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上官婉儿为何被武则天处“墨刑”?是“争夺男宠”,还是另有真相

上官婉儿为何被武则天处“墨刑”?是“争夺男宠”,还是另有真相

公元690年的紫微宫, 上官婉儿被侍卫无情地拖拽出来,就在刚才,武则天愤怒地下令处刑。

《旧唐书》记载,“则天时,婉儿忤旨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但黥其面而已”。

黥面,在古代被称为“墨刑”,这种刑罚的伤害不大,但是侮辱性极强,在犯人面部刺字,然后用黑炭涂抹在伤口处,极难清除,这样就会形成一生的罪犯烙印。

古人对身体发肤极为重视,上官婉儿为了掩盖额头上的“墨刑”痕迹,于是在眉目中间刺上一朵小巧的红梅花,看起来像是“二龙戏珠”,导致后来宫廷中的女子纷纷效仿,不曾想,意外引领出女子“红梅妆”风潮。

上官婉儿为什么会遭到武则天的处罚呢?史书上没有给出具体原因,但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一种说法,即上官婉儿幽会张昌宗,被武则天当场撞见。

在697年,太平公主向武则天推荐张昌宗兄弟,从此深得女皇芳心,沉湎在男宠的温柔乡里。此时的上官婉儿深受武则天赏识,没想到竟然“挖墙脚”,武则天愤怒地说“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说着就拔出随身携带的金刀,准备杀死上官婉儿。

幸亏张昌宗跪在武则天面前磕头求饶,这才让上官婉儿捡回一条命,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上官婉儿被处以“墨刑”。

以上是民间野史记载的上官婉儿遭受“墨刑”的始末,但是这种说法可信度非常低,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张昌宗不是硬骨头的人,他不会在武则天盛怒之时挺身而出,要知道极有可能被一并处死。

二是这种说法的源头是《控鹤监秘记》,这本书明朝时期撰写的,书中记载了大量武则天与男宠的故事,很大可能是根据民间传闻演绎而成的,可信度较低。

三是不可低估上官婉儿这个人,可以说她是被史官抹黑的人,她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上官婉儿家族本是名门世家,在西汉、北周、隋朝时期,上官家都官居高位,上官婉儿的爷爷名叫上官仪,他在唐高祖时期担任宰相,后来,因为上官仪帮助唐高宗起草废掉武则天的诏书,遭到武则天的报复,上官仪被杀。

当时,上官婉儿才刚刚出生,只能跟着母亲在唐朝掖廷做奴婢,在母亲的教导下,上官婉儿读书识字、聪慧敏达。《旧唐书》记载,“婉儿时在襁褓,随母配入掖庭。及长,有文词,明习吏事。”

在上官婉儿十四岁这年,她迎来人生转折,意外被武则天看中,于是撤掉了上官婉儿的贱籍,让她跟随在身边,主要负责文书诏命之类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上官婉儿家族突然遭遇灾难,就是源自武则天的毒手,然而14岁的上官婉儿决定跟随“仇人”效命,能够做到放下仇恨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可以确定,上官婉儿是极为理智的人。

在武则天称帝后,宫廷绝大多数诏书都是上官婉儿拟定的,她也深受武则天的信任,因此她不可能不知道武则天与张昌宗的关系,理智的上官婉儿决不会去碰“皇帝的男人”。

此外,根据《旧唐书》的记载,“自圣历后,百司表奏,多令参决”,也就是说,在上官婉儿被处以“墨刑”之后,她仍然受到武则天的信任,朝政决策的大事都会让她参与其中,此时上官婉儿的权力实际上就是宰相。这也是上官婉儿被称为“女宰相”的缘由。

如果上官婉儿和张昌宗的“幽会风波”属实,贵为皇帝的武则天绝对不会允许这两个人继续留在身边,要知道武则天之前有杀男宠薛怀义的先例,然而上官婉儿和张昌宗都安然无事,武则天死于705年,张昌宗也死于705年。

既然如此,民间野史为什么会传闻上官婉儿与张昌宗“幽会风波”呢?我猜想很有可能是来自《旧唐书》中这一段记载。《旧唐书》记载,“婉儿既与武三思淫乱”,这是怎么回事呢?

705年,唐朝宗室拥护者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宣布退位,唐中宗李显被扶上皇位,上官婉儿非但没有被排挤,反而深受重用,被唐中宗任命为昭容,仍然负责诏书的起草工作。

在《旧唐书》的描述中,上官婉儿不断在韦皇后和安乐公主那里拱火,设计陷害张柬之等五位功臣,令他们全部遭到罢黜斩首,上官婉儿的权势据说空前膨胀、权倾一时。

《旧唐书》说上官婉儿与武三思存在私通关系,因此在颁发诏书过程中总是推崇武氏家族、贬低李氏家族,这让身为太子的李重俊非常生气。史书中更是指出,在上官婉儿的推波助澜下,李重俊被逼无奈只能矫诏起兵,结果在太极殿前被杀死。

公元710年,李显的韦皇后准备效仿武则天,临淄王李隆基得知消息后,果断率先发动政变,带领禁军冲进皇宫杀死韦皇后以及党羽。就在李隆基冲进皇宫的过程中,他遇见拿着蜡烛赶路的上官婉儿,不听周围人劝阻就直接斩杀了上官婉儿。

其实,上官婉儿是站在李唐宗室这边的,只是李隆基不相信。在唐中宗李显驾崩后,上官婉儿利用自己草拟诏书的优势,拟定遗诏立李重茂为太子,然而韦皇后将朝政大权全部把持,准备登基做摄政皇太后,上官婉儿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作罢。

《旧唐书》是后晋赵莹、刘昫主持编撰的,此时距离唐朝灭亡并不远,因此很多史料都比较丰富,可信度是非常高的,因此也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

但是,对于《旧唐书》对上官婉儿的记载和评价,我认为是存在个人偏见的。

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在古代男权社会思想观念影响下,对于女性在朝堂上叱咤风云是非常抵触的,武则天在登基之初就遭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反对,这样的情绪也被放在上官婉儿身上。

上官婉儿在治理国家这方面有着卓越的才能,唐中宗赞美她“显明之业,经济之才”,从上官婉儿的工作能力和成绩来看,她丝毫不逊色于男性。

在上官婉儿的墓志中记载,她曾经四次向唐中宗进谏忠言,明确反对唐中宗把安乐公主立为皇太女,而唐中宗李显被韦皇后毒死,其中就有安乐公主的帮助。

上官婉儿最初是提供证据,中规中矩地揭发安乐公主,唐中宗没有理睬。随后,上官婉儿递上辞呈,以弃官归隐作为筹码,仍然不奏效,上官婉儿又削去头发准备做尼姑,唐中宗始终不批准。最后,上官婉儿喝下毒药,以死相谏,希望能够唤醒唐中宗,可惜仍然是徒劳。

幸亏太医救治及时,上官婉儿才勉强保住性命,后来经过长期的排毒调养,最终痊愈恢复。

我认为墓志内容的可信度更高一些,毕竟墓志是在人去世不久就篆刻的,表述死者一生的经历和功绩。《旧唐书》为什么会说上官婉儿私通武三思呢?很有可能是编撰者错误理解了一个字。

《旧唐书》在编撰过程中要参考唐朝的资料,其中就有《景龙文馆记》,这是武平一记录唐中宗景龙年间的书籍,被称为景龙年间实录性的编年体文学史,可信度得到公认。在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说上官婉儿“而晚年颇外通朋党”,这个“通”字可以是私通的意思,也可以是正常交往的意思,并不能断定上官婉儿与武三思有私通关系。

此外,根据唐朝的一些史料来看,上官婉儿在当时的社会评价要比史书上的评价高很多,这很有可能是编撰《旧唐书》史官的偏见导致的。

不管是试图遗诏立李重茂为太子,还是谏言反对安乐公主称为皇太女,上官婉儿都是合格的臣子,甚至做到了“文死谏”。综合上官婉儿的行为,可以肯定,她在内心是忠于李氏家族的,极力维护唐王朝的正统性,避免落入奸佞小人之手,可惜李隆基不相信她,没有给她解释的机会,就这样命殒当场。

到这里,也就可以大致猜测武则天为什么要将上官婉儿处以“墨刑”,极有可能是因为上官婉儿对武则天并非死心塌地,在某些事情上违背武则天的旨意。

因为那时候的上官婉儿年龄还小,朝堂经历并不丰富,还没能很好地掩饰自己内心只认李氏皇帝的想法,因此史书上说“婉儿忤旨当诛”,是符合历史的。再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真的是因为上官婉儿与张昌宗幽会,又被武则天撞破,我想史官一定会“认认真真”写上去。

综合起来,武则天将上官婉儿处以“墨刑”,是因为上官婉儿没有从心底里支持武则天,原因并不是“幽会风波”,相反,我们将上官婉儿的行为和墓志内容联系在一起,发现史官对她存在偏见记载,也更加证明上官婉儿内心始终是支持李氏做唐朝皇帝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说法,家族,旧唐书,李隆基,时期,韦皇后,诏书,张昌宗,武则天,民间,消息资讯,唐中宗,旧唐书,上官婉儿,张昌宗,武则天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说法,家族,旧唐书,李隆基,时期,韦皇后,诏书,张昌宗,武则天,民间,消息资讯,唐中宗,旧唐书,上官婉儿,张昌宗,武则天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说法,家族,旧唐书,李隆基,时期,韦皇后,诏书,张昌宗,武则天,民间,消息资讯,唐中宗,旧唐书,上官婉儿,张昌宗,武则天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