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20余万被3万围歼,西晋最后的主力军为何被一个奴隶轻松消灭?

20余万被3万围歼,西晋最后的主力军为何被一个奴隶轻松消灭?

关乎存亡的战役

西晋永嘉五年4月,西晋最后的主力20多万在东郡被奴隶出身的石勒包围歼灭,晋军的尸体堆成了山,无人幸免。这直接导致了后续都城洛阳被攻破,西晋走向覆灭。

《晋书 石勒载记》:东海王越率洛阳之众二十余万讨勒,越薨于军,众推太尉王衍为主,率众东下,勒轻骑追及之。衍遣将军钱端与勒战,为勒所败,端死之,衍军大溃,勒分骑围而射之,相登如山,无一免者。

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较晚出书的《资治通鉴》则说,晋军被击溃,数十万人中有10多万人被围歼,剩下的俘虏被活活烧死、吃掉。该记载过于血腥和离谱,而且跟《晋书 怀帝本纪》《晋书 石勒载记》等原始记载均不太符合,本文持保留意见。

《资治通鉴 晋纪》:石勒追及于苦县宁平城,将军钱端出兵距勒,战死,军溃...于是数十万众,勒以骑围而射之,相践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余万。王弥弟璋焚其余众,并食之。

20余万军队是什么概念呢?曹魏灭掉蜀国的军队是20万,西晋灭东吴的军队是20余万。也就是说,20余万军队在那个时代足可以平定天下,当然也足以捍卫天下。

那我们不禁要问,石勒率领的是什么样的军队可以围歼20余万军队,而自己几乎毫发无损?何况这支部队还是东海王司马越以讨伐石勒的名义出征的,遇到了讨伐的对象,为什么会像羔羊一样被屠宰?

虽然这场战役史书有多处记载,却并不知名。《晋书》中无论《怀帝本纪》还是《石勒载记》有关的原始记载,关于这场战役连地点也不确定,只说发生在东郡一带。《资治通鉴》经过考证,认为这场战役位于东郡苦县宁平城附近,所以也可称为“

宁平城之战

”。

本文试着通过各方面的史料分析,来揭示西晋这支最后的主力被屠杀的残酷真相。

大乱迭起的世态

西晋光熙元年(306年),一场历时7年、关乎争夺西晋最高权力的“八王之乱”终于结束,东海王司马越成了最后的胜利者,掌握了朝政。很快,傻皇帝司马衷中毒身亡,据说可能是被司马越毒死的。

随之,司马越扶立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他登基的公元307年,年号“永嘉”。“永嘉”这个名字寄托了当时人们的美好期盼,希望大乱之后天下苍生能够重新过上太平日子。

但是很不幸,“永嘉之乱”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残酷、最动荡的时期,成为“五胡乱华”的开端。

由于帝国前期的变乱和天灾造成了大量流民,此时社会秩序已经彻底失控。早在元熙元年(304年),匈奴刘渊就在离石自称汉王。305年,清河县养马场的总管汲桑取了官马率众起事。到了永嘉元年(307年),汲桑势力开始坐大,正式自立为“大将军”,并给手下一个奴隶出身的将领取了正式的名字:

石勒。

《晋书 石勒载记》:勒与汲桑帅牧人乘苑马数百骑以赴之。桑始命勒以石为姓,勒为名焉。

宁平城之战前石勒转战路线

起于微末的石勒

石勒原本是并州的胡人,遇到灾荒成为流民,不幸被掠卖为奴。一路上“两胡一枷”披甲带锁,经过生不如死的长途跋涉,被卖给了山东茌平的师欢为奴。师欢见石勒气宇不凡,不久恢复了他的自由。石勒也由此结识了师欢家附近的马牧场主管汲桑,并以相马术讨得营生。汲桑和石勒白天管理马场,私下却做群盗的勾当,最开始只是搞了个叫做“十八骑”的强盗团体,后来天下越来越乱,遂公开掀起叛乱。

永嘉元年(307年),在官军的多方围剿中,汲桑很快战死,而石勒却凭借其杰出的军事和组织才能,在乱世如鱼得水、迅速壮大,逐步成为纵横河北、河南一带最大的叛乱势力。

“宁平城之战”前,石勒已转战各地,发展了十多万部队,一度向南发展占领了襄阳,曾考虑占据江汉地区成就霸业,但石勒倚重的谋主汉人张宾却持反对态度,建议他回到北方拓展。与此同时,石勒的士兵在南方严重水土不服,发生大规模疾疫,加上粮草不济,军队死亡大半。正在草创东晋的王导也已集结大军严阵以待,石勒决定重新向北发展。这才发生了这场事关西晋存亡的“宁平城之战”。

《资治通鉴 晋纪》:永嘉五年,石勒谋保据江、汉,参军都尉张宾以为不可。会军中饥疫,死者太半。

《晋书 石勒载记》:盖欲有雄据江汉之志也。张宾以为不可,劝勒北还,弗从...元帝虑勒南寇,使王导率众讨勒。勒军粮不接,死疫太半,纳张宾之策,乃焚 辎重,裹粮卷甲...寇江夏......勒进陷许昌。

为什么石勒的部队因瘟疫“死者太半”的情况下,剩下的部队还能够围歼西晋的20多万主力?这个时候石勒还有多少部队呢?“宁平城之战”没有记录石勒的部队数量,但从此战后不久石勒与匈奴刘曜会攻洛阳时的“

勒因率精骑三万,入自成皋关

”的记载来看,石勒大概有

3万精骑

。而且,不难推测,能够

“围而射之”

全歼20多万晋军,而自己毫发无损,

石勒这3万的骑兵必然是骑射部队

但问题在于,即使石勒带的全是骑射部队,数量如此庞大的晋军也不至于全都乖乖授首,当年西汉李陵的5千人马还杀伤了匈奴上万,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八王之乱”后西晋继续君臣相斗

内斗不止的朝廷

西晋“八王之乱”最后的胜利者司马越,虽然玩弄权术方面是高手,接连玩死了实力很强的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但是他自己在治国和打仗方面并无过人之能。他掌控朝廷之后,并没有以大公无私的姿态来治理天下,营造安定团结的局面,而只顾扩大个人的权势,满足自己觊觎皇权的私欲。他自以为有佐命之功,跋扈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永嘉三年“

勒兵人宫,于帝侧收近臣中书令缪播、帝舅王延等十余人,并害之。

”把皇帝的左右亲信大臣全部杀害,把其余的全部驱逐,并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九锡”,为篡位作铺垫。由于司马越这种“内斗内行”的角色存在,“八王之乱”结束后的西晋治理格局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趋分崩离析。

《晋书 列传二十九》:越专擅威权,图为霸业,朝贤素望,选为佐吏,名将劲卒,充于己府,不臣之迹,四海所知。州郡携贰,上下崩离。

司马越得到九锡后,号召天下勤王,结果等了一段时间,四方没有一兵一卒前来响应,他才渐渐明白这个天下已经被他玩坏了,

洛阳这座都城已经成了一座孤城

。于是他借口讨伐石勒,带着京城的大部队离开了。

晋怀帝与司马越的君臣关系已经破裂。司马越一离开,怀帝先是暗地里给将领苟晞发密诏讨伐司马越;到了3月,索性公开发诏书讨伐司马越。

要知道,此时司马越手里还有20多万军队!看来这个晋怀帝也是个不懂得顾全大局的主啊。

不过,晋怀帝对于司马越却不用担心了。原来,司马越在这样的内外交困之下,导致“忧惧成疾”,在3月突然病死在了项城。

就这样,西晋这支庞大军队的首脑没了,下一步将何去何从呢?

群龙无首的军队

当初,司马越带大部队离开洛阳,号称讨伐石勒,部队走到项城就不动了。当然,一路上连个石勒部队的鬼影都没看到。

带大部队离开,司马越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跟皇帝关系破裂是一个原因,其实另外还要更主要的原因:洛阳已经没有粮食了。

由于连年战乱,加上严重的天灾,洛阳已经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严重到了什么程度?京城已经开始人吃人,皇宫里面的侍卫都跑光了,宫里饿死的人横尸满地,却无人收尸。

《晋书 怀帝纪》:宫省无复守卫,荒馑日甚,殿内死人交横。

《资治通鉴 晋纪》:京师饥甚,人相食,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东海王司马越带出去的这支部队,也是饿着肚子的军队,所谓的讨伐石勒也只是喊喊口号而已,部队走到了项城就停了下来,大概是在这个地方暂时还能找到一点食物来充饥。

但是司马越死了之后,一方面军队需要新的指挥官;另一方面需要尽快决定何去何从。

司马越生前曾让太尉王衍作为副手,王衍这个人虽然号称政坛“不倒翁”,位居三公之位,但一辈子除了“清谈”就是“和稀泥”,从来就没有挑起过朝廷的大梁。他当然不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死活要推让给襄阳王司马范;司马范则觉得自己才望不够,也不愿意承担。后来经过协商,大家一致同意要往北去司马越的封地东海郡(今山东郯城),借口是给司马越“归葬”,让20多万人护送归葬也够气派的。这支西晋最后的主力,向东北方向进军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

石勒占据许昌堵在都城洛阳和晋军主力所在的项城之间

意图之一是为了逃避与石勒作战

。晋军决定往东北方向进军的时候,石勒已经占据了许昌,等于切断了项城和都城洛阳之间的通道。在洛阳形势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是把司马越送到老家安葬重要呢,还是赶紧解除首都的危急形势更重要?按正常的逻辑,既然晋军占据绝对的优势兵力,理应向许昌的石勒进攻,优先解除洛阳危机。而晋军却往东北方向进军,说明其目的是逃避与石勒作战,从战略上放弃了都城洛阳。20多万大军居然要规避区区数万的叛军,这充分说明,王衍他们已经吓破了胆,也可见主帅的无能和部队的萎靡、饥饿程度。

意图之二是为了投靠王浚或刘琨

。如果能够准确判断当时的形势和地理位置,当时晋军这支庞大的疲弱之师还可以选择向长江以南进军,这虽然救不了洛阳,但绝对是安全的撤退路线。但问题在于,此时西晋还没有灭亡,这支部队是朝廷直接掌握的仅剩的主力,可能王衍、司马范也不好意思厚着脸皮逃到南方,所以部队并没有选择往南,而是向东北进军。此时整个北方唯有朝廷册封的司空王浚和平北大将军刘琨还有较强的实力,王浚掌握着幽州军队以及段氏鲜卑的铁骑,曾多次战胜过石勒;刘琨占据着晋阳,对朝廷忠心,也是一个较为可靠的根据地。王衍和司马越就这样带着队伍赶往北方讨生路。

当然,除了这两个可能的意图外,王衍他们大概觉得这么多军队大家一起走应该比较有安全感。

所以就出现了很奇异的一幕,缺乏指挥而且饿着肚子、士气涣散的20多万大军,居然要躲避胡人石勒3万骑兵的打击。

多年以前,帝国元老山涛曾见到还是儿童的王衍,见他聪明早慧,不禁惊讶的说

“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山公此言,真是一语成谶啊!

这样就回到了文章开始的画面:莽莽原野上,一支群龙无首的军队,一支已经断粮的军队,还混杂了很多王公贵族家眷和百姓。等待他们的却是无法想象的结局。

晋军行军路线和石勒追击路线

晋军被围歼的秘密

石勒虽然是奴隶出身,但不得不说是一个集政治、军事于一身的奇才。短短数年就发展出了规模庞大的骑射部队。更重要的是,他懂得怎么使用骑射部队。在西方,发生在公元前53年的卡莱战役中,帕提亚帝国仅用1万骑射就围歼了罗马7个军团、4万大军(其中2万阵亡,1万多被俘),要知道罗马这7个军团都是百战之军,还带着精锐骑兵部队,但是面对敌方的战术毫无抵抗之力,帕提亚军队几乎没有损失。这种依靠轻骑兵机动性,远距离密集骑射、不靠近肉搏的战术被称为“

帕提亚战术

”。

罗马的惨重失败——卡莱战役

石勒当然无从得知“帕提亚战术”,但他在战争实践中已经自己摸索出来,并能熟练运用这种战术,如同后世的蒙古人一样。

石勒对于敌军惯用游骑侦查手段,他很快发现,晋军数量看似庞大,却是一支步兵为主的鱼龙混杂的军队,这在石勒看来当然成为了殂上之肉。所以他敢于用3万轻骑追击堵截20多万大军,很快在苦县的宁平城追上了这支机动性严重不足的军队。

石勒让轻骑不停地围射晋军,避免近身肉搏。晋军绝大部分为步兵,缺乏统一指挥,阵型散乱,将军钱端稍事抵抗就阵亡了,其余军队只会没命往队伍中间逃跑,结果就有了“

围而射之,相登如山,无一免者

”的惨烈一幕。

这场战役,或者叫屠杀,石勒除了围歼晋朝的最后主力,还将司马越剖棺焚尸,说:“

乱天下者此人也,吾为天下报之,故焚其骨以告天地。

”并用排墙处决了俘虏的王衍等王公贵族,西晋的48个王同时罹难。

《资治通鉴 晋纪》:“东海世子毗及宗室四十八王寻又没于石勒。”

《晋书 怀帝本纪》记载为36王:“毗及宗室三十六王俱没于贼。”

以高贵士族为骄傲的大批西晋王族和统治阶层,最后竟然被一个奴隶屠杀,可以说历史充满了荒诞性和戏剧性。

作者:蠡湖夜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平城,石勒,汲桑,主力军,张宾,部队,光熙元年,晋书,战役,军队,消息资讯,石勒,洛阳,司马越,晋军,王衍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平城,石勒,汲桑,主力军,张宾,部队,光熙元年,晋书,战役,军队,消息资讯,石勒,洛阳,司马越,晋军,王衍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平城,石勒,汲桑,主力军,张宾,部队,光熙元年,晋书,战役,军队,消息资讯,石勒,洛阳,司马越,晋军,王衍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