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退位后的李渊日子有多难?李世民:您的宫女太多,不如放回家嫁人

退位后的李渊日子有多难?李世民:您的宫女太多,不如放回家嫁人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武德九年,玄武门的地面被皇帝亲子的鲜血染红。而玄武门之变的始作俑者,同样是皇帝的儿子。

因此在历史上,玄武门之变被人们视为兄弟阋墙的一个典型例子。

每当谈到皇室兄弟自相残杀之事时,李渊和李世民、李建成这父子三人的故事总会被搬出来反复咀嚼。

六月初四那天,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杜如晦、秦琼、尉迟恭等文臣武将入宫上朝。

与此同时,他也提前在玄武门埋伏下了兵马,就等着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俩步入圈套。

而他手中的弓箭,也成为了夺去他的亲兄长、当朝太子李建成性命的利器。

在玄武门事变发生之后,后世对此有怎样的评价?皇帝李渊的生活又会有怎样的改变?

兄弟阋墙,父亲退位

李渊和李世民这对父子,拥有非常规意义上的父子关系。

李世民实在太过突出,突出到让自己的亲生父亲产生了莫大的忌惮心理。

在起兵反抗隋朝统治的征战过程中,李世民一直在军营里占据着主导性的作用。

关于李家人谋反这件事,历史上也有着诸多不同的说法。

根据《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载的资料来看,晋阳起兵是李渊本人的主意。

作为皇亲国戚,他亲身感受到了隋朝统治的腐败。

而手中的权力逐渐增大时,他也有了称霸天下的野心。所以,起兵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是《唐书》中却有着不同的记载,这本书中说,太原造反是李世民的谋略。

在李世民撺掇下,李渊才会起兵造反。

在整个谋反过程中,李世民是前锋,为李渊打下了李唐王朝的天下。

而且他也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让父亲在事成之后立自己为太子。

不管历史的真相到底是如何,我们都能够明确得知一件事情:

那就是李世民在打江山的过程中所做下的一系列功勋之事,确实已经使高高在上的李渊受到了威胁。

所以最后,李渊并没有让李世民如愿成为太子。取而代之的,是李渊的长子李建成。

关于李建成和与他交好的弟弟李元吉这两个人,不同的史书资料当中也有着不同的评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描写过这二人的形象,李建成是一位懒惰懈怠、贪酒好色、胸无点墨之人。

而李元吉与他这位太子长兄可称一丘之貉。他们二人合谋,就是为了在朝廷当中压李世民一头。

《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赞》也说:

“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用晦而明,殷忧启圣。运属文皇,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乃定。”

秦王李世民在李渊统治时,已经在朝野内外树立起了极大的威望。

他是一位天生的将才,多年来一直为了唐朝的统治而南征北战。

普通将领无法吃下来的军事版图,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收入囊中。朝廷当中的文臣武将,归顺于他的人比比皆是。

正所谓功高盖主,李世民的实际才能和外在名声已经超出了李渊对他的预估。

当登临天下至尊之位以后,哪怕是亲如父子,彼此之间也会有算计。

所以,李建成这位太子,实际上可能是李渊用来打压李世民的一枚棋子。

不过,虽然司马光在自己的书中写下了这样的记录。

但他个人还是认为,李建成和李元吉也许并不像这些文字所展现出来的那样负面。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们今天所能够看到的大多数文字记录,都是历史不同时代的胜利者愿意让我们看到的东西。

而真相到底如何,只怕谁也不敢轻易下一个定论。

所以,关于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到底孰是孰非,至今依旧争论不休。

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李世民毫无疑问是这场政变当中的完全胜利者。

他在玄武门之变中取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背上了杀害手足的骂名。

而在这之后,他又以镇压政变为理由,恶意抹黑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李渊心目当中的形象。

当秦王府的武将占领了皇宫各个角落时,李渊已经感受到了无力回天。

即使他对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心知肚明,也无法再撼动李世民日益坚固的根基。

所以,武德九年七月十四日,李渊首先向裴寂提出:

“朕应当在自己的名字之前加上太上皇这三个字了。”

他的心中已经产生了退位的想法,因为即使还占据着皇帝的宝座,他也无法真正做到君主专制了。

退位让贤,或许是这个时间段能够做出的最好的抉择。

于是八月九日,李渊正式颁布诏书,将皇位禅让给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当然会在明面上表示推辞,可唐高祖李渊也坚决不受。

这是一段父子和君臣之间的推拉,这也展现了政权之下亲情的淡然无存。

在这个时候的父子二人看来,亲情已经成为了争权夺利的枷锁。

李世民想要开创一番伟业,就必须要把皇位从父亲的手中夺过来。

而李渊则审时度势,无奈退出。

昔日幼小的狮子已经彻底长成了雄狮,他也无法再继续掌控这只狮子。

所谓权力制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也成为了笑话。

而宣布退位之后,身为太上皇的李渊,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身边宫女,尽数遣出

贞观二年,也就是李世民登基之后的第二年,中书舍人李百药给他上了一封折子。

这封折子的主题,是关于养在深宫的宫女的问题。

李百药认为,皇宫当中的大部分宫女,在实际生活当中其实并不会发挥太大的作用。

朝廷当中会存在冗官的现象,宫廷当中当然也会存在人员冗杂的现象。

她们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衣物和吃食,而且其中的一部分人还对皇宫生活产生莫大的怨气。

总的来说,大量宫女的存在其实是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

为了朝廷的长久来考虑,李百药建议唐太宗将宫廷当中的一部分宫女放出宫门,任她们自由嫁娶。

唐太宗拿到这封折子之后,思考良久,认为中书舍人说的话极有道理。

所以,他之后便颁布了一条旨意,命令戴胄、杜正伦和其他尚书省相关官员处理此事。

在李世民的圣旨当中,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他仅仅只把大安宫的宫女放出了宫门。

其余的宫殿,不管是他自己居住的地方,还是后宫其他嫔妃的宫殿,都没有被牵涉进这条圣旨当中。

也就是说,李世民把他老爹身边的女人都放了出去。

他的做法,无异于是在告诉李渊:您老身边的宫女实在是太多了,我看不如把她们放出去嫁人算了。

说到大安宫,这里又可以插播一件趣事。

当年李渊退位之后,李世民为了表示对太上皇的尊敬,并没有直接住进皇帝的宫殿中,而是仍旧留在了东宫。

东宫里面住着当朝天子,这件事本身就于理不合。

于是,朝廷多位官员联名上书,请求皇帝正位。

这正位的意思,就是邀请李世民住进李渊的宫殿中。

诸位大人的这一出举动,表面上是在表达他们对君王的关心。

实际上这背后有没有李世民自己的操作,我们也不得而知。

总之,李渊最后还是被赶进了大安宫。

这件事情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话柄,有许多人认为,李世民在将李渊赶下台之后,对自己的父亲就大有不敬。

也有人猜测,李渊被关进大安宫之后,生活只怕多有艰难。

而李渊被赶进大安宫这件事,发生在贞观三年。

所以,在李世民遣散大安宫的宫女时,李渊自己还没有住进这座宫殿当中。

如果用这件事来证明他苛待,只怕真的有失偏颇。

事实上,如果我们联系李世民之前的做法,便不难发现,其实将宫女放出宫这件事,并不是他在针对任何人。

李世民登基之后的短短一年之内,他就做过一次大规模的遣散宫女的决定。

后来陆陆续续被放出宫的宫女,并不只局限于大安宫中,而是涉及到了许多宫殿。

在《放宫女诏》中,李世民也说了,宫女的数量极其庞大,这个事实对于宫廷的财政支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压力。

而且,大量被幽禁在皇宫当中的宫女,其实也是隋朝末年腐败政治的牺牲者。

他之所以会做出遣散宫女的决定,也是因为他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仁政。

而这些被放出去重获自由的宫女,正好也就成为了李世民仁政最好的代言人。

他将宫女放出宫中,任由宫女自由嫁娶,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整个社会的人口繁衍。

人口是劳动力的基础,一个国家只有有了人,才有发展生产的可能性。

所以从长远来看,李世民这一做法其实有利于推动大唐经济的繁荣。

我们不得不说,李世民实在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君王。

也正因为他的文成武功,玄武门之变才没有影响后人对他丰功伟业的评价。

若非如此,只怕兄弟阋墙这一件事,就足够他被史学家口诛笔伐了。

遣散宫女,历代皆有

宫女是封建皇室当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在男权至上的社会,她们是一群不被人看在眼里的牺牲品,也是被当权者拿捏在手中的蚂蚁。

中国最早期的宫女产生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是我国的奴隶时代。

奴隶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管是宫女还是其他奴隶,他们都只是贵族阶级手中的工具罢了。

当封建时代取代奴隶社会之后,宫女的社会地位也并没有任何改变。

在男权凝视的时代下,宫女连基本的人权都不配拥有。

她们进入深宫以后,命运从此会彻底改变。

不出意外的话,她们会一辈子老死在这里。“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自由是路人。”

虽然宫女处于社会底层阶级,但有的皇帝为了减轻财政压力,或者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仁政,会在个人统治期间遣散宫女。

唐太宗刚刚继位后不久,就曾经遣散过一批3000多人的宫女。

传言,唐太宗来到长孙皇后的宫殿中,发现了众多宫女已经年老。

经过询问,他才得知,这些女子大多是在隋朝末年被强行征进宫中的。

现在她们能发挥的价值相当有限,而且还会成为财政负担。

所以,唐太宗才会有遣散宫女的决定和举动。

到了宋朝,宋仁宗也曾经放出过200多名宫女。

这件事情被记录到了正史当中,人们也以此为理由来夸赞宋仁宗的仁政。

但实际上,200多名宫女只是宫廷当中宫女数量的一小部分罢了。

到了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考虑到朝廷财政压力过大,所以对宫女制度做了一定的改良。

制度改良以后,只有包衣家庭的女子才会进宫当宫女。而所谓包衣,其实指的就是世代侍奉皇族和贵族家庭的奴才。

皇帝遣散宫女,一定是带着减轻财政压力或者彰显仁厚之心的目的的。

在他们的口中,宫女出宫之后自由嫁娶,仿佛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实际上,那些被放出皇宫的宫女,很少有人能得到一个圆满的人生结局。

一般来说,能够达到标准被放出深宫的宫女,年岁几乎都已经超过了25岁。

这个年纪的古代女子,嫁人已经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尤其是她们从复杂的深宫中走出,更是会被寻常人家所嫌弃。

她们找不到一个好归宿,生活自然也无所着落。

有人回了娘家,但是她从宫中带出来的财产会被亲戚所觊觎;

有人迫于无奈沦落风尘,成为了烟花之地的女子,从一个黑暗之处走向了另一个黑暗之处。

从成为宫女的那一天起,一个可怜女子的一生,或许就已经被注定。

不管是在宫中终老还是被放出深宫,她的命运都由不得自己。

结语

从唐太宗遣散大安宫宫女的这件事情上,我们能看出许多封建社会的本质。

皇帝做出的一切行动,一定有他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

他的举措,事实上也不是外界所传言的那样苛待父亲。

而身处在皇权之下,被别人操纵命运的宫女实际上没有任何的生活自主权。

她们是走是留,对于整个人生过程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毕竟悲剧,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渊,统治,李世民,父子,日子,皇帝,李元吉,李建成,太子,起兵,消息资讯,李渊,大安宫,宫女,李世民,李建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渊,统治,李世民,父子,日子,皇帝,李元吉,李建成,太子,起兵,消息资讯,李渊,大安宫,宫女,李世民,李建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渊,统治,李世民,父子,日子,皇帝,李元吉,李建成,太子,起兵,消息资讯,李渊,大安宫,宫女,李世民,李建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