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安史之乱到底多离谱?毫无亡国之兆的大唐,为何一定会爆发叛乱?

安史之乱到底多离谱?毫无亡国之兆的大唐,为何一定会爆发叛乱?

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无端盗贼起,忽而岁时迁。

公元755年,战乱爆发的前夕,大唐皇宫内歌舞升平。然而一切的繁华就在这一天戛然而止,安史之乱爆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如今史书上大多将杨贵妃当做罪魁祸首来阐述这一场八年动乱。但若是将镜头对准那些史书上只有寥寥几笔的民众,你会发现这场叛乱的爆发是迟早的事情。

安史之乱爆发得十分离谱,区区一个节度使为何能将处于鼎盛时期的大唐打得晕头转向?为什么安禄山振臂高呼,那么多人跟着他造反?为什么这场被当做异族的叛乱,叛军大部分人是汉人,

接下来我们从底层群众甚至是安禄山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探讨一下安史之乱爆发的必然性。

01 府兵制应运而生

唐玄宗在位之时,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大唐在唐玄宗的励精求治下,国力空前强盛。

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而在盛世之下安史之乱之所以会爆发,其原因甚至可以追溯到李世民时期。

众所周知,从唐朝建立开始,李世民开疆拓土,无往不胜。在位期间以文治天下,以武安天下。对于唐朝政权来说,军队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随着疆域的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边境打仗离中央距离太远,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那该如何维护中央集权呢?

为占据战场的优先权,那么就需要一支有着强大实力的边防军。为防止边防拥兵威胁到中央集权,府兵制便应运而生了。

府兵制的实质就是将农民与兵卒融为一体,军农合一。首先,府兵制和均田制是赖以生存的关系。

均田制让人人有田种,有田种民就富,而府兵制三季种田,一季训练。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府兵一般按月轮流到长安驻防。在每月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府兵兜里有钱,同时还有军事装备的保障。不仅士气高昂,而且还壮大了军队力量,同时还为唐朝节省了巨额的军队开支。

从贞观到唐高宗时期,唐军战斗力都是所向无敌的,不断对外扩张。然而仅仅靠军农合一就可以维系唐朝百年来的辽阔疆域吗?其实不然。

唐朝中央下达指令给组织起来的府兵,通过武德充沛的战斗力来完成战争行为。战争结束后瓜分财务,不仅提高了战斗力,还反向提高全体唐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进而提高政权的组织度。

也就是说,因为这一时间段整个循环都是正向进行的,提高了唐朝的组织度和国民认同感,进而战斗力循环提升。

所以,在这个循环中,只要有一项出现偏差,那么就会影响到唐朝政权。开元盛世究竟是哪一项出现了偏差,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呢?

02 唐朝空前繁荣加剧土地兼并

府兵制第一次出现崩溃是在武则天时期。说到府兵制的缺陷,就要追溯到唐贞观十九年。

唐太宗统兵十万攻打高句丽,苏定方的骑兵已经包围了平壤城,胜利在望。

但战局拖到了冬天,导致春天出发,没有携带任何过冬装备的唐军完全无法适应朝鲜半岛的冷空气,最终无奈撤退。毕竟朝鲜冬天的寒冷,相信所有熟悉抗美援朝历史的朋友都应该有所了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随着唐高宗时期战争的不断扩大,疆域变得空前广阔。府兵在边疆因为常年戍守,无法按规定时期回家。而下一班的府兵又没法及时赶到,所以府兵至少两三年才能回家,思乡情绪又严重影响了战斗力,也同时产生了逃兵。

而真正让府兵制崩溃的原因是土地的丢失。府兵长时间戍守边关,回来后发现,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被当地豪强兼并。

唐朝继承了秦汉的军功制度,不断地战争,产生了一片军功贵族。比如大家熟悉的薛仁贵,就是靠军功成为贵族的代表。这些贵族们在地方上很有话语权。

土地的丢失代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在不选择造反的前提下,这些府兵只有这几种做法。

要么去官府索要没有登记的土地耕种,成为隐户,从此隔离人世间,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么去大地主家里打工,沦为长工。又或者去城市里靠手工业生活。

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按理来说唐高宗时期,由于不断地开疆拓土,唐朝疆域足足有1200万平方公里。理应有足够的土地来实现均田制,为何地方还要搞土地兼并而不是开垦呢?

这就要看一下唐朝的疆域图了,唐朝国都位于西安,以此为圆心不断扩张。打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冰天雪地全是冻土,又或是荒郊野岭戈壁滩,总之,不太适合开荒种田。

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武则天时期军队实力大幅度下降,因为土地兼并让均田制名存实亡,进而府兵制也崩溃。从而使部分无田可种的府兵成了流民。

国民认同感出现了偏差,也就是在这一阶段,在三元素循环中的维持手段开始崩溃,进而导致了整个系统开始反向运作,那该如何是好呢?

03 外强中干激化阶级矛盾

循环逆向运作,导致军队战斗力大幅度下降,想要扭转境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国民认同感。

武则天一方面重用科举,另一方面打压贵族。通过文章来增强国民对于朝廷的认同感,打压贵族让自己牢牢掌握住权力。

这些举措确实让武则天短期内巩固了唐朝的政权。但也为日后李隆基上台后埋下了祸根。

因为真正导致流民四起的,不是史书上那些有名有姓的王侯将相,是那些没有被记录下来的地方贵族。地方恶霸山高皇帝远,再次加剧了土地兼并。

李隆基接手过来的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大帝国,他在位前期,励精图治。派亲信下达地方遏止土地兼并,开荒耕种。文治上亲自批改科举试卷,武安上派军队重新开疆拓土。

李隆基凭借着自己的鞠躬尽瘁和百年基业,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开元盛世”。

可唐玄宗在位后期,过度的安逸享乐让他丧失了初心。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不问政事。奸臣杨国忠当道。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个时候的唐朝内部已经腐败到极点,上层贵族过于奢靡的生活和底层农民无法饱腹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为唐朝打下来的很多地方是入不敷出的,所以再一次出现了流民。一些人要么去当野户,要么去了河朔三镇。

而科举考试本身选拔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再加上存在一定的世袭萌荫,官僚人才被大地主垄断。这使得文人的上升通道直接堵死,而一部分落榜的文人纷纷来到了河朔三镇。为什么去河朔三镇呢?

04 安禄山被推上叛乱的必然之径

河朔三镇因靠近突厥,突厥人长久以往的进攻,专挑有钱的大地主杀。这样就造成了当地人少地多,没有压迫的局面。

而且河北地区清政廉洁程度远远高于朝廷中央,因为它相当于一个新生政权,

河朔三镇此时的节度使叫安禄山。从唐玄宗时期起,为与偏远地区的契丹、吐蕃、突厥作战。前后册封了10个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权于一体。

而安禄山本人就是个打了败仗又问斩的胡人将军,却意外靠人胖嘴甜获取了信任。300多斤的安禄山的一只胡旋舞深受唐玄宗喜爱。而唐玄宗好大喜功,便多赏了安禄山几个节度使做。此时的安禄山身兼了河朔三镇的三个节度使。

可以说安禄山一开始绝无造反之心,看待历史最大的误区就是提前带入他的结局,因为与其说是他心生反心。倒不如说是他手下的人在推着他走。

唐朝停止扩张后,就需要加大军事力量防范外敌,这就迫使财政权和军事权集于节度使一人身上,而长期的驻扎让节度使有了根基,边防压力又能争取朝廷更多的预算。

手里有枪杆子,也有钱袋子,还有笔杆子。拿安禄山来说,他有8000个干儿子,但这就是私兵。可想而知这8000人里有多少失去土地的流民?有多少是科举落榜的文人精英?

是这些人怀着对朝廷旧贵族的痛恨,聚拢到安禄山的麾下,多年的管理让安禄山树大根深,常见的军旅生涯又坚定了他们的革命友谊,使得只知其将之恩而不只有天子。

同时,安禄山也靠不断获取帝王的信任,争取更多的利益,最后散发到麾下将士的手里。

提高了军士的待遇,在长安没得到的钱财在河朔三镇得到了。可见安禄山恰好利用了他们失去土地,远离家乡的怨恨,转化成自己的威望,所以安禄山毫无疑问的被推举成了领袖。

所以当安禄山受到杨国忠打压的时候,第一时间打抱不平的就是这些流民和将领。

他们已经失去了土地,失去了上升通道,就连城市苟活的生存空间也被人打压。现在那些腐败的官员连我们唯一的幸存之地都不放过。

再加之失意文人和埋没武将的教唆。755年安禄山率精锐十五万起兵造反,攻破潼关后连破数城,占领长安。

05 结语

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史书也好,民间也好,一些学者都将安禄山描述为一个罪大恶极的始作俑者。认为是唐玄宗过度重用安禄山导致势力膨胀,引发了他的反叛之心。

不可否认的是,安禄山手下的叛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间畿内,不满千户”,短短八年时间,大唐帝国的人数锐减,昔日繁华的长安都城沦为了人间炼狱。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首诗是杜甫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正值新春,安史之乱得以平定。安禄山叛军的暴行令人愤慨,以至于杜甫在得知喜讯后,不禁喜极而涕,手舞足蹈。因此写下这“生平第一快诗”。

然而制度的崩坏是使得安史之乱爆发的必然因素。从那些流民和安禄山的角度来看,安史之乱与其说是一场叛乱,不如说是求活罢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战斗力,大唐,府兵,时期,爆发,唐朝,疆域,土地,军队,安史之乱,消息资讯,安禄山,府兵制,府兵,河朔三镇,唐玄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战斗力,大唐,府兵,时期,爆发,唐朝,疆域,土地,军队,安史之乱,消息资讯,安禄山,府兵制,府兵,河朔三镇,唐玄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战斗力,大唐,府兵,时期,爆发,唐朝,疆域,土地,军队,安史之乱,消息资讯,安禄山,府兵制,府兵,河朔三镇,唐玄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