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探析:唐太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探析:唐太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民贵君轻的思想虽然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但真正实施于现实中的人却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位时期政治清明文化繁荣,以农为本、休养生息,即使与外族人战争不断最后也是以和平结束,双方和睦相处天下繁荣昌盛。

唐太宗统治下的大唐王朝,不仅被誉为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贞观之治”,也为后来武周遗风、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更成为了我国民族大融合和与经济发展的动力。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唐太宗“民贵君轻”的思想。

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世人皆知“汉承秦制”,却不知唐朝从某个角度来说也隋朝的延续,它不仅制度上继承了隋朝的诸多政策,甚至于诸多的思想也是由隋朝乱世而来,“民贵君轻”也是如此。

比如,李渊发动起义攻破隋朝都城长安,十几年年间的乱世使得中原大地残破不堪。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以武力夺去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进而成为了李唐的实际统治者。

无论是隋末的农民起义,还是唐朝初期的玄武门之变,唐太宗皆亲眼目睹了农民在这些战争中的作用,得民心者则可得天下,失民心者必然会是去天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都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民不聊生,其实根据真实史料的记载,开皇年间隋朝积累了足够的粮食,甚至于李渊建立唐朝之后隋朝的粮仓里依然有足够多的粮食。

由此观之,隋朝巅峰的时候有多么强,然而这样一个统一且实力强盛的王朝最终却灭亡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究其原因就是老百姓饱受剥削、备受欺凌,天下苦隋久矣。

在农民起义的大背景下,隋朝即使有足够的后勤物资,可是却没有人再替他卖命,甚至于隋炀帝杨广都死在了自己的亲信大臣与文化及手中。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李世民正是看到了隋朝末年的这些事情,在心有体会之下才明白了“民贵君轻”这个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在《贞观政要》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世民遍览群书研究隋朝灭亡的问题,同时还与诸多的大臣讨论这一个问题,可见他对此事的重视以及对民心的重视。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这句话透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君王并不是永远高高在上的存在,只有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才真正能够做到国家长治久安。

李世民害怕自己的会落得和隋炀帝一样的下场,所以才会说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阿虎,一个帝王唯有内心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有可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使得天下大治、皇权稳定。

隋朝灭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政治上劳民伤财,军事张耗费国力,君王自己荒淫无道,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曾提出,若君王不能为老百姓解决他们的问题,那么他就没有当君王的资格。

无论任何时候,君王都要明白治理天下的首要信条,治国即治理民生、治理百姓,“民贵而君轻”逐渐成为了李世民的治国理念,这一理念贯彻了他的后半生。

总的来说,隋朝灭亡的教训给了唐太宗很大的警醒,治理天下时一直寻找发展民生、稳定民生的道路,为贞观之治的盛世辉煌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以儒家文化作为指导思想

隋文帝时期确立了以考试为标准选拔人才的方式,隋炀帝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举考试制度,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再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科举考试主要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

唐朝时期,隋朝虽然灭亡了但科举制度并没有消失,儒家文化也成为了唐朝、唐太宗治理天下的指导思想,甚至于以儒学构建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

正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李世民才会提 “以文治国”的大政方针,而这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很符合。魏晋南北朝、隋朝末年,皆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乱世必然会导致尚武之风严重。

马上可以打天下,但马上却不可以治理天下,确立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以仁心仁政为核心,不仅能够教化百姓使得民风淳朴,而且文臣地位的提高也可以压制武将,武将得到压制乱世也就会得到相应的解决。

李世民治理国家的同时,也比较注重自身的君德,勤奋理政、推行德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进一步提出了 “君依于国,而国依于民”的思想,并且把这种思想作为君王之本、国家之本。

君王理政必须要与老百姓的生活相结合,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样一种结果所带来的反馈便是最终收益属于君王自身。

回看贞观年间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儒家文化的典籍被列为国子监和州县学生员的主要学习内容,这也是李世民经常利用的思想,《论语》、《荀子》等以教化、礼仪为核心的书籍得到广泛发展。

治国思想最后必然要体现在政治政策上,唐太宗执政期间制定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体谅民情贯彻藏富于民,如此以来老百姓的生活便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衣食足才能知荣辱”,贞观年间因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以至于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和谐景象,这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又间接促进了经济发展。

孟子曾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李世民在对内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忘对外稳固国防,面对北方突厥的入侵、面对西北吐蕃和吐谷浑的威胁,他以雷霆手段反击,之后又恩威并施与之修好。

这样一种极具包容的心态,使得周边四方的政权皆来朝拜李世民,唐朝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盛世,李世民自己也被尊称为“天可汗”,不仅唐朝百姓归心,就连国外的百姓被他的品德所倾倒。

三、严于律己,善于纳谏

何为明君,何为暗君?魏征曾用尧舜禹的例子和秦二世、赵高的例子来解释,偏听偏信最后被欺骗的下场就是死亡,而兼听则明的君王则会获得老百姓的拥戴。

对于魏征的言语李世民审议魏延,他不仅善于倾听臣子的建议,更是善于选择性采纳臣子的建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君臣共治,政治和谐的局面。

李世民的立身之本有两点,其一就是克己纳谏,其二就是以人为本,无论是克己纳谏还是以人为本都要做到善于倾听、善于纳谏这一点。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在臣子的不断提醒下注重自身修德,讲诚信谦让,真正做到了君臣同德、亲如手足的程度,这一点也使得君王、臣子共同进步,由此缔造了贞观之治的辉煌。

贞观盛世,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上的盛世,它更是文化思想上的一种盛世,君道礼乐、尊师重道、民生安定等处处可见,为国家治理奠定了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李世民的思想文化还体现在文学必须有益于政教,也就是说文学的目的不能脱离现实本身,任何的理论都要以实践为基础,否则的话就是华而不实、乱于大道。

在这样的思想主导和影响下,唐朝不仅不能够长治久安,反而还会出现隋末那样的危机,考虑这样一种政治得失李世民制定的相关政策更加倾向于“居安而思危”。

总的来说,唐朝“民贵君轻”的思想一直贯彻了贞观一朝,虽然它是在隋朝灭亡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但却在后期有了自己的发展与内涵。

贤明的君王必然要做到君臣同心、采贤纳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臣子才会勇于上谏、敢于上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君王必须要懂得了一个道理。

严于律己的同时,也要注重民生的发展与提升,封建王朝时期土地是老百姓的立身之本,而贞观年间均田制、租用调制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土地兼并、繁重的徭役问题。

大灾之年百姓有余量可以度过荒年、稳定民心,盛世之下百姓又可以用足够的钱财换来足够的空间,以享受生活感受盛世下的荣耀和辉煌。

唐太宗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经营好国内政治民生后还不忘外部的威胁,而他处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手段也与前朝不同,军事威慑的同时以怀柔的手段进行交流,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发展和民族文化大融合。

“以民为本、重视民情、政策利民”,此三点在贞观一朝得到了最大的体现,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皆有对应的政策,最终打造了了繁荣的贞观盛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民贵君轻”就是李世民智慧的体现。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旧唐书》、《资治通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隋朝,民为贵,李世民,社稷,唐太宗,唐朝,天下,思想,的产生,百姓,消息资讯,民贵君,李世民,唐太宗,君王,思想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隋朝,民为贵,李世民,社稷,唐太宗,唐朝,天下,思想,的产生,百姓,消息资讯,民贵君,李世民,唐太宗,君王,思想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隋朝,民为贵,李世民,社稷,唐太宗,唐朝,天下,思想,的产生,百姓,消息资讯,民贵君,李世民,唐太宗,君王,思想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