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因工资低,生活困难而被迫贪腐?明代官员真在经历“低薪时代”?

因工资低,生活困难而被迫贪腐?明代官员真在经历“低薪时代”?

自中国封建制度崛起以来,俸禄制就伴随始终。

这不单单只是朝廷给各级官吏提供的薪水报酬,也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一环。

南怀谨曾在《论语别裁》里提到,所谓“俸禄”是由“俸”和“禄”两部分组成。

“俸”其实就是钱币银子,又叫“俸银”或者“俸钱”;

而“禄”是指谷物粮食或者其他实物,又称之为“禄米”。

在历代王朝中,官员俸禄最低的当属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将官吏们的俸禄压缩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至此,正式开启了明朝的“低薪时代”!

“薄禄制”下的明朝官员俸禄实况

明朝官员的俸禄极低,这跟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童年经历有很大关系。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是底层贫苦人家出身。

年幼时,其家乡大旱,田间颗粒无收。

可在此情此景下, 地方官员还贪了朝廷的赈灾款。

最终,他的父母在这场天灾人祸中丧生。

可朱元璋身无分文,连安葬双亲的能力也没有。

此后,早失怙恃的他便一直过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凄苦日子。

因为从小见惯了哀鸿遍野的人间惨象,朱元璋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

他认为“俸禄之薄,无以逾明者”。

于是在自己登基帝位后,确立了“重典治国”的统治思想。

为了杜绝朝中贪污腐败的现象,他对各级官吏都非常严苛.

朱元璋将“薄禄制”奉为主流,把官员们的俸禄压缩到了最低。

历史上,在唐宋之前朝中,官员的薪酬俸禄一直非常可观的。

从元代才开始实行“薄禄制”。

不过到明代,这项制度被发挥到极致。

明朝官员在修订《明史》的时候就曾直言不讳道:“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那明朝的俸禄究竟有多低呢?

根据《明太祖实录》中所描述,明朝的官员所领到的薪水只够满足官员生活和公务需要。

正一品的官衔一年可以领到八十七石俸米,从一品能领到七十四石......

以此类推,被分为了九品十八档的薪水标准。

按照一石米九十公斤计算的话,一品官员的薪水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6.2万元。

所以能看出来,明朝官员的薪酬工资确实是很低的。

也正因如此,明朝的官员总展现出一种清正廉洁、艰贫节俭的品格。

清官海瑞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之一。

在他去世时有同僚前去他家吊唁,然后发出了“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的感慨。

其实那个时候的海瑞已经是朝中正三品的官员。

可他却在死后连一副棺材都置办不起。

其清贫程度可想而知。

虽然明朝的官俸极低,跟历朝历代相比确实是有云泥之别。

但就满足官员温饱和日常所需还算是绰绰有余。

而真正让明朝官吏生活变得苦不堪言的,其实是“薄禄制”被定为了“永制”,并贯穿整个明朝。

朱元璋还在位期间,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严格执行自己的制度以稳固江山,他制定了《皇明祖训》,规定后世不能擅自更改他定的制度。

于是,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变后,以“恢复祖制”为旗号推翻了建文帝,成为了明朝新一任皇帝。

“薄禄制”也成为大明不可撼动的基本国策之一,无人敢动摇。

即便是面对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问题,明朝官员的薪水也没有太大的涨幅。

东西越来越贵,薪水却不见增长。

这让明朝官员的生活过得捉襟见肘。

“本色”与“折色”:让官员的低薪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就像前面提到过的,所谓“俸禄”其实是“俸”和“禄”两部分内容组成的。

而明朝的薪资待遇也分为“本色”和“折色”两种类型。

“本色”就是朝廷按照米粮等实物发放的俸禄。

这一条并非明朝首创,古代历朝历代发放的米、布、绢等实物都算是本色的部分。

因为考虑到本色的征解和仓储成本过高,明朝就将这些实物俸禄折算成相对应的白银或者宝钞,以货币形式进行支付。

这种方式就叫被称作“折色”。

其实本色和折色也只是改变了薪酬的支付方式,并不会造成实质不良的影响。

但问题出在了折色的标准上。

建文四年时,朝廷对于折色的多少和规格并没有详细地阐述。

要知道粮食的价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浮动中不断上涨的。

尤其到了正德嘉靖年间,米价一飞冲天,涨速一度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

而朝廷在折色标准上并没有将物价上涨的因素考虑在内.

这让官吏手中俸禄的实际价值严重缩水。

不仅如此,当时明朝的铜钱铸造困难,金银匮乏。

朱元璋在朝廷设立了宝钞提举司,大量发行纸币,还一度将朝廷的奖赏都用宝钞的形式代替。

很快,这些宝钞就变得形同废纸,没有任何实际价值了。

这也让朝廷官员的经济状况变得更加雪上加霜。

理论上来讲,各个朝代在给官员的补贴制度中都会设立职田的补贴。

官员的经济水平也会有实质性的保障。

但谁料,明朝将土地划归国有后,就取消了这一制度。

只有极少数政绩显赫的官员才享受过皇帝赐田的荣耀。

没有田地,再加上俸禄水平极低,且多年来几乎没有涨幅,官员们的生活可想而知。

景泰时期,为了弥补官员们的经济损失,朝廷又将折色中的宝钞换成白银来发放。

到了嘉靖年间,除了月米,官员拿到手的俸禄全部都是白银。

粮食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俸禄支出形式了。

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俸禄调整中,官员实际到手的薪酬变得越来越少。

经济状况也没有得到实际的改善。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大多数官员的俸禄只够一家人维持十天左右。

他们想要生活无忧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俸禄微薄 导致明朝贪污受贿风气盛行

虽然明朝的官员们是出了名的赤贫,但却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依旧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地要挤进仕途,希望能够在朝为官。

这一方面是受到古代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

当时的人认为只有走上仕途才算是出人头地。

即便官俸微薄也阻挡不了很多学子从政的热情。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明朝的官薪制度存在漏洞。

官员们明面儿上的俸禄确实微薄,但却存在很多非法途径,能取得“灰色收入”。

正所谓,物极必反。

本是为了杜绝官场腐败而实行的“薄禄制”,却最后导致明朝贪污受贿风气盛行。

试问当官吏们自己的生活都无法得到切实保障时,又怎么会有精力和心思用在国计民生上呢?

尽管明朝对贪官的惩治非常严苛,一经发现轻则遭受牢狱之灾,重则满门抄斩,株连九族。

但面对生计问题,官员们还是想尽办法来敛财,以此增加自己的额外收入。

以权谋商是最容易落人把柄的敛财手段。

因此很少有官员会以此涉险。

他们最常用的手段是利用自身的免税特权来占田收租和收取常例钱。

要知道明朝官员的福利制度中最羡煞旁人的就是这一条。

官员们有免税权,所以很多富豪乡绅都把自己的土地计入到官员的名目之下,以便减少赋税。

他们也是利用这一点,明目张胆地收取佃租。

并且这种私田数量可观,所以光靠收租都能赚到一笔数额不菲的收入。

如果说占田收租的收益是来自富豪乡绅,那么收取常例钱搜刮的则是民脂民膏。

在明朝,跟百姓直接打交道的政府人员叫胥吏。

他们处于国家机器运转的最底层,基本上没有什么升迁空间,所以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剥削百姓上。

胥吏在民间肆意收租,贪赃枉法。

百姓稍有不从就会引来杀身之祸,被弄得家破人亡。

但其实,搜刮来的钱财只有有小部分被胥吏分摊,大头都必须上交给上一级官员。

经过这样层层上交,常例钱得以贯穿朝中所有官员,串起一条长长的利益链。

最终的结果便是,官官相护,压榨百姓的常例钱就成了明朝官员们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当所有人都上了这条船,谁都不用担心自己的乌纱不保,还能获取到很大一笔灰色收入。

后记:

俸禄制度关乎这国家的财政、赋税、廉政等各方面问题。

明朝实行“薄禄制”,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极端的君主专制弊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朝廷对于文官的不信任。

这种低薪制度也是导致官场贪污腐败现象的直接原因。

纵观明朝历史,不难发现官场上的贪污腐败和官员俸禄高地有着紧密的联系。

贪污现象最严重时期恰好是洪武年间之后,跟俸禄折色差不多时间同步。

折色到手的薪水越低,官场贪污腐败现象就越严重。

到永乐年间时,折支的钞票就非常普遍了,因此贪污也变得司空见惯。

明末的思想家顾炎武一语中的:“今日贪取之风,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薄禄,生活,明朝,俸禄,朝廷,贪腐,经历,薪水,明太祖朱元璋,本色,消息资讯,明朝,朱元璋,俸禄,折色,官员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薄禄,生活,明朝,俸禄,朝廷,贪腐,经历,薪水,明太祖朱元璋,本色,消息资讯,明朝,朱元璋,俸禄,折色,官员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薄禄,生活,明朝,俸禄,朝廷,贪腐,经历,薪水,明太祖朱元璋,本色,消息资讯,明朝,朱元璋,俸禄,折色,官员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