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史书中武将的七大神迹:刘裕独驱千人、文鸯七进七出,是否真实?

史书中武将的七大神迹:刘裕独驱千人、文鸯七进七出,是否真实?

易中天先生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论断:历史仅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有真有假,历史也是一样。通俗点就是,史书记载的不一定是真相,需要加以辨别和分析。

史书中曾记载不少顶级武将的“神迹”,那么它们是真实存在吗?还是人为的夸大和虚饰?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后来又演化为项羽能举千斤鼎。

其实史书中并未记载项羽举起了多重的鼎,而古代的鼎又大小不一、轻重有别,比如现如今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的司母戊方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鼎,鼎高1.33米,重875公斤,而现藏于凤翔博物馆的八首带盖小鼎,大小不超过10公分,重量不足5斤。所以一个普通人也能“扛鼎”,关键还是项羽扛的鼎有多重?

在古代,举鼎是一项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被视作勇武的象征,比如秦武王嬴荡因比赛扛鼎而丧命,他手下的乌获、任鄙、孟说都是举鼎达人,并因此得到秦武王的重用,“皆至大官。”

据《商君书·错法》记载:“乌获举千钧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

先秦时,三十斤为一钧,一钧约为现在的15.9斤,这么算起来就是15900斤,也就是说乌获能举起万把斤的重量。

唐朝时,举重更是受到朝廷的重视。李世民选择军士,首先的要求就是“翘关五举”。武周时,举重还被列为武举必考科目,并随之出现了一批举重高手,其中有一个名叫汪节的人最厉害。据《歙州图经》记载,汪节去长安考武举,走到渭桥时,曾把一只重达千斤的石狮提起来扔到一边,也因此汪节直接免试入宫当了禁军。

所以,以项羽的骄傲,他举鼎震慑群乡是非常自然的举动,而要达到震慑的效果,这个鼎也不会太轻。

现在的世界举重纪录,挺举已经到了210公斤,几千年才出一个的项羽举起这个重量应该手拿把攥,所以现代人普遍认为项羽举的鼎应该在七八百斤左右,而像乌获能举起千钧之鼎则纯属扯淡,不值一驳。

为什么说刘裕是历史上个人武力值最高的武将,就是因为《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一》中记载了这么一段:

此事发生在隆安三年(399年)十月,孙恩在浙江率领10万大军造反,刘裕带人去侦察敌情,结果被数千敌人发现,虽然奋力反抗,刘裕的部下还是全部战死了,刘裕一个人连杀数十人,伤者甚众,等刘敬宣赶来救援时,看到数千敌军在前方逃命,后面跟着一个人在奋勇追杀,这个人正是刘裕!

以项羽之勇也只能斩杀“数十百人”,刘裕一个人却能“独驱数千人”,令人赞叹之余,也不免狐疑:这是真的吗?

司马光在史学界的声誉是很高的,并非信口雌黄之徒,既然他敢将此事记载在《资治通鉴》中,其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小编刚开始也觉得不可思议,数千人就是每人一泡尿也可以将刘裕淹死,怎么也不至于落荒而逃啊?但是如果用古人的视角去看,发生这样的事也不是没有可能。

首先,这数千人是造反的农民军,没有纪律的乌合之众,一旦无利可图或者碰到钉子(那时的刘裕还不是皇帝,抓住或者杀了他代价太大),很容易“作鸟兽散”,这时刘敬宣的北府军来援,刘裕自然更要表现得勇猛无敌。

其次,刘裕可能斩杀了这数千人的头目,“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其余的被他的悍勇镇住了,这时一旦有人抱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心态开溜,群体效应,就像老虎进羊群,一哄而散。

最后,可能是春秋笔法,毕竟刘裕后来做了皇帝,司马光参考的史料有可能是刘宋史官夸大了事实,真实的情况也许只是刘裕被数千人围攻,北府军救援及时侥幸未死,经过艺术加工,一传十,十传百,就成了刘裕一个人追杀千人。

刘裕的悍勇是实际情况,被千人围堵也是事实,但一个人追杀千人真的很难让人相信!

众所周知,赵云在曹军中七进七出救阿斗乃是演义杜撰,并不是史实,但历史上还真有人曾做到过在敌军中“七进七出”的神迹,他就是后三国第一猛将,曹魏扬州刺史文钦之子文鸯。

《三国志》记载,文鸯本是魏将,因对司马氏不满,乘夜突袭司马师大营。三更时分,文鸯率部杀入大营,在大营中来回冲杀,“所到之处,人不敢当”,凡是抵挡的将士,“枪搠鞭打,无不被杀”。一直打到天明时分,敌方援军赶到,文鸯突围,魏军穷追不舍,文鸯忽然回马冲入魏军阵中,“钢鞭起处,纷纷落马,各各倒退”,文鸯缓缓而行。魏军又再次追来,文鸯大怒,再次回头冲杀。魏军“连追四五番,皆被文鸯一人杀退。”

《资治通鉴》的记载更夸张,文鸯面对司马师8000骑兵的追击,竟然一个人主动冲入敌阵6、7次,在杀掉上百人后,敌军无人敢追,文鸯便毫发无伤地撤走了。

文鸯此次退敌不同于刘裕的“独驱千人”,他面对的是战争年代颇有战斗力的正规军,当时三国最强大的魏军,所以再用“战斗意志不强”来解释就说不通了,因此有好事者拿出了“司马昭阴谋害兄说”来解释。

文鸯此战的收获,除了自己的勇名,就是间接害死了司马师,当时司马师的眼疾尚可支撑,但经文鸯这么一闹,司马师大受惊吓,目瘤爆裂,病情迅速恶化,不久即不治身亡。

司马师之死的最大受益人就是兄弟司马昭,按照“最大受益者就是凶手”的判案原则,很多人开始怀疑司马昭是幕后真凶,然后再“有罪推定”,还真是找出了很多疑点:

1、司马家拥有带兵经验的并非只有司马师一人,还有老辣的司马孚,少壮派司马昭,为什么最后却是病重的司马师亲自出马?出师前司马昭甚至都没有一言主动请缨分忧,岂不怪哉?

2、怂恿本该静养的司马师亲自去前线的三人和司马昭大有干系。本来司马师已经被郑袤、王基、王肃等人说服不亲征,由太尉司马孚率兵搞定叛军,但唯独王肃、傅嘏、钟会三人力排众论,坚持劝司马师亲自带兵迎敌,耐人寻味的是,这三人都与司马昭关系密切。

3、文鸯在两年后的表现迥异。公元257年,诸葛诞杀死扬州刺史乐林,起兵讨伐司马氏,东吴派文鸯父子率兵三万前往寿春响应。不久司马昭挟魏主曹髦和郭太后亲征淮南,二十六万魏军四面合围寿春。

结果文钦因与诸葛诞不和,死于内讧中,文鸯毫无两年前横扫千军的气概,甚至缺乏同归于尽的勇气,竟然翻墙投降了仇敌司马昭,可谓判若两人。

4、司马昭对文鸯的处置耐人寻味。司马昭并非心慈手软之人,心狠手辣之处不亚于乃父乃兄。然而文鸯作为司马昭的杀兄大仇、反贼毋丘俭的余党、降吴叛将、在寿春城陷在即时才投降,几乎是罪不容诛,当时军方都要求处死文鸯,司马昭却以招诱叛党为由特赦文鸯,并封其为关内侯,文鸯由魏入晋,先后担任了西晋平虏护军、东夷校尉等高级武将职务,其结局可谓出人意料。

如果上述分析正确,司马昭真是幕后黑手,那么文鸯能够单骑闯关就很容易解释了,因为有人需要制造惊悚的效果,文鸯闯阵只是有人故意放水而已。否则三国时代并没有甲骑具装,不消说乱箭射杀,魏军十万人就是每人吐口口水也能把文鸯淹死。

看来,司马昭是幕后黑手的判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张蚝,本姓弓,十六国时期前秦宦官名将,与邓羌齐名。史学家崔鸿称其为“万人敌”,司马光《资治通鉴》载“蚝多力趫捷,能曳牛却走。”

乍一看,张蚝的拽牛倒行与倒拨垂杨柳一样,堪称“神迹”,但仔细分析,他的力气可能还不如项羽的“力能扛鼎”。

现在一头成年普通公牛的负重力量大概在四百公斤,拉力在380公斤左右,拽牛倒行大概需要760斤的力气。这里要注意一点,拽牛倒行不需要加上牛自身的体重,如果需要加上,那就要减去牛的拉力,因为这时的牛已经匍匐在地。

所以,有万人敌之称的张蚝完全可以做到“曳牛却走”。

大家应该都知道陈庆之的“神迹”——七千白袍虏众三十余万。

据《梁书·陈庆之传》记载,公元528年,梁武帝萧衍命陈庆之领兵七千,护送元颢北归称帝。陈庆之一路过关斩将,成功将元颢扶上皇位,史称:“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梁书》中陈庆之自述:“我辈众才七千,虏众三十余万。”民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是不是感觉有点匪夷所思?甚至有“史书作假”之感?如果陈庆之真能够以一敌万,南梁怎会偏安于南方,北伐岂非早已成功?

其实,陈庆之成功有其客观因素,并非一味的夸大其词。

第一、陈庆之面对的是即将崩溃的旧北魏。

当时的北魏已经进入最后几年,官员腐败,流民四起,军队战斗力极低,在北方六个城镇发生的叛乱,北魏中央军队根本无法抵抗,如果不是有尔朱荣,北魏恐怕早就亡国了。

这时的北魏军队看起来就像明朝晚期的百万大军,貌似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脆弱,一接触就会崩溃。

第二、陈庆之未与北魏最精锐之师接战。

北魏最精锐的部队基本都掌握在北魏第一名将尔朱荣和北魏宗室、骠骑大将军元天穆手里。而当时的尔朱荣正竭尽全力消灭河北的葛荣,屯兵于上党至邺城一线,距洛阳十万八千里,根本没有精力对付陈庆之,就算有也赶不回来。

而元天穆实际上也未全力与陈庆之正面接战,其主要精力基本都耗在进攻济南刑杲方面。当时前平北将军府主簿、幽州河间人邢杲在青州一代聚众十万人造反,朝廷下令让元天穆和高欢前去征讨,这时就发生了陈庆之攻占荥阳事件,元子攸紧急调派元天穆回援,元天穆只得留下高欢以及大半兵力继续征伐邢杲叛军,自己则从毕公垒北渡,在河内郡见到了已经“北巡”的元子攸。

所以,当时的北魏中原地区实际上是一片混乱,洛阳方圆数百里内兵力空虚、士气低落,故陈庆之获得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当陈庆之遇到尔朱荣的主力时,他就不再具有这种魔力。

元颢占据洛阳六十五天后,北魏天柱将军尔朱荣挥师洛阳。陈庆之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带领不满1万的梁军渡过黄河,驻守中郎城。史载,陈庆之在中郎城阻截了尔朱荣三天,“杀伤甚重”。但是“好汉架不住人多”,最终中郎城还是被尔朱荣所破。

中郎城虽然被破,但陈庆之仍有数千人尚在。这时元颢已经被杀,所以陈庆之开始向南梁撤退,尔朱荣亲率大军追击。结果陈庆之的军队又在蒿高遇到了山洪爆发,全军覆没,陈庆之化妆为一个僧人才躲过搜捕,逃到豫州,在豫州得到当地人的帮助,才辗转返回南梁。

这才是一个“正常”的陈庆之。

第三、与陈庆之对战的魏军中有很多负责后勤的百姓。

在古代“虏众”并不是只指敌军,亦指敌军裹挟做后勤工作的百姓。

而这些负责后勤的百姓约占全军的二成,比如三国时曹操麾下兵马,骑兵部队的后勤百姓占全军三分之一,步兵也占全军二成余;隋炀帝第一次远征高句丽,出动三十万兵马,其中承担后勤任务的百姓占到将近一半,当然这是境外远征,不是常例;唐初军队编制从李靖兵法中可知,全军两万的话,后勤人员约占六千,比例约为三成。

那么,就算如陈庆之所言,虏众三十余万,他所面对的战兵也就二十万出头。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古代打仗,多爱浮夸,所以实际上陈庆之对战的魏军数量应该减半,就是十五万,再去掉后勤百姓,陈庆之实际所面对的战兵应该在十二万左右,陈庆之以7000兵击破缺乏统一指挥的12万北魏军的围追堵截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一提起古代的重兵器,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关羽重82斤的青龙偃月刀、李元霸重八百斤的擂鼓瓮金锤以及项羽318斤的天龙破城戟。

但是这些毕竟不是史实,只是演义小说之言。

目前史料中,记载过重量最大的兵器是《明史》中明末名将卢象升的140斤大刀。

大家不要小看这140斤,据现在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刚刚能举起200斤的重量,那么他最趁手的兵器应该在20斤左右,也就是十分之一,如果照此推算,卢象升能举起1400斤的重量,这要比项羽的力气还大,算不算一个“神迹”?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兵器并不重,《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使一勇士携120斤大铁椎谋刺秦王,但这个大铁椎,如果用现在重量来计算,其实只有60斤;三国典韦“提一双戟八十斤”,折合现代重量也才35斤多点;唐代著名的是陌刀将李嗣业,在勃律之战和香积寺之战中,使用的陌刀为20斤,“嗣业脱衣徒搏,执20斤长刀立于阵前大呼。”折合现代重量24斤。

宋代猛将王敬荛所用铁枪重约40斤,“敬荛为人状貌魁杰,而沈勇有力,善用铁枪,重三十斤。”;北宋相国寺和尚法山,还俗参军,用铁轮拨,浑重33斤,也就相当于一根杠铃杆子;历史上有“李铁枪”之称的南宋抗金义军首领李全和“隋铁枪”之称的元朝猛将隋世昌都是“持40斤铁枪”,合现在47斤多点。

以上就是史料中的记载,下面我们再来看古墓中出土的兵器,重量之轻更让人无语。

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重达60斤,削铁如泥,可谓神兵,然而真实情况却是:1983年出土于淮阳平粮台楚墓中的越王不光剑长59.9厘米,宽5.4厘米,像是一把长匕首,重量只有不到5斤,就算有折损的因素在内,实际重量也不会超过10斤。

西安出土的西汉年间长铁剑,重量仅有800克,也就是1.6斤;北周时期的宁夏李贤夫妇的合葬墓,一口完整的连鞘装环首铁刀,连刀鞘重量是1315克,仅2.6斤;福建博物馆中珍藏的一把宋代古锏,就是演义小说中尉迟恭和秦琼使用的四棱金装锏,也只有7.2斤;明代抗倭战争中曾为军中利器的耙(类似于戚继光发明的狼筅),经考古证实仅重5斤,长2.4米。

卢象升的“神迹”虽然不能妄下结论,但吴三桂的情况就很能说明问题。

根据史料记载,吴三桂天生神力,使得一柄50重的大刀。但云南发掘出的吴三桂墓却完全颠覆了这一记载,墓里面的陪葬品非常多,除了金银和竹简等文物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吴三桂的大刀。但专家拿起这把刀来称重时却发现只有12斤,就算三百年来有所折损,也远远不到50斤。

所以,考虑到古人喜欢用夸张化的手法来表达武将的勇猛程度,卢象升的大刀应该不会有140斤,就算是真重140斤也可能只是用作演练、仪仗之用,上不得战场。

有一个经典的笑话,问历史上谁跑得最快?答案是曹操,因为“说曹操曹操到”嘛,如果这是一个正题,答案会是谁呢?

据史书记载,历史上有不少“飞毛腿”,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人杨大眼“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西晋时的唐彬“走及奔鹿”、陈安的“奔及驰马”等等。

然而这些人都不及五代时期的猛将史弘肇。史载,史弘肇不仅武艺惊人,骁勇异常,而且跑得特别快,长跑、短跑、百米冲刺样样精通,“宏肇少游侠无行,拳勇健步,日行二百里,走及奔马。”(出自《旧五代史》)

现代测速,奔马在15米至18米/秒,就算以15米/秒来计算,100米也仅需6.67秒。

目前世界上的百米记录是博尔特在2009年德国柏林创造的9秒58,而老虎奔跑的速度为每小时54公里,即54000÷3600=15米/秒,也就是说史弘肇的速度比现在的百米速度提高了三分之一,比老虎的速度还快,这简直不可想象。

而且史弘肇最厉害的地方还在于他耐力超强,一天能跑200里。200里什么概念?马拉松全程才84里!现代最优秀的军人一天一夜,急行约莫150里,史弘肇的长跑能力同样让人难以置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乌获,文鸯,举重,历史,项羽,举鼎,刘裕独,七大,武将,一个人,故事传记,尔朱荣,陈庆之,刘裕,司马昭,司马师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乌获,文鸯,举重,历史,项羽,举鼎,刘裕独,七大,武将,一个人,故事传记,尔朱荣,陈庆之,刘裕,司马昭,司马师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乌获,文鸯,举重,历史,项羽,举鼎,刘裕独,七大,武将,一个人,故事传记,尔朱荣,陈庆之,刘裕,司马昭,司马师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