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中原大地“一锅粥”的时代,五胡十六国时期,铁弗匈奴消亡史

中原大地“一锅粥”的时代,五胡十六国时期,铁弗匈奴消亡史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大动荡时期。"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dī )、羌五个少数民族。自东汉以来五胡内迁,到西晋末年后,五胡及汉族先后建立二十多个割据政权。南下迁徙的拓跋鲜卑与陉(xíng)北一带活动的南匈奴杂居,相互通婚,逐渐融合而形成的"铁弗匈奴"。铁弗匈奴贵族以朔方之地(今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区)为统治基地建立起称雄一时的赫连夏割据政权。

赫连夏从407年建立,到431年被吐谷浑所灭,历时不足二十五年。其政权是五胡十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赫连夏与十六国时期的诸多政权皆有交往,是这一时期非常活跃的政权之一。但其疆域变迁的过程有其明显的阶段性。

赫连夏建立前铁弗匈奴活动区域

铁弗匈奴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南匈奴的其中一支。这一支兴起于陉(xíng)北地区,后迁居于朔方之地。其孙刘虎时期,铁弗匈奴形成。"铁弗"为胡语,是由南下的鲜卑族与陉(xíng)北一带活动的南匈奴杂居,相互通婚,逐渐融合而形成一个"胡父鲜卑母"的新族体。

铁弗匈奴祖先去卑、刘猛、诰升爰(yuan)时期都活动于陉(xíng)北地区,到刘虎时期迁居朔方。刘卫辰时期,有了明确的据点一一带来城。铁弗匈奴一直依附于其他割据政权,但其总体活动区域未偏离朔方之地。

铁弗匈奴兴起于陉(xíng)北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遂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蒲奴单于留在漠北,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比率众降汉。建武二十六年(50),东汉将南单于庭安置在"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部塞八十里",后让其入居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同年冬,南匈奴被北匈奴击败,东汉又将南匈奴单于庭迁徙到西河郡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暖水镇愉树壕古城)。

南单于安置南匈奴八部,大致分布于今内蒙古南部、甘肃东北、宁夏、山西与陕西北部一带。

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南匈奴左部句龙吾斯、车纽等人反叛。其时,南匈奴的分布己扩展到今陕西中部和山西中部一带。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南匈奴单于羌渠派其子於扶罗领兵助汉。

灵帝中平五年(188),右部醯(xī)落和休屠各胡白马铜等反叛,杀害羌渠单于。此事件导致南匈奴分裂为两大势力:一是弟渠单于之子於扶罗立为单于,寇"河内诸郡","乃止河东",活动于河内、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一带;二是以须卜骨都侯为单于、"代行国事"的南匈奴老王为首居于西河郡离石县等地。

铁弗匈奴迁居朔方之地

西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居于陉(xíng)北一带的匈奴首领诰升爰(yuan)死,其子刘虎继立。自刘虎时期开始,南迁的鲜卑族与陉(xíng)北地区的南匈奴杂居而形成的铁弗匈奴,开始活跃在历史舞台。

刘虎时期最初活动的区域为山西忻州市北部的原平市、五台县、代县一带。后因刘虎打仗惨败的原因,无为在当地立足,遂向西走,渡过黄河,进入朔方之地(指今鄂尔多斯高原,亦称河套高原)。从此,期方么地开始成为铁弗匈奴的世居之地,在朔方生息繁衍、建立政权,直至灭亡。

铁弗匈奴游牧的朔方地区包括两汉朔方郡、五原郡、上郡、北地郡和西河郡西部的地理范围,大致为今内蒙古中部、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北部地区。

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刘虎自朔方东渡黄河侵扰拓跋部西境,被拓跋耶律击败。刘虎退走出塞。至晋成帝咸康七年(341),再次进攻拓跋鲜卑,仍遭失败。自大兴元年(318)直至刘虎之子刘卫辰重新控制朔方地区期间,铁弗匈奴失去朔方地区的控制权。同年,刘虎死,其子刘务桓代领其部众。刘务桓时期及其弟阏陋头时期,都臣服于什翼犍统治的拓跋鲜卑代国。

赫连夏疆域变迁的影响因素

赫连夏疆域的变迁,主要表现在当时边境界限的变动。疆域变迁的影响因素既与毗邻政权间实为的强弱变化、边境政治军事势为向背有关,又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还与赫连夏统治者个人因素有关。

军事实力强弱决定着国力的变化

军事上的胜负往往决定着两个政权间国力的变化,正因为如此,从而使两国间的疆域产生变化。整个赫连夏时期,其邮邻的政权北有柔然,西邻南凉、北凉和西秦,东邻北魏,南邻后秦、晋、刘宋等政权。

赫连夏主要的劲敌是后秦和北魏,赫连勃勃前期主要是夏弱后秦强,自夏凤翔二年(414)开始,姚兴病重,后秦内部发生内讧,开始出现夏强后秦弱的趋势。

随着赫连夏的崛起,与后秦长期周旋于岭北地区,后秦国力日益衰弱,赫连夏国力日益增强。赫连夏与北魏的实力对比,使赫连勃勃时期对于河东地区的扩展未能久据。

在刘卫辰时期,北魏打败刘卫辰,占据代来城。到赫连勃勃时期,赫连勃勃向西、向南发展,"尽得岭北之地",但始终对北魏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进攻。正因为北魏的实力强大,让赫连勃勃觉得时机未成,故积攒实力、扩大势力,伺机与北魏进行你死我活的战争。

但随着赫连勃勃的去世,这一计划终未完成。赫连勃勃的子辈连保全现存疆土都没有做到。而赫连夏末期被北魏击败,也是北魏的实为逐渐增强的结果。赫连夏被北魏所破,自统万城迁至平凉、上邽(guī)。又与西秦争夺陇西,赫连夏遂吞灭弱小的西秦。但是,它最终亡于强大的北魏和吐谷浑的打击。

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国力的强弱

十六国时期各政权之间战事频繁,疆域的扩展一般都是通过战争的方式获得的,而维持战争的胜利则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来支撑,故政权社会经济发展与否也影响着国力的强弱。

各地区人口的多寡是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因为社会物质财富是由广大民众创造的,所以人口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权力的大小。

赫连勃勃时期通过不断的人口迁徙至朔方地区,来增强其统治区域的农业发展和畜牧业发展,使得朔方之地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使得赫连夏政权国力增强。

当赫连勃勃时期夏政权综合国力强大之时,与其相邻的南凉、北凉和后秦等诸政权的实力就会减小,赫连勃勃就会乘机攻掠它们,而赫连夏的疆界随之也就不断扩大;而赫连夏与东部的北魏双方势均力敌,双方都不敢贸然行动,出现的冲突只是局部性,其疆界则变动比较小或维持不变。

而在赫连昌、赫连定时期,赫连夏与东邻的北魏政权相比,北魏实力强于赫连夏,因此后者逐渐被北魏吞食,其疆界逐渐内缩、疆域缩小,直至亡国。

不仅如此,边境势力的向背也直接关系到疆界的变动,这也是影响赫连夏变迁的重要因素。

边境守将的政治态度向背

赫连夏国边境守将的政治态度向背也直接关系到疆域的变迁。其本身就是一股相对独立的政治、军事势力。后秦姚宣叛变,守将姚恢弃安定,奔于长安。安定人胡俨、华韬率户五万据守安定,投靠于勃勃。于是赫连夏获得安定。

但不久后,赫连夏尚书胡俨等袭杀守将羊苟儿,又反过来投降后秦,"复以安定降秦",夏又失去安定。安定的得失反复,使得赫连勃勃"尽得岭北之地"的计划推迟了几年。

地方部族势力的政治态度向背

赫连夏地方部族势力的政治态度的向背具有重要的影响。从420年开始,夏国境内的一些部族相继归附北魏。夏真兴二年(420)杏城弟酋狄温子帅三千余家叛夏降魏。

费峻曾为赫连昌时期的宁东将军,泰常末,率众投降北魏。夏胜光元年(428),赫连定刚刚继皇帝位,不服其统治的上郡休屠部胡酋金崖和屠各部隗诘归率部众相继投降北魏。

不仅如此,赫连夏统治集团内部的成员也投奔北魏。夏胜光二年(429)正月,酒泉公赫连雋(juàn)自平凉投奔北魏。赫连夏在赫连勃勃死后,就开始分崩离析。

河东地区强宗豪族的政治倾向

赫连夏末期与北魏争夺河东之地,当地政治、军事势力的向背也关系到该地区的归属。河东地方豪强势为有三大族,包括柳氏、裴氏、薛氏。虽然没有明确记录说明三大家族有归属赫连夏国的痕迹。但薛氏对其他政权的归属直接影响到赫连夏国的命运。

薛强之子薛辩原为后秦河北郡太守,在东晋刘裕进取河南、关中时,投降刘裕,被任为平阳太守。而夏昌武元年(418)赫连夏占据关中后,薛辩又降魏。夏承光二年(426),魏遣司空奚斤帅四万五千人袭蒲坂,宋兵将军周几帅万人袭陕城,以河东太守薛瑾(薛瑾即薛辩之子)为乡导。

后秦时期的薛强、薛帛,北魏时期的薛通,以及薛强之子薛辩先后投靠后秦、晋和北魏,使赫连勃勃对黄河东、汾河以南一带始终未能全面控制。

而薛辩之子薛瑾与宜都王奚斤共讨赫连昌,禽其东平公己兜,克蒲坂、陕城。可见薛氏家族的政治倾向不仅让赫连勃勃止步河东,还助魏吞灭赫连夏国。

总之灭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一个原因,人为和客观总是缺一不可的。历史潮流浩浩汤汤不停奔涌。被历史湮灭的国度不计其数,有的见于史册,有的连记载都未曾拥有。历史时期每一个政权的疆域变迁都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赫连夏政权疆域的伸缩亦如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地区,时代,铁弗,时期,匈奴,一锅粥,政权,赫连夏,孙刘虎,五胡十六,消息资讯,铁弗,匈奴,政权,赫连夏,刘虎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地区,时代,铁弗,时期,匈奴,一锅粥,政权,赫连夏,孙刘虎,五胡十六,消息资讯,铁弗,匈奴,政权,赫连夏,刘虎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地区,时代,铁弗,时期,匈奴,一锅粥,政权,赫连夏,孙刘虎,五胡十六,消息资讯,铁弗,匈奴,政权,赫连夏,刘虎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