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袁崇焕还没被平反吗?乾隆皇帝:都让开,让朕来!

袁崇焕还没被平反吗?乾隆皇帝:都让开,让朕来!

袁崇焕此人身上起码有十大争议:

1、宁远之战究竟有没有打中努尔哈赤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包围了宁远城,准备拿袁崇焕的一万明军包饺子,不料却被袁崇焕的大炮打破了他的“饺子皮”......

本来这一炮足以彪炳史册。但是反袁党却说:没打中!

没打中?那努哥十万大军只打了三天为什么就撤走了?不是打败或者出事了走什么走?古代十万大军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没损失的啊?努尔哈赤此人,你觉得他打仗是闹着玩的吗?而且没打中,他怎么半年后就死了呢?答:泡温泉死的......

袁崇焕:既然没打中,我手里这一万几千饺子馅又怎么敢去硬干努尔哈赤的十万饺子皮?乃们是想看萨尔浒续集的吧!

历史说:打没打中有什么关系,起码打赢了不是?

2、宁锦大战为什么不去救锦州

公元1627年袁崇焕在宁远再次被包围,这次是宁远和锦州都遭到围攻,这次想包饺子的是新生代的皇太极。明明是宁远保卫战再次取得胜利,但是反袁党硬说袁没有去救锦州。

弹劾袁崇焕没去救援锦州本来是当时监军太监玩的手段,可见反袁党跟太监是站一起的。

(1)熟读三国演义的皇太极在兵法上可不是吃素的;

(2)清军有两个部署就算不懂军事的人都能看出来,一是声东击西(围锦打宁),一是围(锦)城打援。皇太极其实巴不得袁崇焕出救锦州的。

(3)十多年之后的松锦之战(洪承畴)就是因救锦州导致的被动和全军覆灭。这个是后车之鉴但足以说明了救锦州的风险。

(4)事实是既然锦州城坚炮利能够顶得住围殴,干嘛要冒风险去救呢?

当然不救锦州也说明明军是处于衰退期,袁崇焕并不完美有什么问题吗?

丁卯之役指的是1626丁卯年清兵入侵征服朝鲜的事。

当时袁崇焕作为辽东督师是有救援责任的。袁当时确有出兵,他派出了觉华岛三千水师,从水路绕行辽东半岛,汇合山东水师后到达朝鲜。不过朝鲜败得太快,于战局无补。

袁军真正的部署,是由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人率领的九千精兵陈兵辽河南岸,用的却是“围魏救赵”之策。这支军队摆出要进攻沈阳的架势,实际只是虚晃了一枪,后被讥为“纸上之兵”。

有人说袁与皇太极有和议制约所以是不准备真打的。这是一种可能性。

说不好袁崇焕这九千兵马过了辽河,还不够皇太极“包饺子”的。即使袁的宁锦防线全部兵力押上也不过五、六万,拿去进攻还是少了点。其结果可参考萨尔浒惨败。而一旦这支部队被消灭,宁锦防线就完了,接下来就是危及帝国的大事。

而且按当时形势,明军缺饷,得不到军饷犒赏其实是打不起这样的进攻战的。

当然有人可以借此嘲笑袁的怯战,但孙子还是早早说过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怯也。

此事虽经笔者考证过是有机会的(参见拙作《袁崇焕五年平辽策是可能的吗》)。

但即使不可能,再杀袁也不迟。奈何时间不给够却急于临阵杀将?所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后世多少人拍胸脯吹过的牛逼比这大多了,也不见抓去凌迟处死?

即使平不了辽,但宁锦防线能守住是肯定的,待后世再出猛人不亦可乎?

不要忘记明对于清,武器上是有代差的,而且人口和财政上有绝对优势,而且明实际亡于内因(政治,崇祯,李自成,和天灾)。外因则至少到袁时还是顶得住的。

明史和满清档案都说:没有。

许多人看到袁崇焕与努哥皇太极通信媾和就激动不已,但这本来就是明廷治理少数民族的国策,也是边将谋略之一。

而且史料显示袁崇焕的媾和是报备过皇帝的。袁复出时有一点他就反复强调过,就是希望崇祯要信任他、给他充分自主权,预感可谓挺准的。

再说他一个不贪财不贪求高升也不惜命的人,他通敌来干什么?还不是为了为国解决“平辽”问题?

擅杀毛文龙确实是袁崇焕一生最大败笔。

即使毛文龙该杀,也不应该他来杀和擅杀。

从史料来看明末官场相当黑暗,袁崇焕算是黑暗中的一股清流了,但他还是未能逃脱内讧的毛病,最终也导致自己死于内讧的宿命。

其实明眼人能够理解他的动机(为不争气的明末省点军饷,刹住贪污歪风),但始终杀毛文龙导致的后果超出了他的承担。

大敌当前,内部还是应该和为贵啊。

党争这玩意挺搞的。有人论述过,明末的党争宁折不屈,那些顽固文臣为名为利即使争到亡国都不在乎,这被视为“骨气”,最终却被满清捡便宜打到没骨下跪。

从“争到大厦倾覆”这个角度看,党争还真没袁崇焕什么事。充其量他不过是别人党争的利用对象而已,而且也没有造成什么恶果。

相反,他哪一派都相处愉快。袁是一介广东文人,既非东林党,又不是江浙派,也不是闽南系,更不是北方党,连魏忠贤这样的都能相处愉快,他党争啥了?

而且他的官,不是靠朋党上位的,是真正浴血奋战得来的。

首先说皇太极是从长城翻山越岭入侵的,是打不过宁锦防线的妥协。但这结果还是被坏人利用了,说成是袁崇焕放水了,说他与清兵是协商好的,然后袁崇焕放马去追又被说成是邀功来了,

——战争能这样随便捏造成轻巧的商业贿赂,不知那些人还要点碧脸不?

又说袁崇焕在蓟州已经追上皇太极,为何又放跑了他?史料显示的是皇太极“金蝉脱壳”绕开了袁。

那么袁为什么不去追击?谁能保证尾随追击皇太极能不挨揍?

实话这是末代明军(多次被清军暴揍丢尽脸之后)对抗清军的最抗打的一次了。袁还因此受到皇帝崇祯的接见和嘉奖。但就这还是不行,不造谣中伤、不牵强附会一下某些人心里硬是不舒服的!反正各种无耻猜忌的说法都有。

反而对手清军很老实,硬干打不下来所以用上了反间计。

究竟谁说袁崇焕北京保卫战打得不好的?皇太极前后共7次越境打北京,就只有袁崇焕这一次敢于硬扛到底。丢那马,祖大寿说,说袁督师打得不好,他死后明军连打都不敢打又怎么说?

首先皇太极是从长城爬过来的,不是从袁防守的宁锦防线过来的,但是为了栽赃,最终硬说成是袁与皇太极协商好这样干的,这叫“莫须有”说你有你就有说你没你也有自古如此。

这本是当时晚明末世极其复杂环境下的党争产物,但是许多人离开了那个利益环境还能津津乐道到今天真是不服不行。

其次是说战事让皇城周边皇亲国戚土豪劣绅的庄园田野受损了,他们哭爹喊娘报告给了崇祯,要袁崇焕拿命来偿。而崇祯置大厦将倾于不顾,居然还能为那些自私自利的土豪劣绅心痛也是一个不得不服。

在“君非甚暗”的明帝眼里,一个将军的价值抵不过土豪几片破田,请问还能期望明军能有多大战斗力?

反间计一说实际出自清人的笔记(《啸亭杂录》),里面有板有眼地描述了清军抓来一枚明宫太监,让他“蒋干盗书”那样“偷听”到清将的对话,说是袁崇焕已与皇太极约好了,马上开城门投降。然后偷听到“军事秘密”的太监还能活着逃回去给他的主子崇祯报丧——这整的就是一出“三国诡计”啊!

清人后来写的《明史》“征用”了这一段但也不敢写得太详实,许多人就大喜觉得这个事可能是假的,殊不知如果是假的,——胡虏不懂诡计,那么更衬托出明帝的弱智。

兵法说诡计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威武的清军连动都没动,敌人已经“挥刀自宫”了!

《剑桥中国明代史》称:“崇祯皇帝相信了谣言,于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

康熙说:“长城有什么用?汉人喜欢建长城,但也喜欢自毁长城”。

中国历代都有“自毁万里长城”的悲剧,至今还有人叫好。

其实清兵入关明人就知道错了(千万人头落地,认错也没用了)!吴三桂投降,明人已经知道吃错肉了!但是已经轮到吃肉者被吃了!这就是袁崇焕冤案的直接报应!

据学者考证说,南明弘历朝就已做出为袁崇焕平反的决定了,但那时国破山河残,明廷自己都朝不保夕,人民也厌倦了这个朝廷,他们认错也没什么卵用了。

实际他死后通敌谋反的人多了去了,都够清朝写贰臣传了!这时反而没人敢吭声了,因为敢吭声的都被砍头吃肉了!

忠臣被自己人砍,叫好的当然会被敌人砍,这就叫历史的报应吧。

清人修明史,看到明末这一段乱象,即使“本朝”胜利了还是诸多不忍(因为他们其实也是被杀剩的汉人),因此写到袁崇焕,特别痛感内讧的错,所以就特别突出了袁的冤情。结果这一段被乾隆看到了,他日了一句:袁崇焕还没平反吗?都让开!让朕来!

至此,一个忠于明却被明所杀、一生抗清却被清平反的袁崇焕现象就在历史的悖谬中发生了......

有人会说乾隆的平反带有一定政治目的性,是为了笼络人心,但起码直指一个道理,就是杀忠不祥。

可笑袁崇焕被“杀忠”才十四年明朝就亡国了,怎么还有许多无知者敢叫好?

最后说一句,中国历史上总有“挽狂澜于既倒”的人出现。袁崇焕就是这样的人之一。他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的曾经特立独行的存在也说明了明有不亡的可能性,——这也是我们乐于为他辩护的主要原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宁远,什么,袁崇焕,沈阳,皇太极,锦州,实际,毛文龙,努尔哈赤,宁锦,观点评论,袁崇焕,皇太极,锦州,毛文龙,宁锦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宁远,什么,袁崇焕,沈阳,皇太极,锦州,实际,毛文龙,努尔哈赤,宁锦,观点评论,袁崇焕,皇太极,锦州,毛文龙,宁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宁远,什么,袁崇焕,沈阳,皇太极,锦州,实际,毛文龙,努尔哈赤,宁锦,观点评论,袁崇焕,皇太极,锦州,毛文龙,宁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