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公元1142年1月,南宋都城风波亭,发生了一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当时南宋第一名将岳飞被宰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年仅39岁,帝国最优秀的将领为何会落得这般下场,这一切还得从头从前。
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北宋都城汴梁,立国167年的北宋王朝灭亡,北宋宗室中唯一的幸存者康王赵构成了大宋唯一合法继承人,顺理成章之下,赵构在宋朝的南京归德府称帝,是为宋高宗,因北部领土已经沦陷,赵构建立的政权被称为南宋。南宋成立伊始,就面临着强大的生存危机,南宋政权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军事问题,再加上金军持续的军事压力,金军曾一度追击赵构到明州(宁波)的海上,赵构险些被金军抓走吃牢饭。在如此严峻的背景下,赵构只得改变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的国策,提高武将的地位并提升武将的自主权,宋军的战力也得以迅速恢复,大量优秀青年加入了宋军,一改北宋军事力量孱弱的局面。
在长期的宋金战争中,锻造一批优秀的将领,尤以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刘锜、吴氏兄弟(吴阶、吴磷)突出,而岳飞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新星。岳飞是上述将领中最年轻的,也是提拔最快的,在30岁那年就当上了节度使,宋军武将最高品级,再往上就是枢密使、枢密副使,只能文官才能担任。因为长年的战争,也打破了此前宋军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传统,使得士兵与将领的关系更加密切,形成了诸如岳家军、韩家军、吴家军等半独立军事力量,士兵对将领的效忠大于对朝廷的忠心,长此以往势必会动摇赵构的统治根基。奈何,当时宋金战争正如火如荼,战场形势逼的赵构没有别的选择,如果不抵挡住金军的攻势,站稳脚跟,那么一切都是白话。
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宋军逐渐从最初的阴影中走出来,各大战区开始了反攻,吴阶在汉中地区依托秦岭防线遏制住了金军对四川的攻略;韩世忠更是在黄天荡差点生擒完颜宗弼(完颜兀术),之后将战线推进到淮河一线;而岳飞则顺利收复了襄樊六郡,兵锋直驱中原。宋军在各大战略方向都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双方的防线也基本稳定下来,宋金之间议和的论调甚嚣尘上。当然议和主要是文官集团,武将集团则是坚决主站的,当时宋朝的财政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已经难以维持长期的战争,就事论事的讲主和派也不一定都是投降派。
1140年,完颜宗弼再一次发起大规模南下进攻作战,起初的作战目标是顺昌,结果在顺昌之战中被刘锜斩杀1万多人,完颜宗弼被打出来阴影,再不敢与刘锜交手。之后又把目标对准中原战场的岳飞,完颜宗弼以10万大军进攻岳飞的驻地偃昌,在偃昌之战中金兵再次大败,岳飞趁势发起反攻,一直打到宋朝旧都汴京城外40里的朱仙镇,在朱仙镇战役中,完颜宗弼赖以称雄的拐子马、铁浮屠全军覆没。此后完颜宗弼再也无力南下进攻宋朝,而岳飞则筹划北上收复失地。
岳飞在中原战场上的连续胜利,在南宋都城临安城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主战派认为应该乘胜追击收复失地,主和派则认为见好就收,趁机与金国谈判,以便获得更好的议和条件,而此时岳飞毫无疑问成为了主战派的精神图腾,说句难听点的,岳飞不除,和议不可能成功。
宋高宗当时的想法就是,既然在战场上取得了主动,就应该罢兵息战,缓解财政压力;其次,如果再让岳飞建立功勋势必会威胁皇权;再者,北伐成功的机率还是很渺茫,一旦到了北方平原,宋军的步兵对战金国的骑兵,取胜的希望实在太小了。不如趁金国新败与之和议,最起码可以保住半壁江山。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赵构以12道金牌让岳飞班师,同时下令韩世忠、吴阶、刘锜停止向北方推进,如此一来,岳家军就成了一支孤军,为避免不利,岳飞只得无奈班师。
岳飞班师后宋金战争正式告一段落,赵构开始着手回收实力派将领手中的兵权,因为吴阶远在汉中,赵构只能让他自行其是。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主动放弃兵权,只有岳飞依然心心念念北伐,再加上岳飞的威望实在是太高了,刻薄的赵构于是暗示默许主和派领袖宰相秦桧迫害岳飞,因为拿不出实锤的罪证,最终只能以“莫须有”三字草草结案,可怜一代名将未死于战阵,被害于庙堂。
回过头来看岳飞被害事件,岳飞被杀后 使得宋军的士气跌落到谷底,如此名将尚且这般下场,今后又有谁肯为朝廷卖力。岳飞被杀也使得南宋彻底失去了恢复故土的最后机会,最终只得以半壁江山的形式苟延残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