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谈谈明朝禁海的原因,及隆庆开海的真相

“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谈谈明朝禁海的原因,及隆庆开海的真相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中国历史上从唐朝到明朝的统治者都很重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而清朝统治者则不重视,导致这一时期中国统治者对外界局势几乎一无所知。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中国人用了一个世纪来验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

自唐朝之后,宋朝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我国的海上贸易日渐发达,最终奠定了日后中国在海上至尊无上霸主的地位,并且这个地位一直持续了几百年。

到了明朝,虽然统治者也在极力维护,但是明朝统治者对内采取的错误政策,最终却造成海上贸易的虚假繁荣。

它的存在没有给朝廷带来足够收益,同时也加大了官与民的内耗。

因为内耗,明朝逐渐失去了海上宗主国的地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假象呢?

明朝财政基础薄弱才是频繁朝贡的主要原因

明朝朝贡体系,给朝廷带来的收益还是比较可观的,这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热衷于朝贡的最主要原因了。

早在宋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时候,统治者对海上贸易做出过相关约束,就是金属类制品是不允许下海交易的。

一直到明朝统治者也还是不交易金属制品的,每每明朝派使者使者出使外国与之交易,都给出大量铜钱,或者引导他国使者入朝纳贡。

皇帝为了彰显明朝的国威,巩固海上宗主国的地位从而给使者大量赏赐,而基本都是赏赐铜钱。

明朝早期派使者入明朝进贡的外国统治者,对明朝的国威还是惧怕的。

后期是派使者入明朝的国家越来越少,就连明朝为了战略发展考虑的琉球,纳贡的次数也逐年减少了。

明朝的朝贡主要是外国使者带来的或者我国派出使臣到国外交易来的,那么朝贡最终是流向哪里呢?

朝贡的用途主要也有三:第一个用途是朝廷自行留用,用于赏赐功臣或者自用;

第二个用途是外国使者把纳贡之余的货物带到北京会同馆交易;第三个用途就是剩余的货品,在朝廷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由专人带入互市供民间商人竞买。

通过朝贡的用途我们很容易分析出,由于朝廷留下了大量品质优良的朝贡,而未进互市前,剩余贡品和外国使者带来的货物,又进入了高管权贵的视线内。

达官贵人经过了二次挑选,又有大部分的优良货物被收走,这些人给外国使者和商人的价钱也很可观。

所以真正能入互市供民间商人竞买的货物已经劣质且稀少了,民间商人可获利的空间受到了双重压榨。

朝廷的垄断、高官权贵的剥夺,留给民间商人的获利空间已经所剩无几了,明朝朝廷的政策是惠农抑商的,尤其对沿海城市的商人压制更为严重。

朝廷不仅压制民间商人,沿海城市的税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制。

很多官员由于官阶不大,地方官府派他们去收税都不给劳务费,所以他们去收那些项目繁多金额小的税款时,总是对民间商人进行压榨,双方都获利甚微。

于是他们就勾结到了一起,干起了走私的营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朝贡体系造成破坏了。

明朝统治者打击走私行为,治标不治本

之前我们提到的作为明朝的战略发展扶植的小国——琉球,明朝给予的政策是非常优厚的,但是后期琉球给明朝朝贡的次数也逐渐减少了。

它最根本的原因在这里有了答案,就是走私活动猖獗,所以琉球不再给明朝进贡,只有对明朝有所图时才会纳贡。

《明成祖实录》曾记载:“原有海船者 ,悉改为平头船 ,所在有司 ,防其出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让渔民将原本的海船改为平头船,而且让当地的官府时刻注意是否有私自出海的人。

明朝有过几次海禁,虽然海禁对走私行为有一定打击力度,但是朝廷站在了群众的对立面。

不设身处地的深层次考虑形成走私的根源,只是一味严厉打击走私,所以这个行为是屡禁不止的。

明朝朝廷重视小农经济的发展,不重视商业发展,但是沿海城市根本没有足够的田地供百姓耕种。

沿海城市百姓多以捕鱼或者晒盐为生,正应了“靠海吃海,靠山吃山”这句老话,各地方的地理不同,所以百姓从事的职业比例肯定也不相同。

明朝重视农业,一味发展农业,还给予多项惠农政策,对农民的苛捐杂税收的极少,又不注意经济均衡发展。

商业得不到扶植,很多商人和作坊赚不到钱,所以对社会的税收贡献自然就小。

明朝的百姓贡献的纳税金额很少,最终导致明朝中央财政非常疲软,而地方的财政更是一塌糊涂,中央地方的财政都如此疲软。

随着社会发展,慢慢的这些税收已经不能满足朝廷的支出了,所以明朝中后期只能靠朝贡体系来维持这表面的繁荣了。

明朝的财政创收主要来自两条途径,内靠税收,但是税收基数非常小,已经很难维持明朝朝廷和军队的开销了,所以外朝贡的收益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但是朝廷的垄断和贪婪的高官贵族留下了大量高品质的货物,留给民间商人的利润空间少之又少,他们只能通过不断的走私活动,来满足自己的基本利益。

走私情况愈演愈烈,对于这种情况,明朝政府接受了大臣的建议,放松了对当地商民近海贸易的限制。

“民有出海货卖在百里外者,皆诣捕盗官处自实年貌、贯址,以符给之,约期来销,使去有所由,归有所止。”

如果当地的人想要出海买卖商品,必须在政府方面做登记,并且要约定好回来的期限。但这个政策也无法阻止明朝的衰败。

到了明朝末期,对内战争四起,宦官乱政,法制被破坏殆尽,对外朝贡体系也被猖獗的走私活动严重破坏,朝廷的两条税收来源均已被堵死,朝廷无力支撑。

恰好在此时,当时的福建巡抚涂泽民进谏:

“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

才有了崇祯皇帝的“最后一搏”——隆庆开海,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隆庆开海也没有阻挡住明朝的灭亡。

明朝失去了至尊地位

从郑和七下西洋,我们就可以看出日后的颓势了,郑和七下西洋中,前面基本都是收受贡品,而后期则是以交易为主。

之后这些创收主要被明成祖拿去用作修著《永乐大典》、重修故宫了,之后明朝的财力再也无力支撑派使臣再度下西洋了。

明朝不重视经济的均衡发展,虽然朝贡能够带来大量创收,但这也是建立在均衡的经济体系基础之上的。

商品经济得不到发展,商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不正是走私活动猖獗的原因吗?可是朝廷却简单粗暴的通过禁海来打压走私活动,从而适得其反。

走私活动不仅没有被禁止,反而朝廷把精力放在了和民间商人的大量内耗上,经常性的采取禁海措施,慢慢中国海上霸主的至尊地位也被取代。

“海上马夫”荷兰和葡萄牙在此时迅速崛起,取代了中国,成为了新的霸主。中国朝廷和民间商人争夺市场,两败俱伤的同时,也让他国钻了空子。

明朝中后期时局不稳,各项制度破坏殆尽,隆庆开海没能挽救颓势,从此中国失去海上宗主古国地位,通往中国的航路被打开。

中国丰富的物产和精美的工艺品早已被外国奉为珍品,所以外国人对中国充满向往也不难想象。

而这也是间接地成为清朝后期英国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让中国经历了百年屈辱史的间接原因。

结语:

直到今天我国都是农业生产大国,我们仍然持有“民以食为天”的思想。

但是在发展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注意与国际接轨,仅仅做到“手有余粮,心里不慌”是不够的,只有经济发展均衡才是可取的。

今天我国针对发展地方经济,对各个行业都有惠民政策,这也正是支持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表现。

借古鉴今,明代的海禁政策和隆庆开海都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通过明朝的财政政策看朝贡体系,促使我们意识到了经济发展均衡的重要性。

白居易曾云:“万言经济略,三策太平基。”

就是说一个统治者不重视,经济的转化则是不重视朝廷的根基,如果经济萧条,那么处处都是残破的景象。

可见只有通过经济有效的转化才是稳定一个国家的根本,而通过相关政策最大限度激发经济的转化和均衡发展更是重中之重,才有祖国壮丽的河山。

参考文献:

《明史》

《明成祖实录》

《十六世纪明朝中国之财政税收》

《中国财政通史(明代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走私,明朝,交易,朝廷,中国,原因,外国,发展,民间,海上,消息资讯,隆庆,明朝,琉球,朝廷,朝贡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走私,明朝,交易,朝廷,中国,原因,外国,发展,民间,海上,消息资讯,隆庆,明朝,琉球,朝廷,朝贡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走私,明朝,交易,朝廷,中国,原因,外国,发展,民间,海上,消息资讯,隆庆,明朝,琉球,朝廷,朝贡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