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武则天与李治的“二圣临朝”,及其随后的武则天“篡唐改周”

武则天与李治的“二圣临朝”,及其随后的武则天“篡唐改周”

西元664年,武则天通过“上官仪事件”,取得了“垂帘听政”的资格,从此,她就在唐王朝的群臣面前,树立了她和她的夫君皇帝——唐高宗李治同等受尊的地位。

这就等于是,当时的唐朝有了两个皇帝。

而当时的人们,对皇帝就称为“圣”,所以,两个皇帝就是“二圣”。

这就是所谓的“二圣临朝”。

那么,这个导致武则天取得“垂帘听政”资格,从而形成“二圣临朝”之局面的“上官仪事件”,又是个什么样的事件呢?

这个上官仪,就是武则天身边的当红女官上官婉儿的祖父。

在发生这个“上官仪事件”时,他是唐高宗李治的宰相。

据说,西元664年,皇后武则天引道士入宫,行厌胜之术,就是让道士用一种巫术,进行诅咒或者祈祷,以达到谋害某个人的目的。

这个事情,被宦官王伏胜报告给了唐高宗李治。

当时,唐高宗李治,正因为感觉自己常常受到皇后武则天的压制,已经对此有些不满,所以,就想借着王伏胜的这个告发,将皇后武则天废为庶人。

于是,他就密召宰相上官仪,前来商议此事。

上官仪赞同李治的想法,说:“皇后专横,海内失望,应废黜以顺人心。”

李治便当即命令他,起草废后的诏书。

但是,这个事情,很快就被武则天给知道了,武则天就立即去向唐高宗申诉辩解。

这时,唐高宗李治,又不忍心废后了,就随口对武则天说:“这都是上官仪教我的。”

这下好了,一口大锅,就都让上官仪给背上了。

于是,武则天就指使自己的亲信许敬宗,上书告状,诬陷上官仪和王伏胜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叛逆。

上官仪和王伏胜,都曾经在废太子李忠的陈王府担任过职务,他们一起共过事。

所以,这件事就是有鼻子有眼,抵赖不得的。

于是,上官仪被抄家,又和他的儿子上官庭芝,还有王伏胜,一同被处死。

这事还连累到废太子李忠,也被赐死在他被贬后的寓所之内。

而上官仪被抄家处死时,他的孙女上官婉儿,还在襁褓之中,所以,就与她的母亲郑氏,一同被充为官婢,就是去宫中充当了奴婢。

因为她生性聪颖,后来又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被引为亲信女官,掌管宫中制诰,几乎是担任了和他祖父当年同样的职务。

当然,她最后,也是和她的祖父一样,死于了权力的倾轧。

那么,在处理了上官仪和王伏胜之后,武则天就借势,顺着杆子往上爬,和她的夫君唐高宗李治,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

她说,您是个好皇帝,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您也有一个弱点,就是耳软心活,自己拿不定主意,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怂恿。

您本来是没有废掉我的想法的,但是,那个上官仪在您的耳边一咕噜,您就把握不住了,就差一点就把我给废掉。

这件事情如果真的发生了,那您将来,还会造成多少的失误啊。

为了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后,我就陪着您一起上朝,大臣们无论是对你进忠言,还是对你进谗言,我都能帮您分析分析。

这样,您就不会再行鲁莽之事了。

唐高宗李治,这时正是充满了悔恨和不安,都不知怎么向皇后大人赔罪呢。

见到武则天提出了这么一个可以冰释前嫌的解决方案,当然就顺坡下驴,举双手赞成了。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曰:“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当然,唐高宗李治,之所以这么爽快地答应武则天的要求,除了他自己心有不安之外,当时的情景氛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一,我们常常把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相并称,叫“隋唐”,就是因为那两个朝代,不但前后相接,而且,他们的皇室家族,都是属于当时的“关陇集团”,都是属于同一个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的。

在隋朝的隋文帝时期,隋文帝杨坚每次上朝,他的皇后独孤氏,就都是必定同车相随的。

隋文帝杨坚进入朝堂,坐上龙椅,皇后独孤氏,就命令宦官侍立于杨坚的身旁,大小事情,都要随时去向她传报。

到隋文帝杨坚退朝,她又与杨坚同车返回他们的皇宫。

所以,当时的独孤氏和隋文帝杨坚,就有“二圣”之称。

而唐高宗李治,能够爽快地答应武则天“垂帘听政”,那显然是因为,他们有先例可循。

也就是说,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是允许“二圣临朝”的。

这第二个因素,就是在他们自己,其实,之前也不是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早在西元655年的关于“废王立武”的废后之战进入白热化的时候,武则天就曾经在背后,偷听唐高宗李治和他的大臣们的谈话。

那时,被唐高宗李治的父王唐太宗李世民誉为“忠烈”之臣的老臣褚chǔ遂良,就是以辞官相要挟,不同意唐高宗李治废黜其原配王皇后。

而武则天当时就在帘子后面,严厉地发出了一声断喝:“何不扑杀此獠!”

那朝堂上的气氛,由此就骤然一变,双方的心理态势,顿时就发生了逆转,于是,唐高宗李治,最终决定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那么,唐高宗李治,当年为什么要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呢?

这就不能不讲到,这个唐高宗李治,当初是怎么被立为太子,然后登基为帝的。

在前一集我们就已经讲到,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避免他的唐朝重蹈“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朝廷官僚系统、架空皇权,导致皇权弱势的覆辙,就效仿隋朝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制度改革,继续推行科举制度。

而鉴于隋炀帝杨广没有自己的班底,最后被权贵们推翻,导致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唐太宗李世民,就在太子李承乾的东宫,设立了崇文馆,想提前为太子李承乾,建立起一套属于他这个未来的皇帝、对他这个未来的皇帝忠心耿耿的班底。

但是,李世民的这一举措,不仅没有帮到太子李承乾,反而导致了勋贵和士大夫集团的强烈反弹,从而害得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

而唐太宗李世民,也没有因此就接受勋贵和士大夫集团所推出的魏王李泰。

他先是极力保护具有谋反罪名的太子李承乾不死,然后,又以魏王李泰与废太子李承乾有恩怨为由,提出,不能立魏王李泰为太子,从而册封了他的第九个儿子——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当时表面的说辞就是:“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那么,从李世民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样的背后玄机呢?

为什么立魏王李泰为太子,就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成;而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就李承乾和李泰都可以活下来呢?

这也许是,李治比较“宽厚仁慈”,而李泰比较“心机狡诈”?

其实,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朝廷与门阀士族作斗争的历史大势来看,又从李世民想为太子建立一个属于太子自己的班底,却反而害了太子的这个现实来看,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眼中,这个魏王李泰,显然是被勋贵士大夫集团所选中的傀儡,他如果上位,那唐朝就一定会被葬送在他的手上。

唐朝即使不会“二世而亡”,也会步“魏晋南北朝”的皇帝们被门阀士族所挟制的后尘。

所以,唐太宗李治,是无论如何不会让这个魏王李泰上位的。

而晋王李治,表面上是“宽厚仁慈”,实际上却心思缜密,他是很有可能大巧藏拙,能够以他自己的办法,最后从勋贵士大夫集团的手中夺回权力的。

所以,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唐太宗李世民,才会拒绝魏王李泰,而选择晋王李治。

我们来看当时的这个事件的具体进展。

贞观十七年,也就是西元643年,太子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

结果,事情败露,太子李承乾被废黜。

唐太宗这时就表露出,立他的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储君的意向。

而他的第四子魏王李泰,也借机向自己的父王撒娇,声称自己百年之后,一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他同时又以汉王李元昌的事,恫吓平素与李元昌交好的晋王李治,暗示李治,不要和他争夺储君之位。

而晋王李治并没有被吓倒,他反而将此事,禀告给了他们的父王唐太宗李世民。

另外,被废的太子李承乾也供述,他之所以谋反,就是因为,他发现魏王李泰对他的太子之位有所图谋。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带着他的第九子晋王李治,驾临两仪殿,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重臣面前,痛陈诸子、诸弟争位之事,使他难过。

然后,他就要拔剑自杀。

长孙无忌等人,于是赶紧阻拦,表示,晋王李治可以立为储君。

很显然,唐太宗李世民,是个出色的表演帝,他是以欲擒故纵的方法,使自己在十分被动的情况下,不动声色地扳回了一局。

而他的这位在激烈的“夺储之战”中,从侧面杀出,成功谋得储君之位的第九子——晋王李治,也不含糊。

贞观十八年,也就是晋王李治被立为储君的第二年,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带兵,讨伐高句丽,命令太子李治留守定州。

等到李世民基本确定了发兵的日期之后,太子李治,神色悲恸,整天哀哭,请求驿站,要每天飞马传递记录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去给父王;同时,也要从前方带回前方每天的战况报告,回来给自己知道。

待大军凯旋之后,父子团聚,这时,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上又生了个大毒疮,太子李治的表演范,这时也达到了高潮。

他亲自用口,给父王的毒疮吸脓排毒,还扶着父王的车辇,步行跟从了多日。

所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选择他的这个第九子晋王李治呢?

他的这第九个儿子,真的是深藏不露,很有心机啊。

那么,既然唐高宗李治是个深藏不露,很有心机的帝王,他知不知道,他登基上台之后的最要紧的事情,就是什么呢?

他当然知道,那就是要夺权,就是要打倒那个勋贵集团,粉碎那些威胁皇权的门阀士族。

可是,他的这项工作,要怎么进行呢?要从何处着手呢?

从科举上来的寒门士子那里选取自己的帮手的路子,已经被勋贵士大夫们给阻断了,而且,继续那样做,也非常容易打草惊蛇。

所以,唐高宗李治,必须要另辟蹊径。

那么,这另外一个不易引起人们察觉的蹊径,在哪里呢?

恰好,有意无意之间,他认识了他父亲的才人“武媚”,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

贞观十一年,就是西元638年十一月,唐太宗李世民,听说年轻的武氏才貌双全,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武媚”入宫之后,看到唐太宗有一匹名叫狮子骢cōng的马,肥壮却无人能够驾驭。

她就对唐太宗说:“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guō,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

唐太宗当时就赞叹:这娘们,是个狠人哪。

六年之后,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在侍奉父王之际,就和父王的这位才人相识了,并且产生了爱慕之心。

当然,关于这个太子李治与他的父王的嫔妃发生了故事的这一点,我们还必须明白,当时的一个社会现实。

就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人汉化”、“汉人胡化”,虽然他们“关陇集团”的大部分人,都是汉人,他们却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北方胡人的一些风俗观念。

而在北方胡人的风俗观念中,儿子,是可以继承父亲的妻妾的;兄弟,也是可以继承哥哥的妻妾的。

汉朝的王昭君,在嫁入匈奴之后,就是连续地嫁给了匈奴单于的祖孙三代的。

所以,当时的李治和武则天,互生爱慕之心,其实,并没有风俗观念上的阻碍。

当然,依照唐朝的后宫之例,在唐太宗李世民逝世之后,“武媚”武则天,当时是进入了感业寺削发为尼的。

不过,在唐太宗的周年忌日,唐高宗李治,到感业寺去进香,就又见到了削发为尼的“武媚”武则天。

于是,他们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这时,看到这个情况后,因为生不出孩子而失宠的王皇后,出于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的目的,就主动向她的夫君唐高宗请求,将“武媚”纳入宫中。

而唐高宗李治,也早有此意,就当即应允。

待唐高宗李治的孝服期满之后,“武媚”武则天,就再度入宫了。

而在入宫之前,她就早已怀孕,入宫之后,很快就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李弘。

西元655年,唐高宗李治,听说王皇后和她的母亲柳氏,找来了巫师使用厌胜之术,企图将昭仪武则天诅咒而死。

他大怒之下,就将王皇后的母亲柳氏赶出皇宫,而且,还想把武则天由昭仪,升为一品宸妃。

而在唐朝的后宫中,本来是没有宸妃这个封号的,是因为原本的四夫人的名额已满,唐高宗李治,为了提高昭仪武则天的名分,才另外创立了这个封号。

但是,这件事情,受到宰相韩瑗和来济的反对,并没有成功。

不过,这件事情成不成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它向人们传递出了一个信息,就是皇上想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以中书舍人李义府为首的一些朝廷中层官员,在得到这个信息后,就接连向唐高宗李治,投递表章,请求立昭仪武则天为后。

于是,一场关于“废王立武”的斗争,就此展开。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无法查清真相的内幕,还要全凭我们各人的主观思维去判断。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武则天的长女出生一个月的时候,王皇后来看过她的女儿,然后,他的女儿,就死了。

这样,唐高宗一气之下,就把王皇后打入了冷宫。

但是,很多人认为,是武则天为了嫁祸于王皇后,亲手把自己的女儿给掐死了。

但是,不论这件事情的真相如何,“废王立武”的斗争,由此就进入到白热化了,接下来,就是看双方,谁能挺得住。

当然,这也是要看双方的实力和谋略。

在这场斗争中,支持“废王立武”的,就是那些没有社会背景的朝廷中层官员;而反对“废王立武”的,就是那些背景深厚的朝中功臣元老。

所以,这个“废王立武”,只是一个表象,只是一个抓手,它的实质,就是一场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是唐高宗李治,要将掌握在功臣元老们手中的权力,夺回到他自己的手中来,最终用那些没有社会背景的寒门士子,去取代那些根深蒂固的门阀士族,从而消灭那些门阀士族。

而在这场斗争中,武则天的谋略与气势,显然是镇住了那些老成持重的功臣元老,他们由一开始的铁板一块,逐渐变得分崩离析。

首先是大臣李绩,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借口有病,不去上朝。

而大臣于志宁,这时,也是吓傻了,虽然上朝了,却一直都不发声,不明确表态。

只有褚遂良、长孙无忌两个旗帜性的人物,是顽抗到底,坚决反对。

于是,武则天鼓动唐高宗李治,采取果断措施,先将褚遂良、韩瑗、和来济三人,贬放外地。

然后,他也不再考虑元老派的反对,直接下诏,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

接着,元老派中的核心人物,唐高宗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也被贬放外地,并且,在居地被逼自杀。

等到长孙无忌这棵大树一倒,“关陇集团”中的许多元老派人物,就都一一受到株连。

由此,“关陇集团”受到沉重的打击,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皇权不振的权力格局,被彻底改变。

那么,回想这个“关陇集团”被扳倒的整个过程,其实,唐高宗李治的父皇,唐太宗李世民,至少是在这里面做出了两点贡献。

第一,是他为他的儿子李治,储备了一定数量的来自寒门的朝廷中层官员;第二,是他向他的儿子李治,提供了在这场斗争中运筹帷幄的关键人物——武媚娘武则天。

而武则天,不仅是给唐高宗李治出谋划策,更重要的是,她能够把握时机,在关键时刻为唐高宗李治提供非凡的勇气。

所以,既然武则天在这场斗争中是这么重要,那么,她由此在朝廷中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建立起自己的地位,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而在这时候,唐高宗李治,实际上就是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处境。

第一,皇后武则天的强势,让他十分不安。

他害怕前门驱虎,后门进狼,他们唐家的江山,会被武则天的武家夺去。

汉朝的汉高祖刘邦,就是因为他的皇后吕雉十分强势,结果,就差点被吕家夺去了他辛苦打下的江山。

第二,虽然“关陇集团”的骨干们被铲除了,但是,“关陇集团”的社会基础还在,搞得不好,这些家伙会死灰复燃。

就像秦始皇统一中国,消灭了六国贵族一样,因为六国贵族的社会基础还在,后来,就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六国贵族,就又全部复活了。

所以,唐高宗李治,有心废黜皇后武则天;但是,他又怕没有了武则天,他自己一个人,又应付不了“关陇集团”死灰复燃的局面。

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之下,才发生了“上官仪事件”,让武则天,反而取得了“垂帘听政”的资格,从而形成了“二圣临朝”的局面。

那么,从“二圣临朝”,到武则天“篡唐改周”,这就又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其实,“上官仪事件”的发生,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但是,这个事件用这样的一种形式发生,还是有一个具体的原因,就是唐高宗李治,有一个头晕目眩的毛病,常常不能处理事情,只好让皇后武则天代理朝政。

而武则天是个十分强势的人,由她来代理主持朝政,当然就更容易产生“君权”与“相权”之争。

如果你武则天,真是个皇帝倒还罢了。

可是,你仅仅是个代理而已,这么强势干什么?

所以,这就很容易使得上官仪这些宰相们,心里不服。

而武则天,能不能够对这些宰相们服软呢?

不能。

因为,她是打倒那些“关陇集团”的关键人物,她得罪了一个强大的势力,她没有退路。

她必须时刻使自己保持强势,否则,她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这就导致上官仪可能只是想废黜她的皇后之位,免得她和自己在朝堂上相见,而她却要拼死自保,以雷霆万钧的反击,确保倒下的,不是自己。

然后,唐高宗李治死后,她的两个儿子李显、李旦,都不是可造之才,这就迫使她不得不废黜两个儿子,自己亲自上位。

事实上,她如果不废黜这两个儿子,不自己亲自上位,那样的后果,将会是什么呢?

这个后果,我们后来也看到了。

就是:李显在自己的位上,死得不明不白;李旦自己没有主张,事事都要听他的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的,唯一的一次自作主张,就是让位给儿子李隆基,自己去做太上皇,结果导致他的妹妹太平公主一家被杀。

所以,武则天废黜她的两个儿子自己上位,并不是她要夺她的两个儿子的权,而是她的两个儿子,实在是不堪造化,如果她不行非常之举,那么,她们这一家人,就必定是有非常之祸。

而既然她夺了她两个儿子的位,那么,她的“篡唐改周”,也就是必然的了。

剩下的问题就是,武则天“篡唐改周”,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影响呢?对后来的历史,有什么影响呢?

在她废掉中宗李显,改立睿宗李旦,并临朝称制自专朝政时,徐敬业、徐敬猷yóu兄弟,联合唐之奇、杜求仁等,以支持庐陵王,也就是中宗李显为号召,在扬州举兵反对武则天,十多天内就聚合了十万部众。

武则天当即以左玉钤qián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三十万,前往征讨,徐敬业兵败自杀。

这个玉钤qián卫,当然就是守卫京城的军队,它分左右两支。

而武则天这次派出的,是左玉钤qián卫。

徐敬业兄弟的反叛表明,虽然武则天掌控了大局,但是,下面反对她的人还是不少。

所以,为了清理出这些人,武则天下令制造一种铜制的小箱子,放在洛阳的宫城之前,随时接纳臣下的表疏,鼓励告发。

同时,她又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狱,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被告发的嫌犯。

这样,他们当年就捕杀了安南王李颖yǐng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李贤之二子。

而武则天的这种行为,自然会引起李唐宗室其他诸王的不安。

于是,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豫州刺史越王李贞先后起兵反抗,都被击败。

由他们又牵连到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kuí、黄国公李撰zhuàn 、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等自杀,他们的亲信也都被诛杀。

正是因为这些整肃,使唐朝宗室几乎被屠杀殆尽,武则天这时候继续使用李唐的国号,明显就有些自欺欺人了,于是,她必须去掉李唐的国号,而启用自己的国号“大周”,以求名正言顺。

虽然“篡唐改周”,使当时的上层社会是天翻地覆、动荡不已,但是,当时的社会下层呢,却是国泰民安,蒸蒸日上。

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社会,人民是安居乐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她这个时期的户口数量,是由唐高宗永徽三年,就是西元652年的380万户,增加到唐中宗神龙元年,就是西元705年的615万户。

也就是说,在她主持朝政的53年的时间里,唐朝的户口,增加了235万户,在原来的基础上,是增加了一半多,平均每年增长0.721%。

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非常高的增长率,它客观地表现了武则天的执政成就。

那么,为什么在上层社会剧烈动荡的情况下,武则天还会有这么好的执政成就呢?

这当然是由于武则天卓越的政治才能。

唐朝社会上层的动荡,是革除“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把持官僚系统,使得皇权不振的弊端的必然反应;是唐朝皇帝配合科举制度改革,通过寒门士子向门阀士族夺权的必然反应。

我们可以发现,隋朝和唐朝,两次都是先以长安为京都,但是,后来到了隋炀帝时期和武则天时期,又都是迁都到了洛阳,以洛阳为京都。

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为了离开“关陇集团”的老巢,使朝廷的决策,尽量少受“关陇集团”的影响。

当然,减少它的影响的最根本的变法,还是铲除它。

而在铲除“关陇集团”,铲除门阀士族的同时,也要选用合适的人才,去取代“关陇集团”和门阀士族被铲除后,所留下来的空缺。

所以,武则天任用酷吏,使她背上了骂名,但是,这也是她善于用人的表现。

实际上,她不但会任用酷吏,她也任用了很多治理天下的贤臣。

像娄师德、狄仁杰、姚崇、宋璟、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等,都是她慧眼识珠,从基层提拔起来的。

她开创了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使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都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虽然武则天强势,但是她并不专制。

那个狄仁杰和唐太宗的诤臣魏征一样,也是好诤zhèng谏。

而武则天也是很信重狄仁杰,常谓之“国老”,而不呼其名。

狄仁杰的诤zhèng谏,她每次都虚心静听。

武则天的姑侄武承嗣、武三思谋求当太子,武则天为此是犹豫不决。

狄仁杰对武则天说:“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呢?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祭祖于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祭姑于太庙者也。”

于是,武则天召回被废的中宗李显,重新立其为皇太子。

当然,作为一个锐意改革、反对强势阶层,而且成功了的代表人物,武则天肯定是得不到历史的书写者的正面评价的。

她和秦始皇、王莽、隋炀帝杨广一样,注定是要被历史的涂抹者给抹黑的。

然而,毕竟是她彻底地将门阀士族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使科举制度成为了历史的潮流,所以,遭受一点抹黑,也算不了什么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隋文帝,李治,事情,伏胜,皇帝,武则天,唐高宗,二圣,杨坚,消息资讯,李治,唐太宗,武则天,上官仪,唐高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隋文帝,李治,事情,伏胜,皇帝,武则天,唐高宗,二圣,杨坚,消息资讯,李治,唐太宗,武则天,上官仪,唐高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隋文帝,李治,事情,伏胜,皇帝,武则天,唐高宗,二圣,杨坚,消息资讯,李治,唐太宗,武则天,上官仪,唐高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