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明代朱元璋开始的文官试职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明代朱元璋开始的文官试职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众所周知,明代的试职制度是指在朝廷在决定正式任用这个官员之前,会先命令他在拟任的职位上试用一段时间,进行一个考察。最终决定这个官员能否去留的一种任职方式。

关于明代文官的试职制度,在如今我国现存的一些书籍中都有着一些不同的记载。我想最为我们所最熟知的,应该还是朱元璋时期的文官试职制度,这个制度是在明代特定的政治形势下,为了能够让官员更加谨慎的坚守职业操守而采取的一种是措施,是一种制度化的产物。

一、“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兵手”科举制度实施

试职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洪武时期,但是,在洪武前期,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一直都是以荐举为主,到洪武十七年的时候才恢复了科举制度。

虽然科举制度并不是在明朝兴起,但是在明朝却被发扬光大,虽说唐宋的时候就已经有科举制度了,但是朝廷官位的录取人数确是少得可怜,有的官位更是在众百人之间只选取几人,所以自己被选用做官的概率几乎微乎其微。

明朝自洪武年间开始就实行扩招,扩招政策之下,很多贫苦的下等人感觉自己也有机会去尝试,于是社会上便出现了一股“读书热潮”,这些读书人也是成为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有利基础。

当时明代的科举考试抽取的内容范围被要求从四书五经范围内抽选,考试的文体模式也变成了八股文,科举考试最终也变成了八股取士。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进行答题,不能够发挥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考试变成了只要求考生能够做出合乎形式的文章,而不看中他们的实际学识,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还是独立思考的能力都被大大的限制住了。所以明朝时期在文学创作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他们大多都在在考场上失意了。

当时的考试一共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但是你不要以为都是小孩子前来参加考试,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

院试的考试范围是州以及县,在院试的考试中若是你是那位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便会自然而然的成为此次考试的“秀才”。

但是你不要认为秀才就特别好考的,院试的考试成绩一共分为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人才能获得“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人才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做“录科”。

如果你已经当上了秀才,那么恭喜你,从此你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你大小算得上一个“知识分子”了,也会拥有一些特权。

比如,你可以不服从地方政府要求你实行的徭役,甚至见到当地的县长大人时你可以选择不再卑微的下跪。但秀才并不是官员,离官员还差得远呢。

接着下一个就是乡试,乡试是省一级的统考,三年一次,一般会在八月进行考核。考核还会有名额的限制,在这一级别中考试过关的人就叫做“举人”。

在获得举人资格之后,你就可以参加明年二月的“会试”,朝廷会选择所有考试中的决胜者是300人。

但是当时的考试环境条件也是比较艰苦的,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他们那些参加考试的人满怀着报国的理想,用坚毅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在值得我们敬佩。

每一个经历过这场考试的人都应该获得我们的掌声,包括那些成功者,当然也必须包括那些失败者。

当时朱元璋在当皇帝的时候,就曾经说过:

“凡事考核称职者,坐着用餐;凡事考核平常者,站立用餐;凡是考核不称职者,站立观看”。

这是朱元璋独特的请客方式,考核优秀的官员就可以坐在一起,他们互相之间拉拉关系,扩展一下自己的人脉。运气好的话,还能品尝一碗难得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当朱元璋来到考核不称职的官员面前便会大声喝斥,责问他们年终考核为什么会不及格?而这些官员因为考核不合格本就没有吃到饭,如今还得站立观看别人吃饭,又被朱元璋这么一问,瞬间都吓得两腿发抖。

其实在这些考核不合格当中,有的人是因为天灾人祸的拖累而导致他们所在的州或者县没有完成好国家要求经济的目标,但当地的官员却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联名挽留。

而有的人也属于漏网之鱼,他们为了应付政绩考核,提前退了赃款,在断案的时候一味地偏袒送礼者。这样的官员其实就是利用合法掩护非法。朱元璋也不会给他们留出后路,会将他们逐出京城,永不录用。

相当于这些不及格的人来说,这些站着吃饭的官员就幸运多了,虽然他们战绩平平,但是在最后的问责中他们既没有被罢官,也没有被降级。

最让人熟知的还是朱元璋用三筐稻谷来测验进士,提出官员竞聘制。当时的朱元璋命人搬来三筐稻谷,因为当时开国之后民生复出,而朝中大多都是武将,他们打仗都可以,但是治国还需要文人来顶替那些骄兵悍将。

所以当时的朱元璋急于取士,朱元璋便让这些进士来看看这些谷子的分量、成色、产地和稻谷的优劣程度。

朝堂之上,这些士子走上前来闻了闻,一个个都摇着头。虽然他们才高八斗、满腹文脉,但是碰到这种实操却被难住了。

朱元璋心里其实早就料到了,于是把刘伯温等人叫过来让他们来看看这三框稻谷的成色怎么样。

于是,刘伯温弯腰抓起一把谷子,一猜就猜的八九不离十,他也瞬间明白了朱元璋的用意。

刘伯温惭愧的说道:“自己看不出来有什么异常”。于是,朱元璋在理论讲解之后就进行实操,他双手插入这一筐颗粒饱满的稻谷之中,立马说道:“这些稻子稻香浓郁,产地扬州市”。

朱元璋对着士子们说道,如果你们看懂了稻谷,我相信你们就可以看懂民生、民情,接下来就可以看到官场和人心。这些都看清楚了,往后你们理政办案就可以查辨真伪、明辨虚实,不欺民也不会被刁民所欺。

从这一举动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确是求贤若渴,当时他访求的人才大多都是有识之士,但是由于当时朝廷的腐败以及朝廷周围的战乱四起,那些有学识的人为了躲避战争,保住自己和妻儿的性命,即使满腹才华也只能被迫退隐山林了。

朱元璋为了能够真正的招揽到这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让他们的学识能够为朝廷所用。朱元璋对他们进行了试职,通过试职可以对他们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就是这个时候试职制度再次出现。

三、“制度移民俗,文章变国风”最终演变的试职制度

但是就明朝的整个时期发展来看,试职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试职制度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首先,就是试职制度的职位由多变少了,他们最后都固定在了一个特定的职位之上。

第二个就是试职职位的具体变化,比如,试职的时间以及授予试职的人员要求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用现在的话来说试职可以作为检验官员的一个试金石,通过时间的考量来判断这个官员能否担任这个职位,如果称职的话,就会进行实地授权;不称职的话,则改为别用。

朝代不断更迭发展,试职的官员也越来越多,在官场上一度出现变供大于求的情况。这对于国家来说无疑是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其实从古至今选拔官吏一直被统治集团所重视,据周礼王志记载,周朝时即养士于库、序等地方学校之中,由乡大夫、乡老考察他们这些人的德、行、道、艺。

最后择其优者送进国学,然后再选期贤者授予一定的官职。这是我国古代当时选拔官吏制度的一个开端。

春秋时期,一些国家纷纷进行了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就是打破原来的官爵世袭制度,按照选贤任能的原则来进行管理的选拔。

例如,在齐国有管仲主持的诸项改革中,有一项便是从国都中下层中的适中来选择优秀的才子,选拔的时候经过三选,三选后和才能担任上卿的副手。

再到后来的战国时期,各国从平民中选拔官吏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任用的时候,由国君发给印章,免职的时候,再收回。在选官标准上,一般都是任贤为官。

为保证玄关得当,当时秦国的法律规定了:“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

汉代在选拔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形成了明确的选拔官吏制度,主要推行察举征辟制度,主要是用过高级官吏将下级考察过的优秀人才像朝廷举荐,再经过朝廷考核后来授予他们不同的官职。

再到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豪门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竭力推行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将士人分为九个等级。

但是,由于地方上担任中正的中正的都是有地位、有势力、有声望的士族成员,他们评定士人的品级往往会更加看重那些士人的出生门第,而不重视他们的真才实学。

这就堵塞了普通中小地主进入仕途的道路,造成了魏晋南北朝一段时期内官僚统治阶层中无寒门的现状。

到了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虽然隋朝的时光经历的比较短暂,但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隋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小地主要求参加的呼声也越发强烈,科举制度的产生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提供了强有力的机会。

唐代和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制度发展更加的完善,到明代洪武年间,定制每三年开科取士考中进士者可以直接授予官职,无需再接受其他的选拔,并且当时也就出现了我们上文所提出的试职制度,对于官吏的选拔也变得更加完善。

结语

试职制度作为明代国家行政制度中的一部分,会提前在官员们任职之前进行一个集中的培训。这种提前培训的方式也有利于大大的提高官员的自身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更提升的官员的办事能力。

而这样的制度在之后也逐渐被延续了下来,就如同现如今社会,每一项工作都会有一个试用期,以保证工作人员的能力适配于岗位,让工作与员工能更完美的达成磨合。

参考文献

《明会典》

《明史研究论稿》

《明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要求,秀才,考试,明朝,朱元璋,过程,经历,制度,考核,发展,消息资讯,科举,朱元璋,制度,官员,刘伯温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要求,秀才,考试,明朝,朱元璋,过程,经历,制度,考核,发展,消息资讯,科举,朱元璋,制度,官员,刘伯温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要求,秀才,考试,明朝,朱元璋,过程,经历,制度,考核,发展,消息资讯,科举,朱元璋,制度,官员,刘伯温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