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丘福:燕王第一将,靖难第一功,朱棣不杀功臣,为何将他毁家夺爵

丘福:燕王第一将,靖难第一功,朱棣不杀功臣,为何将他毁家夺爵

1402年9月,明成祖朱棣已经登基3个月,准备对“靖难之役”中的功臣论功行赏,朱能、张武、郑亨、徐忠这些武将全部围在御前,纷纷讲述自己的功劳,生怕朱棣会忘记他们的贡献。

然而,此时有一个人,默默地站在后方,与热闹的人群形成鲜明对比,他名叫丘福。

《明史》记载,“诸将争前效虏获,福独后。成祖每叹曰:丘将军功,我自知之。”

这些出生入死兄弟的功劳,朱棣心中有一杆秤,封赏结果宣布完毕,丘福被封为淇国公,子孙世袭享有免死铁券。丘福是靖难之役册封的四位公爵之一,是朱棣认可的靖难之役第一功臣,每次上朝,丘福都站在众位武将的最前面。

不幸的是,仅仅七年后,丘福就被朱棣削去爵位,全家流放到荒芜的海南。作为朱棣麾下第一猛将,丘福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呢?

丘福是凤阳人,但是关于他前半生的记录非常少,比如《明史·丘福传》中仅仅记载三个字“起卒伍”。从这三个字可以看出,丘福是出身于社会底层人,古代使用“卒伍”一般是指军队最底层的士兵。

朱元璋分析元朝灭亡的原因,认为藩王没有尽到拥护皇帝的责任,于是在洪武13年,朱元璋让儿子们到各地担任藩王,燕王朱棣就被派往北平。

机缘巧合,活该朱棣幸运,丘福从军的燕山中护卫正好划归朱棣管理,从此两人逐渐相识相知、深信不疑。丘福出生在1343年,他只比朱元璋小5岁,比朱棣要大17岁,在年龄上算得上是“德高望重”。

朱棣到北平后,对人谦逊有礼,有意识地结交军中将领,经常与大家以兄弟相称。朱棣在北平就藩,网罗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领、精于算计的谋士,其中武将包括丘福、张玉、朱能等人。

1398年,朱元璋因病驾崩归天,明惠帝朱允炆登基称帝。燕王朱棣在北平得到父亲病逝的消息,立即赶回南京披麻戴孝。谁知走到半路,燕王收到朱元璋的遗诏“藩王留在封地,不准前往都城南京”。

于是朱棣调转马头,折返北平藩地进行祭奠,在朱棣心情悲痛赶路的时候,始终护卫在身边的就是丘福。

明惠帝朱允炆登基之后,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藩王,仅仅半年时间就有五位藩王落马。朱棣作为实力最强的藩王之一,他对朱允炆非常忌惮,在暗中谋划起兵。

推动朱棣公开起兵的导火索是朱允炆试图秘密逮捕朱棣,结果被朱棣提前获知,提前设下埋伏杀掉朱允炆派的人。至此,明朝初期叔侄皇位争夺战拉开帷幕。

靖难之役的首战就是彻底控制北平城,这里是燕王朱棣的大本营,也是与朱允炆争雄天下的后方基础。古代控制城池最重要的便是掌控各个大门,因此朱棣命令亲信夺取北平九门,在这些亲信中,丘福、张玉、朱能初露锋芒。

《明史》记载,“燕师起,(丘福)与朱能、张玉首夺九门。”

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朱棣在封地结交的部将谋士逐渐发挥作用,先后有人前后归顺朱棣,实力明显增强,朱棣在战场上连战连捷,声势浩大。

1399年8月,朱允炆以耿炳文为大将军,带领30万“正义之师”讨伐“叛国逆贼”,没想到刚到真定就被朱棣偷袭,耿炳文损兵折将,随后在真定再战,又一次以大败结束。

在真定战场上,丘福、张玉、朱能再次表现勇猛,立下大功。紧接着,丘福跟随朱棣实施“奇袭大宁”计划,这一战朱棣收获宁王朱权的部将人马,还收降了老将陈亨,朱棣的实力再上新台阶。

在靖难之役中,丘福、张玉、朱能三位将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极为关键的白沟河之战中,此3人全部身负重任。白沟河之战是对阵李景隆,朱棣将所有人马全部分成四部分,其中张玉、朱能、陈亨负责带领左中右三路大军进攻,丘福负责率领骑兵在后面掩杀敌人。

《明史》记载,“使张玉将中军,朱能将左军,陈亨将右军,为先锋,丘福将骑兵继之。”

由此可以看出,张玉、朱能、陈亨、丘福是朱棣靖难之役的四位统军猛将。

好景不长,战场上刀剑无情。在济南战役中,陈亨被敌军将领平安偷袭,受伤极为严重,虽然赶回北平治疗仍然没能保住性命,朱棣丧失陈亨这位大将。

1400年9月,在东昌战役中,南军主将盛庸用火器压制朱棣军队,再加上平安率军合围压迫,朱棣的军队溃败逃散,在朱棣险遭不测的时候,张玉掩护朱棣杀出重围,保全性命,然而张玉却命丧于此。

《明史》记载,“王大败,溃围以免,亡数万人,张玉战死。”

朱棣的4位领军主将先后死掉2人,从此之后,朱棣每次排兵布阵都要将丘福放在重要位置上。比如说在夹河战役、沧州战役、灵璧大战中,丘福都担任军队先锋。

《明史·丘福传》记载,“夹河、沧州、灵璧诸大战,皆为军锋。”

要知道,在靖难之役的后期,夹河、沧州、灵璧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型战役,朱棣每次都安排丘福担任先锋,足以说明朱棣对丘福的信任,也可以说,丘福已经跃升为朱棣帐下第一猛将。

丘福的战斗力,朱棣一向深信不疑,比如在济州之战中,朱棣原本是派遣薛禄负责主攻,但是久困不能破城,在此紧急时刻,朱棣安排丘福登场。丘福带着手下将士抱着誓死的心态填平护城河,随后强行登上城墙,凭借着一股勇猛成功攻破城池。

又比如,朱棣率军渡过沙河之后,丘福出其不意突袭沛县,结果将建文帝运送粮草的船只全部烧毁,足足有上万艘,这件事导致都城南京恐慌不已。

再比如,朱棣取得灵璧之战的胜利,准备渡过淮河,结果南军盛庸集合数千艘船只在河面上列阵,朱棣经过多次尝试都没有渡过淮河。

就在朱棣焦急的时候,丘福只带领百名敢死队勇士,沿着河道一直向上游前进20多里,寻找合适位置泅渡到对岸,数百名敌军将士突然出现在盛庸面前。朱棣趁此机会,立即率军进攻,燕军顺利渡河。

丘福的左臂在战场上被划伤,朱棣亲自帮丘福换药包扎,毫不吝啬夸奖之词,说丘福勇冠三军。

朱棣进军速度极快,不久便兵临南京,徐辉祖带领军队在浦口精心设防,丘福和朱高煦合力攻打徐辉祖,成功突破防线。在李景隆的“开门引荐”下,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史称明成祖。

1380年,朱棣到北平就藩,丘福归入朱棣手下。1402年,朱棣历经四年靖难之役,攻破南京城门登上皇帝宝座。这中间共有22年时间,丘福是从默默无名,一路打到名震天下。

在朱棣封赏功臣的大会上,众人纷纷上前邀功,只有丘福“甘愿”站在最后,因为他相信朱棣,一定会赏赐最合适的封赏。

果然不负众望,朱棣一次性封了4位“奉天靖难”公爵,也就是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还有两位是张玉、陈亨,分别被追封为荣国公、泾国公。

虽然丘福和朱能都位居公爵,但是丘福的俸禄是2500石,朱能的俸禄是2200石,从其中微小的差距可以看出,在朱棣心中,丘福是名列第一的。事实也的确如此,丘福在朝堂上是站在武将最前面的,并且深得武将信服。

《明史》记载,“即位,大封功臣,第福为首。封淇国公,禄二千五百石,与世券。命议诸功臣封赏,每奉命议政,皆首福。”

当朱棣登上皇位后,朱元璋时期的名将早已埋骨黄土,甚至连第二代都凋零去世,比如徐达之子徐辉祖、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朝堂上的名将已经剩余不多了。

此外,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朱棣始终不信任曾经忠于朱元璋的那些将领,目前最能依靠的便是丘福和朱能。

值得一提的是,丘福是大器晚成,丘福被封为淇国公时已经59岁。然而朱能属于是年轻有为的人,当他被封为成国公时,只有32岁。

明朝大局已定,明成祖朱棣开始考虑立储问题,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长子朱高炽将会被立为太子,但是朱棣更喜欢勇猛无比的朱高煦,觉得他更像英勇神武的自己。

皇帝稍犹豫,官员狂站队。以谢缙为首的文官坚定支持朱高炽,以丘福为首的武官却表示支持朱高煦,其实原因非常简单,朱高煦是丘福并肩战斗的战友,战场上勇猛的表现让武将佩服。

一般来说,武将普遍更为耿直,丘福便是如此,他因为曾经同生共死的情义,直接劝说朱棣将朱高煦立为太子,丘福的性格在史书中被描述为“憨厚耿直”。

《明史》记载,“汉王高煦数将兵有功,成祖爱之。福武人,与之善,数劝立为太子。”

1406年,朱棣任命朱能为征夷将军,负责南征安南的军事行动,结果在行军途中,朱能生病去世,享年36岁,他只享受了4年公爵待遇。

1409年,朱棣决定北伐鞑靼,由于“奉天靖难”四位公爵只剩下丘福一人,他就成为朱棣心中最合适的人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朱棣渴望一场胜利。

明太祖朱元璋对蒙古人进行穷追不舍的打击,导致蒙古人不断向北逃跑,很长时间都不敢南下放牧。随后,蒙古人经过战争兼并,最终形成三大部落,分别是鞑靼、瓦剌和兀良哈,当时兀良哈已经归降明朝,只有鞑靼和瓦剌还贼心不死,时刻窥探中原一举一动。

当朱棣与朱允炆打得火热时,鞑靼率军南下侵扰明朝边境,此时忙于争夺皇位的叔侄俩没有精力收拾鞑靼。朱棣登基后的第七年,朱棣派遣使者前往鞑靼营帐,结果使者无辜被杀,视同向明朝宣战。

硬气的朱棣忍不了这样的侮辱,准备派兵攻打蒙古,并且打算御驾亲征。

朱棣作为皇帝为什么要御驾亲征呢?因为他从建文帝手中夺下皇帝宝座,还有很多人对他心存怀疑,朱棣虽然贵为皇帝,但是为了江山社稷,他必须要证明自己,这样才可以征服那些隐藏的“反对者”。

朱棣的御驾亲征计划遭到部分大臣的强烈反对,这些大臣包括杨士奇、夏原吉,这些都是将来做出大贡献的人。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协商,朱棣最终选择放弃御驾亲征,但是要派出得力名将北伐鞑靼。

如此一来,朱棣的首选就是丘福。不仅如此,朱棣还给丘福配备了极为强大的参谋和助手,率军10万人向北进发。

朱棣非常了解朱能的性格,他在临行时告诫说“指挥战争要非常谨慎,自从到了开平以北地区,就算是没有见到敌人,也要时时刻刻保持临敌状态,不要想着一次解决敌人,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

《明史》记载,“兵事须慎重。自开平以北,即不见寇。宜时时如对敌,相机进止,不可执一。一举未捷,俟再举。”

从朱棣的谆谆教诲可以发现,朱棣害怕丘福轻敌导致失败,毕竟这次战争关系着能够赢得官员百姓的忠心支持和拥戴。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丘福带领明军北出塞外,亲自带领1000人马打头阵,轻松收拾草原上的散兵游勇,丘福的自信心更加膨胀。后来,丘福不听部将劝阻,骄傲轻敌,走进鞑靼可汗布置的伏击圈,结果全军覆没。

丘福被鞑靼活捉到敌营,但是始终拒绝叛投敌军,最后被杀死,这一年是1409年,大器晚成的靖难第一功臣沉底落下帷幕,终年67岁。

《明史》记载,“败闻,帝震怒。以诸将无足任者,决计亲征。夺福世爵,徙其家海南。”

朱棣得知前线战败的消息,大怒不止,所有的期望都化为失望,将丘福的世袭公爵撤销,同时将丘福的家人全部流放到海南。

随后,朱棣苦心说服百官,终于御驾亲征,开始了属于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北伐。

丘福在战场上取得无数胜利,尤其是难度极大的“啃硬骨头”,在朱棣最需要支持的时候站了出来,被封为靖难第一功臣,仅仅因为一次战败,朱棣便夺去爵位、流放家人,朱棣这样做是不是过于狠毒?

其实不是,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这条铁律在帝王身上重复上演,然而朱棣对待功臣算是极好的。那为什么他要这么“残忍”对待丘福呢?只能说明朱棣内心失望透顶,他太渴望这场战争的胜利,以至于对丘福千叮咛万嘱咐,最终仍然因轻敌冒进,落入敌军圈套最终战败。

历史上关于丘福的争议也有不少,主要集中在他有勇无谋上,更适合做战场上一员猛将,不适合做统军出征的元帅。其实,在丘福身上,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不屈不挠、稳步提升。丘福是从卒伍起步的,一直凭借着坚持“熬”到低级别统领,直到遇到朱棣命运才极速向上,命运只会眷顾有准备的人,而丘福就是这样的例子。对于今天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坚毅前行,总会收获彩虹。

二是大意失身、绝不失节。丘福将朱棣的劝告抛之脑后,说到底还是勇猛过人、智谋不足,深陷重围被俘虏,但是丘福宁死不降,虽然因为骄傲轻敌失去生命,但是始终坚守着忠贞不屈的精神。丘福的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内核之一,应该得到继续传承发扬。

三是战要前进,功则身退。在靖难之役中,丘福多次表现出不畏生死的气概,为朱棣南下横扫城池,但是在朱棣封赏功臣的时候,众位将领纷纷向前邀功,而丘福选择悄悄向后退。每当我读到这里,都感到极大的震撼,这是一位大器晚成武将的智慧,是难能可贵的谦虚品格,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极难见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能,张玉,朱元璋,北平,明史,朱允炆,靖难之役,丘福,功臣,朱棣,消息资讯,朱能,张玉,陈亨,丘福,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能,张玉,朱元璋,北平,明史,朱允炆,靖难之役,丘福,功臣,朱棣,消息资讯,朱能,张玉,陈亨,丘福,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能,张玉,朱元璋,北平,明史,朱允炆,靖难之役,丘福,功臣,朱棣,消息资讯,朱能,张玉,陈亨,丘福,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