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澶渊之盟:辽国看似占了便宜,实质北宋也没输,120年后结果来了

澶渊之盟:辽国看似占了便宜,实质北宋也没输,120年后结果来了

公元1004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宋真宗、寇准一行人抵达了澶州南城。澶州以黄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城,南城相对安全。

宋真宗在南城看到河对岸烟尘滚滚,心里直打鼓,只想留在南城,不去北城了。但宋军主力都在北城,如果不去,那所谓的皇帝亲征,连个过场都没走完,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还会被辽人笑话。

在寇准软硬兼施的劝说下,宋真宗等于被迫去了北城。之后他在北城城楼上完成了象征性的亲征,总算与广大官兵见了面,楼下士兵顿时士气高涨,高呼万岁。

虽然巡视完他还是跑回了南城,但提振士气震慑敌人的目的已经达到,他爱去哪去哪吧,当然很快他又从南城逃回了东京。

不过皇帝这么一来还真管用,此后宋军的战场形势大好,各路大军陆续抵达澶州。辽军不仅没有攻下几座城,而且还在澶州城下损失了主帅萧挞凛。

辽军当政的萧太后一看,这形势不对啊,也不敢再嚣张,立马派人前去求和。宋真宗也立马就同意了,只要不打,给钱也行。

于是,宋朝每年给辽国送去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条件就是辽宋世代不战,

澶渊之盟就这样诞生了。

乍一看,这不挺划算吗?就这点钱,对宋朝来说,那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十万两也就是三十万贯,仅相当于北宋时期一个州郡的财政收入。

而且就这点钱,宋朝也能在边境开办的榷场贸易中轻松收回。而那些绢布就更不用说了,南方一两个州就能搞定。

更何况,协议一签,宋朝的军事开支也省了。据王未想先生《试论辽代的货币经济》一文指出,在宋辽开战期间,北宋每年的军费开支高达五千万两。

而在宋辽和平共处的119年间,宋朝总共支付了辽国1952万银绢,这个数字与军费开支相比,的确是九牛一毛,而且仅相当于北宋一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这么说,宋朝以极小的代价,不仅结束了宋辽双方长达25年的战争,而且还换来了双方近120年的和平,北宋何止赚了,简直是赚大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在其中被忽略了,那就是澶渊之盟签订的前提条件,即北宋是在军事上占上风的情况下,辽国才提出了这个和平条约的。所以,有不少人认为,这个条约对于北宋来说是一种耻辱。

实际上,这不是北宋问题的症结,辽国也没有占到多大便宜,对于北宋和辽国而言,他们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彼此失去了在军事上的相互对抗,都过上了安逸和平的日子。

这样的和平当下看上去是一件好事,一旦军事实力下降或者不占优,长期以往,对于这个国家又意味着什么呢?120年后,结果就来了,1125年,辽国被金国所灭;1127年,北宋被金国所灭,而且北宋还发生了更加耻辱的“靖康之耻”。

从军事角度来看,辽国和北宋先后被金国所灭,就是在军事上失去了优势。两大国对外没有大的战事,矛盾的焦点自然转向内政,辽国内政混乱,经济贫乏,时不时还要向北宋借钱花;而北宋腐败日趋严重,佞臣当道,天子不思进取,自我满足。

在这样的情况下,两国的军事实力必然是会下降的,后来连西夏这样的小国也打不过了。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那么,为何到了南宋却能独抗元朝50年呢?按理说,南宋丢了半壁江山,国力也变得弱了,在军事上理应更弱才是,但是它反而强了吗?面对强大的元朝,南宋仍旧是没有优势的,但它如此“抗揍”,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南宋一直保持了一种战争的状态。

这就好比一个运动员,只有坚持长期训练,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绩,对于南宋也是一样的道理。

北宋和辽国就是失去了这样的“状态”,当有一个军事强国来袭时,他们很快就先后灭亡了。这也证明了一个事实,和平是需要有相当的军事实力作为支撑的。

经济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存亡,军事实力显然是不容忽视的。元朝所向披靡,清朝击败明朝,都不是因为经济有多么强大,更多的在于军事实力占优。

北宋原本有一次提升军事实力的机会,但是它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就是王安石变法。

纵观中国历代王朝,基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王朝前期经过休养生息之后,综合国力提升,大都会出现一个盛世。

在经济上恢复之后,这个王朝在政治上通常会有一个相对扩张的时期。

比如汉朝,在文景之治出现后,汉武帝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打击。再如在唐朝,李世民初登帝位时与突厥签订了渭水之盟,而几年后一旦唐朝政局稳定,经济实力提升,李世民马上就抓住机会,把突厥给灭了,一雪渭水之耻。

对于宋朝也是一样,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对于恢复社会经济也同样实行了休养生息之策,但与其它王朝不同的是,北宋并没有迎来自己在政治上的扩张时期。

宋朝人的心病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从赵匡胤开始就有此打算,但他没来得及实行。

这个重任交到了后来者宋太宗手上,宋太宗的确也出兵了,但几次大战都不是大辽国的对手,后来宋朝人甚至得了恐辽症。

这说明什么?说明宋朝积弱的症结在于,先天军事不足,这个责任最后又归结到宋太祖身上,因为宋朝重文轻武的基调是由他定下的。

围绕这一基调,宋朝的政府机构人员也特别多,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所以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

同时,为了防御辽国、西夏,尽管战事少了,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了,但军队还是要养着的,而且人员也不少,由此必要的军费开支依然存在。

这样一来,宋朝的政府开支也是一大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实行富国强兵的变法再正确不过。

富国强兵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在政治上的扩张,去收复失地,去扩张领土。但变法失败的症结在于,钱收了,仗却打得一塌糊涂,还是没有实现政治扩张的目的。

有人会说,搞对外扩张,受苦的还不是老百姓。话虽这样说,但历史证明,不吃一时之苦,就要吃亡国之苦。

当金国人的铁蹄踏破东京城时,北宋之苦,苦得不仅是百姓,就连皇帝及众多贵族也一样要承受亡国之苦。所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综上所述,澶渊之盟在短时间内看上去有利,但从长远来看,不论对北宋还是辽国,都是弊大于利,最终都承受了灭国的痛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实质,辽国,货币经济,宋真宗,澶州,结果,宋朝,军事,南城,和平,观点评论,辽国,澶州,宋朝,南城,北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实质,辽国,货币经济,宋真宗,澶州,结果,宋朝,军事,南城,和平,观点评论,辽国,澶州,宋朝,南城,北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实质,辽国,货币经济,宋真宗,澶州,结果,宋朝,军事,南城,和平,观点评论,辽国,澶州,宋朝,南城,北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