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棣为何会在靖康之役中取得胜利?

朱棣为何会在靖康之役中取得胜利?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政权,明朝的历史地位不可谓不高,其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等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内在品格。然而,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明朝后续的发展却与朱元璋所设想的完全不同。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动的造反行动,直接将朱元璋原先钦定的皇帝朱允炆推翻。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朱棣也打败了曾经从开国战争中遗留下来的老将,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一、朱元璋的清洗活动反倒为朱棣的造反提供了便利

1、为了保障自身政权的诛杀功臣活动

在中国历史上,当一个新的王朝建立后,诛杀功臣的事情并不少见。一方面,这些功臣本身就颇具才能,又在国家建立的过程当中南征北战、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作战经验,再加上他们在军队之中积累的威信,一旦他们想要造反,对整个国家都将产生严重的危害。

另一方面,当国家建立后,为了更方便地管理民众,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也需要从武功转变为文治,原先这些戎马一生的武将们在这时的作用自然也就大大下降,皇帝对他们的处置也变得更为肆意了一些,不会太过于担心出现不可预料和承担的后果。而在明朝时期,朱元璋便曾进行过一系列诛杀功臣的活动。

在明朝初期,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四大案,分别是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以及蓝玉案。其中,空印案和郭桓案更具有经济色彩,是朱元璋为了惩治贪官污吏、维护社会稳定而引发的,对明朝初年的统治具有积极意义。而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则更具有政治意义,是朱元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才引起的。

当时的胡惟庸和蓝玉都是明朝政坛内数一数二的大臣,但也正是因为他们太过于位高权重,再加上长期以来一些不可忽视的污点,最后使朱元璋怀着宁可错杀、也不放过的理念将他们处死,其牵连者甚多、牵连范围甚广,对明朝初期的整个政坛都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在朱元璋的统治之下,许多功臣皆被处死,如胡惟庸、蓝玉、李善长、周德兴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就连徐达也在野史当中传言是被朱元璋杀死,虽然这并不一定为真,但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朱元璋对功臣集团的赶尽杀绝之心。

尤其是在太子朱标在巡视陕西回来不久便死去后,朱元璋为了帮助自己年幼的皇孙朱允炆坐稳皇位、防止有其他大臣弄权专政,继续对功臣持以相当严苛的态度。

也正因此,当朱允炆继位之时,其实从明朝初年遗留下来的可堪大用的大臣已经数量寥寥,虽然还有着如耿炳文这样尚能一战的大臣,但更多的还是如李景隆那样的草包,而这也就为朱棣的造反活动提供了便利。

2、削藩政策最终引发靖难之役

建立明朝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朱元璋将自己的诸多子嗣分别驻扎在不同的地方以保卫边疆,其中朱棣便是被分封在北平一带,是为燕王。事实上,如果事情按照朱元璋本身的设想来发展,靖难之役是根本不会发生的。

一来,太子朱标不仅在兄弟之间颇具威望、令人信服,在朝堂之内也拥有稳固的根基,获得了一众大臣的支持。二来,朱元璋本身十分宠爱太子朱标,对其持无比信任的态度,父子之间虽然在治国理念上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还是一副和睦的模样。但问题就在于,朱标在年仅二十七岁就因病去世,直接将朱元璋的计划全盘打乱。

出于对朱标的宠爱和维护诸王内部和谐的目的,朱元璋将其次子朱允炆立为了太子,他自己也在朱标去世六年后驾崩而去。

朱允炆继位后,有感于藩王存在对中央集权的阻碍,于是大力推行削藩政策,当时的周王、代王、齐王、岷王相继被废,湘王则被迫自焚而死。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朱棣被废也是迟早的事情。

本来就因为朱允炆被立为太子就深感不满的朱棣在此时更是既愤怒又惶恐,在拼也是死、不拼也是死的困境当中,朱棣决定殊死一搏,于是借机发动了靖难之役,一场颠覆了明朝政坛与其后续发展路线的动乱就此产生。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朱棣当时的封地在北平,当其发兵之时便需要路过今天的天津一带,当造反成功后,为了纪念这场战争,朱棣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渡口的意思。

二、靖难之役的成功具有一定偶然性

1、功臣的大量死亡建文帝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

前文已经说道,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朱元璋在位期间诛杀了多位功臣,另外一些功臣也大多早就因病去世。因此,当朱允炆登上皇位之后,其所面临的是一种朝廷内部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此外,朱允炆之所以会成为皇帝,就是因为其父亲朱标的突然去世。因此,朱允炆在成为太子仅仅六年后便成功继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允炆无论是在朝廷内的威望还是根基都相当之浅,其地位并不能说十分稳固。再加上他一继位便急匆匆地推行削藩政策,没有制定出足够合适的政策,从而引发了藩王们对他的普遍不满,朱棣便是其中胆子最大、最敢拼也最有能力的一位。

靖难之役开始后,朱允炆将目光放在了前朝大臣耿炳文身上。作为从开国战争当中存活下来的元老,耿炳文之所以能够逃过朱元璋的清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能力的“不足”。相比于其他战功赫赫的功臣,耿炳文显得默默无闻许多,其一生当中最为辉煌的战绩便是曾经用七千守兵防御住了张士诚十万大军的进攻。

而在防守长安州的十年间,他也一直是以寡敌众、多次击退敌军进攻,为朱元璋最后的争霸成功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通过这些战绩,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一名以防守著名的将领,这也正是朱元璋放过他的主要原因——只要进攻不足就不会对明朝产生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耿炳文很快被派上前线抵御朱棣。然而,在最初的几次交锋当中,却一直是朱棣取得胜利。当时耿炳文分别派遣军队驻扎在河间、莫州与雄县三个地方,使其形成三角形的防御之势,一旦一方被攻击,另外两方便可及时赶去支援。

但朱棣却看出这一战术的破绽,在攻击一方的同时派遣军队埋伏另一方的援军,最终使耿炳文败退。在之后的真定之战当中,朱棣又用计歼灭了耿炳文的数万军队,使明朝损失惨重。在接连失败后,耿炳文终于无法再小瞧朱棣的军队,开始准备发挥自己的老本行——打防守战,试图通过长久的消耗来打垮朱棣。

事实上,当时的耿炳文军队在大后方有着江南富庶地区的支撑,相比于奔袭而来、基础薄弱的燕军来说,打防守战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也是获胜最稳妥的方法。但是,当时朱允炆手下的一众大臣却全然不考虑实际情况,只想让耿炳文主动出击、快点打败朱棣以维护所谓的皇家尊严和彰显天子威严。

再加上朱允炆政治斗争经验较少以及耿炳文前些时候的失败,使其内心焦急之下改换李景隆为前军主帅。也正是在李景隆的“英勇”指挥下,朱允炆手下最后的力量成功被朱棣全部消灭,甚至最后还是李景隆打开了南京城门放朱棣进来,不知其已逝的父亲李文忠看到这幅场景会作何感想。

2、朱棣的军事才能远超当时的明军诸将

作为出生于战火年代的孩子,朱棣从小时候开始便一直在军队当中的演武场当中训练,并且接受着当时堪称最为顶尖的教育。可以说,朱棣从小便接受着文武双修的教育,为其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定基础。后来朱元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将诸位皇子分封于各地,朱棣便是在这时候被封为燕王,北平则是他的驻地。

到朱元璋去世后,朱棣已经成为诸位藩王当中最为年长、势力最为强大的一位。相比之下,耿炳文自明朝建立后便长年在南京城内过着养老生活,军旅经验已经大为不足;建文帝本身也缺乏政治经验,操之过急的削藩政策也使其失去了诸王的支持;李景隆自然是草包一个。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棣获得最终的胜利其实也并不太意外。

三、总结

总的来说,朱棣之所以能够在靖难之役当中取得胜利,就在于一个此消彼长的道理。早在建文帝登基之前,朱棣就已经在战场当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成长为一位高明机敏的沙场老将,其能力在当时的整个明朝内也罕有人能敌。

但此时明朝廷内部却因为之前朱元璋的清洗活动陷入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耿炳文、李景隆在朱棣面前纷纷败退,建文帝多次的政策失误又极大加速了这一过程。可以说,朱允炆败得确实不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明朝,统治,靖康,朱元璋,朱标,朱允炆,何会,太子,功臣,朱棣,消息资讯,朱元璋,李景隆,朱允炆,耿炳文,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明朝,统治,靖康,朱元璋,朱标,朱允炆,何会,太子,功臣,朱棣,消息资讯,朱元璋,李景隆,朱允炆,耿炳文,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明朝,统治,靖康,朱元璋,朱标,朱允炆,何会,太子,功臣,朱棣,消息资讯,朱元璋,李景隆,朱允炆,耿炳文,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