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朝一国策,逼的百姓卖儿卖女,皇帝却说好!

明朝一国策,逼的百姓卖儿卖女,皇帝却说好!

白银,在中国历史里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一种贵重金属,铜钱才是国家认可的法定货币。那么,白银又是什么时候变成了主要流通货币了呢?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商品贸易总额也与日俱增。然而宝钞却因无限制滥发,变成了一堆废纸。这时候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的白银就慢慢代替了宝钞,成了主要流通货币。

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道诏令表明白银代替宝钞以不可扭转,官府只能顺应潮流,承认白银货币化这一客观事实。

有人说明朝亡于农民起义,亡于异族入侵,亡于党争等等原因。其实追本溯源,明朝应该是亡于白银货币化。

隆庆年间,大牛人张居正完成了一系列改革,成为明朝中兴之臣。他的一系列改革中最出名的当属“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就是指将各种税赋进行整合,统一用白银进行结算,让白银彻底的货币化。

一条鞭法实施之前,明朝的税收是征收本色实物,种粮食的交粮食,打鱼的交鱼,养蚕的交丝。所以明朝的财政收入只有可怜的几百万两白银,和一堆本色实物。一条鞭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明朝那窘迫的财政,似乎是一条利国利民的良策,其实不然。因为张居正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明朝缺银,非常的缺。

中国不是产银大国,白银产地多分布在福建、云南、广东等有限的几个地区,产量稀少。在加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以普通百姓基本不持有白银,他们只有各种本色实物。

现在国家规定赋税只收白银,那么他们就必须用自己的本色实物去和商人交易,换取白银。在交易的过程中,他们就成了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在赋税缴纳期间,他们为了能在短时间内筹集到足够的白银,只能四处出售自己的劳动所得,商人也会乘机压低价格。明朝关于百姓以其所有换取白银的情况屡见不鲜。

晚明时期,顾炎武就亲眼目睹了百姓无银之苦,“见登莱并海之人多言谷贱,处山僻不得银以输官”。后又行迹至关中,百姓“有谷而无银也,所获非所输也,所求非所出也”,“自樗以西至于岐下,则岁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出现人市现象。

明朝统治者其实很清楚下层百姓手中无银,折色银对百姓来说是一种变相负担,但是苦于国库缺银,只能漠视一条鞭法所带来的隐患,并鼓掌叫好。然后明朝的财政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灾年,百姓为了筹集白银卖儿卖女,好不容易盼来一个丰年,却又因米谷价格低贱,换银后依然所剩无几。长此以往,谷日贱而民日穷,民日穷而赋日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成燎原之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实物,赋税,明朝,诏令,白银,皇帝,中国,本色,百姓,货币,消息资讯,明朝,白银,宝钞,鞭法,张居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实物,赋税,明朝,诏令,白银,皇帝,中国,本色,百姓,货币,消息资讯,明朝,白银,宝钞,鞭法,张居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实物,赋税,明朝,诏令,白银,皇帝,中国,本色,百姓,货币,消息资讯,明朝,白银,宝钞,鞭法,张居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