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大明最后的铮臣:崇祯为其立恩荣牌坊,史书却对其死因讳而不谈

大明最后的铮臣:崇祯为其立恩荣牌坊,史书却对其死因讳而不谈

这天,九龙江边的老艄公正要解缆行船,送几个举子进京赶考,忽然想起家中还有个包袱没拿,连忙回头去取。刚折返岸边,便看到船上几个举子正怒气冲冲地撸起袖子直扑船头一个斯文的老书生,而此人正是当今圣上钦点的秋试大总裁林釬!

老艄公三岁并作两步,一边向船跑去,一边大声喊道:“快住手,众位不得无礼!”可这几个举子年轻气盛,哪里肯听,还是径直扑向那老书生。

老艄公连忙奔上前去拦道:“你们真是瞎了眼,这位乃是当今万岁钦点的本科秋试大总裁林老爷!”众举子一听,登时如五雷轰顶,齐齐瘫在船上。

原来,这个老书生叫林釬。这一年,圣上恩准他回乡省亲,可假期未满,忽然接到皇帝的圣旨,要他立刻进京当秋试大总裁。为了不惊动地方官员,林釬决定微服从漳州搭船进京。这位老艄公此前曾多次行船载送过林釬,自然一眼就认出了他。

为什么那几个举人想“围殴”林釬呢?原来,林釬上船后不见艄公,但见这几个举人在纵酒寻欢,吟诗作对,轻狂孟浪,有损未来国家公务员的形象,就想提点提点这些后生。

便说道:“诸位都是上京应试的举子,必定满腹经伦,老朽这里有个小小的对子,只有上联,一时想不出下联,有劳各位帮老朽对上。”

众举子正在得意洋洋的兴头上,一听此言,齐声说道:“都要上京应试了,如果连你这个乡巴佬出的对子也对不上,那还怎么去赴考呢?”

林釬也不气恼,笑吟吟地说:“甚是甚是!诸位请听上联:有蟹迎笼,腹内无膏。”众举子听罢,面面相觑,搜肠刮肚,谁也对不上来。林釬看到他们的窘态,笑呵呵地说: “诸位不必费心了,老朽已经想起来了。这下联应该是:‘瘦蛏厚壳,外面敷土’。”说罢哈大笑。

这一笑,点醒了众举子,他们马上明白了,原来这乡巴佬是在讽刺他们华而不实,腹中无物!于是一个个怒从胆边生,向船头的林釬扑去。幸好老艄公及时赶回制止,不然林釬可能这次还真得受点皮肉之苦了。

一、寒门出贵子

林釬自小聪敏过人,据说他出生时天降异象,其母临盆时,家门前的瓯陇湖如鼎沸的开水般鸣沸翻滚了三天三夜,人称其文曲星下凡。

林釬年幼时家贫,父亲早早去世,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很难。每逢灾荒之年或者青黄不接之时,家中无米可炊,母亲便让他去找亲戚告借。

有一次,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他只好又奉母命到表兄家中借米。表兄欺他年少家贫,故意为难他道:“今日要借米不难,但你得从我一件事。”林釬心想,只要肯借,就是十件也答应,于是对表兄说:“请表兄说看看,是要小弟从你哪件事呢?”表兄回答:“说难也不难,你是个读书人,就做个对子吧!”他瞅着林釬,顿了顿,又接着说道:“如果对中了,就借你,如果对不中,从今以后,你就别再来告借啦!”林釬无奈,只得答应。

表兄指了指晾晒在庭院中的棉被道:“就以此为题吧:棉借棉借棉棉借。”闽南方言中“棉絮”谐音“棉借”,意思就是你借了又借,有借无还,还是要借,没有个了时。

林釬听罢,心下明白,表兄是想以此讽刺他家贫如洗。他瞥了一眼放在院墙脚下的石磨,答道:“磨胎磨胎磨磨胎。”闽南方言的谐音即是"莫推辞”的意思。此对工整巧妙,以硬对软,妙趣横生,他表兄听后,不由得暗自赞叹:“好对!果然才华横溢,名不虚传!古人说‘莫欺少年穷’,这小子得罪不得,将来必定有出人头地的日子,说不定到时还要仰仗他哩!”于是,立刻起身以礼相待,把米借给了林釬。

果然,林釬后来发奋读书,中了明万历丙辰科进士,殿试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二、弃官归隐

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权倾一时,他到处搜括铜器,熔掉后重新铸成钱币,中饱私囊。很快,魏忠贤就盯上了国子监里面的那些大铜鼎、大铜缸,这些要是都铸成钱币那可是赚大发了!这些大铜鼎和大铜缸是天子亲临视察国子监时,用来贮存食物或是平时存贮清水防备火灾用的。迫于魏忠贤的权势,朝中大臣们噤若寒蝉,都选择了沉默。

林釬作为当时的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兼高等教育司长(国子监祭酒),早就看不惯魏忠贤的胡作非为,他站出来,义正辞严地拒绝了魏忠贤。

此时的魏忠贤权势熏天,号称“九千岁”。为了巴结魏忠贤,浙江巡抚潘汝桢奏请为他立生祠,于是全国很多地方官员为了升官保命,日夜赶工,为魏忠贤抢建生祠。这还不够,国子监里有个叫陆万龄的监生,把马屁拍出了新高度,他找到林釬提议道:“魏公的功劳这么大,应该在太学里为他立一尊塑像,让魏公配享孔老夫子。您老意下如何?”

这提议差点没把林釬气吐血!这个魏忠贤,原本就是个无赖痞子,为了还赌债进宫当了太监,因为跟皇太孙(后来的木匠皇帝熹宗)的乳母客氏搞“对食”成功上位,在明熹宗继位后当上了秉笔太监。

魏忠贤的人品跟他的名字真是反差太大了,既不忠也不贤,他残酷迫害贤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把朝堂弄得乌烟瘴气;他作为秉笔太监,却是斗大的字也不识一个,纯粹是一介文盲,何德何能配享孔夫子?!

林釬按捺住心中的怒火,回答道:“孔老夫子是大圣人,万世师表,连皇上都要祭拜他。魏忠贤只是个臣子,如果让他配享孔夫子,皇上亲临太学拜谒至圣先师孔子时,岂不是要连魏忠贤也一起祭拜,这不是君拜臣了吗?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一席话将陆万龄驳得哑口无言。

可陆万龄仍不死心,他又拿来为魏忠贤立生祠募集捐款的名册,要林釬在上面签名附议。林釬在明代士大夫中素有“恬淡异常”的美称,这次被彻底激怒了,他大为光火,提起笔,狠狠地在名册上重重地一连画了好几个大大的“乂”,旋即掷笔而去。想想这群无耻无格之徒,实在是无法与之共处共事,也罢,“邦有道则出,邦无道则隐”,这乌烟瘴气的朝堂是呆不下去了!是夜,林釬将官帽挂在太学的棂星门上,愤然离去……

林釬辞官后,回到漳州,老家龙文洞口是不能回去了,那就找个大山深处,耕读自足吧!他携妻儿到了南靖丰田,在那里用积蓄建了座四方的两层土楼,清贫度日。

归隐后的林釬虽然远离朝堂,却更切近地体会到百姓的艰辛不易,他隐而不退,只要百姓有急难的地方,他都挺身而出:

九龙江大水漫灌,农田被淹,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他带头募集资金兴修宝林水利,使百姓免于水患;龙溪城南后港上流一带,夏洪决堤,田舍尽毁,林釬带领百姓修堤筑坝,恢复生产;海澄、龙溪和漳州东部一带经常受到倭寇侵扰,他向知府杜遂倡议“缮为关门,以资保障”,修建万松关,并亲自为万松关关门题写了“天宝维垣”四个雄浑苍劲的大字。

三、艰难时势,自证清白

崇祯即位后,铲除了魏党,魏忠贤被处死,同样坏事做尽的客氏也得以正法。崇祯皇帝感念往日师恩,对林釬不立门派、不助奸恶、不畏强权的正直风骨十分赞赏,擢拔他为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

面对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颓败国势,崇祯心急如焚,他询问林釬有何治国良策,林釬提出了“用人、理财、靖寇、宁边”八字建言,字字切中时弊。崇祯见他有经世之才,便又将他提拨为东阁大学士,参预军国大事。

明王朝到崇祯皇帝时已是危机重重,即使崇祯宵衣旰食,仍然回天乏力。林釬处事公正平和、干练通达,从不搞派系门户,因此深得崇祯倚重,同时也引起以宰相为首的一些当朝权贵的不满,他们故意分派很繁重的政务让林釬日夜操劳,疲于应对。又收买其属下的办事官员拟了一篇叫“义士郑芝龙收郑一官有功”的奏章,报请朝廷为郑芝龙论功授职。林釬“百密一疏”,不知道郑一官就是郑芝龙的别名,便批准授郑芝龙官职。

这个郑芝龙原名郑一官,泉州人,自小不喜读书,人长得高大魁梧,孔武有力,好舞刀弄棒,人机灵能干,交游很广:从海上到陆地,从国内到国外,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富商海盗,各个阶层有结交。在海外,他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也都有接触,与日本权贵更是关系密切。他凭借自己的头脑和精明成为当时富可敌国的大海商。到崇祯元年时,他实力大大扩张,成为拥有1000余艘海船,3000多部众的海上“船王”。

由于明朝推行海禁政策,郑芝龙就成了海盗,他纵横海上,大肆掠夺福建金门、厦门以及广东靖海、甲子等地。但郑芝龙又与一般的海盗有所不同,他禁止手下掳人妻女、屠杀百姓、纵火抢劫。相反,当时东南沿海的百姓因为连年大旱,饥荒严重,吃树皮扒草根,食不果腹,郑芝龙遇到家中赤贫如洗的,“且以钱米与之”。所以在东南沿海,甚至有些人认为他颇有“义贼“ 风范。

郑芝龙凭借强大的武装船队大败明军于金门、铜山(今福建东山),纵横海上,明军无人能挡。此时的明王朝在东南沿海的军事实力己经大不如前,北方又战事频繁,光在九边的军饷支出就每年高达800万两以上,沉重的军费开支使明朝政府无力在东南沿海继续维持战争,不得不选择“以盗制盗”,招安郑芝龙,利用他平定其他海上盗贼,抵御荷兰侵略者,维护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

而此时的郑芝龙也想投靠明朝政府,一方面可获得东南沿海合法贸易的权利,建立自己庞大的贸易网络。另一方面,也因为连年大旱,维持庞大武装商队的粮草开支成了摆在他面前的棘手问题,能得到明朝政府的招安,就可以合法上岸,“通行各处,庶使将士便于采买粮食”。

对于招安郑芝龙一事,林釬多次从中斡旋促成。当时恰逢林釬五十大寿,郑芝龙派人奉上千金作为寿礼,林釬婉拒道:“君子成人之美,这也是我大明臣子的份内之事。若以此谋私利,非君子所为。”郑芝龙对林釬的清廉自守佩服不已。

然而,林釬官复原职后,深得崇祯的信任和倚重,平日里为人又素淡正直,不喜欢结党营私,必为朝中一帮奸佞之人所忌恨,他们以此大作文章,还收买了林釬手下的办事官员,拟了一篇叫“义士郑芝龙收郑一官有功”的奏章,报请朝廷对郑芝龙论功授职,想以此构陷林釬以权谋私,勾结海盗。林釬不知道郑芝龙就是郑一官,便提笔批准了奏章。

幸而崇祯深知自己老师的为人,并不以谗言为信。这天,林釬为崇祯皇帝伴读,崇祯一边翻看手中的书页,一边随口问道:“不晓得郑芝龙和郑一官,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林釬听到崇祯这突如其来的发问,知道一定事出有因,只好说:“臣久在京城,乡里之事,不能详知,容臣回去查实再奏。”他回到府中,找人仔佃查问,果然是自己错了,郑一官就是郑芝龙的别名。

自己这一时失察,忙中出错,毁了毕生清誉,如何洗脱得清?林釬仰天长叹,望着天上的皎皎明月,孤悬在漆黑的暗夜中,乌云飘至,星光隐去,月也暗沉,他拿起盒中金子,放入口中……

崇祯皇帝没想到恩师因为自己一句仅想确证的询问,会以这样节烈的方式来自证清白,内心无比自责和感慨。想想恩师这一生正直清廉,不愿与奸恶同流合污,可谓是铁骨诤诤、眼不容砂,堪为世人楷模,便提笔御书“澹泊宁静,中正和平”八个大字,赐建恩荣牌坊。不仅如此,还在林釬家乡的官道上,立了三间五层的石牌坊,谥号曰“文穆”,为其墓碑题写了“慈孝承恩”四个字。

后世史书方志为帝师避讳,对林釬的死因多以“因操劳过度而病逝”带过,讳莫如深。自古以来,史书都有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传统,或许是认为“吞金”而死并非光彩之事,加上此前有郑芝龙馈赠寿金之事,恐难摘清事实,有辱林釬清誉。实际上正相反,林釬不愿与魏忠贤奸党同流合污,在百官禁言自保之时,敢于冒死以礼抗之,甚至弃官归隐,可谓是铁骨铮铮,眼不容砂。身为帝师,明知大明王朝内部奸佞当道,腐朽险恶,却依然为社稷建言,为民生献策——身已许国,虽百死不辞。林釬死后8年,明朝灭亡?他的死,是大明的悲歌,也是明朝士大夫最后的坚守与倔强。

人行走于天地间,倏忽而过,于艰难世道中,随波沉浮易,守心修行难。逆流而上,激流勇进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林釬才情斐然,有治世之能,奈何明末政治黑暗,山河日下,崇祯死前留下的两句痛呼:“诸臣误我”、“文官皆可杀”足见当时官场之腐败险恶。作为帝师,作为一个深受“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思想浸润的儒家知识分子,林釬选择了坚守本心,逆流而上。“玉碎”或许是可以预见的结局,皎皎明月,终被云妨。好在崇祯深知自己老师的品行,一句“澹泊宁静,中正和平”如惊世之锤,盖棺定论。

参考书目:

《明史》

《漳州府志》

《南靖县志》

《从全球经济发展看明清商帮兴衰》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牌坊,魏忠贤,明熹宗,崇祯,老朽,林釬,死因,对子,表兄,史书,消息资讯,郑一官,魏忠贤,崇祯,林釬,郑芝龙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牌坊,魏忠贤,明熹宗,崇祯,老朽,林釬,死因,对子,表兄,史书,消息资讯,郑一官,魏忠贤,崇祯,林釬,郑芝龙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牌坊,魏忠贤,明熹宗,崇祯,老朽,林釬,死因,对子,表兄,史书,消息资讯,郑一官,魏忠贤,崇祯,林釬,郑芝龙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