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元璋分封藩王,是否害了孙子朱允炆?建文帝能否避免朱棣篡位?

朱元璋分封藩王,是否害了孙子朱允炆?建文帝能否避免朱棣篡位?

许多人习惯认为,朱元璋分封诸王是开历史倒车,所以建文帝上位,必须马上削藩,否则就会危险至极。秦统一六国后,通常人们只看到秦始皇强调分封的弊端,却没有看淳于越和王绾说,如不分封诸王,一旦有造反之人出现,谁来帮助皇帝呢?

后来事实证明,淳于越、王绾的担忧都成了现实。因为,秦始皇尸骨未寒,他的子女就被李斯、赵高屠得干干净净。正因如此,刘邦取得天下后,又恢复了分封制。

果然,面对如虎如狼的权臣周勃和陈平,汉文帝还能顺利即位,就是因为刘邦分封了诸王。

事实上,周勃、陈平等人让文帝到长安当皇帝时,文帝是非常害怕的,因为他实在没有信心驾驭周勃、陈平。但是他的亲信告诉他,现在天下还是刘氏的天下,有强大的刘氏皇族在,周、陈不敢把你怎么样的。

分封诸王是有很多弊端,但是在许多时候,不分封诸王,弊端更多。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诸王呢?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大明帝国的都城在长江一线,而帝国的军事重心在长城一线,政治重心与军事重心分离了。

在这种背景下,分封诸王就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不让皇帝的儿子、兄弟、叔叔坐镇长城一线,让谁坐镇呢?

自己的儿子、兄弟、叔叔不可信,外人难道更可信?

建文帝在位时间,虽然只有四年,如果他不急着削藩,局面将大大不同。即便铁了心要削藩,怎么也得先忍个十年八年,先磨炼磨练自己的能力再说,那时他的叔叔们老的老,死的死,多轻松。

但凡建文帝削藩柔和点,他四叔都不至于反。靖难之役,朱棣纯粹就是被逼的。而且,他从头到尾,甚至都没想过自己能赢。毕竟前边这么多大一统王朝,哪有藩王起兵成功的?

更何况老朱也厉害,提防着自己死后再闹出个七王之乱,平日里藩王只有出征时才能领兵,不出征你都没有统兵权,只有身边的护卫亲兵。这也是朱允炆削藩的底气所在,几十万军队,还怕你那点亲兵?

当初朱元璋问他国政的时候,他还装得十分乖巧,老朱问他,今后若是你的叔伯们,生出点别的心思,你该怎么办呢?

建文帝说,先礼后兵,用道德感化他们,用大礼约束他们,削他们的封地,减他们的护卫,实在不行,咱们再来硬的,发兵讨伐。

老朱很宽慰,这孩子真不错,随后老朱放心地死去了。朱允炆即位后嘿嘿冷笑,我是知道标准答案啊,但我就不按这个来,我就要浪,不就是几个破藩王吗,削他!

其实历史上,有那么一段历史和建文帝时期类似,那就是了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初。问题是汉武帝有汉景帝给力地兜底,建文帝有的,却是朱元璋给他好心办坏事挖的坑。

汉武帝和建文帝一样,一继位就想搞事情,不同的是汉武帝有窦太后这个强大的存在,保证了刘彻在继位之初最“脆弱”的时候,有老一辈的扶持和稳定局面。而建文帝这边,马皇后,早逝。

除开窦氏,汉武帝还有外戚长公主一脉、外戚王氏一脉,作为政治支柱。建文帝其实也有,但明朝外戚的实力,在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下,已被削弱到了极点,完全没卵用。

汉景帝还留下了一批悍将,老朱则杀得差不多了。这一切就造成了建文帝这熊孩子,没人能兜底,没人管得住,眼睁睁看他,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建文帝,为什么就不听自己祖父的话呢?他祖父出身农民,却给他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建文帝显然认为自己爷爷,就是个老农民,太缺乏政治远见了!

于是他祖父一死,建文帝就急不可耐的,听从齐泰、黄子澄等人去改变帝国政治格局。于是一年之后,帝国内部大乱,四年之后,皇权丧失。但建文帝到死,恐怕也认为这失败的种子,是自己祖父埋下的!

削藩,根本不需要第二代天子去做,这是后面君王该做的事情。建文帝只要和汉惠帝一样,老老实实的萧规曹随就行。明初王,爷最牛逼的军权也就是护卫。明明可以只削护卫削用度就可以,只要不动王爵,谁也不好说什么。

齐泰、黄子澄,练子宁,方孝儒加上朱允炆,这几个蠢货,根本就没把这些个藩王放在眼里。如果真的当作大敌来看待,怎么会如此儿戏,一年灭五个,杀猪都没这么杀的。

在这些个废物看起来,藩王根本就是开胃汤,连盘菜都算不上。他们要干的,是消灭整个武功勋贵阶层,他们才是真正的敌人。这就是朱允炆最二百五的地方。

他爷爷辛辛苦苦设计了一个对他来说最稳的框架,该灭的勋贵都灭了,给他留下的都是靠得住的亲故。分封诸王,但是不给地不给钱,只要削了护卫,藩王跟个土财主没啥区别。

虽说中国古代皇帝就是家天下,但天下真不是皇帝他自己一家的天下,他必须懂得适当的分享。即使今天的下岗分流,也是要给人家安置和出路的,这些叔叔们,随便就抓捕流放废为庶人,手段实在过于毒辣,根本不给活路嘛。

朱棣能怎么办,朱棣也很无奈啊,你说我一个小小的燕王,但凡你削藩柔和一点,我也犯不着孤注一掷啊。但没办法,你要我死,那我就只能拼了。

建文帝玩的太脱了,上来拔高文官很正常,但是拔高文官不一定要打击武将,打击武将不一定要打击勋贵和宗室。结果除了文官全得罪了,还要灭绝宗室。

建文帝一年之内清洗了五位藩王,弄得人人自危,凑在南京的谷王、齐王、辽王、周王这哥几个,平时肯定有不少小动作。

削藩本是大家一致看好的,从一开始,朱允炆就没认为自己会输,全国上下也基本没人认为建文帝会输。就连朱棣本人,在削藩开始时都认命,根本不敢违抗皇帝的意愿。

所以皇帝让他交兵权他就就交兵权,皇帝说调走三护卫就调走三护卫,皇帝要他“遣三子入京”他都乖乖照办,最后朱棣连“装疯”这一招都用上了,只为皇帝能留下他一家老小的性命。

要不是建文帝逼得朱棣退无可退,他也不会在仅有八百亲兵的条件下起兵“清君侧”。

即便后来他联合宁王,控制住宁王原本的部属以及朵颜三卫之后,军队也只有八万余人,而建文帝所掌控的军队有多少人呢?百万以上。八万打百万,怎么想都不可能赢。

后世常常还有一个误读,因为朱允炆在耿炳文出征的时候,说了一句“勿使朕负杀叔之名”,这让军队束手束脚,最终导致了失败。

仔细琢磨琢磨这句话,很有意思,“勿使朕负杀叔之名”,只要朕不背负“杀叔”的罪名就行。所以,朱允炆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朕只要死朱棣,不要活燕王,如果抓活的送到南京,杀还是不杀?

从事实上来看,建文帝这句话,也没有给朱棣起到什么“保护”的作用。整个“靖难之役”中,朱棣多次身处险境,在济南城里,铁弦专门针对朱棣搞了一个“诈降计”,要不是朱棣命好,就被城门上落下的大铡刀铡成两半了。事后建文帝喜滋滋的升了铁弦的官,这是个不想伤害自己叔叔的人干出来的事吗?

建文帝削藩源于错误的认识,引起反弹也正常。藩王造反其实也没什么,老天其实给了建文帝太多改错的机会,可惜他一次没抓住,反而昏招频出:

建文帝的第一个昏招,是阵前换将。耿炳文善守,真定之战中,虽然初战失利,让朱棣吃掉了部分人马,但耿炳文十几万大军的元气未伤。

结果建文帝一道圣旨,换成了李景隆,还好死不死的给了他五十万大军。客观说,李景隆并不是个纯粹的草包。但这个人,绝对没有统帅五十万大军的能力。

这位皇帝的大表哥,带着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北平的时候,应该也幻想着自己,能够开创远超父祖的功业,成为青史留名的一代名将吧。

可李景隆这次出征,不但送人头还送装备,几十万人的辎重全给朱棣留下了,如果这是他的真实实力,难不成老朱当年眼瞎了留下他?

建文帝的第二个昏招,就是没有换掉李景隆。李景隆指挥失当、临阵脱逃,造成部队大溃败,连问罪、撤职都没有,还升了官,增了兵,简直无语了。

第三个昏招,逼反内臣。建文帝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明君”,对身边的宦官极为苛刻,朱允炆离他们远了,他们离朱棣就近了,宦官开始暗中帮助燕王,好几个致命的关键消息,都是这些太监传递的。

第四个昏招,不用徐辉祖,原因很简单——他是朱棣的大舅子。所以“靖难”一开始,徐辉祖就“靠边站”了。

后面的事实证明了,能挡住朱棣的,还只有徐辉祖,但他的身份太敏感了,朱棣的大舅子这一身份,不得不让人多想,就怕万一朱棣在阵前,拉出三个儿子喊几句大舅,徐辉祖就反水了,毕竟魏国公的位子没有国舅爷香。

不过徐辉祖直到生命的最后,也保持了对建文的忠诚,朱棣入城后遇到的唯一抵抗,也是朱允炆一直不放心的徐辉祖,朱棣要不是看老婆面子,早砍大舅子头几百遍了,真替这位国公感到不值。

靖难之役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诡异的战争,甚至没有之一,到最后,你甚至都弄不清楚,这究竟是谁在和谁打?而且还没有天下大乱,始终都只是朱棣和朱允炆一对一单挑,中国历史上什么时候有过这种打法?

朱棣能够完成篡位,是一个极大的巧合,里面包括了建文帝诸多的失误决策,可以说建文帝,就是朱棣篡位的金牌助攻,第一功臣。只要建文帝将诸多脑残的失误和昏招,随便避免一两项,朱棣都无法起兵,起兵也必然兵败。

所以,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与无奈......

#历史#

#大明#

#朱棣#

#建文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诸王,汉武帝,朱元璋,皇帝,天下,帝国,朱允炆,孙子,朱棣,老朱,消息资讯,建文帝,徐辉祖,李景隆,朱允炆,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诸王,汉武帝,朱元璋,皇帝,天下,帝国,朱允炆,孙子,朱棣,老朱,消息资讯,建文帝,徐辉祖,李景隆,朱允炆,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诸王,汉武帝,朱元璋,皇帝,天下,帝国,朱允炆,孙子,朱棣,老朱,消息资讯,建文帝,徐辉祖,李景隆,朱允炆,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