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柳公权真迹为何存世少?

柳公权真迹为何存世少?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黄逸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称,发现柳公权为严公贶(音如矿)所书墓志,是“现存唯一经考古发掘、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柳公权晚年撰书的墓志”,引起轰动。

柳公权是“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他的《玄秘塔碑》被视为唐楷高峰,是后来学书者必练的范本。

据《旧唐书》:“当时公卿大臣家碑板,不得(柳)公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意思是大人物去世,如非柳公权写墓志,子女会被指责为不孝。可奇怪的是,柳公权作品存世极少,墨迹只剩《〈送梨帖〉跋》,20余字,此外皆碑拓,其中一些真伪难辨。

柳公权曾中状元,一生三次直谏,终年88岁,是最长寿的书法家之一,在世时已名闻遐迩,为何存世作品如此少?

其一,后人看前人,常有美化成分,柳公权一生不算潇洒,“状元”“高官”“诤臣”之类只是后人赞美,在当时影响不大。

其二,练柳书的人太少,后代书家亦有微词,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

其三,不重刊刻。米芾便称“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

柳书分两期,60岁前为集古期,“初学王书,遍阅初唐欧虞褚陆诸家笔法”,60岁后“自成一家”。新出土墓志是柳公权晚期作品,既是真品,又是巅峰之作,怎能不让人兴奋?

这是此次考古发现的柳公权撰书墓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供图

柳家是科举家族

在后人看来,柳公权是大名人,但在《新唐书》《旧唐书》中,留传不足千字,附在哥哥柳公绰传之末。

柳家出自姬姓,得姓于春秋鲁国名臣柳下惠。柳下惠为人正直,荀子说他“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他还是成语“坐怀不乱”之源,即美女入怀亦无非礼。秦灭六国后,全族迁至山西(古称河东),即“河东柳氏”。

唐代“河东柳氏”共26人科举成功。

柳公权爷爷柳正礼时已当官,任邠州(邠,音如宾,辖今陕西彬州、长武、旬邑、永寿四市县地)士曹参军事,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仅七品。父柳子温曾任丹州(辖境相当今陕西北部的宜川县)刺史,亦非高官。

柳家门第不高,只能依靠科举晋身。学者许友根称其为科举家族,定义是:“指在唐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有三代连续多人取得科举功名,在地方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家族。”类似的还有李家(以李绛为代表)、孙家(自孙逖始,5代登第)、韦氏(共117人登第,但分多个家族)、博陵崔氏、武功苏氏等。

这种家族对子女管教极严。据柳公绰的孙子柳玭在《柳氏叙训》记:“(柳公绰的祖母)常命粉苦参、黄连、熊胆,和为丸,赐先公及诸叔(柳公绰、柳公权等),每永夜习学含之,以资勤苦。”吃苦药,则熬夜时不打瞌睡。

柳公绰的祖母韩氏,她的爷爷是宰相韩滉,太爷爷是宰相韩休。柳公绰对后代要求亦严,柳玭“学业未成,不听食肉,吾不敢忘也”,成绩差,连肉都不能吃。

柳公权

书法好占了便宜

学者浅水在《从74位状元的家世看唐代科举的实际选才范围》中指出:唐代共251名状元,身世可考者74人,其中4人是皇室子弟,5人是孔子后代,20人是当朝宰辅的亲属,25人是高官子弟,10人是普通官僚子弟,5人是名人之后,只有5人出身寒门。

换言之,92%的状元有出身,8%来自普通人家。

据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郑颢主考时,自己不阅卷,让崔雍定榜单,崔雍在场外,根本看不到试卷,只看考生出身。清代王士祯说:“唐时知贡举皆预定,亲知权要皆得荐其私人,乃至榜帖亦属他人为之。”

柳公权中状元时,比他大13岁的哥哥柳公绰任吏部员外郎,虽只有从六品上,但他与宰相武元衡往来密切。第二年,武元衡罢相,转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即点柳公绰去当判官(判官是中等职位,但任事多、权力大,近于副使)。

柳公权中状元后,得到当官资格,但真正“释褐”,须守选3年后(考明经成功的一般要守选 7 年),参加“科目试”,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如“贤良方正”“经学优深”等。其中吏部举办的“博学宏词”科较易,考诗、赋、论各一篇,称“捷三篇”,又称“三选”。

韩愈曾“三选于吏部卒无成”,柳宗元则“吾年十七求进士,四年乃得举。二十四求博学宏词科,二年乃得仕”。柳公权中状元当年即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并得成功,书法是该科评定成绩标准之一,有利于柳公权。

两考成功后,柳公权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正九品上,没想到一任就是11年。

送梨帖 柳公权跋

唐代状元“不值钱”

唐代科举家族长盛不衰,让“当官不过三代”的宋人极羡慕,欧阳修说:“唐为国久,传世多,而诸臣亦各修其家法,务以门族相高。其材子贤孙不陨其世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呜呼,其亦盛矣!然其所以盛衰者,虽由功德薄厚,亦在其子孙。”

欧阳修共错情了。唐代不重科举,易成功。

一是唐代每年开科,如高官推荐,无需乡试,直入终试,“一考定终身”。举子们考前将自己的诗文抄录工整,投给高官。白居易曾求顾况推荐,遂有“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之论,李白也写过“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二是唐代考生比宋代少很多,“多则两千人,少犹不减千人”。

三是唐代科举不糊名,无殿试,无“公同阅卷”,全由考官一人决定,舞弊空间大。

柳公权“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似是“神童”,但他科举成功时已29岁,虽是状元,却少有人提及,因唐代状元“不值钱”。

据学者周腊生钩沉,宋代中期以后,殿试结果一公布,状元即受赐驺从(官员出门所带的骑马侍从)、袍笏,前三名可“打马游街”,事毕“送归府第”,紧接着,皇帝会赐“恩荣筵”,此后是“释褐礼”(易民服着官服仪式),至少能当正七品官,或是从六品。

唐代状元没这么风光。据《新唐书》,唐代中举分“甲第”和“乙第”,状元和其他“甲第”成员一样,仅“从九品上”,倒数第二阶,且只有“虚衔”,非实授。想当官,还得参加别的部门考试,要么先当幕僚。

柳公权署名(玄秘塔碑)

皇帝没把“心正”当好话听

柳公权被忽视,因唐宪宗是中兴之主,任上全力剪除藩镇、限制宦官专权,他看重李吉辅、武元衡、裴垍、裴度、杜黄裳等能臣。史书称他“博闻多能,不至大道”,不太关注柳公权这样的文人。

元和十四年(819年)五月,名将李听(李愬的弟弟)镇夏州(在今内蒙古乌审旗白城子附近),在柳公绰帮助下,柳公权任掌书记兼判官,此时柳公权已42岁,才升为正八品上。(一说元和初即任判官,不确)

第二年三月,柳公权回长安奏事,唐宪宗已被宦官陈弘志所杀,唐穆宗继位,对柳公权说:“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

据钱易《南部新书》记,柳公权曾在佛寺看朱审(唐朝画家)山水图,题诗:

朱审偏能视夕岚,

洞边深墨写秋潭。

与君一顾西墙画,

从此看山不向南。

诗书皆精,唐穆宗一见难忘。穆宗招柳公权入翰林院当侍书,一次穆宗请教如何用笔,柳公权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表情大变。

“心正则笔正”本是常见观点,唐初虞世南曾说:“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唐人有感于六朝书法随意,转而强调法度,且唐太宗力推碑刻,碑版大,楷书风行。“书如其人”非儒家观点,似来自方士的“以相观人”,唐帝自称李耳之后,“内外相符”成“正说”。

柳公权说的是好话,唐穆宗没当好话听。当时外有“牛李党争”,内有宦官专权,柳公权说“心正”,似别有用心。

按惯例,入翰林院一年升知诰,可写官方文书,柳公权入院四年,虽补缺成从七品上,却始终只是侍书。

三次直言劝谏

唐穆宗死后,唐文宗继位,柳公权又在翰林院枯坐3年。

大和五年(831年),柳公绰给宰相李宗闵写信:“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待书见用,颇偕工祝(工祝是古代祭祀时专司祝告的人,约等于今网络用语中的”打酱油的“),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乃迁右司郎中。”54岁的柳公权终于出了翰林院,任右司郎中(从五品上),得唐文宗赏识。

这一年,唐文宗与宰相宋申锡串谋诛杀权宦事败,贬宋申锡以自保,意气消沉,多次召柳公权谈诗论书,甚至“每浴堂召对,继烛见跋,语犹未尽,不欲取烛,宫人以蜡泪揉纸继之”。

史书称柳公权三次直言劝谏,上文“心正则笔正”是一次,此外唐文宗一次提到汉文帝俭朴,称自己的衣服已洗过三次(皇帝服装多刺绣缀珠,无法手洗,穿过即扔)。柳公权不语,唐文宗问为什么,柳公权说:帝王应以亲贤臣、远小人、纳谏诤、明赏罚为本,洗衣服是小事。

还有一次,太皇太后的亲戚郭旼将两女儿送入宫,不久升任邠宁节度使,引发物议,唐文宗说,那两个女孩是服侍太皇太后的,于己无干,柳公权说:瓜田李下,众人何知?唐文宗无奈,只好让两女孩出宫。

柳公权后30年一直是三品以上大员,88岁时卒于太子少师(正二品)任上(唐朝官员退休年龄一般是70岁)。81岁时,给皇帝上尊号,柳公权误将其中的“和武光孝”念成“光武和孝”,遭御史弹劾,被罚俸一季。

史书试图将柳公权写成诤臣,可相关事迹太少,他更多充当的是“给皇帝解闷”的弄臣角色。

江西九江,庐山东林寺,柳公权残碑。 视觉中国供图

难练才是神品

柳公权为人宽厚,在家只管笔砚图书之类,交奴仆看管的一箱金银酒器全部丢失,他却笑了笑说:“银杯羽化(意近“成仙了”)耳。”不再追究。

对于柳体字,历来争讼不休,褒贬皆有。

贬低柳书,因太难练。颜体字看似严谨,但掌握了基本结构、笔法,创新空间大,柳体字则结构极严,难以掌握,学柳体难形似,一形似即失神似,创新空间小。柳体尤其不适合初学者,因小楷用指,大楷靠腕,柳体的笔法难用手指完成。柳公权的小楷作品亦罕见。

米芾称柳书俗,又说“颜鲁公(颜真卿)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都是指责练不好的人。米芾同时也写道:“(柳字)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无一点尘俗也。”

至于新出土的为严公贶所书墓志,严家本是土豪,“安史之乱”时,严震以家财助唐军,被授州长史,他为政清廉、政绩突出,屡被擢升。建中四年(787年),太尉朱泚叛乱,长安被占。唐德宗想入汉中避乱,担心当地官员不忠。严震立刻派5000兵马迎驾,没想到领军张用诚与叛军私通,严震又派人用计诛杀张用诚,亲往汉中迎驾。

严震功劳卓著,被封为郧国公,严公贶是严震的四儿子。严家没出身,自然愿与科举家族的“河东柳氏”联姻。柳宗元曾撰《答严厚舆(即严公贶)论师道书》,有帮他成名的意思。章士钊批评说:“不知子厚(柳宗元)于严氏有何连谊,辄为此公一门,滥耗纸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家族,科举,成功,状元,真迹,后人,柳公绰,唐代,后代,墓志,柳公绰,严震,柳公权,唐文宗,唐穆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家族,科举,成功,状元,真迹,后人,柳公绰,唐代,后代,墓志,柳公绰,严震,柳公权,唐文宗,唐穆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家族,科举,成功,状元,真迹,后人,柳公绰,唐代,后代,墓志,柳公绰,严震,柳公权,唐文宗,唐穆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