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唐李白
李白确实是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大诗人,能将一场中华史上浩大的劫难五胡乱华写得如此浪漫豪壮。但劫难就是劫难,那些堆积各地的白骨和千里赤地的战场,不会因为诗人的浪漫表达而美好起来。
五胡十六国的历史,说实话有些不愿提及,因为实在太过血腥暴戾,很难产生好的观感。战争虽然残酷,但往往也英雄辈出,每每让人思来血脉贲张。五胡十六国则不然,只有血腥和野蛮。
但学习历史就是正视历史,从中找到照见未来的力量。
正视起来,八王之乱的肇始之因,不过司马家族一场内斗。
这场内斗,导致中原大地一百多年劫难、中华大地分裂近三百年。
一、先说第一次封王的诸司马
司马炎篡魏后,为了巩固政权,避免重蹈曹魏被篡之覆辙,大肆分封宗室诸司马。他一口气封了二十七个司马为王侯。
这是他篡位后第一次封王,有巩固宗室的愿望,但总体还是排排坐分果果。在此之后还有他自己的儿子和侄子封王的举措,全部加起来远不止二十七个。
为了方便区别和理清伦理关系,可以将这些王按代罗列。
第一代,司马懿的八达兄弟。
安平王司马孚,司马懿三弟叔达,司马炎的叔祖。
第二代,司马懿及其兄弟的儿子。
仲达司马懿之子、司马炎的叔叔:平原王司马干;扶风王司马亮,后改封汝南王;东莞王司马伷,后改封琅琊王;汝阴王司马骏,也曾封扶风王;梁王司马肜。
叔达司马孚之子,司马炎的堂叔:义阳王司马望;渤海王司马辅;太原王司马瓌;高阳王司马珪;常山王司马衡;沛王司马景;下邳王司马晃。
季达司马馗之子、司马炎的堂叔:彭城王司马权;陇西王司马泰,又封高密王;范阳王司马绥。
显达司马恂之子、司马炎的堂叔:济南王司马遂。
惠达司马进之子、司马炎的堂叔:谯王司马逊;中山王司马睦。
雅达司马通之子、司马炎堂叔:北海王司马陵;陈王司马斌,后改封西河王。这哥们还有个儿子叫司马顺,本来也应该封王,可他强烈反对司马氏篡曹魏,被流放并死于途中。
第三代,司马炎的兄弟堂兄弟,或者堂堂兄弟。
其中司马懿的孙辈:齐王司马攸;乐安王司马鉴;燕王司马机;乐平王司马延祚。
司马孚孙辈:河间王司马洪;东平王司马懋。
这就是司马炎践祚伊始封的二十七个宗室王。当然这些只是司马炎篡魏是尚在世的王,还有不少早死被追封的就不在计算之列。
因为八王之乱是司马炎死后,晋帝国出现了权力真空而出现的争权夺利的政治军事斗争,所以参与八王之乱的诸司马,一定是死在司马炎之后的司马。
这其中,死在司马炎之前,物理上无法参加八王之乱的有:司马孚、司马伷、司马骏、司马望、司马辅、司马洪、司马辅、司马瓌、司马珪、司马衡、司马景、司马权、司马绥、司马遂、司马逊、司马陵、司马斌、司马伷、司马骏、司马攸。
死得比司马炎晚的只有七个。
还不够八王之乱的数,何来八王之乱?而且跳得最欢,篡了司马衷皇位的赵王司马伦还不在这七人之列。
这就必须需要再次封王或者袭爵。
二、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还算正常的宫斗
八王之乱的主要参与者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人。
我们都知道,这场历时达十六年的大乱,诸司马参与的远不止这八人,但因为他们是主要力量或者一度获利最大,被史家捆在一起作传,因此有了八王之乱的说法。
事实上,在这八个人之外,参与其中或者被裹胁在内,有记载的至少还有东安王司马繇、东平王司马懋、东瀛公司马腾、范阳王司马虓、平昌公司马模、庐江王司马普、中都王司马廓。
五王两公。
事情的最初,一切都是因为司马炎养小老婆养得太狠,一下没搂住五十四岁就挂了。
司马炎死前,指定岳父老子杨骏辅佐傻子儿子司马衷。奄奄一息中他觉得不放心,又加上了宗室大臣、自己的叔叔汝南王司马亮。
司马亮此时的职务是侍中、大司马、假黄钺、大都督、都督豫州诸军事。而且他还有个很重要的职权,因为辈分高权位重,司马炎委他行使宗室管理的职权。这样的人辅政很合适,不但位高权重还能弹压诸司马。
但杨骏不敢让任何一个司马共同辅政,因为他没有根基也没有军权,斗不过宗室,因此他想独自辅政。
不得不说杨骏真是个憨憨,这样一来岂不是将自己完全置于诸司马对立面?
他将司马炎的诏书藏在家里,每天唆使皇后杨芷去问已经只能点头摇头的司马炎,由老丈人单独辅政行不行。
司马炎总是摇头。
直到最后一次,也不知是司马炎真的点头了还是因为咽气垂下了头,总之她们说司马炎点头了,杨骏于是将司马亮赶出洛阳独揽大权。
首先跳起来的居然不是司马,而是司马衷的老婆,新皇后贾南风。
贾南风挑唆宗室反对杨氏擅权。她游说楚王司马伦,皇帝可是你亲哥哥,为什么要杨家老儿说了算?司马家的皇位难道杨家说了算?
司马玮一听有道理啊,说不定还能取代那个傻子哥哥当皇帝呢!于是带着军队从荆州赶到了洛阳。
贾南风联合司马玮倒杨成功,重新分配权力,基本上达到了司马亮和司马玮为代表的宗室、贾南风为代表的后党,卫瓘为代表的元老三方共掌朝政的局面。
其中后党权力不及三分之一,且军权全在宗室手中。
贾南风对此很是不满,利用每天跟司马衷睡的先天优势,两天之内矫诏先后除掉司马亮、司马玮和卫瓘,实现大权独揽。
这是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贾南风获胜,而且此后贾后专权长达八年。
三、八王之乱的第二阶段完全称得上血雨腥风死人无数
八年,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对于一个王朝的权力交接,绝对算得上不短的一段时间。傻子皇帝好糊弄,诸司马也并没有蠢蠢欲动的迹象,贾南风觉得自己对朝廷的掌控已经非常牢固,于是开始作妖。
贾南风没有己出的儿子,一直视太子司马遹为眼中钉,为此她想办法将司马遹废黜,准备将自己的外甥掉包为自己的儿子。
此时宗室最大的大佬是赵王司马伦,他一直对贾南风唯命是从,不过这都是表面现象。司马家皇位继承人被一个女人废了,按理作为太子太傅的司马伦应该立即出手相救。
但司马伦没有,他要等。
司马伦等什么呢?他在等贾南风恁死司马遹。原来司马遹为人颇为聪明能干,司马伦害怕将来司马遹继位,会将他这个跟贾南风打得火热的叔叔作为后党铲除。
他光是等也还罢了,这孙子居然去跟贾南风说,应该尽早除掉司马遹,否则夜长梦多。贾南风于是用金屑酒除掉了司马遹。
贾后前脚杀了司马遹,司马伦后脚就矫诏以杀太子之罪名,发兵收捕贾后及其党羽,废贾皇后为庶人,然后又矫诏用金屑酒将贾后赐死。
到此为止都还是熟悉的宫斗戏码,但司马伦接下来的骚操作,则将自己完全变成了其他司马的众矢之的。
他居然废了司马衷自立为皇帝。
这一下刺激了那些本来神经紧张的诸司马,更为浩大的战争和屠杀正式拉开帷幕。
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战败,死者近十万人。这时他们的必备良药金屑酒再次登场,这次毒死的是司马伦。
朝中大佬变成了司马冏,他虽然没有称帝,但俨然皇帝一般。而参与此次事件的司马颙和司马颖也获得了封赏和更大的自主权,司马颙驻军长安、司马颖驻军邺城。驻在洛阳周边的则是长沙王司马乂。
有个叫李含的翊军校尉对司马冏的跋扈看不下去了,跑到长安矫称受司马衷密诏劝司马颙除掉骑兵司马冏。也有人说真的是傻子皇帝叫他去请司马颙,不知真假。
司马颙早有此心,于是上表陈述司马囧的罪责,兴兵洛阳。他在上表中还表示,驻军洛阳的司马乂将作为此次起义勤王的内应。
司马冏于是派兵攻袭司马乂。司马乂仅带着党羽百多人连夜奔袭皇宫,竟然袭杀了司马囧并控制司马衷。战后司马乂将司马囧两千名党羽都夷灭三族,抢在司马颙之前独揽大权。
被人抢了头功,司马颙意难平,数次组织刺杀司马乂而未成功,最后二人只好兵戎相见。司马颙为此还联合了此前讨伐司马伦是,有过合作且兵雄将广的成都王司马颖。
战争中司马乂曾攻破司马颙、司马颖军,斩杀数万人。但最终因战事太久粮食缺乏,开始出现颓势。不过此时司马乂固守洛阳问题不大。
此时最后的大佬东海王司马越出手了,他乘司马乂军疲惫的时机捕获司马乂并交给司马颙,导致司马乂被烧死。司马越以此作为投名状,正式加入这场乱战。
司马越搅进来,连带着与他更近支的东瀛公司马腾、范阳王司马虓、平昌公司马模一起,形势立刻明朗起来。
最后,司马越方缢杀司马颖及其两个儿子,掐死司马颙和他的三个儿子,司马颖、司马颙及他们的继承人被杀死,成了八王之乱结束的标志。
司马越一伙走上历史舞台,西晋元气大伤再也回不过神来。
四、后话
八王之乱,看起来是司马家族为了皇权进行的争斗,但其中也夹杂着家族的历史恩怨。
参与八王之乱的诸司马中,在初期封王的二十七人中,只有汝南王司马亮一人。其余人都是后期封王或者袭爵。这些后来封王者袭爵的人中,司马伦是司马炎的九叔,司马玮、司马乂、司马颖是司马炎的儿子,司马颙、司马越是司马炎的堂堂兄弟,司马冏是侄子。
这其中司马伦最为打眼,因为他作为司马炎的叔叔,居然在第一次封王时榜上无名,他当时的爵位是琅琊郡王。个中原因,窃以为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因母亲张春华与司马伦母亲柏夫人之间的恩怨而导致的。
那么多藩王起兵,最终都不过是控制了朝政,独有司马伦篡位自立,其原因恐怕也与此中恩怨有关。
伦理上离皇位最近的,司马玮、司马乂、司马颖三人,其中司马颖一度被立为皇太弟,坐拥雄兵镇守邺城,俨然有建立军政府控制朝政的态势。
可惜的是,司马颖首鼠两端,盲目自信,最终导致被司马越摘了桃子。
司马颙和司马越,以及司马越身后的兄弟或本宗兄弟司马虓、司马腾以及司马模,则是离皇位最远的旁支,他们只以争权为目的,对皇位暂时不能有觊觎之心。
司马颙是司马孚的孙子,司马越、司马虓、司马腾和司马模则是司马馗的孙子,大家都是司马炎堂了两代的兄弟。
这五个孙子中最蠢或者说又蠢又胆小的,是司马颙,正是因为他的愚蠢,导致最后让司马越摘了桃子。
不过,司马越摘到的是个烂桃子,拿到手来不及张嘴,就化水流涎,弄得满手是脏了。
匈奴人建立的前赵政权派遣羯族猛将石勒寇洛阳,司马越为了进一步增加政治成本,决定亲自带兵抵抗,并在出兵途中匆匆忙忙为自己加九锡,为篡位做准备。
但他还没来得及篡位,就在惊惧之下病死了。
至此,八王之乱真正结束,西晋也结束了。
司马炎大肆分封宗室,两次成功阻止外戚专政,但挡不住兄弟阋墙的内讧,最终掘了晋帝国的坟。
历史开始进入最暗无天日的五胡十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