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靖为何要告发李渊 又为何会滞留长安被抓 两人当年的那些恩怨

李靖为何要告发李渊 又为何会滞留长安被抓 两人当年的那些恩怨

李靖,大唐战神,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一生大小数百战,灭萧铣、灭辅公拓、平突厥、平吐谷浑,未尝一败,而且李靖不仅仅是一位名将,更是优秀的军事家,著有《李卫公兵法》、《李靖六军镜》等数种兵书,后人编纂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为此,唐朝以后,历代品评无不把李靖列为第一流人物,民间更是将他神化,在《封神演义》中,那位托塔天王、陈塘关总兵、哪吒的父亲——李靖的历史原型正是他,如假包换。

但鲜为人知的是,李靖曾与唐高祖李渊结仇,他曾经向杨广告密李渊谋反,差点使太原起兵毁于一旦,而李渊也曾三次想杀李靖,二人到底有什么解不开的仇恨?李靖面对皇帝的杀心又是如何化险为夷的呢?

二人之间的恩怨

除了告密事件以外,李靖很早之前就得罪过李渊。当时由于“李氏当为天子”事件,李渊受到杨广的猜忌,虽然两人是表兄弟,但一直未受重用,李渊仅担任卫尉少卿之职。这个职位说好听点是协助卫尉卿“掌供宫廷、祭祀、朝会之仪仗帷幕”的二把手,其实就是一个“掌旗”的,《旧唐书》记载,杨广不仅经常当着群臣的面羞辱李渊,说他是“阿婆面”,还在出行过程中让李渊为自己“掌旗”。

对此,李渊是敢怒不敢言,只好独自忍受,李渊的妻子窦氏就劝他,要迎合杨广声色犬马的爱好,将搜集到的宝马良驹进奉给他,李渊听其言后,果然境况大为好转。

李渊也是个好马之人,虽然忍痛把自己的“私藏”贡献给杨广,但自己的资源毕竟有限,所以就找到了当时任驾部员外郎的李靖(掌管车乘、牧马),希望他能帮自己搜集宝马。但没想到李靖毫不客气地拒绝了。李渊见李靖如此不给面子,自然恼怒,于是在杨广面前没少说李靖的坏话。

从此,二人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后来,就是李靖的告密事件。当时杨广退避江都,不思进取,担任晋阳留守的李渊在太原招兵买马、心怀不轨,结果被担任马邑郡丞的李靖察觉,李靖毅然做出决定:前往江都,向杨广告发李渊的阴谋!为了不让李渊生疑,李靖还让人把自己捆绑起来,伪装成囚徒,假托自己有罪,需要被送到江都去。

不想当李靖到了京城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李靖被俘获,“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

难以确知的隐情

李靖告密案里面,包含着若干的内情。

第一,李靖为什么要告密?

第一种可能,就是李靖公报私仇、邀功请赏。这是一种比较世俗的看法,虽然李靖与李渊有怨,但他会为了这么一点私仇,就甘冒大险去告发杨广的表兄弟,况且两者之间的恩怨,更多的是李渊对李靖有意见。

如果说是李靖邀功,就更不太可能了。在史书中,李靖是一个从小就聪慧过人的天才,这样的天才,如果肯为加官进爵而从事告密这类不光彩的勾当,恐怕也不会只做到一个小小的郡丞吧?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李靖正是因为郁郁不得志,所以知道李渊打算谋反的消息才要借此机会翻身,但这种推测不但没有根据,而且未免太看轻了李靖。他连“玄武门之变”都不参与,又怎会为了一点功名利禄而向杨广告密呢?

第二种可能,是为了效忠。他的父亲李诠是隋朝的赵郡郡守;他的大哥李药王是婺州刺史,永康公;他的舅舅则是大名鼎鼎的韩擒虎。父亲、大哥和舅舅都是隋朝官员,李靖可以说是成长在隋朝的阳光之下,有忠君之心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李靖对隋朝的忠诚度有多高,很是一个问题。李靖的父亲李诠,史书中没有记载,但他的大哥李药王因为杨素“忌公雄烈”,向杨广进谗,被削职为民;舅舅韩擒虎因为不慎得罪了杨素,被他抓住把柄治了重罪;韩擒虎之子,也就是李靖的表兄弟韩世谔也因为杨玄感起兵作乱时曾兵败被擒而被杨素所杀。

虽然这些都是杨素操刀,但不能不说与信任杨素的杨广没有关系。所以李靖会不会忠心到冒着被即将造反的顶头上司灭口的危险而向杨广汇报呢?

当时,李渊的身份是太原留守,而且拥有对附近兵马的调动指挥权,李靖的身份则是郡丞,和李渊相比,就如蜉蝣撼大树,强弱对比不言而喻。如果李靖真的忠心到将生死置之度外,又怎么会在李渊的屠刀之下苟且偷生?因此,效忠之说根本是无稽之谈。

那么李靖告密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只要结合当时隋朝的局势、对照此前隋朝发生的叛乱事件、揣摩隋炀帝的性格,可以大胆做出一个推测:李靖的告密,不是为了报仇、邀功或者效忠,而仅仅是为了自保。

隋炀帝时期,发生的叛乱有好几次,有宗室亲王的叛乱,有高官子弟的叛乱,对此,杨广一律采取暴力镇压的手段,而且对叛乱知情不报者也会视同叛乱严厉惩处。

杨广在江都苟安偷生之时,大隋的江山已然摇摇欲坠,他的性格也变得格外暴戾。此时的杨广,精神上已经接近崩溃,听不得有人说外间发生了叛乱或民变,不过,皇帝的这种精神状况,只属于身边人才能知晓的秘密,远在马邑的李靖并不知情,故而他才会为了自保而想要告密。

其次,李靖对于李渊的造反并不看好。李渊起兵前,总是以酒色之徒示人,他韬光养晦的表象无疑把李靖也迷惑了,再说,杨广虽然好大喜功、骄奢淫欲,但并不昏庸,杨玄感造反,仅仅维持了两个月就以失败告终。这些无疑使李靖错判了形势,认为大隋的江山怎么也不可能二世而亡。

所以,李靖才会为了李渊造反失败后不被杨广清算才打算抢先一步向杨广告密。

第二、既然李靖事先知道李渊起兵,为什么会滞留长安而被抓?

按照史书的记载,李靖是打算到了长安之后,绕开李渊管辖的地盘,取路运河,到达江都。可是因为李渊起兵,加上山东地区也有大规模的民变,使得他阻滞在长安,最终成为阶下之囚。

可是,这里有一个疑问:当李渊的军队节节胜利、逼向长安的时候,李靖难道没有想到自保而从长安退出、隐迹山林吗?他既然能够选择告发李渊来保住身家性命,在李渊大兵压境之际,又怎么会不选择逃跑来保命呢?是为了给隋朝尽忠?还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前文已经作出过分析,李靖并不会为了隋朝以死尽忠,那么,李靖困居长安就只剩下了两种可能:

其一,李靖无路可走,属于被动地困在长安城内无法脱身,只能束手就擒;

其二,李靖根本没有想到李渊会如此迅速地拿下长安,他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将长安当成了安全的避难所,使自己成为瓮中之鳖。

先来看第一种可能。如果他是被动地困在长安城内,那么是他一到长安,长安就成为一座前敌孤城呢,还是他在长安逗留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无法脱身的?史书说李靖“至长安,道不通而止”,没有说到具体李靖是何时到达的长安,道路又是何时开始“不通”的。在这里,我们只能使用推理的手段来做一个事件的还原:李靖既然打算从长安取道运河直奔江都,那么就说明,在他出发之时,长安是安全的,取道运河也是可行的,而且此时是李渊正式起兵之前。

李渊从晋阳起兵,到进入长安,总共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而李靖从马邑到长安,也就一个来月的路程,而且李靖还先于李渊起身,所以他在长安至少逗留了三四个月的时间。那么,他为什么要留在长安,而不逃入山林、隐迹乡间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觉得李渊能攻下长安,也不觉得李渊能成什么大气候,他轻视李渊,也藐视李渊的军事行动。

李靖对形势的错误判断,使他被困长安,一到李渊入城之后他避无可避,成为阶下之囚。

李靖没有被杀是因为喊了一句“因个人恩怨而斩杀壮士吗?”

李靖被抓后,李渊也没有审问,只是验明正身后,就将李靖推出去斩首。这时李靖大喊了一句:“唐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现在不欲成就大事,却要因个人恩怨而斩杀壮士吗?”这个时候,李世民刚好从一旁路过,听到李靖的豪言壮语,十分惊异,便为李靖求情。在李世民的请求下,李渊动摇了,就此放过了李靖。

这就是史书上的记载,这个记载十分有趣,它的有趣之处,不在于李靖是如此戏剧化地死里逃生,而是李靖、李世民、李渊就像是按照剧本在演出一场“功臣得救”的肥皂剧。

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这个事情在历史上曾经演出过一次,那一次的几个主要人物是韩信、刘邦、夏侯婴等人。

从情节上看来,李靖获救的经过,和韩信简直如出一辙,只不过韩信变成了李靖,夏侯婴变成了李世民,刘邦变成了李渊。

韩信的这段故事,《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如下记载: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藤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藤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

难道真的应了那一句话——历史上一切伟大的人和事,都会出现两次?

这样的剧情重复上演,而且还是在处死囚犯的生死关头,这未免显得缺乏真实性。那么,李靖的这段经历,到底是历史的事实,还是史书编纂者的虚构?

应该明确一点是,在长安城破之后,李靖被李渊判处死刑之事确实发生过,而他最后也的确是从刑场上安全归来。李靖刑场传奇的开始和结局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带有疑点的,则是开始和结局之外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先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然后再探究李靖那段刑场名言的真实性。

隋唐之际,《汉书》之学十分兴盛,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了隋末唐初的一代人。除了对《汉书》中典故的谈论之外,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化用汉代名人的事迹也是一种风雅的标志。

如果当时的人确实喜欢模仿汉代名人的言谈举止,那么李渊、李靖和李世民合演的这出“刑场救将”,就显得不大像惩处“反革命”罪犯的严肃案件,反倒像一出喜剧了。

为什么李世民的求情会最终打动李渊,让李渊收回成命,释放李靖?一是李靖有名气;二是为李唐赚个惜才的好名声;三是李渊给李世民一些面子。

其实这三点可归结为一点——李靖有名气(韩擒虎、杨素都称赞过的人怎会没有名气,虽然真实才能还未显现),才会让李世民为之求情,让李渊放弃私人恩怨,饶过他的死罪。所以无论李靖在刑场上说了什么,除了公开反对李渊的言论,李渊都会为笼络天下的有志之士而“千金买骨”,何况李靖还真是一块值千金的骨头。

那么后来为何李渊又三番四次想杀李靖呢?这又是怎么回事?

第一次,李靖降唐后被安排在岐州当刺史,当时有人揣摩上意,认为李渊还是对李靖怀恨在心,想杀他,于是诬告李靖有谋反的意图。李渊便派一个御史前去审理此案。临行前专门交代该御史,只要李靖谋反属实,就可将其就地正法。

御史知道李靖是冤枉的,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帮李靖脱罪。他和告密者一起去岐州,走到半路,他假装把告密材料弄丢了,然后把属下办事人员打了一顿,并向告密者说,我与李靖有私仇,本来想借这次机会好好整治整治他,只可惜把告状材料丢了,希望你再写一份状子。告状者于是又写了一份,结果却跟第一份不同。于是该御史拿着两份状子回去汇报李渊,李渊看后没有再追究此事。

第二次,武德二年(619),李渊派李靖下江南平定割据荆州的军阀萧铣,由于萧铣死守险地,唐军迟迟不能行进。李渊眼瞅进展不太顺利,认为李靖是在故意贻误军机,于是密令硖州都督许绍处死李靖!许绍是李渊的儿时玩伴,深得李渊信任。但好在许绍爱惜人才,便向李渊说情,李靖才再度逃过一劫。

李渊既然一开始放过了李靖,但为何又三番四次的想置他于死地呢?难道他还对李靖向杨广告发他一事耿耿于怀?

其实并非如此,李靖向杨广告发并没有给李渊造成什么损失,他对李靖的恨意另有原因。当年李渊起兵太原时,被困在长安城的李氏宗族并没有全部逃出,李渊的第五子李智云就被长安守将卫文昇所杀,而且李氏宗族的祖坟也被掘,长安城破后,痛失爱子的李渊自然把怒火全部发泄在了那批长安守臣身上。阴世师、骨仪、崔毗伽、李仁政等人,全数被抓起来凌迟处死(卫文昇老死故得善终)。当年的李靖也被殃及池鱼抓起来,连问都问就被处斩。

后来,有个长安城的小吏密告李渊说李靖也参与了杀害李氏宗族一事,虽然没有实据,但李渊还是对李靖起了杀心。

对于帝王来说,利益才是最主要的,当年李渊放过李靖,一是为堵住悠悠众口,怕背上公报私仇、疾贤妒能的恶名,二是因为李靖的才能。现在李靖既没有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才华,又背上了可能参与了杀害李智云的锅,本着宁肯错杀不能放过的原则,李渊三番四次想杀李靖就不足为奇了。

多亏李靖开始就遇上了有勇有谋的良心御史和惜才的许绍,才逃过两劫,不久后李靖又在平定萧铣的战役中大放异彩,军事才华一展无遗。这才使李渊彻底放下恩怨,接纳了李靖。

据《新唐书·李靖传》记载,李靖回京后,李渊召见他说:“隋史万岁破达头可汗,不赏而诛,朕不然,赦公之罪,录公之功。”并亲笔写敕与李靖说:“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看来,李渊确实把以前的恩怨记在心里,直到李靖一展才华,李渊才尽释前嫌,原谅了李靖,从此君臣二人互相信任,李靖也以无上军功以报之,甚至最后连李世民的拉拢都放弃了。

李靖一心对待李渊,其实也是为原来看错李渊买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渊,隋朝,事件,父亲,江都,李靖,杨素,长安,杨广,叛乱,消息资讯,李渊,李世民,李靖,长安,杨广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渊,隋朝,事件,父亲,江都,李靖,杨素,长安,杨广,叛乱,消息资讯,李渊,李世民,李靖,长安,杨广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渊,隋朝,事件,父亲,江都,李靖,杨素,长安,杨广,叛乱,消息资讯,李渊,李世民,李靖,长安,杨广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