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为何周文王姬昌的长子叫伯邑考,次子却叫姬发?

为何周文王姬昌的长子叫伯邑考,次子却叫姬发?

伯邑考是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姬发是姬昌的嫡次子,那为何兄弟两人的名字如此不同呢?

其实伯邑考并不是其本名,伯邑考姓姬,名考,本名为“姬考”。但按照商周时期的风俗,人们一般不用本名称呼贵族,而是用另外的名字来相称。那么伯邑考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伯”:古人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长幼顺序,姬考是嫡长子,所以在名字最前加一个伯字。再补充一下,后来古人有了取字的传统,“伯仲叔季”就在字中体现了。比如司马懿是老二,所以字仲达,他的哥哥司马朗字伯达,三弟司马孚字叔达。还有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孙翊字叔弼,孙匡字季佐,一看就知道长幼顺序。

至于考就很好理解了,就是自己的名。所以伯邑考就可以理解为:姬昌的嫡长子,将来要继承姬发的爵位,本名叫考。

不过史籍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姬考”这个名字,只有伯邑考,所以人们一般也就把姬昌的嫡长子、周武王姬发的哥哥称为伯邑考。

以上是最通俗的解释,不过还有人认为伯邑考并不是名字,而是谥号,而这就与伯邑考的悲惨经历有关系了。

《逸周书》有这样一条记载:“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籥人造,王秉黄钺,正国伯。”武王在伐纣前于宗庙中祭祀列祖列宗,其中“邑考”在“文王”之后。而文王包括之前的太王、太伯、王季、虞公都是西周先祖的谥号,所以与其并列的邑考也当属谥号。

而“考”字,自有先考的意思,是祭奠先人的尊称,所以邑考也很有可能是其姬发兄长的谥号,不是名字。虽然伯邑考是姬发的兄长,但长兄如父,而且伯邑考曾为太子,所以在祭祀之列也合情理。

不过伯邑考的死却有些扑朔迷离。

伯邑考年长姬发两岁,但身为嫡长子的他却在父亲姬昌驾崩前去世了,其死因不明。关于伯邑考的死因,人们最熟悉的是他被妲己、商纣王害死,然后做成肉羹被他父亲吃掉了。这个说法出自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

大意就是纣王把姬昌囚禁在羑里,让其长子伯邑考去朝歌作人质,为他驾车。后纣王杀掉了伯邑考,将他做成肉羹赐给了姬昌,还说圣人不会吃用自己儿子做的肉羹。虽然姬昌心知肚明,但为了活命还是将其吃掉了。纣王知道后说,谁说姬发是圣人啊,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都不知道。这种说法由于被《封神演义》采用,为世人熟知,但其实并不为信。

还有一种说法是伯邑考是病逝的。直接原因是周文王将伯邑考的太子之位废除,立姬发为太子,伯邑考被废后不久病逝。这件事记载于《史记》中:

“同母兄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这里提到了伯邑考被废的原因,就是他不如姬发和周公旦贤能,而且百官群臣都站在姬发这一边,所以姬昌为了国家稳定只能选择废掉伯邑考,改立姬发。而伯邑考在姬昌驾崩前就去世了。

西汉董仲舒据此在《春秋繁露》中又有所改写“伯邑考知群心贰,自引而退,顺神明也。”说伯邑考自知群臣都舍弃自己站在弟弟姬发一边,所以自行隐退,让出太子之位,以顺应神明意志。

无论是被父亲废掉还是自行让出太子之位,都说明身为嫡长子的伯邑考在被立为太子之后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最终由于

“众叛亲离”败给了自己的弟弟姬发,丢掉了太子之位,自己也不久郁郁而终。

更惨的是伯邑考太子被废的故事也被后世用于“废长立幼”的正面典型案例。《后汉书霍光传》曾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

伯邑考说的有些多,姬发就很简单了。姬发是周武王的本名,不过在史籍中,一般称其为“武王发”,“姬发”的名字只在《隋书》中出现过一次“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发之合位三五,岂可足论。”

综上,或许是出于商周传统,或许是由于为谥号,所以伯邑考和姬发虽然是亲兄弟,但在史籍中的名字却如此不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名字,说法,次子,谥号,长子,周文王,周武王,姬昌,太子,姬发,观点评论,伯邑,伯邑考,姬昌,太子,姬发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名字,说法,次子,谥号,长子,周文王,周武王,姬昌,太子,姬发,观点评论,伯邑,伯邑考,姬昌,太子,姬发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名字,说法,次子,谥号,长子,周文王,周武王,姬昌,太子,姬发,观点评论,伯邑,伯邑考,姬昌,太子,姬发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