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你知道《高句丽》是哪里吗,隋朝为什么四次征讨高句丽

你知道《高句丽》是哪里吗,隋朝为什么四次征讨高句丽

高句丽不是朝鲜,大家不要搞错了。高句丽是扶余人的国家。高句丽版图大业相当于明请对峙时期清朝的版图,也就是说,要是没有隋文帝、唐高宗的雄才大略,很可能中国历史就不一样了。高句丽疆域大约从山海关外到朝鲜半岛,也就是说,高句丽已经是一个地区性强国了,甚至可以说隋唐时代东亚第二(农耕)强国。其带甲15万,这样的国家,现在不打,将来一定为子孙之患。

从文化上,高句丽并未接受儒家文化,这根后世的朝鲜不同。其反而受西北异族文化影响较深。高句丽对中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六世纪,高句丽已在东北亚兴起,周围各国纷纷臣服,回纥等善战的游牧民族都已为其所用,就连强大的突厥汗国也已和高句丽结盟,不断侵扰中国的北部边境。

隋朝征战高句丽,隋炀帝就有三次,隋炀帝三征高丽大概是出于自己的,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在这之前,还有一次征伐高丽的行动,那就是公元589年发生的隋文帝对高丽发动的战争。

公元589年,隋朝消灭割据南方的陈朝,从而统一中国,实现了自秦汉晋三朝以后又一次全国大统一,东方帝国再次重新凝聚在一起。她展现出来的力量,让高丽这个边陲小国惶惶不安。但若是让高丽主动出击隋朝,高丽王高汤肯定是不敢的了,唯有加强战备、紧修城防、积极备军,并且广积粮草。

隋文帝知道后,极为不满,于是下诏责问高汤,道:“辽河再广阔,比之长江如何?高丽人再多,比得上陈国吗?我如果不是心存仁义的话,责怪你之前的罪行,任命一将军,能费多少力气呢?之所以告诉你这个,是允许你改过自新。

希望能理解我的用心,你自求多福吧!”高丽王高汤接到诏书后,大惧,奉表谢罪,不久居然一命呜呼!其子高元继位。这个高元不怎么样,但胆子却比其父大得多,也不知其脑子当时是怎么想的,即位不久,竟然率领靺鞨骑兵一万余人攻打辽西,被当时的营州总管韦冲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回。

隋文帝大怒,下诏废除高元的爵位,并命令汉王杨谅为主帅,总率水陆两军共30万人前往讨伐。但时运不济,陆军开至渝关至辽河一带时,下起了暴雨,道路泥泞,粮草接应不上,又偏逢瘟疫流行,致使军中非战斗伤亡严重,到达辽河时,实际已成疲惫之师。水军自东莱出发,直趋平壤,但途中突遇大风,船多沉没。难道天不亡高丽乎?征讨大军竟遇此等重重困难。就在军队准备强渡辽水之时,高元的使者到了,又是上表谢罪,并且自称“辽东粪土之臣”云云,隋文帝于是借机罢兵。现在想来,也许当时文帝也有一些无奈吧。

这一仗虽没有真正打起来,但也让高丽见识到了中原的实力,使得高元对隋朝不敢再有二心,重新称臣,但此次远征,隋军将士十死八九,实是惨况之极。

公元604年,杨广继位,对于杨广这位皇帝,实在是难以评价,但就以他征伐高丽之前的主动来看,应还算是一位有抱负的君主。先来看看他在征高丽之前的举动。公元607年,为向突厥炫耀武力,率大军50万,骑兵10万,来了次规模庞大的北巡。可以想象得到,隋军此时的军容,是旌旗千里,遮天蔽日,何等的盛况,甚至于军中建造“行城”,可容纳几百人,下有轮子,远观如移动的城堡。

塞外的胡人,远在10里之外,就望旗而拜。杨广在东突厥启民可汗大营中偶然见到了高丽派到突厥的使者,炀帝对其援引箕子及汉代四郡的事,讲了一番高丽自古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命令其回国转告高丽王自己将于611年再次到涿郡北巡,命高丽王亲自来此朝见,并威胁要率大军巡游高丽。几年之后,杨广果真再次北巡,而高丽王根本没敢来。杨广借口没看见高丽王,以其不尊臣礼为由,下令全国的士兵明年到涿郡集合征讨高丽。

其实,以隋朝当时的兵力之盛,就是借一百个胆子,高丽王高元也不敢前来朝见杨广。杨广认为高元诏之不来,极为不满,于是下令征讨高丽。可能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杨广始终认为,辽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他亦想效防秦皇汉武般扩统领土,将中国的疆界延伸至千里之外,从这点来看,杨广还是有抱负的。

公元612年,杨广御驾亲征,并下诏讨伐高丽,诏书有言:“高丽小丑,迷昏不恭,崇聚勃碣之间,荐食辽东之境......朝觐之礼,莫肯躬亲......拒绝王人,无事君之心”。当时到达逐郡的兵员,多达113万之众,史书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杨广坐镇前线,命令各路大军先后开赴战场,共计左、右二十四路,每军相隔四十里,直至走了四十天,逐郡的军队才出发完毕。可以想象杨广当时的心情,应该是意气风发、壮志铸铸,有一股横扫天下般的魄力。为了显示天朝宽阔的胸怀,杨广临征前靠戒诸将曰:“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诸将不得纵兵,不得擅杀,听侯指示,不可擅自作主,”以此宣扬天朝的威仪和襄公之仁。

正因为此点,隋军最后反为高丽所趁,但杨广或许当时已浸淫在自己的惬想之中,居然始终不悟。大军一开始很顺利,强渡辽河,击败守军一万余人,几次野战均大获全胜,于是高丽改为坚守城池,与隋军打起消耗战。隋军不断攻城,辽阳摇摇欲坠,眼看就要攻下,偏在此时,高丽却诈作投降,借机休整。前线将领不敢私自作主,只有将情报报给杨广,一来一回,等到杨广指示传来时,高丽兵已经休整完毕,城防再次重新加固,两军于是重新开战。

这样的情况居然持续了三次,可叹杨广始终不悟,并没有给前线将领临机应变权,已至错失良机。杨广眼见辽阳久攻不下,于是令宇文述率另一路人马30万人,绕过辽阳诸城,渡过鸭绿江,直取平襄。一路七战七胜,渡过青川江,直趋平壤城下。但其时,高丽使人诈降(又是诈降)暗中窥得隋军虚实,知道此时的隋军其实已是严重缺粮,诈降成功后,宇文述率军后撤,却被高丽自后追击,于是兵多战死,诸军皆溃,返回辽东者,不到三千人耳,真是可叹可悲。

隋军水路大军,由来护儿率领,渡海至大同江口渡陆,在距平壤60余里处击败高丽军,乘胜以4万精兵攻城,遭遇伏兵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征高丽水陆两军皆是先胜后败,杨广亦困于坚城之下,不得已,下诏班师。这时杨广第一次征伐高丽,以惨败告终,损失兵员达30余万员。

613年杨广再次亲征高丽,此次隋军包围辽阳城,昼夜不停地猛攻20余日,辽阳岌岌可危,但此时后方负责督运粮草的杨玄感叛乱,炀帝不得不撤兵回国平乱,军资、器械等皆弃之而去。第二次征高句丽虽未大败,但半途而废没达到任何目的。

614年炀帝三征高丽,隋军在卑沙城大败高丽军。高丽与隋接连三年的战争,国力早已不支,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好向炀帝称臣请和,并且送还了逃到高丽的隋叛将斛斯政。杨广此时也乐得有个台阶,挽回了前两次失败之辱,加之此时隋国内早已因征高丽而怨声载道,天下骚动。“群盗蜂起,不可胜数。”遂罢兵许和。后来杨广忽然想起来,还坚持要高丽王到隋朝来晋见,高丽王不至。炀帝又大怒,下诏四征高丽,后因国内的变乱而作罢。

观隋之四伐高丽,真正惨败的只有前两次,所丧之师,于广大的隋来说,并非致命。但百万之师所需粮草、运输之人力,却数倍于此。民间耕稼失时、官府侵逼、连年兴兵无尽的兵役、徭役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隋末之变,乃至亡国。高丽拒隋百万大军于国门,竟拖其至亡国,一方面的确是其顽强善战,一方面则是使用一贯的“败即请降”的无赖方针得以保全。胜隋之役后,高丽仿照古中国的做法,用战死隋军的尸体,堆成金字塔状的纪念物,名曰“京观”。岂不知隋末的乱世即将引出中国最辉煌的唐朝,高丽离国灭之日也不远了。虽说隋朝在第三次征讨高句丽之后,就在农民起义中覆灭,但在第三次时,高句丽便已不战而降

到了唐朝,唐太宗征高句丽是唐朝与高句丽的第一次战争,发生于645年。642年,渊盖苏文杀死高句丽荣留王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大莫离支”摄政。

为讨渊盖苏文和保护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644年,唐太宗率领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亲征高句丽。645年,唐军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不料在安市(今辽宁海城)受阻,再也无法前行。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646年,唐与回纥击灭薛延陀后,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不过唐太宗于649年去世,使唐再次攻高句丽的战役搁浅。直到668年,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在与新罗联合之下才消灭了高句丽。

简单来说,隋唐收复高句丽屡次失败,主要原因是准备不充分、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太过恶劣、国内叛乱这几点,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全不占,想收复辽东自然困难重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隋文帝,隋朝,辽河,高元,中国,高丽王,征讨,杨广,公元,大军,消息资讯,隋军,高丽,高丽王,杨广,高句丽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隋文帝,隋朝,辽河,高元,中国,高丽王,征讨,杨广,公元,大军,消息资讯,隋军,高丽,高丽王,杨广,高句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隋文帝,隋朝,辽河,高元,中国,高丽王,征讨,杨广,公元,大军,消息资讯,隋军,高丽,高丽王,杨广,高句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