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浅谈在淝水之战中,东晋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

浅谈在淝水之战中,东晋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当时雄踞北方的前秦和掌控南方的东晋。在这一战中,东晋当时兵力仅有八万,前秦却计划派出百万大军,双方可谓兵力悬殊。

然而这场战役的最终获胜者却是处于弱势的东晋,无怪乎这场战役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获胜一方的军队领导者谢安、谢石名声大噪。

这场战役除了解了东晋之围,让谢氏扬名外,也促使本来已处于统一下的北方再次分裂,中华北方大地再次陷于战乱之中。

淝水之战如此重要又如此传奇,关于东晋以少胜多的原因也众说纷纭,但总的来看,其原因大致可分为四类:政治原因,社会原因,个人原因,地理原因。

一、政治原因

(一)朝局

前秦天王苻坚在发起淝水之战之前,中国北方已基本达到统一了。统一后的北方虽被掌握在苻坚手中,但由于苻坚多年征战,所以朝堂上的大臣们都不赞同苻坚发动战争。

据《晋书》记载,在苻坚决意发动淝水之战之前,除群臣苦苦劝说外,苻坚的心腹,也是他的弟弟的符融曾经劝他:“岁、镇在斗牛,吴越之福,不可以伐一也,晋主休明,朝臣用命,不可以伐二也,我数战,兵疲将倦,有惮敌之意,不可以伐三也。”

太子符宏也与符融有相似的看法。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符融将不可以发动战争的原因分析得很透彻:天意在南,东晋朝廷平和,将士厌战。

苻坚却没有因为符融这一番真心实意又透彻的话而改变主意,反而执意出征。

苻坚的意见与朝臣相左,双方又都无法说服对方,战争发起前夕,甚至战争中,这种分歧也始终没有消弭。这就使得前秦君臣无法一心,这种氛围显然也弥漫到了军队里。

反观东晋:此时的东晋朝堂上,想要篡位的桓温已经去世,谢安努力调和桓谢两世家的矛盾,安抚桓冲,使得东晋朝堂的局面变得相对平和。

同时,谢安又顶着压力,任用谢玄训练出北府兵,可谓万事俱备,只等苻坚攻势到来。

一方君臣相悖,各执一词;一方却相对安稳,以逸待劳,这样的朝局的对比也可以看出,东晋被谢安稳定下来的朝局给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军队

淝水之战之所以在历史上被称为“以少胜多”的战役,正是因为敌我双方兵力悬殊。

据史料记载,公元383年8月,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前来(实际上仅30万到达战场)。与东晋的八万相比,可谓优势明显。

但这种优势只是数量上的优势。事实上,前秦作为一个合并多个少数民族形成的政权,其军队中也存在多民族现象。各个民族之间多存在语言障碍,交流沟通十分困难,这种语言及文化的多样性也使得军队指挥变得困难,导致军队上下命令传达速度过慢,无法跟上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

同时,前秦军中的各个民族之间也不乏互有世仇,乃至因畏惧前秦而听命的士兵,这些士兵的忠诚度不高,凝聚力差,也没有什么信念感,他们在前秦强大的时候因畏惧而臣服,在前秦败落时便会一哄而散,甚至反咬一口。

且前秦军队征战不断,并未得到充足的修养,军队中的将士厌战情绪严重,对于进行战争内心很不情愿,这也使得前秦军队实力得到削弱。

军队中的种种矛盾使得九十万大军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实力。

反观东晋:东晋的军队主力是谢玄训练出的北府军。北府军作为被谢安寄予厚望的军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实力惊人,据《晋书·刘牢之传》记载,谢玄坐镇广陵,招募新军,新军百战百胜,被称为“北府军”。在战争中获得名声,北府军的勇猛可见一斑。

除去北府军,东晋其他军队也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军队,如桓伊部,胡彬部。其中桓伊部的桓伊有以破王鉴军军功升任刺史的经历,而其麾下军队也在随后几年得到了充足的修养。

且淝水之战的主要战场集中在东晋控制的地区,东晋军队对于地形熟悉,又不用疲于奔命,以逸待劳,优势明显。同时,东晋军队的优势并未为人所知,使得苻坚对于东晋的军队有着轻视情绪。

一方军队矛盾重重,一方军队兵强马壮,熟悉地形,以逸待劳,从双方军队的对比可知,东晋军队的优势是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直接原因。

(三)民族

前秦是由氐族这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而它的扩张同样也是在吞并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中进行的,这就使得前秦国内呈现多民族化。

一国之内存在多个民族,氐族本身又没有足够多的人口对其他民族进行同化,这个国家的内部便很少会稳定。

事实上,这些被苻坚征服的少数民族们有许多都只是畏惧苻坚的强权而非真心归顺,而苻坚多年征战兼并也使得国家内部新并入民族没有得到充足的缓冲,进行民族融合,这一行为使得前秦国内矛盾越来越大,只是因为在淝水之战前,苻坚的强权并未丢失,对矛盾进行了压制。

与之相反,东晋控制的南方民族结构简单,多为汉族人,且民族之间的关系已形成多年,初期矛盾已淡化,汉族占据绝对的统治优势。

这就使得淝水之战一经失利,苻坚便腹背受敌,而东晋则趁势反击,扩大胜利面。

二、社会原因

(一)民心

前面说到,前秦政权的建立以及北方的基本统一的局面都是在一个很短的周期内完成的。想要成就这样的霸业,离不开南征北战。而战争的发动需要大量的青壮年、粮食,同时还可能威胁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一系列要素均不利于民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因而百姓对于战争是持厌恶态度的。前秦多年征战,民怨沸腾,在前秦发动战争之前,就已初见端倪。

苻坚的弟弟符融和儿子符宏都以此劝说过苻坚,可惜苻坚为了尽早实现全国统一,决意发起战争,这种行为是与百姓的心愿相悖的。

淝水之战苻坚战败后,国内内乱频出,前秦政权摇摇欲坠,以致战争损失越来越大以至于彻底失败,与百姓厌恶战争,对前秦政权毫无归属感也有很大关系。

(二)立场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过,符融和符宏劝说苻坚不要出兵东晋的三条原因,其中有一条非常重要:出兵东晋,没有理由。

常言道:师出有名。在古代文化乃至今天,一场战争的发动都是需要正当理由的,这样才能鼓舞士气,将士们也更愿意随从主将冲锋陷阵。是否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对于军队的士气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符融和符宏的劝说中,我们可以知道,苻坚的这次出征纯粹是为了拿下东晋,将天下都纳入自己的版图。

不可否认,有一个统一的政权是十分有益处的,但在东晋无过的情况下对其宣战,却容易引起恐慌。苻坚的战争师出无名,使得前秦军队的士气不高。

反观东晋:东晋并未做错什么,那么,面对苻坚,他们就是正当的受害者,他们的防卫是正当的,且苻坚对东晋虎视眈眈非一两日之事,东晋与前秦的这一战对于东晋来说是背水一战,东晋军队的将士为了不被苻坚侵略自己的国家,打仗自然十分卖力。况且,东晋与前秦兵力悬殊,东晋军队中人背靠国家家庭,退无可退。

兵法有云:哀兵必胜。此时的东晋军队正是这样一支哀兵,事实证明他们也确实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

三、个人原因

(一)领军者

据史料考证,淝水之战前秦总共动用军队112万,单只前锋军就有二十五万。军队的人数多自然是好事,但前秦的统帅从来没有指挥过这样庞大的军队,这就使得军队内部指挥命令传达困难,速度慢,使得军队不能行止一体,容易让人混水摸鱼。

东晋的军队则只有八万,但这八万是谢玄静心挑选出来的北府兵与东晋其他地方的军队。这些军队虽然人数上不占优势,但能做到令行禁止,军纪严明,其效率非常高。

同时,前秦的领军者苻坚的用人不当、对东晋的轻视以及骄傲自满使得他在开战之前不知道东晋军队的实力,在接连失败后又对东晋军队产生了畏惧感,“草木皆兵”说得便是苻坚在八公山上的情形。

(二)间谍

除去一些比较客观的因素外,还有一个人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此人正是朱序。

朱序原本是东晋的官员,在固守襄阳失败后投降前秦,而在淝水之战中,苻坚将他派去了东晋军营做说客。

也正是这一次,朱序告诉谢石一个十分重要的消息:前秦大军尚未抵达。现在进攻,胜利了就可以挫败他们的士气,进一步击溃他们。

无人得知朱序是否是谢石派去的一个间谍,但谢石确实采纳了朱序的建议,并获取了胜利。

而大功臣朱序,他除去报信,还在前秦推动了苻坚军队的一败涂地:谢玄派出使者对苻融表示想让秦军渡河,渡河之后,双方一战。

前秦将领们认为不行:如今应该把守住渡口,促使晋军不能上岸,如此固守,可以安全。但苻坚一意孤行,最终在军队后退时,朱序趁机大喊一句:“坚败!”只一句话,军队便慌了神,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朱序也因此立了大功。

(三)地理原因

两军交战的地方在东晋境内,东晋的军队对于地形十分熟悉,而且本土作战使得他们不必疲于奔命,急行军。

反观前秦,苻坚的军队行军到战场,同时对于地形也不太熟悉。苻坚后来看错导致“草木皆兵”的原因,除了苻坚当时精神紧张的原因外,也有对于战场地形不熟悉的原因。

疲惫之师,加上不熟悉的地形,对面又是主战场作战的东晋军,淝水之战的胜利原因便可见一斑了。

四、小结

淝水之战不但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当时还牵扯着两个国家的命运。它的成功有着许许多多的原因,可见这场胜利是有迹可循的。

参考文献

《谢安为什么能打赢淝水之战》《淝水之战秦军人数小考》《对淝水之战的重新解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前秦,淝水之战,东晋,谢安,双方,少数民族,原因,战争,军队,苻坚,消息资讯,淝水之战,东晋,符融,军队,苻坚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前秦,淝水之战,东晋,谢安,双方,少数民族,原因,战争,军队,苻坚,消息资讯,淝水之战,东晋,符融,军队,苻坚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前秦,淝水之战,东晋,谢安,双方,少数民族,原因,战争,军队,苻坚,消息资讯,淝水之战,东晋,符融,军队,苻坚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