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拜占庭帝国的“武则天”,几乎让整个国家提前覆亡?

拜占庭帝国的“武则天”,几乎让整个国家提前覆亡?

文|逆北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巧合,比如中国古代史上有一个女皇帝武则天,而在西方的专制帝国历史中,我们同样会找到类似于中国武则天这种女性政治精英的存在,比如奥地利的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王,沙皇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女皇,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不过,这些女性虽然掌握着绝对权力,但却只有一个人与武则天所在的时代相近,她,就是东罗马帝国,或者说拜占庭帝国的伊琳妮,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的生母。

(“无冕女皇”伊琳妮)

01伊琳妮的掌权

伊琳妮是公元八世纪的人,和武则天在位时期略相近,她相貌出众,且权力欲极其旺盛,和武则天一样,身为一国之主的夫君提前的故去,为他们问鼎权力宝座敞开了道路。因此,伊琳妮借助对年幼新君的操纵,成功地独揽大权。

可是,与武则天所不同的是,伊琳妮虽然手握大权,可是她在位上不但没有做一件对国家有利的事,反而放纵个人情感爱憎,险些把东罗马帝国的中兴大业彻底断送掉。

这和中国的武周皇帝自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固然,武则天因为过度崇佛与任用来俊臣等酷吏而饱受争议,但她在位时期提拔狄仁杰、姚崇等名臣、重视发展农业等举措,毕竟也让唐朝延续了太宗、高宗时代蒸蒸日上的气象。武则天统治时期也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赞誉。所以同是“女主当政”,为何东西方会产生如此大的差距呢?

(影视剧中的武则天)

其实,这和伊琳妮所处的时代环境还是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她的丈夫利奥四世还没有登上皇位时,整个帝国内部便被“圣像破坏”的激进浪潮所席卷。所谓“圣像破坏”,即将当时东正教会的圣像纪念物或捣毁,或用石灰水洗掉,帝国官方对自己这种做法所提供的解释,或者说理论指导,则是他们认为,神是没有形象的,而社会上所流行的“圣像”,恰恰是对基督教原始教义的违背,所以必须被彻底清除。

除了以上举措外,在这场运动中,原先教会所有的土地大部分落入到以皇帝为首的世俗军事贵族手中,重新进行内部分配。至于修道院的修士和修女,则在民众的嘲讽和唾骂声中手拉着手穿过街道,悉数还俗。教会遭遇了当时有史以来最沉重的打击。

为什么对东正教虔敬的拜占庭民众,会如此来对待自己的宗教信仰呢?

其实,“破坏圣像”只是表面把戏,或者说仅是一个重新分配教会所掌握经济资源的借口。皇帝和军政要员之所以这么做,真正目的,是因为教会对土地的兼并和僧侣群体的扩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帝国的税收,进而使得帝国在对外战争中缺少必要的军事资源。因此,为了激励自由小农为国家卖命打仗,就必须从教会手中剥夺土地,转交给这些在东方前线为帝国安定“抛头颅,洒热血”的自耕农。这样,方才能凝聚内部人心,从而打败入侵帝国边境的保加尔人和阿拉伯等民族。

(描绘拜占庭的圣像破坏运动的画作)

于是,在利奥三世和他的儿子君士坦丁五世主政时期,“圣像破坏运动”达到了高峰,由于帝国政府所掌握的土地和纳税人口增加,拜占庭位于东方军区的军队获得了充足的人力和给养补充,士气旺盛,奋勇冲杀,迅速遏制了阿拉伯人的攻势,收复了小亚细亚大片土地。“圣像破坏运动”对于教会来说固然是一场灾难,但却挽救了整个帝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如果不挑战教会的权威,怎么能稳住风雨飘摇的帝国政权呢?

年轻的伊琳妮恰恰认识不到这一点,她是一个虔诚的礼拜圣像的教徒,对于君士坦丁五世指挥手下夺取教会地产,抹掉教堂壁画上圣人面孔的做法敢怒不敢言,而当皇室中合法的成年男性继承人全部病死后,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伊琳妮认为,自己必须改弦更张,给支持“圣像破坏运动”的僧侣和军人一些教训,只有这样,她才能求得个人心理的安慰,同时争取那些同情教会势力的支持。

02伊琳妮对“圣像破坏运动”的清算

伊琳妮的丈夫、拜占庭帝国皇帝利奥四世病死后,伊琳妮立即宣布因为他们的儿子、新皇帝君士坦丁六世年幼,所以自己要担任摄政。不少官员对她的信仰倾向早有察觉,所以十分抵触,可是,伊琳妮在宣布此项决定时,已经预先做好了人事上的布置,所以这些曾积极参与圣像破坏运动的官员还没来得及反抗,就被解职或者驱逐。

伊琳妮的目的远不止于在宫廷内部确立自己说一不二的权威,在巩固住手中权力后,她立即在基督教的圣地——尼西亚召开了宗教会议,并邀请罗马教皇的代表参加,商讨如何清算“圣像破坏”一派的力量,恢复教会的正统地位。

伊琳妮的这一做法,直接威胁到了之前从教会手中强取土地的军人群体,他们担心到手的土地财富又会被伊琳妮几句话拿回去,立刻发难,可是,和首都的官员一样,这些官兵的暴动很快就被支持伊琳妮的军队所镇压。而在尼西亚召开的会议上,伊琳妮主导大会走向,强行通过了教会权威在世俗皇权之上、归还之前没收教会土地等命令。之后,为了报复曾经反对自己的军人,他又解散了小亚细亚军区,此举无疑让一直虎视眈眈于帝国东部领土的阿拉伯人大为惊喜,他们立即抓住机会,长驱直入,杀奔君士坦丁堡,伊琳妮可以说是自毁长城。

面对阿拉伯人的猛攻,伊琳妮的态度突然缓和下来,不再像之前对待“圣像破坏”者那样严厉,而是好言安抚对方,赔款求和。伊琳妮这一系列倒行逆施的做法,使得拜占庭官方颜面尽失,她在帝国内部也积怨颇深。

为了阻止伊琳妮把帝国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终于,一部分君士坦丁堡的军队在平民支持下,将她软禁起来,同时将她那早已成年、却形同傀儡的儿子君士坦丁六世抬出来,奉为帝国新主。结果,让参与政变的官员所没能想到的是,君士坦丁六世在施政方面,竟然还不如她母亲,在与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尔人作战中,君士坦丁六世临阵溃逃,损兵折将无数,他的懦弱,让曾对他寄予厚望的官民寒心,而伊琳妮则借助这个机会联络死党,肃清身边监视者,重返权力巅峰。

03倒行逆施,伊琳妮终被流放

重掌大权的伊琳妮并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而是继续变本加厉的支持教会无限制扩张,同时拼命压制世俗军事贵族的力量。伊琳妮害怕有人再借助推举君士坦丁六世来推翻她,干脆派人把亲生儿子抓起来,在他还保持清醒的时候残忍地挖去了他的双眼。君士坦丁六世哪受得了这种折磨,没过几天就撒手人寰,而他的幼子,也突然离奇死亡。帝国宫廷成了伊琳妮的天下。

俗话说,虎毒尚且不食子,但是,伊琳妮为了保住权力,连自己的亲儿子都下得去狠手,这不免让之前追随她的人感到心寒。面对不断加深的统治危机,她自己仍热衷于礼拜圣像,根本不去重整武备,改善帝国已经千疮百孔的财政,这自然更加速了她的失败。

恢复权力的伊琳妮不甘于把自己的影响局限于帝国的宗教事务上,当她还想与西欧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进一步商讨两个帝国联合事宜之时,担忧伊琳妮此举会让帝国丧失独立性的财政官员和军队联手,将她重新囚禁起来,并送往爱琴海的一处名为莱斯伯斯的小岛上,任其自生自灭。伊琳妮的专政这才算终结。

(查理曼大帝,左一)

对于伊琳妮来说,像武则天那样的治国模式或许有些强人所难了,但是为什么她在跌倒一次以后,仍然不知悔改,去反思和调整自己过于刚硬的政策呢?是的,“圣像破坏”者们的做法固然有些极端,但是不考虑现实需要而“全盘推翻”前者的决策,难道就是帝国的最佳选择吗?显然,从始至终,她考虑的都只有自己,而不是自己所在的整个国家。这样自私而凶恶的人,最后仅仅被政敌处以流放,真可以说是对她莫大的宽容了。

参考文献:

(美)拉尔斯·布朗沃斯《拜占庭帝国:拯救西方文明的东罗马千年史》,中信出版社

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英)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拜占庭的新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伊琳,国家,权力,时期,圣像,皇帝,运动,土地,帝国,武则天,消息资讯,伊琳妮,圣像,帝国,武则天,君士坦丁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伊琳,国家,权力,时期,圣像,皇帝,运动,土地,帝国,武则天,消息资讯,伊琳妮,圣像,帝国,武则天,君士坦丁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伊琳,国家,权力,时期,圣像,皇帝,运动,土地,帝国,武则天,消息资讯,伊琳妮,圣像,帝国,武则天,君士坦丁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