发李璘的斗志,让他雄赳赳气昂昂奔赴南方,稳住李隆基的南方大本营。

所以,在唐玄宗安排好汉中王人事任命后,李璘—这位曾经被李亨无比宠爱的弟弟也糊里糊涂地走上了李亨的对立面。

快马加鞭,李璘一刻也等不及了,7月奔赴到了襄阳。沿江直下,九月便到了江陵(湖北荆州),而江陵就是他最后的势力范围了,再去别的地方搞“圈地运动”就违背了《命三王制》的诰命了。

此时李磷在南方的活动也很顺利,内心随之急剧膨胀了起来,有恃无恐地扩充着武装力量,很快就募集了数万将士。

“九月至江陵,召募士将数万人,态情补署,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破用巨亿。以薛锣、李台卿、蔡晌为谋主。”

(《旧唐书

永王璘传》)

按理说,李璘代表着李隆基,他的所有工作都是为大唐服务的,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但薛锣、李台卿、蔡晌等幕僚们看到长江流域如此“民心所向”的局面,认为当今天下大乱,南方富有,又没有遭到破坏,李璘手握四道重兵,割据南方是极其容易的事,便开始怂恿李璘效仿东晋司马睿借“衣冠南渡”,分割江山,占据南方。

可能是兄弟之间的心灵感应吧,也可能是情报准备工作很充分,李亨已经隐隐约约感到了这个不省心弟弟已经有了取而代之的野心,便下诏要求弟弟回蜀中老巢侍奉老爹。

对于哥哥的警告,李璘不理不睬,依旧沉浸在自我建功立业的遐想中,而老爹李隆基一边思念着杨玉环,一边暗暗地给李璘加油打气。

该如何阻止李璘的“东巡”之路呢?李亨想破了脑袋也没想明白,只能说权力终究是把利刃,父子之情,兄弟之情均可被斩断的。

而放眼望去整个大唐疆域,此时的黄河流域依旧战乱不已,也仅有长江流域有所凭借,无论是兵源还是财富,也是安史集团、玄宗和肃宗他们争相控制的重点。可惜的是,他们现在都难以腾出手!或者说,精力有限。

如果李亨在北方平叛事业一直很顺利,李璘大概没有什么想法,协助哥哥李亨也很正常,毕竟李亨以前对他一直很好。

可是到了10月,从未带过兵的房绾战败后,李璘在玄宗的默认纵容之下,渐渐有了割据南方的野心。此时的他已经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最有权势的人,哥哥李亨顾不上,叛军也懒得理他。

利用这一权力真空期间,李璘已经有点飘了,蠢蠢欲动,时刻准备着作战。

如果是筹钱或是募兵对付安史集团,江淮地区肯定积极响应,鼎力支持。

如今李璘却拥兵自重,抢土地,抢人才,这可让地方官僚愁坏了,虽然他们已经知晓肃宗继位了,但是前线的军事行动的变数让肃宗命运也扑朔迷离。

现在的局面即是李璘的畅通无阻与李亨的无暇应付,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又让江淮地域官僚与民众多了一个选择。

12月,李璘终于有动作了,擅自率领水军“东巡”,沿着长江而下直奔广陵(扬州),声势浩大。

吴郡(苏州)太守李希言毫不客气,写信给了李璘,责问他擅自发兵东下的意图。

李璘顿时发飙了,派遣部将浑惟明在吴郡袭击了李希言,部将季广琛在广陵袭击了长史李成式。

当李璘率兵进至当涂时,直接把丹徒太守阎敬之斩杀了,李希言部将元景曜、李成式部将李神庆则投降了李璘。

李亨得知弟弟李璘在南方的所作所为后,着实被震惊了,派出了从李璘处归来的高适以及来瑱、韦陟赴安陆(今湖北)会盟,平叛敌军。

高适在安史之乱前一直是哥舒翰的章书记,颇受重视。潼关兵败后,在玄宗身边呆了一阵子就被打发到了永王李璘身边,和李白不同的是,高适早就洞悉了《命三王制》中玄宗打压李亨的企图,并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

到了永王那里,他只想抽身,免得成为斗争的炮灰。多年的从军经验告诉他,这货成不了大气候,可能还断送了大唐的气数。于是,高适便马不停蹄地赶赴去了肃宗李亨的行在。所以说,论政治洞察力,高适还是可以的,不然也会和李白一起组团去夜郎流放。

对付李璘一众,高适和韦陟所采取的对战方案,简单有效:布疑兵迷惑敌人,瓦解敌方势力。高适负责舆论攻势—《未过淮先与将校书》,韦陟(zhi)则负责地下党策反工作,尤其是成功策反了大将军季广琛,这对李璘军队是致命的,更是带走了永王军队主要力量。

而李璘作为长于深宫的皇子,从头到尾都是被玄宗《命三王制》及部分想荣华富贵的官吏们裹进了与李亨的对峙中,除了些许皇帝美梦,实力终究不允许。

那天夜晚,广陵长史李铣(xian)将大部队列阵于江北,每个人持着两把火炬,倒映到江中,一片红火。面对长江对岸的疑兵和季广琛的背叛,没见过这样大场面的李璘父子忧惧不已,误认为朝廷大部队已经到了,连夜开启逃跑模式,天亮后才发现有诈。

但是此时已经回天乏术了,只能一路硬着头皮朝江西方向逃亡。

最后,江西采访使皇甫侁(shen)追兵赶上了,在大庾岭小战一场,李璘中箭被杀,便草草结束了这场“永王之乱”。

永王李璘的叛变虽然没有引发更大的骚乱,但足以表明肃宗新任之初根基不稳。

李璘未败时,太上皇李隆基眼见儿子李亨已经占上风,为了避免儿子李璘被杀,发出诰文:“降李璘为庶人,谪迁于房陵。”希望以此能解救儿子李璘一命,而唐肃宗李亨没有放弃任何可以存在的威胁。因为此时的他,克复两京在望,帝位渐稳,玄宗势落。

最后,因顾忌形象,重赏了李璘子女爵位,而皇甫侁从此不再受重用。

也因为永王之乱,李亨加速了收复两京工作节奏,直捣范阳安史老巢政策也突然改变了,弄得李泌错愕不已。

而远在蜀中的太上皇李隆基,因为李璘与李亨的父子关系更是降到了冰点,克复长安后,唐玄宗住进了兴庆宫,李亨则住进了大明宫。

这场以玄、肃宗二帝政治争斗为背景的“永王之乱”,最终以坑杀永王李璘收了尾。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权力,李隆基,李亨,李璘,老爹,南方,四川,儿子,江陵,唐玄宗,消息资讯,李隆基,李亨,李璘,高适,玄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权力,李隆基,李亨,李璘,老爹,南方,四川,儿子,江陵,唐玄宗,消息资讯,李隆基,李亨,李璘,高适,玄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权力,李隆基,李亨,李璘,老爹,南方,四川,儿子,江陵,唐玄宗,消息资讯,李隆基,李亨,李璘,高适,玄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